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氣短命就短,氣長命就長,自己的呼吸能到這裡就不得了了

2021-02-22 心性講堂

前言:本文是南懷瑾老師講安那般那呼吸法門修法系列文章。按照南師傳授的安那般那的修持方法做工夫,上一篇講到體會鼻根呼吸的妙用,呼吸更深入,這一篇則講到,進而慢慢感受呼吸能夠到達腳底心。氣短命就短,氣長命就長!(由本平臺獨家摘編匯總)

*****

一個真到達靜定境界的人,鼻子呼吸沒有了,不是完全停止,其實還在很輕微的進出。要做一個實際的實驗的話,過去中國人用燈草,燈草很輕的,或用頭髮、雞毛放在鼻下,沒有被吹動,才是真到這程度。實際上還是有呼吸的,只是非常微細。這個在中國的天台宗,叫「止息」。「止」的境界,也是「息」的境界。這樣一來,你自然地感覺到有下沉的作用,充滿了。慢慢地,到最充滿以後,就不需要鼻子、也不需要肺部了。這種原來呼吸的進出的感覺,落到下腹,到男人生殖器的頂點,女性則到達陰道口,都在呼吸了。

中國道家的莊子有兩句名言是事實:「眾人之息以喉」,一般人的呼吸只到喉部到肺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的呼吸可以到腳部,氣沉下去。氣這樣一沉下去,並沒有說完全斷了,很久會來一下呼吸。那麼像牙齒、這個骨頭這裡,當然氣都充滿了,這兩邊都繃緊了以後,氣自然衝到頂,使腦下垂體的荷爾蒙下來,口水就愈來愈多。最後一種最好的口水排下來,是甜的,但不是白糖那種甜,這種特別清涼,你讓它自然吞下去,慢慢下去之後,你的皮膚、身體整個都會改變的。

《南懷瑾先生答問集》

------------

佛叫你從腳底起觀的方法是非常科學的,你從腳底一觀,或者做太陽的日輪觀,作明點在腳底觀,作白骨在腳底觀,有高血壓的,血壓就降下來了,血就平和了,氣就歸元。氣一歸元,所謂莊子說的「常人呼吸以喉」,普通人的呼吸只到喉嚨,「至人呼吸以踵」,有道的人氣一直到腳底心、到腳趾頭,那就壽命長了。所以,這個觀法一定要從腳趾來觀起。同時六道輪迴,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在最下面,所以要了先了地獄道,一節一節上來,這是理論上的。

那麼《禪秘要法》全部的方法裡面,到後來佛也說了,修持到某一步工夫的時候,不從腳底觀了,換一下從頭頂上觀。從頭頂上觀下來也就是密宗後來特有的灌頂法,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修長壽法。老年人身體不好了,可以從上面修下來,是這個道理。

《禪密要法講座》

------------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就是道家所說的,夜睡無夢,睡了就睡了,醒來就醒來。「其覺無憂」,醒來也不做夢。我們一般人睡覺,睡著仍在思想的時候,眼睛因為閉著,就形成一個境界,我們叫它是夢。現在白天是張著眼睛在做夢,我們以為眼睛張開就是醒,其實也在做夢,是有悲歡喜樂的白日夢;夜裡的夢也有悲歡喜樂。但是真人「其寢不夢」,他不做夢;換句話說,其醒也無夢,白日也不做夢,就是那麼坦然,所以「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吃東西無所謂,什麼都可以,吃一點飽了就算了,沒有什麼叫做鹹甜苦辣,好吃不好吃;因為飲食的慾念沒有了,解脫了。這個食的慾念很嚴重喔!食慾還存在的話,氣脈是不會通的。

「其息深深」,一呼一吸的中間,好像停了一樣,叫做息。學佛的人修止觀修到息,不是靠鼻子的呼吸,鼻子一來一往是呼吸,一呼一吸中間那一段是息。普通人息很短,得道有定力的人長一點,好像沒有呼吸,停止呼吸了,那個是真息,是呼吸功能最初的能,所以他的息深深。大家不要搞錯了,不是深到丹田;一般人叫你守小肚下面的丹田,那是裝大小便的腸子,你守它幹什麼!搞久了以後,不是大便秘結,就是血崩,道也不是在小肚子上!這個「其息深深」,是深到無底,不是在身體上搞的;當然身體有感覺,就是呼吸自然到達足底心,到達足趾頭。

