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佛的智慧,翻譯成中文,就是「般若」二字。
儘管這兩個字並不能夠完整地概括佛的智慧,但在中文之中確實找不到更合適的詞語來表示,因此,歷代以來的譯經大師們只能勉為其難這二字來代替。
也正因為如此,《心經》的原名才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那麼,「般若」二字的正確讀音是什麼呢?據估算約90%的人都會讀錯。
事實上,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把「般若」讀成「ban ruo」,但事實上,「般若」一詞其實是梵語的音譯,有些地方也譯為「波若」或「缽羅若」,因此,「般若波羅蜜多」用梵文來讀其實就是「prajāpāramitā」。
從這個角度來說,「般若」二字,用中文應該讀成「bō rě」,也就是說,「bō rě」才是「般若」二字的正確讀音。
歷代以來的譯經大師們,也是以「般若」二字來區分佛的智慧和世間的智慧,因為佛的智慧指的是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而世間的智慧指的是知識或者經驗。
但是無論用哪一種讀音,其實意義並不大,因為佛法所強調的傳承,是以解義為主,即般若智慧的傳承,並不會專注於你的讀音的正確與否。
如日本的真言宗,事實就用自己的傳承梵語來念誦真言,而不在意於文字或發音,更不會去參考印度現在的梵語來作為標準,因此,所謂的傳承,大多是重義理而不是重讀音。
換句話說,所謂的傳承,其義理的真實也就是宗教的真實,更何況現在的印度早已不是佛教國家 ,退一步的說,重義理的傳承是一種宗教正確,而重讀音的正確與否不過是故步自封的表現。
因此,「般若」二字無論是讀「ban ruo」也好,還是讀「bō rě」也罷,都不會對於佛教的傳承有太大的影響。
從另外的角度來說,傳教能夠在中國發揚發大也說明了語言文字或讀音,對於佛法的傳承的影響並不太。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長阿含經》《大念處經》《大藏經》《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