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路不穩、跛行,O型腿是正常的嗎?如何判斷大運動異常?

2021-02-13 DrG科學育兒

自從有了娃,家長分分鐘秒變神探。寶寶一天裡咳嗽幾聲,尿了幾泡,哭了幾次,全部都在掌握之中。

眼看著寶寶十個月,開始有意無意的站著學步走。問題也隨之而來,寶寶怎麼一走路就踮著小腳丫呢?而且走路的時候還雙腿哆哆嗦嗦的羅圈腿,怎麼越看越像隔壁吳老二!撫摸小腳丫,寶寶好像還是扁平足?!

最佳學步時間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開始學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受到高、矮、胖、瘦,性格,運動能力都諸多因素的影響。

大多數寶寶在10~12個月的時候開始嘗試自己走路,但直到1周歲以後寶寶才能走穩,不需要幫助,自己站起的熟練走路。

威廉﹒西爾斯(美國)認為:15個月內學會走路都屬於正常情況。

如果寶寶在大於這個時間段內還不會走路,家長可以帶寶寶到醫院檢查一下排除疾病異常。

但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發育特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走路的早晚而存在攀比心理,只要寶寶生長發育健康,早點、晚點又能怎樣呢~

很多寶寶在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都會用腳尖踮著地面走路。這主要是因為寶寶的足跟肌腱發育還不完善,下肢力量不夠強健造成的。

等到寶寶經過幾個月的走路練習,慢慢的的能夠維持身體的平衡後,自然就會掌握正確的走路方式。還有一些寶寶可能是因為調皮、貪玩,喜歡用腳尖走路,家長不用過分擔心。

另外,如果家長採取不正確的學步方式:例如使用學步帶拎著寶寶走,可能會使寶寶走路時過度受到大人的牽引,自身的平衡感得不到鍛鍊,從而養成錯誤的走路習慣。

但是,如果寶寶在已經可以熟練走路時依舊用腳尖走路,或者在沒走路的時候腿部肌肉特別緊張的情況,家長就應該帶寶寶去看醫生了。

O型腿又稱膝內翻,這使寶寶走路的時候出現一定程度的內八字。很多寶寶剛學走路的時候出現O型腿和內八字都是正常情況,家長不需要特殊治療。

這是因為,嬰幼兒的腿部看起來,都是有一點彎曲的,很多在1歲左右都有輕度的O型腿,隨著寶寶的發育,又會有輕度的X型腿,之後會恢復正常。


極少極少情況下的O型腿、X型腿是由疾病導致的,當發現寶寶腿部彎曲嚴重、只有一側受損、左右不對稱、2歲以後嚴重惡化,7、8歲還有明顯可見的內八,身高比同齡孩子低很多很多,則應引起重視,並幹預治療。

同時,如果是因為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佝僂病,則需要進行維生素D的補充治療,而不是一味的補鈣!

  內外八字

剛開始學步的寶寶,由於身體不夠靈活,再加上下肢的支撐力不夠,為了維持平衡很容易出現腳丫橫著的內八字和外八字,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正常現象。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步練習,等到寶寶走路穩當並掌握了正確的走路方式後,在2~3歲時就會就會好好走路了,家長不用特別擔心。

但如果發現寶寶有一隻腳彎曲向內或向外,在2歲後內、外八字沒有好轉反而有嚴重的傾向,或出現身高比同齡寶寶矮很多,走路時出現跛行、骨折、肌肉拉傷的情況,就需要去看醫生了。

寶寶走路跛行-

小心髖關節發育不良  

當寶寶趴著的時候,從後面看寶寶大腿,發現褶子的地方,臀紋、腿紋是否一致。


如果發現腿紋不對稱,通常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腿紋不對稱的寶寶,不一定都存在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但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寶寶一定存在腿紋不對稱。

所以,當被檢查出寶寶臀部及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時,不用過於擔心,但也不能置之不理,這時需要家長帶寶寶去做一些相關輔助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存在髖關節發育不良。

因為,一旦真的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如果沒有早發現,早治療,就會造成寶寶以後走路跛行。


