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碳基電晶體計算機奠定基礎的碳導線

2020-12-10 量子認知

基於碳而不是矽的電晶體可以潛在地將計算機的速度提高1000倍以上,並可以將其功耗降低一千倍以上,例如手機充電一次可達數月之久,但是構建有效的碳電路所需的工具手段一直未完整。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團隊,終於在這個工具箱中創建了最後一個必要手段,即完全由碳製成的導電線,為進一步開展研究以建立碳基電晶體奠定了基礎,並且最終是計算機。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費利克斯·費舍爾(Felix Fischer)表示:「將這種技術整合到一起,是在碳纖維材料領域內保持相同的材料,」用同一材料製造所有電路元件的能力可以製造更輕鬆。 「這一直是全碳基集成電路架構大局中缺少的關鍵因素之一。」

導線,如用於連接計算機晶片中電晶體的金屬導,可在設備之間傳遞電流,並使電晶體內的半導體元件,即計算機的組成部分相互連接。

研究小組已經致力於如何用石墨烯納米帶製造半導體和絕緣體,石墨烯納米帶(graphene nanoribbons,縮寫GNR)是一維原子厚的石墨烯帶,這種結構完全由碳原子組成,排列成相互連接的六角形。

石墨烯納米帶的結構具有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低噪聲,這些優良品質促使石墨烯納米帶成為集成電路互連材料的另一種選擇,有可能替代銅金屬。

新的碳基是石墨烯納米帶,但設計時要注意全碳電晶體中半導體納米帶之間的導電電子。研究人員說,到店納米帶是通過將它們由較小的相同構造塊組裝而成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每個結構單元均貢獻一個電子,該電子可沿納米帶自由流動。

儘管其他碳基材料,例如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的二維擴展板可以作導線,但它們存在問題。例如,將2D石墨烯薄片重塑為納米級條,可自發地將它們變成半導體,甚至絕緣體。碳納米管是極好的導體,不能以與納米帶相同的精度和可重複性大量製備。

研究人員說:「納米帶使我們能夠使用自下而上的製造方法,化學地接觸各種各樣的結構,而納米管還無法做到這一點。」 「這使我們能夠將電子基本縫合在一起以創建導電納米帶,這是以前沒有做過的。這是石墨烯納米帶技術領域的重大挑戰之一,也是我們對此感到如此興奮的原因。」

石墨烯納米帶具有寬的、部分填充的金屬電子帶特徵,具有可與2D石墨烯本身的電導率相媲美的特性。「我們認為碳導線確實是一項突破;這是我們第一次有意用碳基材料製造一種超窄導體、一種良好的本徵導體,而無需外部摻雜。」

如圖所示寬帶石墨烯納米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每個突起簇對應於一個單獨佔據的電子軌道。在每個簇附近形成五邊形環會導致石墨烯納米帶的電導率增加十倍以上。石墨烯納米帶主幹的寬度為1.6納米。

調整拓撲

根據摩爾定律,基於矽的集成電路已經為計算機服務了數十年,其速度和性能都在不斷提高,但是它們已經達到了速度極限,降低功耗也變得越來越困難。計算機已經消耗了世界能源生產的很大一部分。碳基計算機的切換速度可比矽計算機快許多倍,並且僅消耗很小一部分功率。

石墨烯是純碳,是這些下一代碳基計算機的主要競爭者。窄帶的石墨烯主要是半導體,然而,挑戰在於使它們也能用作絕緣體和導體,以完全由碳構成電晶體和處理器。

幾年前,研究團隊發現了連接小長度納米帶的新方法,從而可靠地創建了整個導電性能域。兩年前,該團隊證明,通過正確連接納米帶的短段,可以將每個段中的電子排列成一個新的拓撲狀態(一種特殊的量子波函數),從而產生可調諧的半導體特性。

在這項新工作中,他們使用類似的技術將納米帶的短段縫合在一起,以創建一條數十納米長、僅幾納米寬的導電金屬線。

納米帶是化學產生的,並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在非常平坦的表面上成像。簡單的加熱被用來誘導分子發生化學反應,並以正確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研究人員將菊花鏈式積木的裝配與樂高玩具作比喻,但這是設計適合原子級的樂高玩具。

