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茶
本文由:養育男孩(breedboy)
晚上,好友舒心打電話來跟我抱怨,說今天是她的生日,可老公還在陪客戶應酬,不僅沒有浪漫的燭光晚餐,連個像樣的禮物也沒有。
可從早上八點出門開始,直到現在晚上快十一點了,老公只發了信息問兒子磊磊睡覺了沒有? 他沒有給舒心微信轉帳520,連一句生日快樂也沒有。 舒心自嘲道,「他早該忘了我的生日吧,在他心裡,我哪有磊磊重要。」 我安慰了幾句,舒心鬱悶地掛斷電話,聽得出來,她很不開心。 他倆從戀愛到結婚已經十幾年的時間,早過了七年之癢的階段,磊磊都已經八歲。 兩個人沒有房貸車貸壓力,生活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其實,小趙事業上挺上進,偶爾也能幫忙舒心做家務,沒有什麼花花腸子。 不管是舒心的生日,還是結婚紀念日、情人節等需要紀念的節日,小趙通通不過。 他家重要的節日就是春節,其他節日對小趙來說和平常沒什麼兩樣。 曾經,舒心也跟小趙吵過鬧過,可小趙一副委屈的表情讓舒心更為惱火。 他說,「那你喜歡什麼禮物自己去買啊,大不了我給你報銷唄!」 磊磊早已懂事,在他看來,爸爸肯定不是那麼愛媽媽了,不然怎麼不給媽媽過生日?出差回來也沒給媽媽帶小禮物。 我的兒子晨晨六歲生日的時候,我邀請了舒心和磊磊一起過來熱鬧一下。 我們只是煮了幾樣家常菜,加一個晨晨愛的車模型蛋糕,叫了幾個他的小夥伴。就這簡單的生日會,卻讓磊磊羨慕不已。 我們切蛋糕的時候,磊磊怯生生提出,「阿姨,我能不能跟蛋糕拍張照?」那渴望的小眼神看得我都心疼不已。 第二天舒心跟我說,磊磊高興得一晚上沒有睡好覺,還跟媽媽請求下次也要買個一模一樣的蛋糕。 仔細諮詢後才得知,磊磊長這麼大就沒買過像樣的蛋糕。小趙甚至用甜品店最便宜的杯子蛋糕應付他。 有一次,舒心自己掏錢給磊磊買了個八寸的蛋糕,卻被小趙斥責吃不完,浪費錢! 我難以置信,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有孩子因為當爹的固執己見而不給買生日蛋糕。 磊磊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的心理能樂觀而自信嗎? 他會覺得自己連個像樣的生日都沒有,肯定是個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 成年後的磊磊,在過生日時會怎麼回憶自己童年的這些經歷呢?
儀式感的消失,同時會帶走很多原本能定格的幸福和快樂。 因為我們的人生,需要一些儀式感的東西來提醒我們,其實生活除了節約、湊合、隨便之外,還有詩與遠方,還有需要銘記需要重視的東西。 我們提倡生活需要儀式感,並不是說要在特定的節日給對方禮物,而是平常生活見細節,盡你所能為對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她)感到身心愉悅。
曾經,我丈夫小許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木魚腦袋,對任何節日都不感冒。 甚至在十周年結婚紀念日的時候,他能跑出去和哥們踢球。 在他的意識裡,今年不過,明年再過也一樣,每年都有結婚紀念日,不應該斤斤計較。 我發現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在慶祝節日這件事情上,我們的想法有所分歧。 有一次,我鄭重其事地跟他說,「結婚紀念日是咱倆的節日,這天是有意義的,值得被紀念。如果你把我們的紀念日看得這麼輕描淡寫,對晨晨來說,他感受不到溫馨的家庭氛圍。」 他那天若有所思地沉默了許久,從那之後,開始一點一點改變。 每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都會帶上我們母子出去吃飯,偶爾還能送個小禮物。 晨晨也感受到爸爸對媽媽的愛,在母親節的時候,還送給我精心做好的手工畫,上面還歪歪扭扭寫著:媽媽,節日快樂,我愛你! 每次,我們倆生日還沒到,他已經提前準備好小禮物,有時用自己零花錢給我買髮夾、給他爸買襪子,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卻是孩子真心實意的祝福。
有愛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情感也是溫暖的,燦爛的、明亮的,他也會變得溫和而樂觀。 而不注重生活儀式感的父母,帶給孩子的也是得過且過的態度,他感受不到父母之間互相關愛,更覺得自己不被重視。 狐狸回答他:「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對啊,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其實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如果你認真而美好地賦予它意義,它就是與眾不同的時刻。 孩子的第一次爬行、第一次叫「爸爸,媽媽」我們會覺得格外激動。同樣,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我們恨不得拿個錄像機錄下在幼兒園的一舉一動。 當他幼兒園畢業後,我們盛裝出席他的幼兒園畢業典禮——長大成人後,看著他結婚、看著她嫁人。 我們每天睡前陪伴孩子讀他喜歡的睡前故事,這就是一種儀式感。 我們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否定孩子閱讀的價值,覺得那些圖畫書都是一些假的童話和小兒科的故事。 如果一個家庭,不重視閱讀,孩子不愛閱讀,那他也很難建立起真正的儀式感。 因為儀式感還不是表面的循規蹈矩,它需要一雙能發現大自然的美、發現人內心真情的眼睛。 一個家庭的儀式感會帶給孩子與眾不同的記憶,它能讓那些平常的日子變得光芒萬丈,溫暖而美好,能讓孩子擁有更幸福的人生。
作者:麥茶,家有小子,愛美食愛文字的寶媽一枚。來源:養育男孩(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已出版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原標題:《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不會差》轉載已獲授權。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劉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