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藥---臭牡丹

2021-02-12 欣綠療學堂東北之家

                               

 【正名】臭牡丹

  【別名】臭八寶、大紅花、臭芙蓉、臭桐根、大紅袍、矮童子、臭楓草、臭珠桐、臭黃根、臭茉莉、臭梧桐、臭燈桐、逢仙草。

  【英文名】Herba Clerodendri Bungei

  【藥材來源】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的帶根全株或乾燥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為落葉灌木,高1~2米;根肉質,斷面黃白色;小枝被柔毛。葉對生,有較長的柄,葉片紙質,闊卵形至闊卵狀心形,長7~20釐米,寬6~16釐米,頂端短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粗鋸齒至近全緣,兩面均被柔毛。頭狀花序頂生,總花梗較短;花萼小,先端具齒5枚;花玫瑰紅色,花冠管纖細,裂片5枚,倒卵狀匙形,伸展;雄蕊4枚,生喉部,與花冠管近等長,花柱伸出,略短於雄蕊。核果近球形,黑紫色,具宿存花萼。花期5~7月。

  【產地分布】生於曠野、荒坡、溝邊及林緣。分布於河北、河南、陝西、山西、湖南、湖北等地。

  【採收加工】秋季花開時採收,去除雜質,切段。

  【藥材性狀】臭牡丹根表面灰棕色,縱溝紋明顯。莖呈圓柱形,直徑3~12毫米。外表皮灰棕色至灰褐色,具隆起的皺紋,皮孔明顯突起,點狀或縱向延長,節處可見明顯的葉柄痕,呈凹點狀。質硬,不易折斷;切斷麵皮部棕色,菲薄,木質部灰黃色,髓部白色,有光澤。氣微,味淡。葉多皺縮,破碎,紙質。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寬卵形,長9~19釐米,寬6~15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疏被短柔毛,下表面色稍淡,無毛或僅脈上有毛,基部脈腋處可見黑色疤痕狀的腺體,邊緣有鋸齒。葉柄黑褐色,長3~6釐米,彎曲,有縱皺紋。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性平,味苦、辛。歸心經、胃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溼,平肝潛陽,消腫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0~15克,水煎服,鮮用30~60克。用於癰疽、疔瘡、乳腺炎、關節炎、溼疹、牙痛、痔瘡、脫肛、子宮脫垂。

  【藥理研究】臭牡丹水煎醇提取物及其總生物鹼具有增強子宮收縮力的作用。現代藥理實驗結果表明,臭牡丹的鮮莖葉1~1.5千克,切碎,投入糞坑中,能殺滅蛆蟲。

  【化學成分】臭牡丹葉含生物鹼。莖葉含乳酸鎂、琥珀酸、茴香酸和香草酸等成分。莖含二萜成分。

  【使用禁忌】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1.治乳腺炎:鮮臭牡丹葉250克,蒲公英9克,麥冬草12克。水煎衝黃酒、紅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乳腺炎:鮮臭牡丹葉250克,蒲公英9克,麥冬草12克。水煎衝黃酒、紅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疔瘡:蒼耳、臭牡丹各一大握。搗爛,新汲水調服,瀉下黑水愈。(《赤水玄珠》)