有的寶寶在體檢時發現皮紋不對稱,事後要求進一步檢查,有的寶寶檢查後發現沒有問題。對於這個結果,有的家長會認為是醫生過度檢查了,明明沒有問題故意嚇唬人亂檢查;另一部分家長會感覺終於可以踏實了,確認了孩子的髖關節發育沒有問題,覺得這個結果真是太好了。

6月齡以內的寶寶,可以通過B超來進一步檢查 ; 6月齡以上的寶寶,可以通過拍X線片來確定。如發現是髖關節發育不良,越早治療,治療越簡單,效果也越好。

一些研究發現,有給寶寶包「蠟燭包」或「捆腿」的習慣的地區,患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明顯增高。

所以,堅持科學的養育方式,對寶寶真的受益終身。

扁平足

很多寶寶在出生的時候就是扁平足,而且會一直持續到兒童期。這主要是因為寶寶的骨頭和關節都很靈活,站起來的時候就會出現足部扁平。

而且,寶寶的小腳丫內側還有脂肪墊,會將足弓擋住,這時就會造成寶寶扁平足的錯覺。

有可能在把寶寶腳丫抬起來的時候能夠看到足弓,但是站立的時候又看不到了。到寶寶2-3歲的時候,腳丫子脂肪會逐漸消失,寶寶的足弓就會變得明顯一些。

通常,寶寶在6歲的時候,足弓就會發育成熟,足部肌肉力量增強,足部骨和關節也不再那麼靈活,這時足弓就會完全的顯現出來了。

但如果6歲左右的孩子還是沒有足弓的話,可能就是扁平足了,此時如果出現腳非常的僵硬或疼痛,則需要進行X線檢查確診,否則的話不建議治療。

如果是跟腱緊張或強直性扁平足,醫生會根據不同的病情採取治療措施。

足內翻

有些寶寶走路的時候出現將腳趾內收的現象,一般被稱為足內翻或鴿趾。這是一種影響一側或雙側足的常見疾病。

足內翻最常見的病因是,寶寶在出生前被擠在狹窄的子宮空間內造成的。


一般足內翻的寶寶在放鬆的時候,足部的前端還是處於內收的狀態;足部內翻呈現出類似於月牙形的彎曲。

比較輕微的足內翻會在寶寶1歲前自行恢復,有些嚴重的足內翻可能會引起畸形足的疾病。這時需要找專業的醫生進行矯正治療。

如果是寶寶在2歲左右時出現的足內翻,則是由於脛骨向內側扭曲而造成的,被稱為脛骨內旋的疾病。

而3~10歲的兒童出現足內翻,很大程度是由於股骨向內側扭曲而造成的股骨內旋。這兩種疾病一般都具有遺傳性,家族性發病。

背帶會使寶寶羅圈腿?

很多家長都擔心寶寶使用背巾、背帶需要腿部開得太開,長此以往會影響腿部發育。其實,寶寶的自然腿形就是分開的,即M形

從學走路,腿部需要支撐重量開始,才會在幾年內慢慢的由「O」型發育成成人正常的直腿。這時,如果強行把寶寶的腿放直,反而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引起脫臼並影響髖關節的發育。

所以,在使用背巾、背帶抱寶寶時,一定要保證寶寶的雙腿是儘可能分開的,呈M形青蛙腿的樣子才是正確的。

拒絕圈式學步車


有些家長可能因為錯誤的認知,在寶寶學步階段盲目的選擇了誤以為對寶寶「有幫助」的東西,最終傷害了寶寶。

(1)圈式學步車

過早、長期給寶寶使用圈式學步車,可能會導致寶寶出現腳尖走路、八字步等步態異常

更嚴重的是,學步車還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學步車能幫助寶寶跑去本進不去的危險地方。


一旦使用學步車的寶寶碰到地上的小玩具或者其他障礙物,就很容易出現側翻的風險。

任何號稱學步的工具或玩具,家長都不要真的認為寶寶就必須使用這個才能學會走路,學走路是發育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並不是靠這個學步玩具學會走路的。

