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的歷代皇帝,有一位是不得不提的。因為他曾被譽為「千古一帝」,要知道這種稱號,是非常罕見的。當然,能擁有這種稱號的帝王,也絕對不可能是一般人。他就是大清王朝早期時期的皇帝康熙,在他的領導下,大清王朝逐步從出入關經濟落後,逐步走向復興,甚至還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盛景。
實際上,康熙時期能出現康乾盛世的盛景,與康熙本人的先進思想以及遠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康熙自小便知道君主專制對國家而言有多重要,所以在年少時,就認識到鰲拜專政對國家的惡劣影響,在剷除鰲拜勢力以後,年紀輕輕的康熙還一舉平定三藩,真正使得君主專制在皇帝手中高度集中。康熙的這些舉措,也為清朝後期君主專制高度集中奠定了基礎。別看清朝落後,甚至還實行了像閉關鎖國這種政策,但實際上康熙本人卻是個非常能接受先進思想的人,他也很喜歡先進技術,只可惜,這些在康熙年間流傳進入清朝的先進技術,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被推廣。
那麼,為何康熙本人能夠接近先進的西方科技技術,卻不願意把先進技術在國內推廣呢?百因必有果,康熙這麼做也有自己的「原因」。
學習西方技術,只為統治認同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典型,君主專制自然深入人心。在皇帝心中,掌握國家大權的人必須是自己,任何人都不可以從他手中爭奪權力。所以,康熙為了得到大眾和百姓的統治認同,開始學習西方技術,而自他學習先進技術以來,就根本沒打算將這種技術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本人學習,也不過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統治魅力罷了。
實際上在晚明時期,西方的自然科學就已經漸漸湧入中國,也使得許多先進技術得以在清朝內部發展,只可惜,在朝廷的嚴厲控制之下,真正在中國流傳的先進技術,卻是少之又少,除了天文和曆法之外,其他的先進技術,已經全部被政府牢牢控制。由此可見,自然科學雖然已經傳入中國,但是基層百姓是根本無法了解和學習的,所有有關清朝先進技術的書籍以及相關資料,都已經被清朝朝廷嚴令禁止。
不僅如此,康熙為了真正做到杜絕,甚至不允許科舉考試中出現有關西方科學知識的試題,但與此同時,康熙本人對西方自然科學有所了解和學習,所以在康熙時期,自然科學知識完全可以說是不流通的。除了康熙以外,朝中的大臣也很少能夠將自然科學了解透徹。所以,康熙自從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就沒有想過要將這些科技技術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不過是想要獲得統治認同,穩固自己的君主專制。
抑制漢族人掌握先進技術
康熙禁止科技技術不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除了自身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讓漢族人掌握西方自然科學以及先進技術。眾所周知,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國家,正因如此,清朝早期的統治認同感是非常低的。尤其在康熙時期,打著反清復明旗號想要造反的人更是數不勝數,這些人的存在,使得康熙手中的皇權始終無法緊握。
為了自己手中的皇權能夠緊緊攥住,不使剛剛才建立起的大清王朝再一次被推翻,所以作為君主的康熙,自然要為清朝各長遠發展做出一系列的規劃。其中,限制西方科技技術在國內傳播,實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因為康熙此行,實際是出於防備漢人考慮,畢竟在當時,火炮等科技技術已經傳入清朝,先進武器的產生,極大程度的加強了戰爭的勝率。所以康熙為了不讓漢人有反擊餘地,規定製炮等工作是不可以在民間傳播的。不僅如此,就連一些研究火器的書籍,在清朝民間也是禁止傳播的。
由於康熙過度禁止西方科學在民間傳播,使得西方傳教士的地位越來越低,直至雍正、乾隆年間,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根本無法發揮其能力,甚至只能成為宮廷畫師,為皇帝以及后妃們畫畫。可是這種行為,無疑是在潛移默化中拖慢清朝的發展,使得清朝始終無法正視西方自然科學以及先進技術,最終導致中西方科技技術發展落差過大,使得清朝在晚期時被西方先進武器打的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