「它們都是經過精確設計的,因此它們只能以一種方式裝配在一起。就好像你拿著一袋樂高玩具,然後搖晃它,然後就產生了一輛完全組裝好的汽車。」 「這就是用化學方法控制自組裝的魔力。」組裝完成後,新的納米帶的電子狀態就是一種導體,每個部分都貢獻一個導電電子。

最終的突破可以歸因於納米帶結構的微小變化。「通過化學,我們進行了微小的改變,即每100個原子中只有一個化學鍵發生變化,但是這使納米帶的金屬性提高了20倍,從實用的角度來看,這一點很重要,使它成為了一種很好的導體。」

該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科學》雜誌上。

參考:"Inducing metallicity in graphene nanoribbons via zero-mode superlattices" Science (2020). 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 … 1126/science.aay3588

相關焦點

  • 完全由碳製成的金屬線:為碳基計算機奠定基礎
    因此,作為電子器件的基礎,電晶體研究領域的技術突破顯得非常重要。根據摩爾定律,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進步,電晶體尺寸將不斷縮小,單顆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如今最先進的晶片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已經過百億。可是,隨著電晶體尺寸逼近5納米,我們就會面臨新的問題,例如「量子隧道效應」。
  • 碳基計算機時代來臨,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為打破傳統矽基晶片發展面臨的物理制約瓶頸,科學家們近年來開始研究替代矽基晶片的新型材料,碳基電晶體以其優越的性能,成為提高計算機運行速度,降低電子設備功耗的一代新星。但是,多年來一直面臨製造工藝、材料等方面的發展難題。
  • 革命性的計算機技術:金屬碳電路元件可在更快,更高效的碳基電晶體...
    GNR主幹的寬度為1.6納米。圖片來源:UC Berkeley圖片由Daniel Rizzo提供 碳金屬線是用於碳基計算機的完整工具箱。 基於碳而不是矽的電晶體可以潛在地將計算機的速度提高並降低一千倍以上的功耗(想想一部手機可以保持數月的電量),但是構建有效的碳電路所需的工具集仍然不完整。現在。
  • 科學家為單原子電晶體創造新配方
    一旦無法想像,僅由幾個原子簇甚至單個原子組成的電晶體就有望成為具有無與倫比的存儲和處理能力的新一代計算機的基礎。但是,要實現這些微型電晶體(微型電子開關)的全部潛力,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製作這些眾所周知難以製造的組件的許多副本。
  • 新型有機電晶體:可應用於OLED、傳感器和憶阻器!
    導讀近日,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物理學家們開發出一款有機電晶體,它可以在低電流和高電流條件下完美地工作。背景電晶體,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元器件,可用於控制電路上的電壓與電流。電晶體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要知道,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而集成電路的出現又真正奠定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基石。如果這樣說略顯抽象,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手機、電腦、電視、汽車等所有的電子設備中,都離不開一種最核心的硬體——晶片。而晶片正是由半導體集成電路來實現的,而集成電路最基本的物理單元就是電晶體。電晶體,就是我們從物理世界通向數字世界的「細胞」。
  • CPU運算電路:電晶體如何表示0和1
    一、電晶體如何表示0和1 從第一臺計算機到EDVAC,這些計算機使用的都是電子管和二極體等元件,利用這些元件的開關特性實現二進位的計算。然而電子管元件有許多明顯的缺點。例如,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都使計算機發展受到限制。於是,電晶體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電晶體利用電訊號來控制自身的開合,而且開關速度可以非常快,實驗室中的切換速度可達100GHz以上。使用了電晶體以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進入了電晶體為代表的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時代。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等人發明了電晶體,又叫做三極體。
  • 幾十億的電晶體——CPU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見證奇蹟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電流表清晰地顯示「電壓增益100dB,功率增益40dB」,意思是將輸入的電壓放大了100分貝,功率增加了40分貝,在為這種器件命名時,布拉頓想到它的電阻變換特性,即它是靠一種從「低電阻輸入」到「高電阻輸出」的轉移電流來工作的,於是取名transresistor(轉換電阻),後來縮寫為transistor,中文譯名就是電晶體。
  • 美國科學家首次製備「記憶電晶體」