(2)學步帶

使用學步帶時,寶寶的每一步都會受到大人的牽引,自身的平衡感得不到鍛鍊;而且還很容易使寶寶養成錯誤的走路習慣。

同時,學步帶緊繃的綁在寶寶的身上,對寶寶的胸部難免會產生壓迫,影響寶寶的呼吸。

扶著寶寶腋下走和使用學步帶,同樣都是寶寶學步路上的錯誤雷區。只是使用學步帶大人能夠省力一些,而扶著腋下的大人是吃力不討好。

(3)過早走路

過早的幹預寶寶走路,會使還沒有準備好的身體提前接受站立、學步帶來的壓力,而寶寶的脊柱、下肢難以承受全身的重量,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腿部異常的現象。

只要寶寶扶著東西走得穩,就說明腿部的力量足夠了。


讓寶寶自己扶著沙發、茶几(寶寶能接觸到的家具應注意邊角包起來注意安全)能站,然後再到可以扶著家具走到不扶著東西獨立站一會,再到可以慢慢自己獨立不扶東西走幾步。


這是一個發育過程中水到渠成的事情,大人不要急於求成過度幹預。

家長要做的就是,在寶寶身後保護好,並確保地上清潔乾淨,扶著的家具沒有鋒利的邊緣,且不會因為寶寶抓住家具而翻到砸傷寶寶就可以。


在寶寶剛學會站起時,他可能扶著東西站起來卻不知道怎麼從站立位坐下來,這時家長應該給寶寶示範,怎麼體位轉換,怎麼彎曲膝蓋,怎麼慢慢坐下。

學步這個事情涉及到協調能力、平衡能力還有寶寶的自信心。每個寶寶的時間都不太一樣,大部分寶寶在1歲前後邁出人生第一步,早一點晚一點都正常。從寶寶邁步開始,大約他需要花6個月時間來練習走路,直到走的特別的熟練。一旦寶寶準備好了,可以獨立邁步了,你可以蹲在他前面幾步遠的地方,伸出雙手,鼓勵寶寶朝你走過來。

  常穿尿不溼會變O型腿?

常見謠言:寶寶經常穿尿不溼,會成o型腿嗎?

看看兒科專家來粉碎謠言


叨叨說:

寶寶運動發育的每個階段,家長都應該遵循「不過分參與」、「充分鼓勵」的兩大原則。

你家寶寶最近大運動怎麼樣了?

