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儀式感,孩子也不會差

2021-02-27 父母修行

作者:麥茶

本文由:養育男孩(breedboy)

  晚上,好友舒心打電話來跟我抱怨,說今天是她的生日,可老公還在陪客戶應酬,不僅沒有浪漫的燭光晚餐,連個像樣的禮物也沒有。
  可從早上八點出門開始,直到現在晚上快十一點了,老公只發了信息問兒子磊磊睡覺了沒有?  他沒有給舒心微信轉帳520,連一句生日快樂也沒有。  舒心自嘲道,「他早該忘了我的生日吧,在他心裡,我哪有磊磊重要。」  我安慰了幾句,舒心鬱悶地掛斷電話,聽得出來,她很不開心。  他倆從戀愛到結婚已經十幾年的時間,早過了七年之癢的階段,磊磊都已經八歲。  兩個人沒有房貸車貸壓力,生活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其實,小趙事業上挺上進,偶爾也能幫忙舒心做家務,沒有什麼花花腸子。  不管是舒心的生日,還是結婚紀念日、情人節等需要紀念的節日,小趙通通不過。  他家重要的節日就是春節,其他節日對小趙來說和平常沒什麼兩樣。  曾經,舒心也跟小趙吵過鬧過,可小趙一副委屈的表情讓舒心更為惱火。  他說,「那你喜歡什麼禮物自己去買啊,大不了我給你報銷唄!」  磊磊早已懂事,在他看來,爸爸肯定不是那麼愛媽媽了,不然怎麼不給媽媽過生日?出差回來也沒給媽媽帶小禮物。  我的兒子晨晨六歲生日的時候,我邀請了舒心和磊磊一起過來熱鬧一下。  我們只是煮了幾樣家常菜,加一個晨晨愛的車模型蛋糕,叫了幾個他的小夥伴。就這簡單的生日會,卻讓磊磊羨慕不已。  我們切蛋糕的時候,磊磊怯生生提出,「阿姨,我能不能跟蛋糕拍張照?」那渴望的小眼神看得我都心疼不已。  第二天舒心跟我說,磊磊高興得一晚上沒有睡好覺,還跟媽媽請求下次也要買個一模一樣的蛋糕。  仔細諮詢後才得知,磊磊長這麼大就沒買過像樣的蛋糕。小趙甚至用甜品店最便宜的杯子蛋糕應付他。  有一次,舒心自己掏錢給磊磊買了個八寸的蛋糕,卻被小趙斥責吃不完,浪費錢!  我難以置信,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有孩子因為當爹的固執己見而不給買生日蛋糕。  磊磊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的心理能樂觀而自信嗎?  他會覺得自己連個像樣的生日都沒有,肯定是個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  成年後的磊磊,在過生日時會怎麼回憶自己童年的這些經歷呢?  儀式感的消失,同時會帶走很多原本能定格的幸福和快樂。  因為我們的人生,需要一些儀式感的東西來提醒我們,其實生活除了節約、湊合、隨便之外,還有詩與遠方,還有需要銘記需要重視的東西。  我們提倡生活需要儀式感,並不是說要在特定的節日給對方禮物,而是平常生活見細節,盡你所能為對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她)感到身心愉悅。
  曾經,我丈夫小許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木魚腦袋,對任何節日都不感冒。  甚至在十周年結婚紀念日的時候,他能跑出去和哥們踢球。  在他的意識裡,今年不過,明年再過也一樣,每年都有結婚紀念日,不應該斤斤計較。  我發現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在慶祝節日這件事情上,我們的想法有所分歧。  有一次,我鄭重其事地跟他說,「結婚紀念日是咱倆的節日,這天是有意義的,值得被紀念。如果你把我們的紀念日看得這麼輕描淡寫,對晨晨來說,他感受不到溫馨的家庭氛圍。」  他那天若有所思地沉默了許久,從那之後,開始一點一點改變。  每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都會帶上我們母子出去吃飯,偶爾還能送個小禮物。  晨晨也感受到爸爸對媽媽的愛,在母親節的時候,還送給我精心做好的手工畫,上面還歪歪扭扭寫著:媽媽,節日快樂,我愛你!  每次,我們倆生日還沒到,他已經提前準備好小禮物,有時用自己零花錢給我買髮夾、給他爸買襪子,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卻是孩子真心實意的祝福。  有愛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情感也是溫暖的,燦爛的、明亮的,他也會變得溫和而樂觀。  而不注重生活儀式感的父母,帶給孩子的也是得過且過的態度,他感受不到父母之間互相關愛,更覺得自己不被重視。  狐狸回答他:「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對啊,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其實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如果你認真而美好地賦予它意義,它就是與眾不同的時刻。  孩子的第一次爬行、第一次叫「爸爸,媽媽」我們會覺得格外激動。同樣,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我們恨不得拿個錄像機錄下在幼兒園的一舉一動。  當他幼兒園畢業後,我們盛裝出席他的幼兒園畢業典禮——長大成人後,看著他結婚、看著她嫁人。  我們每天睡前陪伴孩子讀他喜歡的睡前故事,這就是一種儀式感。  我們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否定孩子閱讀的價值,覺得那些圖畫書都是一些假的童話和小兒科的故事。  如果一個家庭,不重視閱讀,孩子不愛閱讀,那他也很難建立起真正的儀式感。  因為儀式感還不是表面的循規蹈矩,它需要一雙能發現大自然的美、發現人內心真情的眼睛。  一個家庭的儀式感會帶給孩子與眾不同的記憶,它能讓那些平常的日子變得光芒萬丈,溫暖而美好,能讓孩子擁有更幸福的人生。