「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這個呼吸往來,那股保留元氣的息,每一次都到達了足底心。「眾人之息以喉」,我們普通人呼吸是靠肺部的,只是身體的一半,所以得道的人,工夫到了,呼吸不靠鼻子,自然在呼吸;每次都達到足底心,這就是真人的外表,慢慢的有資格做大宗師了。但是修養到這個境界,還不到大宗師的程度,中國後世道家,稱這個就是神仙。神仙分五等,死後精靈不散,叫做鬼仙,是最低層的仙;其次是人中之仙,有定力的,心境很寬廣的人;進一步地仙;再進一階是天仙;再進一級就是大羅金仙。大羅金仙就是大阿羅漢,佛家講大阿羅漢就是佛。

一個人到達「其息深深」「之息以踵」這個境界,就是地仙之份;這個人也就達到了晝夜長明,夜睡無夢,身輕如葉。所以道書上描寫,中國有些老祖宗們得了道的,到八九十歲時,身體輕靈,行疾奔馬,看他走路快速到與那個奔跑的馬並排,卻好像沒有動過一樣,這個就是所謂地仙之份。

*****

「而機發於踵」。在這一句中的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修氣脈。普通我們修道學佛的,現在很流行注重修氣脈;氣是氣,但是要注意,不是修鼻子呼吸的氣;鼻子呼吸的氣是氣的最初步。因為這個氣沒有什麼可修的,大家拼命練氣功的要特別注意,因為這個氣是往來的,是生滅的,一下進來,一下出去。吸進來盡力地把它控制不呼出去,呼出去了又要停住不吸進來,那樣也不過多停留一點點時間而已!你工夫再高,停留時間再久,它仍然是一來一去。

所以,認為呼吸之氣就是生命的氣,完全錯了。因為這個氣,有生有滅,有來有往,所以修息修氣,就是一生一滅。其間那個生滅的本能,那個作用才叫做氣。原理上是如此,也是事實,大家自己去體會。所以機發於踵所指的這個氣,就是我們講氣脈的氣。

至於修脈呢,比氣又更進一步了。脈不是血管,也離不開每一個微血管的神經,那是它的初步。真正的脈還不是微血管神經,而是我們生命同宇宙之間的交流、交通的,看不到,是無形無象的,可是有這麼一個作用;只有拿自己本身做試驗,修養工夫到達的時候,自然會知道。所以修氣修脈,修成功了,就是莊子所講的這個機了,機關這個機,就有把握了。「而機發於踵」,氣脈,都是從腳底心發動的;這一點我們常常強調,非常重要。所以《莊子》內七篇之中,在《齊物論》、《逍遙遊》也都說過;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肺部,或在喉嚨,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呼吸往來,所以普通人活到若干時間一定會死的。

但是至人,得道的人之息,每一呼吸都到達腳底心,這個就是機發於踵。所以我們這個腳後跟、腳底心非常重要。尤其是腳底心,古人講的至理名言:「精從足底生」這個精,不是指精蟲卵髒那個精,而是精神的精,就是生命的本來。精從足底生,是精神的生命,所以說機發於踵。

《莊子諵譁》(東方出版社)

------------

真的「息長」,就是莊子說的一句話「眾人之息以喉」,是真的哦!普通人到肺部為止;「真人之息以踵」,到腳底心。就是自己曉得那個境界,氣進來,不是到丹田、肚子,是由小腹這裡,一直通過兩腿到達腳底心,這才是知道「息長」。那麼,你說這個是進來那個「息」嗎?不一定,就是有這個功能,看到了。所以,你們屁股上的環跳穴到兩條大腿,到腳底心,氣都沒有到,如果你說是息長,那不就是妄想境界嗎?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東方出版社)

-------------

工夫做到「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不需要男女之事,不需要吃飯、睡覺了,都是真的。所以真修到安那般那,也自然到達了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講到知息長短,至於我們剛才講的,站在水池邊丟一塊石頭下去,沉到底時水泡冒上來,這個息是長還是短呢?或是更深長?莊子說「真人之息以踵」,一直到腳底心。如果沒有動,就不冒水泡了。最後你坐在這裡,這個身體如莊子的話「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也是孟子的話「養吾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跟天地虛空合一了,那才到了知息出入、知息長短的階段。