相關焦點

  • 寶寶大長腿「終結者」:O型腿、X型腿,怎樣預防孩子腿型異常
    新生兒出生後,一般都會經歷三個階段的腿型變化:第一階段是從最開始,寶寶會出現輕微O型腿,再到學會走路,「O型腿」就會逐漸消失,長出正常的腿型;但是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是寶寶2、3歲左右,又會出現X型腿,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孩子7歲左右的;
  • 2歲孩子走路不穩怎麼辦?寶寶走路出現這些情況,要引起重視
    另一個寶媽說:「你女兒真厲害啊,我兒子兩歲多了,還走不穩,平時走路總是」拖泥帶水「的,有時候雙側膝蓋還老碰到一塊兒,感覺不穩定,像要摔倒似的。有人說他是X形腿,有人說是肌無力,反正我也沒有想那麼多,可能再大一些會好的。」其中一個寶媽說:「哎呦,你這個當媽的,心真大,孩子這樣肯定要帶去醫院檢查,免得錯了最佳治療時間。」那麼,孩子兩歲還走不穩正常嗎?
  • X型腿、O型腿?寶寶腿型正常不正常,父母可以通過這些判斷
    總有部分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擔心自己家的寶寶腿型不正常,看著像X型腿或者O型腿,難免著急,求助家裡老人的話可能就會告訴爸爸媽媽用綁的,而對於這個做法是否得當大家的看法也不一樣。怎麼判斷寶寶的腿型是否不正常呢?首先告訴各位爸爸媽媽一點,並不是非常「筆直」的雙腿才算是直的,寶寶就算彎著腿也不一定是O型腿,而且沒有誰的腿是絕對「筆直」,無論如何總是有點彎曲的,這才算正常。
  • 走路跌跌撞撞、O型腿、內八字,學步期會碰到哪些問題?
    為何有的寶寶走路會跌跌撞撞老摔跤,是腿部力量還不夠嗎?寶寶走得不穩說明走路的時機還不成熟應該少走?今天就說說寶寶學走步期媽媽們普遍關心的一些問題。1、走路不穩是走得太早?事實上,寶寶的膝內翻只是正常發育的一部分,在寶寶剛學會走路時,膝蓋處還會有很大的縫隙,只不過每個寶寶的縫隙大小不一樣。絕大多數情況下,寶寶的O型腿是不值得擔心,也不需要額外幹預的。寶寶的雙腿會隨著他們學會走路之後,兩腿負重越來越重而慢慢變得越來越直,一般情況下到寶寶三歲左右時,他們腿就不會再「O」了。而到寶寶七到八歲時,他們的腿的角度就會定型了。
  • 怎樣修復o型腿?幾個步驟教你矯正o型腿
    所以以後要外八字的提腳後跟(如圖),這樣就有助於修正腿型,讓彎腿變直!!下面具體聊聊O型退照成具體原因以及如何加以改正。O型腿,也就是俗稱的羅圈腿,在醫學上稱為"膝內翻",是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的畸形疾病。判斷O型腿的種類程度,主要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兩個指標。
  • 孩子o型腿怎麼辦 如何糾正o型腿
    孩子o型腿怎麼辦?如何糾正o型腿?o型腿是一種很難看的腿型,很多名家都就寫過o型腿遭人歧視的小說,成年人o型腿不能當兵,有的工作不能做,甚至找對象的時候, 對方比較挑剔,瞧不起有o型腿的人。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腿部發育,如果發現有o型腿的前兆,一定要及時幹預,杜絕形成o型腿。
  • 「O」型腿「X」型腿如何矯正?
    許多爸爸媽媽都希望寶寶身體健康、身材棒,腿型也是重點關注對象之一,那麼,如何在塑造寶寶腿型上「少走彎路」呢?寶寶的腿可不是出生的時候就筆直筆直的。正常的發育過程中,寶寶都會經歷從「O型腿」到正常腿型、再到「X型腿」,最後又回歸正常腿型的過程。為什麼會這樣呢?
  • 孩子走路跛行,要警惕髖關節發育不良!
    有次小朋友問她:「姐姐好奇怪,姐姐走路怎麼都是蹦來蹦去的?」小女孩眼眶紅了,我們在一旁見了也很心疼。因為髖關節脫位,她腿太疼了,才沒辦法正常走路。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姚教授育園一開始在門診看到孩子父母帶她來看病的時候,我就很震驚地問孩子父母:「為什麼孩子走路已經跛行這麼嚴重你們才帶來醫院?」最後了解到這個小女孩在母胎的時候右腳被壓了,踝關節有點外翻,導致小女孩的右腳一直不太受力。
  • 孩子「O型腿」「X型腿」,還能變成大長腿嗎?
    X型腿(別名「碰膝症」,醫學上稱「膝外翻」):孩子雙膝併攏時,雙踝不能靠攏。那麼,「O型腿」和「X型腿」就是有病嗎?一般來說,孩子剛出生時,都是O型腿,大約長到2歲左右,兩腿恢復正常。緊接著,孩子的雙腿又會漸漸變為X型腿。直到7歲左右,終於真正恢復正常。
  • 孩子是O型腿、X型腿怎麼辦?不慌,這些階段腿型「不正常」才正常
    前一陣,帶3歲孩子參加入園前體檢。醫生說他倆(雙胞胎)腿不直,有點X型腿,需要注意坐姿,要如何如何糾正。我內心也慌了,隱約記得一本兒科書籍提過孩子腿型的問題,翻出來一看,安心了。根據《美國兒科育兒百科》中資料整理,和大家聊聊寶寶腿部發育的變化過程。
  • 關於學步、O型腿、X型腿……看了這篇就不糾結了!
