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2021-01-11 史家之韻

我國的唐朝,是一個經濟、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繁榮的朝代,在這期間,周邊的一些國家紛紛前來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其中,日本派來了大量的人才來學習。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

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然而,東渡日本的曲折經歷是鑑真沒想到的,千辛萬苦地歷經了六次在十年後才成功。

天寶元年(742年)冬,鑑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準備東渡。不料鑑真同行的徒弟跟一個和尚開玩笑,結果那個和尚惱羞成怒,誣告鑑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地方官員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首次東渡因此未能成行。

744年1月,鑑真率領弟子十多人,畫室、工匠等一百多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船被風浪擊毀。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後眾人方被救。開春之後,附近各地寺院又邀請鑑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鑑真在結束巡迴講法之後,準備再次東渡。而越州(今浙江紹興)僧人為了挽留鑑真,便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鑑真去日本。於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才逃離。第三次東渡也告終。

既然江浙一帶不能出海,鑑真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他率人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鑑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採訪使遂派人將鑑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鑑真東渡。於是,鑑真率眾第五次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結果在東海上,又遇到狂風巨浪,「風高波峻,水黑如墨」,渡船只能隨波逐流,不久船上淡水也沒了,就這樣眾人忍著乾渴飢餓在海上連續漂流14天後,才在振州(今海南島三亞)上了陸地。

在五次的東渡過程中,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一直陪鑑真同行,共歷艱險。後來,在北返的過程中,榮睿不幸病逝於端州(今廣東肇慶)。經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別之時,鑑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

鑑真也由於辛勞過度,又感受暑熱,後被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鑑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鑑真十分悲痛。第五次東渡以悲壯告終。

天寶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鑑真同他們一同東渡回日本。65歲的鑑真毅然同意,並率領二十多人,乘日本遣唐使回國的船,第六次東渡。11月16日,船隊出海,此時,普照也從餘姚趕來。

在東渡的過程中,依然遇到危險,和鑑真一起回國的日本人晁衡的座船在觸礁後和鑑真他們失散。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鑑真到達日本後,受到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756年,鑑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

日本唐招提寺

鑑真帶去很多佛經和醫書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儀式,系統講授佛經,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代宗師。鑑真還憑嗅覺堅定藥物,幫助日本醫師治療疑難病症,介紹了很多中國的醫藥知識。

鑑真還傳播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設計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這座以唐代結構佛殿為藍本建造的寺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保存至今。763年,鑑真在唐招提寺圓寂,入滅之前,其弟子為鑑真膜影,立夾漆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為「國寶」。

