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2020-12-15 騰訊網

鑑真(688年—763年)俗姓淳于,揚州江陰(今江蘇揚州)人,14歲便在揚州大雲寺削髮為僧,22歲受戒。他早年雲遊長安,洛陽等地,26歲起住持揚州大明寺,專說戒律,此後積極研究建築、雕塑、醫藥等,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高僧。後來,受日本邀請先後五次東渡沒有成功,最後於754年1月23日成功到達日本。763年在日本去世,享年76歲。

鑑真東渡日本,到底有多瘋狂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白江口有一次激烈的海戰!結果是日本兵敗,損失慘重,徹底被徵服!這一次戰爭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東亞政治經濟格局!但是日本人是講究學習和創新的,用中國古話講: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 所以從此之後,日本就不斷的派遣使者來唐朝學習,具體學什麼,啥都學!小到百姓作業方式,大到唐朝中央集權政體!也就是說幾乎涵蓋所有,如經濟、農業、政治,日本在此基礎上開始本國內大化改革!

期間,日本其中有兩位遣唐使,榮睿、普照均為僧人。為啥選擇僧人身份,這是緣於唐朝的稅收政策,在此不多解釋! 不知道這兩個日本和尚是如何忽悠的,鑑真鐵了心要去,徒弟們勸他「大唐和日本之間隔著茫茫大海,路途又遠,實在是太危險了」,鑑真說道「傳揚佛法,何必在惜生命」!當時的客觀情況是海上航行技術落後,唐朝和日本之間往返是很困難的事情,海上的人都面臨著生命危險,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日本來唐的使者,死亡率高達一半。

第二個原因就是唐朝禁止私自出海!律法有明確規定。鑑真的幾次出海計劃均受到他人惡意告發、天氣原因而失敗!第一次被官方指控為「勾結海盜」,第二、三次遇到颶風觸礁,第四次被官府押回原籍,鑑真大和尚百折不撓、愈挫愈勇。

終於在第五次時成功出唐,但是路上又發生了意外,在外停留了一年後返回揚州,此時鑑真已經65歲,雙目失明!但他還是信心滿滿,堅持東渡!最後,日本又派來了遣唐使,鑑真這一次選擇了跟隨遣唐使回日本!這種行為在今天就是「偷渡」,鑑真順利到達了日本!

鑑真帶了什麼去日本,讓人詬病呢?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封他為傳燈大法師,把新田部親王的舊宅送給他,建立寺廟,就是現在的奈良唐招提寺,從天皇到普通民眾紛紛接受鑑真的受戒,建立了日本出家和受戒制度。763年,鑑真知道自己即將去世,舊宰唐招提寺的僧房裡,面西端坐,進入禪定,以76歲高齡圓寂了。

鑑真帶到日本四十八部佛家經典,主要有《四分律》一部六十卷、《四分疏》五本各十卷、《菩薩戒疏》五卷等等。鑑真形式上是一個僧侶團隊,實際上是一個規模完整的文化技術顧問團,隨著鑑真東渡日本的人員中,有雕刻玉器的、雕塑人像的、鐫碑的、鑄造的、擅長繪畫書法的、精於建築的、還有懂醫術的,可以說,這個團隊把當時唐朝最成熟的文明成果全面系統的介紹到了日本,對於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唐招提寺木雕群就是按照鑑真帶去的乾漆夾紵像作為參考,在鑑真弟子的指導下完成的。他的弟子還參與設計了唐招提寺建築和西大寺佛塔的建造。另外,鑑真還帶去了大量的繡像、雕像、畫像、金銅像和數貼,為日本的造像和佛畫藝術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鑑真精通醫藥,著有《鑑上人秘方》,創製了「奇效丸」、「萬病藥」、」豐心丹「等秘方,江戶時代以前,日本的藥商還奉鑑真為始祖。鑑真還帶去了大量的甘蔗和蔗糖,正倉院還收藏過鑑真帶過去的蔗糖。日本人吃的豆腐、醬油也和鑑真有關。

鑑真最被國人詬病的應該是他把王羲之的真跡《喪亂貼》帶到了日本,王羲之的墨寶在當時已經是稀世珍品、無價之寶,據說《蘭亭序集》就深受李世民喜愛,死後帶入他的墓葬之中,鑑真帶走的《喪亂貼》目前收藏在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目前,國人高價收購流落海外的國寶捐獻給國家,而《喪亂貼》已經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回歸的可行性為零。

鑑真的「愚授」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好心的傳授,但是宏觀整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鑑真和尚的傳授實際是「愚授」,之所以說他的傳授是「愚授」,是因為日本在歷史上多次侵犯我國,多次騷擾我國,而有能力侵犯別國的基礎就是本國經濟文化發達,本國青壯年體質強,人數多;鑑真大師為日本傳授的醫術促進了日本民眾思想的進步,減少了日本人傷亡,換句話而言可能也延緩了日本人的壽命;鑑真和尚為日本人帶去了較為營養的豆豉、豆腐、茶葉等食物的做法也就意味著增強了日本人的體質。

後來我們也看到了,上世紀日本侵略我國,中國人的體質和日本士兵的體質完全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老一輩經常說;日本人體質非常好,經常是五六個中國人才能消滅一個日本人!