    總有寶媽問:我家寶寶一歲多了還不會走路正常嗎?孩子總是點著腳尖走路是怎麼回事?我家寶寶怎麼「O」型腿啊...等等。今天我們口袋育兒就來聊聊「學步」相關的問題1 |什麼時候學步?寶寶到底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學步呢?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難回答,因為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遺傳是最主要的!
  • 寶寶走路o型腿,和穿紙尿褲有關係?這個鍋紙尿褲真不背
    寶寶走路o型腿,奶奶說和穿紙尿褲有關係 我有一位閨蜜叫程程,生了寶寶之後,就在家裡做起了全職媽媽,兒子現在已經一周歲了,在程程的照顧下,孩子發育得很好
  • O型腿矯正
    o型腿,在 醫學上稱為」膝內翻」(genu varum)。就是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的體態特徵。o型腿患者會因為脛骨承重不均,發現走路或是跑跳的時候,膝關節內側會承受大量的壓力,進而引起一系列的運動損傷。於此同時,也深深的影響著腿的美觀。      小孩子由於髖臼不穩以及軟骨化在3-4歲之前一般都會有輕度的O型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下肢力量足夠強壯在爬行,走動的過程中,雙腿會重新發展正確的力線來承重。但當5-6歲之後,如果依舊是O型腿那麼就可以考慮醫學幹預。
  • 預防寶寶O型腿,媽媽這麼做孩子腿型好!
    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夠五官精緻、身材漂亮,但往往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像想像的那樣完美,有些缺陷是我們無法來改變的,但有些卻可以通過後天的鍛鍊等來改變,比如幫媽今天要跟大家說的O型腿。什麼是O型腿?O型腿不僅影響身材美觀,還有可能導致膝部關節炎、下肢力線異常等症狀。
  • 女兒因'O'型腿落選舞蹈隊,娃娃抓起如何糾正和預防?
    ②缺乏維生素D大多數寶寶的「O型腿」是由於身體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維生素D能夠幫助骨骼發育,缺乏它則不能給骨骼提供充足的發育營養,很容易形成「O型腿」。③疾病導致「O型腿」也有可能是由於患有布朗特病而導致的脛骨異常發育形成脛骨內翻。此外,不適當的運動造成的骨折或者骨質異常也會致使「O型腿」出現。
  • 骨科醫生詳解:哪些O型腿、X型腿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
    作者:陳超 解放軍總醫院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的健康,長的漂亮,有筆挺的身姿,修長的腿型。但是當孩子生下來後,卻在不經意間突然發現:我的天哪!我的孩子怎麼是「O」型腿?!!這個發現往往會讓寶媽寶爸們心頭一驚,這是不是畸形?需不需要矯正?
  • 擔心寶寶「O型腿」和「X型腿」?你要知道這 4 點小知識
    「O型腿」和「X型腿」是小兒骨科門診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困擾孩子父母的常見問題,許多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腿不直,為此苦惱。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腿才是正常的呢?老百姓俗稱的「O型腿」和「X型腿」到底長啥樣?和咱們醫學術語之間又有怎樣的關係呢?什麼時候治療?怎樣治療?
  • 寶寶走路不對勁!外八、內八、O型腿……都可能與這東西有關!
    等到寶寶開始學站或走路時,O型腿的情況就更加明顯,隨後逐漸好轉,到2歲左右時都會變直,這是「生理性O型腿」。是漸進式且對稱性的彎曲,彎曲角度不會過大。生理性「O型腿」,不需要治療,隨著寶寶的發育和身體的強壯,自然會正常。
  • 走路不瘸大夫為什麼說我跛行?
    有的在周圍血管科就診的患者,拿到病歷以後,會問大夫:「大夫我走路不瘸,為什麼您在病歷上寫我跛行?」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專有名詞「間歇性跛行」。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後(一般為數百米左右),出現單側或雙側腿部肌肉酸痛、麻木無力,甚至出現跛行行走,這時候患者必須終止行走,原地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後,症狀可以很快緩解或消失。症狀消失後繼續行走,但是再走相同的一段距離後,上述過程和狀態再度出現。這一組症狀叫做間歇性跛行。
  • O型腿
    ,使O型腿比正常腿型顯得更矮,更粗,整個人像垮下去一樣,及其影響人的氣質。隨著時間的累積進一步加重,會導致膝關節、髖關節和膝踝關節面的不平整,進而繼發骨性關節炎,出現走路跛行甚至殘疾等。O型腿的原因佝僂病導致骨骼發育不良但事實上,大部分的O型腿都是由於長時間的不良姿勢例如內八走路、盤腿坐、翹二郎腿等,導致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