相關焦點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日本正倉開運貓(招財貓),其實是鑑真高僧帶去的?
    提起鑑真,大眾所熟知的無外乎其6次東渡的驚人毅力。鑑真,唐朝僧人,763年(廣德元年)6月6日,鑑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唐招提寺,在日本奈良,為何我唐一代高僧最終逝在異國呢?故事要從日本神龜元年說起,當時文武天皇的長子—聖武天皇繼位。聖武天皇篤信佛教,尤愛唐朝文化,先後十餘次派遣數量龐大的遣唐使,不僅引入大唐藝術珍品,還命人模仿製作,在位期間出現「天平文化」盛景。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688年—763年)俗姓淳于,揚州江陰(今江蘇揚州)人,14歲便在揚州大雲寺削髮為僧,22歲受戒。他早年雲遊長安,洛陽等地,26歲起住持揚州大明寺,專說戒律,此後積極研究建築、雕塑、醫藥等,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高僧。後來,受日本邀請先後五次東渡沒有成功,最後於754年1月23日成功到達日本。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鑑真六次東渡中各種天災、人禍橫生,在花甲之年雙目失明的狀況下,來到一無所知的陌生國家,然而卻在十餘年內成為被日本人尊為「天平之甍」的一代聖僧。最期待東渡成真的榮睿,在東渡成功前抱病而亡,最聰慧的玄朗生兒育女留在了大唐,戒融雲遊四方,失去蹤跡,反而是開始只關心自己的普照,成了唯一一個鑑證東渡成功,陪鑑真回到日本的人,業行一輩子都在抄寫經文,盼這些經文傳回日本發揚佛法,但最後卻他葬身海底,所抄佛經也全隨他而去。
  • 佛教中國化中的菩薩戒(下)
    菩薩戒東傳日本 菩薩戒不僅在中國得以廣泛流傳,還傳播至韓國、日本,影響了韓國、日本佛教的發展,促進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由於菩薩戒在韓國的傳播並未形成不同於中國的大的突破,所以重點分析一下菩薩戒向日本的傳播與發展。
  • 這位中國人的塑像,是花再多錢也帶不回的日本國家級國寶
    他們歷經艱險到達大唐後,用了幾年的時間在尋訪各地,在揚州的的大明寺認識了擔任住持的鑑真大和尚。榮睿和普照二人,試探著要求鑑真推舉高僧去日本傳播佛學。鑑真的弟子們都沉默了,因為當時的中日海上航線,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那個時候東渡日本,是九死一生的差事。哪怕順利,也以數月計。
  • 日本援華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典故——一句韻語千年交流
    作為皇族、公卿,長屋親王是日本奈良時代日本政界的重量級人物,後來死於政治鬥爭。隋唐時期,日本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原學習,其中長屋親王就是有力的推動者。當時日本經歷大化改新(645年)之後,雖然中央集權得到強化,但是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不斷,社會矛盾依然尖銳,很多人為了躲避苛捐雜稅入寺為僧,這就導致了當時日本佛教界魚龍混雜。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面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他非常羨慕唐朝發達的文化和佛教,製造了1000領袈裟,派人送給唐朝的僧人們。這些袈裟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也正是這一善舉,引來了中國高僧鑑真東渡日本。高僧鑑真深受感動,東渡日本傳播佛法長屋王流傳到唐朝的四句話,被高僧鑑真看到了,當鑑真得知長屋王贈送1000領袈裟的善舉時,非常感動,對日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正好日本派遣僧人榮睿、普照隨著遣唐使來唐朝,兩人來到揚州大明寺,誠邀唐朝高僧前往日本傳播佛法,傳戒授戒。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捐贈物資上為什麼會出現這幾個字?
    伴著這些袈裟,這16個字漂洋過海來到大唐,雖然長屋王無緣來到大唐,但是他對佛教的虔誠和熱愛,深深影響了當時遠在大唐的一位高僧:鑑真。雖然當時日本的來使帶回了幾位唐代高僧,可是都無法淨化日本佛教的現狀,這裡面有許多歷史和地理原因。
  • 日本國寶繼續在華展出,「風月同天」詩句來歷藏在展覽裡
    為了讓之前錯過特展的公眾不留遺憾,上海博物館宣布,「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將延期至2020年4月5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首長屋王所作的《繡袈裟衣緣》,在疫情防控期間溫暖了人們。這首詩,就和鑑真有關。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密切。在公元7世紀時,日本有一個長屋王。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關於金龜底座,流傳著一個故事:鑑真東渡時,不小心把佛舍利掉入海裡,海中的金龜重新叼回了佛舍利,珍寶才得以傳到日本。13世紀時,人們根據這個傳說,製作出現在我們看到的金龜舍利塔。還有一種說法,在密宗教義裡,金龜是佛教世界的支撐,相當於金龜「馱」起了寶塔,也「馱」起了一整個世界。鑑真畫像這幅鑑真和尚像,創作於15世紀日本室町時代。
  • 如何回詩日本?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回應了
    鑑真大師被此偈打動,由此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標誌性的偉大實踐之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出處典故是什麼?唐朝是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疆域空前遼闊,軍事空前強大,經濟空前發達,文化空前繁榮,向唐朝進貢的國家多達300多個。
  • 奈良唐招提寺:高僧鑑真主持建造的最具唐代風格的寺院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下位於海外的這樣一座最具有盛唐風格的寺院唐招提寺,這是位於日本歷史非常悠久的城市奈良的一座唐代風格的寺院,也是日本律宗的祖庭,而且這座寺院是在唐代高僧鑑真主持下建造的,所以它也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寺院。
  • 三個被日本奉為神明的中國人,一個徐福一個鑑真,第三個竟是他
    徐福東渡日本第一個就是徐福,據傳我國秦朝時期,為了幫助秦始皇完成長生不老的追求,秦始皇命令當時額方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尋找長生藥,結果長生藥沒找到秦始皇崩了,而徐福卻去了如今的日本鑑真xiang第二個就是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中所學習的鑑真,唐朝時期,中日交流達到了頂峰,日本為了向當時強大的中國學習,派出了大批的「交換僧」,為了更好的學習中國,日本人孜孜不倦的邀請當時的高僧鑑真去日本講學度化
  • 福利丨價值540元的日本通史,巖波書店的「鎮店之寶」
    經過十年的找尋,他們終於在揚州大明寺找到了講授戒律的大唐高僧鑑真和尚。他們匍匐於鑑真腳下,懇請鑑真赴日。鑑真法師回答道:「我聽說日本國的長屋王,深深崇敬佛法,製作了千領袈裟,施捨給唐朝的高僧。袈裟的邊緣上繡有四句佛偈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如此思量,日本的確是有佛法興隆之緣的國家啊。」鑑真感念於日本人的誠意,決定東渡。
  • 看到日本捐贈物資的標配金句 網友直呼:詩詞白學了大學白讀了
    733年,日本派遣僧人榮睿、普照隨著遣唐使來唐朝。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誠邀唐朝高僧前往日本傳播佛法,傳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都沉默無言,沒有答應。因為唐朝與日本隔著 大海,在航海技術很不成熟的唐朝,從唐朝前往日本要冒很大的危險。     此時,鑑真站出來,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決定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
  • 日本捐贈武漢的物資上,為何要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啥意思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近日一批來自日本捐贈武漢的醫療用品上所題的字,在這些裝滿醫療用品的紙箱上,除了「中國加油」四字以外,就數這八個字最引人注目了。八世紀時,鑑真為了弘揚佛法,傳道,促進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毅然開啟了東渡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