作者:麥茶,家有小子,愛美食愛文字的寶媽一枚。來源:養育男孩(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已出版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原標題:《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不會差》轉載已獲授權。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劉韶斐

相關焦點

  • 儀式感對孩子有哪些影響?父母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小儀式
    今天,我們來說說儀式感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儀式感是什麼?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上小學時,每當新課本發下來,同學們就開始在家長的指導下細心地給書包上封皮,有些家長還會為孩子設計封皮。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儀式感裡,承載的滿是父母的愛。或許有網友持不同意見:「一歲多的孩子,懂什麼,這不是瞎折騰嘛?」「孩子這麼小,不記事,整這麼多沒用!」因為早在逝去的無數日夜裡,父母為孩子做的那些充滿儀式感的事,就已為孩子們標定了生活的意義。家庭儀式感,讓孩子更懂愛王雪的家裡是沒什麼儀式感的。過生日是唯一和儀式感沾點邊的事情,一家三口例行公事般的出去吃個飯。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小時候,我每年過生日,媽媽都會親手擀麵,炒幾個小菜,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吃頓面。然後,爸爸用自行車載著我跟媽媽,去照相館照一張小小尺寸的全家福。長大後,我帶著老公、孩子回娘家,一家人在燈下翻看被媽媽細心保存的相冊,點評著,說笑著,那是我們都感覺幸福滿滿的家庭時刻,也讓我感覺做爸媽的女兒真幸運。富養孩子,不一定是買多少禮物,花多少錢,而是多給孩子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
  • 樂享教室|有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孩子製造幸福的能力
    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儀式感背後,體現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
  •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有意義的3個生日,父母別輕易錯過,要有儀式感
    不過無論家境富裕與否,孩子人生中的這3個最有意義的黃金生日,父母切莫輕易錯過,不僅要用心規劃,還要給足孩子儀式感。這個時候父母給孩子過生日的時候,也應該多聽從孩子的意見,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樹立孩子的責任心,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於12歲的孩子來說,父母要讓孩子有被束縛的感覺,讓孩子多經歷一些挫折,求而不得的痛苦,這樣孩子的性格才會更沉穩,遇到事才能更沉著冷靜。
  • 給孩子過一個有儀式感的兒童節,究竟有多重要?
    在孩子心裡,禮物從來不分貴賤,只有喜不喜歡,他們期待的不過是父母的一片心意,一份重視。這份心意和重視,還有一個特別美好的名字:儀式感。關於儀式感,《小王子》這樣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儀式感,就如同給孩子生命,注入了無限的希望,替孩子保持著珍貴的童真,這是父母給孩子的終身禮物。
  • 「一束花的儀式感,永遠不會過期」
    不會有人問你一句累不累,不會有人問你一句過得好不好,也不會有人告訴你快不快樂。小時候摔倒了,總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哭,沒有就爬起來。長大了摔倒了,也總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爬起來,沒有就哭。當在我們站在成年人的世界才發現,我們連崩潰都是靜音的。傷口埋在心中,臉上是永遠的若無其事。
  • 【麥戈·全家福】有儀式感的家庭,對養出幸福的孩子有多重要?
    生日、開學日、紀念日、節假日等等,這些特定的日子我們之所以記憶深刻,不正是因為它對我們有不同的意義嗎?雖然儀式感不是養出幸福孩子的終極手段,但滿懷期待迎接那些儀式感的時候,他真的會更快樂一些。家庭生活中的儀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 家庭要有「儀式感」,養出的孩子才幸福,不然孩子長大難成大器
    的確是這樣,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儀式感,孩子們會記住成長中每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每一個值得回味的瞬間。生活中,家長們需不需要給孩子儀式感,這對孩子來說,到底有多重要呢?1、感受到被重視家長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瞬間,並記錄下這些值得紀念的時刻,讓這一時刻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中,這樣營造出的儀式感,使孩子體會到被愛的感覺,孩子感受到愛,才會給予愛,同時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並從中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重視,被父母重視的孩子會更有自信。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網友們紛紛表示小朋友太可愛了,並且表示這邏輯沒毛病,做事就是需要有儀式感,哪怕只是寫作業。有人覺得,儀式感只不過是追求一些形式和華而不實的東西。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適當的儀式感,不僅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些許小驚喜,還有著一些非常獨特的作用。