此外,鑑真來到日本後,被封為「大僧都」,領導日本所有僧侶,給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但後來由於日本上層內鬥,鑑真遭到排擠。後來日本官方給鑑真建造了一座名叫唐招提寺的寺廟,讓鑑真居住。日本天平寶字七年(763年),為日本傳播佛法奮鬥了一生的鑑真在日本圓寂,享年76歲。鑑真為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日本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所以說啊,鑑真和尚的傳授是好事,是促進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好事者發現這種傳授可能也意味著「愚授」!

不知道,鑑真在天之靈是否看到日本侵略者多次侵略了中國,也許就算鑑真能夠看到日本人對中國進行屠城的「南京大屠殺」時,也只是無奈地說一句「阿彌陀佛……」希望能夠感化日本,但是日本右翼分子能感化得了嗎?

很多人在思考,倘若沒有鑑真和尚帶去的醫術和食物做法,日本會不會做出侵略中國的計劃?但是歷史容不得假設!勿忘國恥!珍惜當下!

相關焦點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其中,日本派來了大量的人才來學習。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三個被日本奉為神明的中國人,一個徐福一個鑑真,第三個竟是他
    說起日本很多人想到了抗日戰爭,那是因為日本侵華戰爭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但是日本作為我國一衣帶水的鄰國,在歷史上我國和日本的交流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並且很多中國人在中日交往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就有幾個被日本人當成了神明供奉。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這位中國人的塑像,是花再多錢也帶不回的日本國家級國寶
    他,生於中國。46歲成為獨步江南的律宗大師。65歲東渡日本,成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禪師。76歲圓寂後,不但為其塑造的等身菩薩成了日本國家級的國寶,他的日本之行,推動了日本的宗教發展,也推進了日本的文化進程。其等身佛和相關的物品成日本國家級國寶,屬理所當然!
  • 日本國寶繼續在華展出,「風月同天」詩句來歷藏在展覽裡
    長屋王生於684年,是日本天武天皇的孫子、高市皇子的長子。長屋王愛好文藝,擅長詩詞,對佛法有一定研究。他非常羨慕唐朝發達的文化和佛教,製造了1000領袈裟,派人送給唐朝的僧人們。這些袈裟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長屋王流傳到唐朝的四句話,被高僧鑑真看到了。鑑真非常感動,對日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公元753年的冬天,幾個弟子淚流滿面,攙扶著高僧鑑真,從海船上走下,雙腳踏在了日本的國土上。這時離鑑真下決心東渡,過去了11年,陪同的遣唐使已亡、多位弟子已故,他自己也雙目失明,九死一生,感慨萬千。東海的那一邊,日本天皇早就企盼高人多年,親自安排他入駐最尊貴的東大寺。不論高官、百姓,都聞訊前來拜謁。
  • 去日本的中國僧人,除了鑑真還有誰?京都清水寺相傳是中國人創建
    那麼,唐玄奘也去過日本?唐玄奘西天取經路過100多個國家,但他並沒有去過日本。不過,確實是有一位叫慈恩的子弟,也是其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清水寺,相傳就是他建的。位於奈良藥師寺藏有慈恩大師坐像一軸,繪於11世紀,為現存最早畫像,1952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寶。那麼這慈恩是何時去的日本呢?又是怎麼建立的清水寺呢?
  • 日本正倉開運貓(招財貓),其實是鑑真高僧帶去的?
    提起鑑真,大眾所熟知的無外乎其6次東渡的驚人毅力。鑑真,唐朝僧人,763年(廣德元年)6月6日,鑑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日本遣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我國留學[2]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託,延請鑑真去日傳戒,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鑑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之後,鑑真及其弟子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由於自然環境險惡以及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
  • 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東渡到了日本?山口百惠:我是她後代
    而在野史記載中,楊玉環卻並沒有死,有相當多的歷史記載,楊玉環東渡到了日本,這才躲過了一劫。 不僅如此,在《長恨歌》裡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暗示。晚年的唐玄宗上窮碧落下黃泉,突然聽到在蓬萊仙島那邊有楊玉環的蹤影,所以他想要去尋找三仙山。而在歷史上,三仙山其實就是日本,因此楊玉環在日本那邊似乎也有一定的根據。
