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潮鞋價格可翻10倍賣,球鞋倒爺2天賺22.8萬美金,近一段時間,炒鞋市場的異常火爆引發廣泛關注。然而火爆的背後,其暗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撰文 |張浩東
編輯 |日堯九日
出品 |支付百科
見過買房搖號的,見過買鞋也要搖號的嗎?去年以來,「炒鞋」成為諸多媒體的高頻詞,一些品牌球鞋的限量款被熱炒。
即便是沒有什麼經濟收入的學生,也加入到炒鞋群體之中,使整個炒鞋市場呈現全民皆販的場景。
一場可以發家致富的運動,在眾人參與中逐漸打響,巨大的資金湧入,也加大了風險爆發的可能性。
在今年七月份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一雙1972年的耐克球鞋以約合300萬人民幣的價格拍出,打破球鞋拍賣的世界紀錄。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下發一份金融簡報,對數十家炒鞋平臺進行了點名。
瘋狂的炒鞋市場
很多品牌通過採取限量、聯名、抽籤獲取等飢餓營銷策略製造稀缺感,出現新鞋發布前專賣店排長隊的情況。
某炒鞋軟體顯示,一款上半年市場上非常火爆的喬丹AJ1, 發售時的原始價僅為1299元,3個月後,價格暴漲到1.9萬元,價格翻了十倍之多,可見其中的暴利。
炒鞋就是倒手賺差價,簡單易操作,大量00後也紛紛參與其中。目前瘋狂的炒鞋還在進行,各路資本也虎視眈眈。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口號「10年前你錯過炒房,5年前你錯過炒比特幣,現在難道你還要錯過炒鞋嗎?」鞋市的瘋狂可見一斑。
現在這個炒鞋的現象是相當的火爆,其實很多人一開始是熱愛球鞋的收藏,純屬個人愛好。但是在資本的運作和推動之下,炒鞋市場似乎變味了。
需求大,營銷好,明星效應,品牌方限量發行,又有黃牛囤貨,鞋的價格被逐漸抬高,有人想要藉此機會暴富,卻沒考慮到其中存在的泡沫。
適度的泡沫有利於一個行業的發展與壯大,但泡沫過多,破碎便只是時間問題。一旦破滅,後果不可估量。
央行警示風險
部分炒鞋平臺並無宣傳的那般美好。不僅炒鞋嚴重,而且微商泛濫,還混雜著專門賣A貨的商家。
由於該行業缺乏監管,野蠻增長,已經導致各種亂象頻出,有的炒鞋平臺上,許多商家和個人賣家只為割用戶韭菜。
如今,「炒鞋」已經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有些「炒鞋」App催生了行業亂象的發生。除此之外,在某些炒鞋APP上,也能看到第三方支付的身影。
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近日發布《警惕「炒鞋」熱潮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簡報指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槓桿服務,槓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
「支付百科」調查了市場中幾款比較出名的炒鞋APP後發現,在部分APP中的確存在分期業務。
賺錢效應可能會使用戶本身,從一個消費者,轉而成為一名投資者。而當用戶的身份發生變化後,也會加大對槓桿資金的需求,進而會使用分期業務資金來炒鞋。
在nice上,「支付百科」選擇了一款商品後,付款時提示支持支付寶及微信支付,選擇支付寶,確認訂單後進行跳轉,不支持使用花唄支付,顯示該付款方式不支持當前交易,但是可以使用信用卡。
除了信用卡之外,一家位於上海的現金貸公司負責人對「支付百科」表示,目前正在與某時尚App合作分期支付業務,但因這次監管政策,只好暫停上線。
炒鞋或涉非法集資
「炒鞋」App的登場和大量的廣告宣傳,短時間內讓市場迅速膨脹,那些抱著投機而不是消費動機入場的「炒家」,推高了球鞋的市場價格,而這些價格遠遠超出了球鞋的使用和收藏價值。
球鞋交易平臺「鬥牛」用K線、漲跌幅等專業圖表呈現球鞋價格走勢,「毒App」曾上線的寄售服務,為了賺取交易佣金,許多平臺都以各種方式來增加銷量。
平臺對於利益的渴望,以及默許和助推,種種這些行為最終導致了球鞋價格的水漲船高,也帶來了許多金融亂象。
已經有年輕人投入大量積蓄,抱著「暴富夢」在球鞋交易市場上大肆活動,最後血本無歸的案例發生。
「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
目前,「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日交易量巨大;並且炒鞋存在操作黑箱化,平臺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各義務機構要加強對涉及「炒鞋」平臺的資金交易監測,強化對「炒鞋」平颱風險特徵的識別,結合外部公開信息等,提高分析研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