*****

莊子說「眾人之息以喉」,記住哦!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體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氣一進來,一直灌到腳底心。我老實告訴你一個經驗,像我呼吸,沒有感覺到身體有呼吸,但四肢腳心腳趾頭氣都到了。你氣長命就長嘛,氣短命短了。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東方出版社)

******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氣短命就短,氣長命就長,自己的呼吸能到這裡就不得了了
    按照南師傳授的安那般那的修持方法做工夫,上一篇講到體會鼻根呼吸的妙用,呼吸更深入,這一篇則講到,進而慢慢感受呼吸能夠到達腳底心。氣短命就短,氣長命就長!(由本平臺獨家摘編匯總)*****一個真到達靜定境界的人,鼻子呼吸沒有了,不是完全停止,其實還在很輕微的進出。
  • 南懷瑾老師:氣長命就長,氣短命就短,看看自己的呼吸能到哪裡
    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體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氣一進來,一直灌到腳底心。我老實告訴你一個經驗,像我呼吸,沒有感覺到身體有呼吸,但四肢腳心腳趾頭氣都到了。你氣長命就長嘛,氣短命短了。 真的「息長」,就是莊子說的一句話「眾人之息以喉」,是真的哦!普通人到肺部為止;「真人之息以踵」,到腳底心。
  • ◇師說◇南懷瑾老師:不會用鼻根這裡呼吸,就不懂深層的內呼吸,很難真正得定
    鼻子呼吸很重要,耳鼻喉的神經都有連鎖的關係,接著是音聲法,你看學佛學密的人,念嗡阿吽……嗡阿吽……或者阿……的聲音拉得很長,把裡頭的濁氣都呼出去了。雖有念咒子的聲音,實際上也是呼吸、氣的作用。這些都是方法,你用任何方法都可以,但是必須要知道,最後那個使用方法的主宰是能知之自性。
  • 南懷瑾老師:數息使心念靜下來就馬上進入隨息
    呼吸出去知道出去,進來知道進來,旁邊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那等於我講禪宗祖師的一句話——「龍銜海珠,遊魚不顧」。聽懂了嗎?心念專一,旁邊的雜念思想,一概不理。「龍銜海珠,遊魚不顧」這句話,初步可以借用到這裡來。你專一了嘛!專一了就隨息,氣進來心念知道它進來,你管它到哪裡!但是你有感覺的。
  • 氣沉丹田、丹田呼吸、腹式呼吸的相關性、區別都在這裡!
    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因為讓胸部肌肉放鬆,腹肌收縮,可以降低腹壓並使丹田向上合抱,這樣便有利於外氣貫入丹田,並發揮下守重心和引動形體的作用。清人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中有一篇《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曾說到「聚氣」。
  • 寶瓶氣修煉法
    閉氣在身體內運轉的時間,愈久愈好,一般來講經過長久練習,你閉氣的時間就比較長,開始時比較短,以後就愈來愈長,由九節佛風引入寶瓶氣。所以,平時沒有做九節佛風,要想馬上做寶瓶氣,在觀想上就不會很熟悉。如做過九節佛風就知道氣怎麼樣引到臍輪,也知道吸一口氣怎麼循環,怎麼出去。
  • 生命線短就一定短命麼
  • 南懷瑾老師:我教你用做工夫的方法化解身體內部的病痛,到這一步都會好
    你知道自己呼吸寧靜了,雖然沒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一次,你也知道了,不管了,這個時候是觀。你那個知道已經是在觀察自己了,不要另外有個觀嘛!你知道自己這個樣子,不是在觀了嗎?然後你觀察到這個氣,到了胸口怎麼下不去呢?哎呀,背上這裡痛得難過啊!這個就是觀,你看到了。你看到自己背痛腰酸,好像肝這裡很難過,是不是生了什麼東西了?
  • 九節佛風與寶瓶氣的修煉
    鍊氣時肩膀要端起來,讓手臂伸直,手放在胯骨上(手過長、過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裡面的五臟也自然都張開了,氣就貫通,所以,非用這個姿勢不可。下一步,鼻子吸氣時,小腹自然向內縮,氣吸滿了,不能吸了,就吐氣。吸時細、長、慢。放出時粗、短、急。
  • 氣沉丹田與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的關聯
    清人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中有一篇《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曾說到「聚氣」。文云:「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之之法,惟將谷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於上,而不下走;採天地之氣,盡力一吸,使在上之氣,盡歸於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達外,無處不堅硬矣。」這個「聚氣」,是指逆腹式呼吸在吸氣時結合提肛,使清氣沉入丹田。