  • 奈良唐招提寺:高僧鑑真主持建造的最具唐代風格的寺院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不少仿古建築,尤其是一些中式的園林景區和公園裡,而且這些仿古建築中以唐代風格居多,因為盛唐氣象對於世界來說都是影響深遠的。盛唐時期國家興盛,周邊小國也常常和唐朝開展商貿文化交流,日本朝鮮就有很多遣唐使到唐朝學習,據說當時的日本也有佛教,但是卻沒有著名的僧人去主持受戒儀式,就希望遣唐使能夠在唐朝請回一位高僧到日本主持受戒儀式。
  • 一個中國人葬在日本,後人前去掃墓,德川家族還得親自陪同
    日本,就是古代中國文化的重要接收國。現在我們提起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大家首先想到的很肯定是盛唐時期的鑑真和尚東渡以及各國的遣唐使團。當時的中國,封建文化處於世界的前列,同時又非常的開明大氣,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曾經多次派使團訪問唐朝。不論是從規模、時間、還是內容的豐富程度上都堪稱盛舉,所借鑑的文化和制度,對日本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東渡日本,山口百惠是她的後人,是真的?
    而關於這段歷史,在日本卻有完全不同的記載:楊貴妃當時非但沒有死,而是東渡日本並有了自己的後代,漸漸還形成了一個村落。 而第三種說法,相對比較浪漫,說送貴妃來日本的那個唐朝軍官,和貴妃結了婚。也正是因為這個軍官看貴妃貌美和可憐,趁著當時兵荒馬亂,才私自救了她並一同來到日本。貴妃仰慕他的勇猛,也為了報恩,所以嫁給了他。
  • 梁思成與鑑真紀念堂
    鑑真大師像 鑑真大師也許不會想到,正因為他當年在日本進行佛學、醫學、建築等領域的文化實踐,不僅使自己受到了日本人民世代敬仰,也讓他與現代中國的文化發展產生了緊密聯繫
  • 國寶憑什麼給日本?艸!
    這些文字,就像中華民族文明的一種證據。證明在四千多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就掌握了文字和雕刻藝術。戰國至今,歲月久遠。各朝各代,歷經戰火,將這個證明文明香火的石鼓流傳至今。最近的一次劫難,來自日軍侵華。如此金貴的國寶,突然漂洋過海去往日本。展覽長達一個多月不說。日本方面,又是怎麼保護它的呢?環球網的記者問詢,得到的答覆是:沒有提及會對真跡進行特殊保護;遊客可以進行拍照。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最期待東渡成真的榮睿,在東渡成功前抱病而亡,最聰慧的玄朗生兒育女留在了大唐,戒融雲遊四方,失去蹤跡,反而是開始只關心自己的普照,成了唯一一個鑑證東渡成功,陪鑑真回到日本的人,業行一輩子都在抄寫經文,盼這些經文傳回日本發揚佛法,但最後卻他葬身海底,所抄佛經也全隨他而去。
  • 唐代鑑真曾主持該院,後到日本傳教
    內有棲靈塔,平山堂,鑑真紀念館,谷林堂,歐陽祠。東峰有觀音禪寺。歐陽修,蘇東坡,康熙,乾隆,都曾在寺上過香拜過佛。鑑真法師後到日本傳授佛法,受到日本天皇家族的青睞。常集合家族成員聽經說法。中國副總理鄧小平訪問日本時,還專程到鑑真像前行跪拜大禮,以示對這位一千年前,為增進兩國友好關係,東渡日本傳教,給予極高讚賞。長江京杭運河在此交匯。崛起揚州商人自隋朝以來千年商業興隆。所以,大明寺香客極多久盛不衰。
  • 漢獻帝的後人東渡日本成為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
    劉阿知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於日本,有聖天子",遂決定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這樣,劉阿知便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兩千零四十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於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劉阿知到達倭奴國後,時值日本應神天皇在位,任命他擔任朝臣,賜號為「東漢使主」,又稱阿知王、阿知使主,定居於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
  • 日本援助武漢的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僧人來唐學習佛法,大明寺僧人都不願意傳授,就鑑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就跟著東渡日本,在十年之內五次前往日本傳授佛法,62歲鑑真雙目失明,跟隨他東渡的大弟子圓寂,日本故人也去世了,但他依舊不改東渡宏願。
  • 「書聖」唯一遺留真跡,卻在千年前流入日本,如今是日本鎮國之寶
    王羲之是現在的山東臨沂人,曾擔任東晉朝廷許多的要職,比如寧遠將軍、刺史、內史等等,而最被後人熟知的自然是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可以說王羲之說自己世界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世界第一。可是讓我們後人感到十分沮喪的時候王羲之現存的唯一一幅真跡居然還不在我們中國本土,卻流落到了日本人,如今更是成為了日本人的鎮國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