    通過將電晶體與記憶電阻器的功能特性結合起來,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新的電晶體類型——記憶電晶體。該元器件的運行類似人類的神經細胞,可以很大程度增強改善計算機性能,使它更像人腦。但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計算機,還做不到像人類大腦那種思維方式,即使是簡單的日常活動,比如辨認記憶人臉的同時分析預測對方可能要說的話,計算機表現得仍然很死板。
  • 計算機原理:理論基礎(圖靈機)與(馮諾伊曼)體系結構!
    相信在這個時代,工作工程中使用最多的莫過於計算機,那麼你知道計算機的原理是什麼嗎?近期在V2EX論壇就有這樣一個類似問題引起大家的討論,就是計算機的原理是圖靈機嗎?圖靈機奠定現代計算機理論基礎根據目前資料來看:computer(計算)在這個詞最早指的是一個人,並且很有可能是一個女人。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名為 computer 的人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大量繁雜而又無趣的科學計算。
  • EUV光刻機還沒買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上路了
    也許有一天,光刻機不再是今天的樣子,而子電晶體會成為新一代計算機中處理器和存儲器的基礎。單原子電晶體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這樣的微型電晶體處理器,研究人員必須找到可靠的方法來將電晶體重複製造許多次,並且將他們連通在一起。
  • 新型的鐵電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已被成功研製
    如今,數字計算機,特別是超級計算機,已具備非常強大的計算能力。但是面對某些複雜問題時,傳統計算機還是無法勝任,不能像人腦那樣低能耗、高效率地進行運算並解決問題。 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傳統計算機大多採用了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是由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於1946年提出的。
  • 「會學習」的電晶體:向類腦計算邁出關鍵一步!
    導讀近日,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基於有機材料的新型電晶體。這種電晶體可以學習,並具備短期與長期的記憶功能。這項研究朝著創造模仿人類大腦的技術邁出了重要一步。背景如今,後摩爾時代已經悄然來臨。晶片上的電晶體尺寸縮小與數量增加的速度正不斷放緩,傳統電晶體正在逼近物理極限,傳統計算機正遭遇發展瓶頸。
  • 碳基傳感材料及其在稱重測力傳感器上的應用展望
    近年來,碳基傳感材料與傳感器件的研究方興未艾,為稱重測力 傳感技術的深入開發與應用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主要簡述了碳基傳感材料及其在力傳感器方面的 研究與應用,討論了以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碳材料為基礎的傳感器件結構原理和製造方法的相關進展。
  • 誰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以Top500的超級計算機排名為例
    我們中的許多人都熟悉計算機。您現在可能正在使用一個閱讀此博客文章,因為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本質上是相同的底層計算技術。另一方面,超級計算機有些深奧,因為它們通常被認為是為政府機構,研究中心和大公司開發的笨重,昂貴,吸能的機器。以Top500的超級計算機排名為例,中國的Sunway TaihuLight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 與美國高校研發碳基晶片:北大也在研究碳基晶片
    【12月23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前一段時間國產8英寸碳基晶圓研發成功,無疑也讓非常讓人非常興奮,這也是北大教授研發團隊的成功,成功解決了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讓碳基晶片離我們更近一步,全新的碳基晶片在整體性能也更加出色,可以解決目前矽基晶片的技術短板,尤其是現在摩爾定律逐漸走到了極限以後,全新的碳基晶片,絕對是一次換道超車的機會;其實不僅僅我國在研究碳基晶片
  • 推動產業振興 為脫貧攻堅奠定基礎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首要與關鍵,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大力實施提升產業、建好激勵機制等措施,推動鄉村產業健康發展,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綠色、特色產業,拓寬營銷渠道。一是建好標準化基地。
  • 舊州鎮:打造香菇產業名片 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舊州鎮:打造香菇產業名片 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眼下正值食用菌上市季節,西秀區舊州鎮食用菌基地的香菇也進入了豐產期。據了解,舊州氣候溫潤,適宜香菇生長,再加上食用菌種植屬於高密集勞動產業,對工人要求不高,能有吸納基地附近村民就近就業。
  • 為高質量發展奠定法治基礎
    原標題:為高質量發展奠定法治基礎   連續5年被評為江西省全面依法治省優秀地市,安源區榮獲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縣區,蘆溪縣獲評「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