  • 孩子成長的「儀式感」正逐漸丟失,沒有了這些,等同於丟失了幸福
    生日那天的一份禮物,節假日帶孩子出去玩耍,周末帶著孩子去吃飯……這些日常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得讓孩子從中獲得很多幸福感。因為在生活中是需要儀式感的,現如今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丟失了儀式感的存在,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生活中充滿儀式感,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能夠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
  • 儀式感強的家,養出的娃更能融入社會,幾個必備的儀式爸媽需要有
    儀式感這三個字,對於正在熱戀中的情侶來說是比較熟悉的。因為這時候,他們會非常在乎儀式感這個東西,時不時地為對方製造一些小驚喜,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然而很多人忽視了家庭中的儀式感,實際上家庭中的儀式感也是非常必要的。就如談戀愛一樣,在一個沒有任何儀式感的家庭裡,孩子不會有非常幸福的感覺,而且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製造快樂驚喜。
  • 孩子也需要儀式感?這不是矯情,而是一種「富養」
    而在《小王子》中,也對儀式感做了很具象的解釋。當小王子提出什麼是儀式感時,狐狸說「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簡單地說就是,讓這一天變得與每一天不那麼相同。例如家人的生日、夫妻的結婚紀念日等等,有了儀式感,就會然這一天與眾不同。
  • 兒童一生有3個「鑽石」生日,父母要給足儀式感,孩子會一生受益
    每年孩子的生日,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事情,也是很多父母甚至比過年還要重視的日子。與其每年的鋪張與浪費,給孩子準備各種物質上的東西,我們還不如對孩子進行更有意義的價值觀教育,更為重要。這3個重要年齡階段的生日,父母把握好,要讓孩子度過一個能夠讓他受益終生的生日!本期話題:兒童一生有3個「鑽石」生日,父母要給足儀式感,孩子會一生受益! 一、14歲生日 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整數的生日比較重視,比如說:10歲20歲30歲,每過10年家裡都會大擺宴席,覺得整歲的生日是最應該被重視的。
  • 為什麼要給孩子過兒童節?儀式感和金錢無關,對孩子卻很重要
    孩子們對於六一兒童節這天是非常期待的,他們都希望可以到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能夠在這天給孩子營造一下氛圍,注重儀式感,帶給孩子的將會是無盡的「財富」,而這與金錢無關。第二: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我們常說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因為生活大多數的日子都是比較單調,每天重複性的事情有很多,像孩子每天基本就是學習,少有變化,容易對生活失去樂趣。而如果給孩子增加儀式感的話,能夠喚醒孩子對生活的樂趣,讓他更加的熱愛生活。
  • 要不要讓孩子過聖誕節?想讓孩子體會儀式感,「中國節」就足夠了
    為了讓平淡的生活多一些樂趣,節日,就變成了大家放鬆的藉口、 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喜歡過聖誕節的原因,就是可以送一個孩子期盼已久的禮物,想讓孩子體會到節日的儀式感,在他的成長中增加一分樂趣和難忘的回憶。
  • 小朋友上小學,全家人舉辦儀式慶祝!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從視頻中就可以感受到這個家庭的家庭氛圍特別贊,孩子的性格也十分活潑可愛。每一件小事兒都有它的意義,有意義的生活不就是由一件件看似無意義的小事拼湊起來的麼?楊絳先生曾經說過:有儀式感的家庭,會更加幸福。二、儀式感讓孩子對生活充滿期待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寫到「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為了取悅別人,只是為了取悅自己,為了讓我們平淡的生活多幾分光彩。
  • 有儀式感地過年有多重要
    說起儀式感,人們最常喜歡引用《小王子》裡的那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比如婚禮,很多男人會不理解女人為了一個做給別人看的儀式去花費那麼多心思和精力。其實,婚禮除了是做給父母親朋看,也做給自己看。
  • 孩子的生日需要儀式感,孩子生日中,這幾個年齡段的生日要隆重!
    雖然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母難日,但在孩子簡單的意識裡,生日就是用來慶祝的,因為生日那天可以收到禮物,可以穿漂亮的衣服,可以吃到蛋糕,這些足以讓孩子開心好久。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都會很重視他們的生日,想盡辦法給孩子製造生日驚喜,這種儀式感會給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不過可能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家長對孩子的生日也就沒有太上心了。
  • 夜讀丨有儀式感的過年,很重要
    物質的豐富,讓我們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感,儀式的精簡,讓春節變成日曆上沉悶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說起儀式感,人們最常喜歡引用《小王子》裡的那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是會讓平凡日子發光的魔法,是我們對庸常生活的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