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唐朝,是一個經濟、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繁榮的朝代,在這期間,周邊的一些國家紛紛前來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其中,日本派來了大量的人才來學習。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
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然而,東渡日本的曲折經歷是鑑真沒想到的,千辛萬苦地歷經了六次在十年後才成功。
天寶元年(742年)冬,鑑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準備東渡。不料鑑真同行的徒弟跟一個和尚開玩笑,結果那個和尚惱羞成怒,誣告鑑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地方官員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首次東渡因此未能成行。
744年1月,鑑真率領弟子十多人,畫室、工匠等一百多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船被風浪擊毀。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後眾人方被救。開春之後,附近各地寺院又邀請鑑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鑑真在結束巡迴講法之後,準備再次東渡。而越州(今浙江紹興)僧人為了挽留鑑真,便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鑑真去日本。於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才逃離。第三次東渡也告終。
既然江浙一帶不能出海,鑑真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他率人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鑑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採訪使遂派人將鑑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鑑真東渡。於是,鑑真率眾第五次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結果在東海上,又遇到狂風巨浪,「風高波峻,水黑如墨」,渡船只能隨波逐流,不久船上淡水也沒了,就這樣眾人忍著乾渴飢餓在海上連續漂流14天後,才在振州(今海南島三亞)上了陸地。
在五次的東渡過程中,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一直陪鑑真同行,共歷艱險。後來,在北返的過程中,榮睿不幸病逝於端州(今廣東肇慶)。經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別之時,鑑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
鑑真也由於辛勞過度,又感受暑熱,後被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鑑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鑑真十分悲痛。第五次東渡以悲壯告終。
天寶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鑑真同他們一同東渡回日本。65歲的鑑真毅然同意,並率領二十多人,乘日本遣唐使回國的船,第六次東渡。11月16日,船隊出海,此時,普照也從餘姚趕來。
在東渡的過程中,依然遇到危險,和鑑真一起回國的日本人晁衡的座船在觸礁後和鑑真他們失散。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鑑真到達日本後,受到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756年,鑑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
鑑真帶去很多佛經和醫書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儀式,系統講授佛經,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代宗師。鑑真還憑嗅覺堅定藥物,幫助日本醫師治療疑難病症,介紹了很多中國的醫藥知識。
鑑真還傳播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設計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這座以唐代結構佛殿為藍本建造的寺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保存至今。763年,鑑真在唐招提寺圓寂,入滅之前,其弟子為鑑真膜影,立夾漆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為「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