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標準、很漂亮、很完美吧?
但不管你做的再標準、再漂亮、再完美,它仍然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膝蓋觸地」。
我們要清楚,伏地挺身是一個複合型動作,要用到全身的力量,儘可能多的繃緊,完成每一處的控制。而膝蓋觸地,就意味著動力鏈到膝蓋就結束了,人家本來是要到腳趾尖的。
我這麼說的意思是,跪姿伏地挺身,其實讓身體很難「繃緊」,不是麼?
你敢說你在做跪姿伏地挺身的時候,骨盆不是前傾的麼?
如果徒手訓練動作不能發揮「繃緊」的力量,就會喪失穩定性,你覺得,膝蓋觸地穩定,還是腳趾抓地穩定?
②難度調整不現實
我們再看看這個跪姿伏地挺身,有什麼問題:
手肘向外撇了對吧?沒錯。
我是真的見過不少女生是這麼做的。
就是因為伏地挺身難,所以才做的跪姿伏地挺身不是嗎?
但如果手肘還是不由自主向外撇,那是不是證明——跪姿伏地挺身也還是太難了?
這不尷尬了嗎!
所以,動力鏈不完整和難度調整不現實是跪姿伏地挺身兩個最大的問題。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徒手技術了
我們應該怎麼做?
為了動力鏈完整,我們一定要儘可能和標準伏地挺身匹配,也就是——雙手支撐,雙腳著地!(其實也能用專一性原則來解釋)
很簡單,藉助平臺做上斜伏地挺身:
這個難度其實和跪姿伏地挺身差不多!
重點是你完全可以做到繃緊核心,以及手肘適度朝後。這樣一來,就可以從一開始就培養正確的模式,你要明白這一點。
如果要加大難度,可以換低一點的平臺:
平臺越低越難,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去調整。有的人會問了:「如果沒有平臺,怎麼辦?」
(我想說你是住在沙漠麼)
要是真的沒有平臺,那就做分腿伏地挺身:
雙腿儘量打開,有多開打多開。只要你覺得並腿伏地挺身還是很勉強,就可以這麼做,它仍然符合動力鏈完整這條標準。
你知道,跪姿伏地挺身合適什麼人做麼?
就是那些沒辦法用完整動力鏈進行訓練的人——比如腳踝、腳掌嚴重受傷的人。
否則,就進行上斜伏地挺身或分腿伏地挺身,這兩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伏地挺身退階練習。
總結與拓展
到這裡你就應該清楚,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是有多重要,而往往我們在用各種手法進行訓練的時候,都會忽略這一點。
為了讓你的理解可以更透徹,最後我做兩個動作你們感受一下。
我做的很彆扭,一個是跪姿單手伏地挺身:
另一個是跪姿擊掌伏地挺身:
沒人會想到這兩個動作,也沒人會去練,因為它們毫無意義。
知道問題出在哪了麼?
(歡迎到留言區留言,下篇乾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