  • 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的相關性、區別
    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因為讓胸部肌肉放鬆,腹肌收縮,可以降低腹壓並使丹田向上合抱,這樣便有利於外氣貫入丹田,並發揮下守重心和引動形體的作用。清人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中有一篇《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曾說到「聚氣」。文云:「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
  • 南懷瑾先生:呼吸法門的秘密重點,注意出氣
    要想修道,就要把念頭空靈了,很自然地聽呼吸,隨時知道自己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緊張,然後呼吸慢慢停止,與念頭配合了,這個叫修道,叫做工夫了。如果是這樣做工夫修道,當然要專一來修。所謂專一,就是一切萬緣放下,像出家人一樣,專門在修。不過在家人很難做到;但是也必須有一個階段專修,再來入世做事。
  • 丹道修煉:氣沉丹田、丹田呼吸、腹式呼吸的區別
    清人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中有一篇《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曾說到「聚氣」。文云:「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之之法,惟將谷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於上,而不下走;採天地之氣,盡力一吸,使在上之氣,盡歸於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達外,無處不堅硬矣。」這個「聚氣」,是指逆腹式呼吸在吸氣時結合提肛,使清氣沉入丹田。
  • 南懷瑾 | 光學一堆功夫,心性基本修養沒搞好,終究一無所成
    這「隨眠」二字譯得非常好,它纏著你,跟著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狀態中,自己也檢查不出來,被它迷糊住了。其實,這也是自己的魔障。一層一層檢查,八十八結使能去幾層,你禪定的工夫絕對就到了那裡。若按照普通講法,念住就是初禪,這個只是普通說法。至於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這樣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禪,卻不一定證得初果。
  • 氣沉丹田的真相
    然後鍊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 學武之人,都聽說過「氣沉丹田」的要求;道門修士,皆知道「昔日聖師傳口訣,只要凝神入穴」的提法。但真正知道氣如何沉、神如何凝的人卻極少,正應了那句古話,「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焉!」
  • 相法:短命相
    氣喘如噓若是一個人氣喘如噓,有此面相的人,性格急躁,愛發脾氣,常常一件小事,就能大發雷霆,不會估計一點面子,自己不會處理情緒
  • 南懷瑾老師:早晨用這個方法測身體狀況很準,還有鍊氣強身的的不傳之秘
    第二,兩鼻孔的氣,當工夫真的到得定時,鼻孔這裡不呼吸了,但這個鼻子的根根在呼吸,最後來到腦子呼吸,那你差不多了。所以學佛叫止觀,得止,很寧靜。得定了以後,自己內在的智慧,慢慢地觀察內部的身體,就是止觀,這都是有為法。道家同密宗可以歸納一句話,叫「內照形軀」四個字。
  • 五種短命相
    氣喘如噓                                       若是一個人氣喘如噓,有此面相的人,性格急躁,愛發脾氣,常常一件小事,就能大發雷霆,不會估計一點面子,自己不會處理情緒
  • 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三者有何關聯
    逆腹式呼吸常見於太極拳演練之中,傳統氣功則大都採用順腹式呼吸。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南懷瑾:面相識人的奧秘!
    我們舌頭,吐出來舔自己鼻尖都不夠長。為什麼佛的舌頭能這樣,因為生生世世沒有說過一句謊話,才有這個果報。不過據說佛的舌頭還不只如此,他真要伸出來,可將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蓋滿。唉呀!我說佛你老人家不要吐舌頭,一吐舌頭我衣服都曬不幹了。後來曉得,高加索地區的女人舌頭吐出來大都可以到髮際這裡,那不個個都是女佛了!為什麼?因為那裡的女孩子生下來就訓練,拿個東西用舌頭來舔,慢慢舔慣了,舌頭就變那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