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傑
(現在的平原「龍門樓」)
文昌,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舊時多為讀書人崇祀。
明代平原學宮東南建有文昌閣(故址在今平原師範東南圍牆外),供文昌神。
乾隆《平原縣誌·祠廟》:「文昌閣,在儒學左水門上。明萬曆元年(1573)建,國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邑紳董訥重修。」
「儒學」,元、明、清在府、州、縣設立的學校,供生員讀書,稱儒學;這裡指平原學宮。
「水門」,指平原龍門;龍門「下為水門」,因有排水溝故稱。
這段引文意為:萬曆元年在水門上建了文昌閣。
龍門與文昌閣都是學宮的附屬景點,清代「平原縣學宮圖」標明了兩座古建築的位置及形狀。(見附圖一)
民國《續修平原縣誌》記載:民國二十四年,幾名文人結伴,斜陽欲墜之時,攀登文昌閣,四下觀瞻,發懷古之幽情,促遠遊之壯士,並詩曰:「城頭峻閣記文昌,結伴登臨引興長。腳底龍門留古蹟,街心馬路履周行。仙橋闊野通流水,孤墓殘碑冷夕陽。國事阽危需志士,男兒詎效接輿狂。」以《傑閣晚眺》為題,列為新平原「八景」之一。
「傑閣」,指文昌閣。(見附圖二)。
解放初期,龍門、文昌閣保存完整。「文革」期間拆除。
2010年,平原縣城新華南路北段路東,琵琶灣公園西門方位,新修了龍門。這是一段仿古城牆,長約37米,南北兩端底寬8.55米,高度相當於五層樓房。較比故址整體東移了近60米。
城牆居中拱門上鑲嵌「龍門」二字刻石。龍門之上建有亭式二層樓。新修龍門高峻挺拔,雄偉壯觀。然而,這座仿古建築的命名為「龍門樓」,平原舊志,無此名,恐無據。平原文昌閣的名字不會消失,因為它已經載入史冊。
近年來,又把原恩縣文昌閣,寫作平原文昌閣的情況屢見不鮮,造成古建築命名的混亂,且與歷史記載不符。為尊重歷史,保護完善古蹟復建,筆者呼籲:恢復平原「文昌閣」的名稱,龍門上仍為「文昌閣」。
另外說明:「龍門」二字石刻,原本在城牆東面、朝東,解放後改為朝西。
自古以來我國天空四象為「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龍門上為「文昌閣」大門朝東。今復建的龍門石刻,朝西,方向錯了;龍門東面石刻「朝京」,平原「專家」解釋,今地平原古城西門,名「朝京」,琵琶灣西門代表平原古城西門,豈知,今地平原古城的西門實為西北門,舊社會縣裡官員進京出西北門,經崔家廟東,徑官道直達北京,所以稱「望京」門,今「望京」朝東,有崇洋媚外嫌疑。「龍門」二字朝東,「朝京」二字朝西,才符合歷史真相。
附圖一:清代「平原學宮圖」
附圖二:民國平原八景「傑閣晚眺」
王玉傑,山東省平原縣人。1963年參加工作,先從教後從政,縣委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8年。1999年退休後,熱心地方史料的搜集研究工作。2005年研究平原縣舊志。2011年10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歷史散文《平原龍門札記》。應邀點校乾隆《平原縣誌》、民國《續修平原縣誌》並於2014年6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2018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董訥柳村詩集注釋》。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