萬裡茶道,從鉛山起航。萬裡茶道的起點,絕不是單線道,而是網狀,是呈扇形狀奔向河口。陳坊河是信江的主要支流,分布著茶、紙起點重要的碼埠。峰意疊嶂的武夷山,橫亙在陳坊南部,諸峰聳立處,有古關鎮守。陳坊處在雲霽關、火燒關兩條古驛道交匯處,雲霽關初建於五代時期,有一千一百餘年歷史,是南方閩國為防禦南唐國軍事掠奪侵犯而設置的卡口,古驛道連接贛閩兩地,是承擔閩北茶、紙和藥材銷售江西的主要通道,閩商也將江西的貨物從陳坊肩挑至光澤,在下河轉運至邵武、建甌等地,六尺寬石徹路,販夫走卒好走,車馬官轎能通行。
陸路是千年官馬大道,水路有陳坊河可行船。雲霽水與太原水匯聚成陳坊河,沽溪水、翁溪、長壽水與陳坊河交匯後,一路浩蕩,下弋陽,奔信江,經鄱陽湖,進長江。
當年的茶馬古道從陳坊老街始發上百步嶺,經狀元故裡沽溪村再向南過雲霽關進入福建光澤縣,經過歲月的摧殘和地方發展的變遷,路段多數已破壞的面目全非。目前,陳坊鄉陳坊村與沽溪村境內百步嶺還留存著約3.3公裡長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驛道。
這條古道,一路苔蘚和石階千年不語,仿佛又想說說過去的故事,訴說古道沿線人民的勤勞智慧。見證著古人探尋、徵戰、求學、經商的足跡,是一代一代開闢出來的生命線、商貿路。古道上留下過多少動人的故事,滄桑歲月,走進歷史深處……
相傳在戰國時期,秦始皇為統一中國,進攻閩越地區時部分軍隊由今天的餘干、貴溪水路到陳坊,由此路進入福建徵討,可見,這條古驛道至少有兩著千多年的歷史變遷,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鉛山縣第一個狀元劉輝(北宋時期)就居住在百步嶺下的沽溪村,這條路上不知有多少其耕讀、求學、趕考時留下的身影。
在陳坊,有一位婦孺皆知的人物名叫華祝山華老爺,他是清道光年間的翰林院編修,做過西寧知府、廣東省兵備道等職位,他在晚年捐巨資對這條路進行維修改造,讓沿途幾十個小村莊和過往商人受益,深受人們讚頌。
1935年後,閩北的紅軍獨立師成立,我縣蘇區的革命形勢好轉,這裡便留下了師長黃立貴等一大批紅軍戰士和遊擊隊員的足跡,他們拿起刀槍,藏身山林,英勇的抗擊國民黨軍隊。
據《鉛山縣誌》記載,陳坊是依水路,行碼頭的著名集鎮,它是連史紙的集散地,明清時期,大大小小的紙號有四十餘家,繁忙時期每天有商人、挑夫二百餘人往返於陳坊古街和福建閩北地區,這條路上不知灑下了多少人的汗水。書中還記載,在清代鹹豐年間,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餘部數次由此路往返於贛閩兩省。
臺階,一步一步,一直向上,轉個彎,穿越祟山峻岭。山路,在山谷中以緩慢向上的姿勢向前蜿蜒。
古道沿途青山翠竹,生機盎然,環境優美。一排排松樹,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情畫卷!
電信、移動、聯通三兄弟站立路旁,書寫著古道上唯一的現代元素。
現在生態變好了,野生動物經常在古道上出沒侵害農作物,路邊的壟田因此荒蕪多年了。
路邊的山溪流水聲構成動聽的山歌,路人渴了,掬腰捧水解乏。
看著雜草在石縫中艱難的生長,卻是如此的頑強,路是曾經的路,只是往昔的行人不再,漸漸被遺忘於山野之中,沒有人再去理會曾經的興盛!
這隱匿在深山裡的小亭,讓人不禁聯想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詩句,不知道它又見證了古道上多少離別。
涼亭曾經為行路、挑擔之人提供了歇息、納涼、吃東西、遮風避雨的方便,是路人的加油站,但歷經歲月的摧殘,已殘破不堪。好在近期當地群眾又自發籌資進行了修繕。
隨著公路建設的發展,古道已沒有人再來打理,也沒幾個人再走,曾經川流不息的人流,已成為了記憶的滄桑,山谷、村落、古道、老街變得情深意長。現在,它承載了兩千餘年的交通功能基本喪失,古道沿線的商貿交往也逐漸沉寂。留下的古道文化、紅色文化、商旅文化、茶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是歷代先輩智慧的結晶,但願這條古驛道,後人能常來走一走,喚醒人們一點記憶,傳承好屬於大山深處的紅色文化,記住「研妙輝光」連四紙給古道沿線帶來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