相關焦點

  • 每日學習一味中藥|臭牡丹
    別名:臭八寶、大紅花、臭芙蓉、臭桐根、大紅袍、矮童子、臭楓草、臭珠桐、臭黃根、臭茉莉、臭梧桐、臭燈桐、逢仙草。英文名:Herba Clerodendri Bungei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的帶根全株或乾燥地上部分。為落葉灌木,高1~2米;根肉質,斷面黃白色;小枝被柔毛。
  • 何頻:臭牡丹臭桐臭……
    其中僅僅喇叭花模樣的,人工與野生的加起來,就有牽牛花、打碗花、田旋花、曼陀羅花,還有百合、萱草、紫茉莉、美人蕉、風雨蘭,以及牆頭或架上的大小凌霄花、金銀花等等,甚是可觀。  今朝先放下別的,特地擺一擺夏天蠻招搖的一雙姊妹花——大名鼎鼎的臭牡丹和臭梧桐,兩種很奇葩的落葉植物,而臭梧桐獨個兒也有人叫它臭牡丹的和臭桐的,總之「臭」字打頭很醒目。
  • 【每日一味藥】沒藥
    【每日一味藥】沒藥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平。 【配伍】 1、治各種瘀血阻滯之痛症,如跌打損傷,症見傷處疼痛,傷筋動骨或麻木酸脹,或內傷瘀血,心腹疼痛,肢臂疼痛等症:沒藥、乳香、丹參、當歸各五錢
  • 每日學一味中藥:合歡皮
    活血化瘀藥每日學一味中藥:苦石蓮每日學一味中藥:九龍藤每日學一味中藥:八角楓每日學一味中藥:夏天無每日學一味中藥:峨參每日學一味中藥:桃枝每日學一味中藥:八楞木每日學一味中藥:七葉蓮每日學一味中藥:自然銅每日學一味中藥:五靈脂每日學一味中藥:乳香每日學一味中藥:沒藥每日學一味中藥:蘇木每日學一味中藥:天仙藤每日學一味中藥:大血藤袪風溼藥每日學一味中藥:青羊參每日學一味中藥
  • 【每日一味藥】大戟
    【每日一味藥】大戟【別 名】邛巨、紅芽大戟、紫大戟、下馬仙、京大戟。【來 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
  • 【每日一味藥】地膚
    【每日一味藥】地膚【別 名】掃帚子、掃帚菜子。【來 源】本品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膚的乾燥成熟果實。
  • 【每日一味藥】乳香
    【每日一味藥】乳香 【性味歸經】辛、苦,溫。乳香當時是一味中藥,具有活血舒筋、行氣止痛的功效。
  • 清熱解毒藥---臭牡丹
    【正名】臭牡丹  【別名】臭八寶、大紅花、臭芙蓉
  • 【每日一味藥】紅景天
    【每日一味藥】紅景天 【性味歸經】味甘,性寒。
  • 【每日一味藥】女貞子
    【每日一味藥】女貞子 【性味歸經】甘、苦,涼。【用法用量】6~12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洩瀉及陽虛者忌服 【配伍】 1、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女貞子(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曬乾為末,瓦瓶收貯,或先熬幹,旱蓮膏旋配用),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
  • 【每日一味藥】肉桂
    【每日一味藥】肉桂 【性味歸經】辛、甘,大熱。(《景嶽全書》右歸丸) 【小故事】 相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撫琴吟唱自編的《梧葉落》時,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熱瀉火之藥,症狀得以緩和,但藥停即發。後另請一名醫,見其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六脈沉細,乃開肉桂一斤。藥店老闆對西施之病略有所知,看罷處方,不禁冷笑:「喉間腫痛潰爛,乃大熱之症,豈能食辛溫之肉桂?」
  • 【每日一味藥】薏苡
    【每日一味藥】薏苡【別名】解蠡、起英、贛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兒。【來源】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乾燥成熟種仁。【性味】甘、淡,涼。【歸經】歸脾、胃、肺經。【功效】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主治】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洩瀉,溼痺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 【每日一味藥】首烏藤
    【每日一味藥】首烏藤 【性味歸經】甘,平。他遵照老友吩咐,把挖回的塊根研為細末,每日空腹服用,黃酒為引送服一錢。當他服過七天之後,就覺得身體比以前硬朗多了,於是他又增加到每日二錢繼續服用。服過一年多以後,何老翁的身體強健猶如少年一般,蒼白的鬚髮也逐步變得烏黑髮亮。真乃是「歸途偶得夜交藤,服後白髮變黑顏」。
  • 【每日一味藥】仙鶴草
    【每日一味藥】仙鶴草 【性味歸經】苦,澀,平。
  • 【每日一味藥】火麻仁
    【每日一味藥】火麻仁 【性味歸經】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潤腸通便 【主治】用於血虛津虧,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10~15g
  • 【每日一味藥】化橘紅
    【每日一味藥】化橘紅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 【功效】理氣寬中,燥溼化痰 【主治】用於咳嗽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用法用量】3~6g。
  • 【每日一味藥】牛蒡子
    【每日一味藥】牛蒡子【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功效】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主治】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用法用量】6~12g。【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
  • 每日一花|蝴蝶洋牡丹
    蝴蝶洋牡丹Name:蝴蝶洋牡丹(Butterfly Ranunculus)·關於>蝴蝶洋牡丹是市場流通名,國外叫它們butterfly ranunculus,那學名應該是單瓣花毛茛了。也屬於毛茛科植物,花瓣質感和洋牡丹類似,薄且輕盈。近幾年在花藝圈大火,是因為它們柔軟的植物線條和輕盈的花朵帶來的美感,無可替代。風來了,它們會隨風起舞,試問有誰可以替代呢。
  • 【每日一味藥】寒水石
    【每日一味藥】寒水石 【性味歸經】辛、鹹,寒。
  • 每日學一味中藥:九龍藤
    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9~15克,鮮品用量加倍;或浸酒。主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偏癱,胃脘痛,疳積,痢疾。【藥理研究】九龍藤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還有促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