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肋條,牛小排,牛仔骨,肉眼,西冷,菲力等,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你們都知道它們來自牛身上的哪個部位嗎?
好的牛扒配上合適的熟度才能更好的享受當中的美味...
嫩牛柳,牛裡脊,又叫菲力,是牛脊上最嫩的肉,幾乎不含肥膘,因此很受愛吃瘦肉朋友的青睞。由於肉質嫩,煎成3成熟、5成熟和7成熟皆宜。
肉眼,瘦肉和肥肉兼而有之,由於含一定肥膘,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食用時不要煎得過熟,3成熟最好。
西冷,牛外脊,含一定肥油,由於是牛外脊,在肉的外延帶一圈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頭,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吃。食用中,切肉時連筋帶肉一起切,另外不要煎得過熟。
T骨牛扒,呈T字型,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兩側一邊量多一邊量少,量多的是肉眼,量稍小的便是菲力。
牛排的生熟程度,在西餐中稱「幾成熟」。
3成熟:切開牛排見斷面僅上下兩層呈灰褐色,其間70%肉為紅色並帶有大量血水。
4成熟
5成熟:切開牛排見斷面中央50%肉為紅色,帶少量血水。
7成熟至全熟(WELLDONE):切開牛排見斷面中央只有一條較窄的紅線,肉中血水已近幹。
西方人愛吃較生口味的牛排,由於這種牛排含油適中又略帶血水,口感甚是鮮美。東方人更偏愛7成熟,因為怕看到肉中帶血,因此認為血水越少越好。
影響牛排口味的因素很多,如食用速度,當牛排上桌後,享用牛排的速度可以決定牛排是否好吃。因為牛排中既有牛油又含血水,溫度如果稍低其牛排的鮮香度會隨之降低。
將牛排切成小塊、粗略嚼幾下便吞咽是常見的吃法。
吃牛排講究火候,而並非享受酥爛口感,這也是在西餐中燉牛肉和煎牛排的區別。
一隻牛可區分為肩胛、肋脊、前胸、牛小排、前腰脊、後腰脊、後腿、腱子、腹脅等九大部位。而一般市面上所販賣的牛肉,均是依據這九大部位細分而出。接下來就要告訴大家,哪些部位的肉適合做什麼料理,讓您在品嘗鮮美牛肉時能吃得更地道!
肩胛部:
由於肩胛是經常運動的部位,肌肉發達,筋多,肉質較堅實。
肩胛部又可分為:
嫩肩裡肌(板腱):是附著於肩甲骨上的肉,富油花且肉質嫩,是極佳的牛扒、燒烤及火鍋片用肉。
翼板肉:含有許多細筋路、口感Q、油花多、嫩度適中、具獨特風味。適合牛排、燒烤及火鍋片用肉。
肋脊部:肋脊部的運動量較小,中間有筋,結締組織受熱易膠化,肉質較嫩,油花均勻,具獨特風味,是極佳的牛扒部位,而俗稱的西冷即是切自肋脊部,常用於煎、蒸、火鍋等方式烹調。
牛小排:這個部位是位於胸腔左右兩側,富大理石紋脂肪,肉質鮮美,又可區分為兩種肉:
牛小排:香Q滑嫩、骨頭具有香味,適合烤、煎、炸、紅燒等方式烹調。
牛肋條:肋骨間的條狀肉,油花多、受熱後油花與肉質熔為一體,汁多味美、入口即化。
腹脅:腹脅肉的肉質纖維較粗,常在修去脂肪後,以腹脅排的方式販賣,也可用來當作薄片燒肉。
腱子又為牛腱心,是屬於常運動的部位,筋紋呈花狀,烹煮後Q勁又多汁,口感極佳。適合滷、清燉,或是切薄片後以火鍋、炒的料理方式食用。
前腰脊部:腰脊肉的運動量較少,肉質較嫩,大理石紋油花分布均勻,是屬於大裡肌肉的後段。此部位適合以煎、烤牛排方式烹調,也常用於蒸牛肉、火鍋片、鐵板燒等。像是丁骨、紐約客牛排,正是由此部位的肉切得。
腰內肉: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小裡肌肉,是運動量最少、口感最嫩的部位,常用來做菲力牛排及鐵板燒。
後腰脊肉
一般所稱的沙朗肉應該是屬於此部位,可分為上下二部分,而上部分的肉質細嫩且含油花又可再分為二種:
上後腰裡肌肉:肉質細嫩,是很不錯的牛排肉、燒烤肉及炒肉。
上後腰嫩蓋仔肉:口感最嫩的肉之一,是上等的牛排肉及燒烤肉。
後腿部「鯉魚管」居外側後腿肉部位,狀似菲力,但是肉質比較粗且硬實,處理時最好先去筋或以拍打方式加以嫩化處理。通常被用來當作炒肉或火鍋肉片。
牛肋條肉的營養價值:
1.提高抗病能力: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對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強身健體有食療作用。
2.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冬天食牛肉,有暖胃作用,為寒冬補益佳品。
3.牛肉還有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的功效。
想成為大廚嗎?來看看怎樣判斷牛肉的熟度吧...
想知道更多關於扒的知識請關注:每個人都是大廚
————————用心做好每一份訂單————————
我們這裡有新鮮醃製好的雞扒、豬扒、牛肋條等,歡迎訂購,只要回去煎熟就可以了,大廚就是這麼簡單。
想定扒的請關注:zhangxiaob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