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認真做飯烹出家的幸福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中國婦女報

疫情之下的宅家生活推動了人們的下廚熱情,非常時刻正在造就新一代「廚神」。廚藝也因此被賦予非同一般的價值,不但能讓宅家生活有質量,還能保證復工之後有能量,可謂下得廚房才能上得廳堂。

一場疫情,我家「廚神」上位

■ 簡雲

那天去超市的路上,迎面走來一個女孩,一手一兜菜,一手一個鍋。我暗自猜想,她是今天開始學做飯呢?還是像我兒子那樣,要配齊炊具提升夥食水平?不管何種狀況,有一點很確定:這也算是全民戰「疫」的附加成果吧。

兒子年前去德國探望被公司外派的媳婦,年後回到北京,需在家隔離,不知是為了陪伴老媽,還是不想做飯,他選擇一下飛機就直奔我這裡。宅家的兩周時間,讓我感覺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他上學時的寒暑假,雖然早飯省略,但他口味刁鑽,每天兩頓飯也得費盡心思。

中午吃麵,晚上吃飯,通常是標配。為了一碗麵,我也得在廚房耗去四五十分鐘,好在端上桌,兒子不吝讚美:「媽,你的手藝堪比大廚呀!」的確,這碗面上層鋪著紅紅的大蝦和圓圓的煎蛋,再配上碧綠的油菜和白白的蘑菇,一眼望去,勾人食慾。

不過,麵條吃到嘴裡,兒子卻開始發表意見:「麵條沒過涼水吧?不夠筋道。」我只好點頭承認:「今天偷懶了,麵條煮完只兌了一碗涼水就撈出來了,是有點爛。」

麵條要過涼水,是我從前教給兒子的煮麵準則,如今他竟拿來挑剔我的廚藝,難道他竟青出於藍了?

過了幾天,我又端出一盤芝士焗大蝦,得意洋洋地展示我的創新菜品。不過這次,沒等他發表意見,我就搶先自我評判:「沒想像的好吃,蝦有點柴,味道也不香。」「還行。」兒子用兩個字表示安慰,然後友情提示:「烤箱沒預熱吧?」

「我從來不預熱烤箱,好像意義不大呀。」這句解釋引來兒子的一串烹調心得:「當然要預熱呀,很多東西要在高溫下速成才好吃,比如煎牛排,一定要大火,還得提前放在常溫下,用紙把水吸乾,這樣才能一下從外熟到裡,煎三文魚也一樣,小火慢煎就硬了。」

看來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在廚房戰鬥了幾十年的我,第一次從兒子那裡領會了這個高溫速成的烹飪原理。之後,烤箱預熱5分鐘,芝士焗大蝦終於大功告成,烤得外香裡嫩。

讓兒子成為會做飯的男人,曾是我的育兒理想。為此,從他上中學開始,我就教他煮餃子、煮麵條,炒蔬菜,外加西紅柿炒雞蛋,但打下廚藝基礎之後,他就止步不前,拒絕精進。直到結婚成家,被媳婦大肆激勵和鞭策,才勉力成為了廚房擔當。

婚後不久,媳婦去德國工作,兒子趁機去英國讀研,臨行也沒忘帶上鍋碗瓢盆。短短一年留學,兒子的廚藝迅速長進,諸如煎牛排、煎三文魚、滷雞腿之類的大菜,都是留學的戰果。不過,一年後兒子先行回國,又過起單身生活,便不願再下廚。理由是公司有吃有喝,老闆僱了個大廚,晚上加班還能吃上免費晚餐。偶爾準時下班,路上點個外賣,到家就能吃上。周末自然是上我這裡蹭吃,用兒子的話說,「沒有理由自己做飯呀!」

這一次,疫情突襲,公司大廚還沒返京,員工也不能再圍桌吃喝。在兒子結束隔離回公司上班後,他給我發了一張單人餐圖片,說是公司叫的外賣,評語是:「難吃。」我問他晚上要不要回我這裡吃,他說太遠了上下班不方便,還是回自己家。

當晚8點多,兒子在家庭微信群裡問:「煮餃子的鍋在哪裡?急急急,在線等。」想著他飢腸轆轆到處找鍋的樣子,我忍不住偷笑,回復道:「你家好像沒湯鍋,用炒菜鍋吧。」遠在德國的兒媳婦也回話:「那個巨沉的德國鍋讓我媽拿走了。」雖然炊具不全,復工第一天,兒子也算「復廚」了,用炒菜鍋煮了餃子,好歹填飽了肚子。

周末,兒子又來我這裡改善夥食,看我買了三文魚,還自告奮勇用「大火速成」理論,向我成功展示了他煎三文魚的手藝。臨走我送了他一個湯鍋,他卻不滿足,問我能不能再給他一個平底鍋,說是要去超市屯點貨,下班回家煎牛排吃。

我一直以為,做飯是人生必備技能,而男人會下廚,還能讓婚姻更和諧溫暖,所以多年苦心孤詣向兒子灌輸廚藝之重要。不過,從沒想到,有朝一日還會遭遇飯店關門、外賣難覓的防疫時刻,廚藝也因此被賦予非同一般的價值,不但能讓宅家生活有質量,還能保證復工之後有能量,可謂下得廚房才能上得廳堂。下廚這等重要,讓我不由得重新省視自己當初育兒理想的高度。

時疫下,廚藝長

■ 胡楊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14億人開啟了「家裡蹲」模式,於是乎,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一句老話的真意——「民以食為天」。

疫情期間,有男人驚訝道:「宅在家裡,為了填飽肚子,我把自己逼成了星級大廚」;有女人感慨道:「時勢出英雄,時疫造巧婦」;有孩子驚嘆道:「原來我也可以廚行天下」……

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時疫,廚藝成為很多人倒逼出來的新技能,而朋友圈更可看作是一場廚藝大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自製美食開啟霸屏模式。據說排名第一的是做蛋糕,第二是做涼皮,第三是炸油條,第四是做奶茶。總之,「成功之作」五花八門,讓人垂涎欲滴;然而也有各種「翻車事故」、黑暗料理,讓我們忍俊不禁。其實無論成敗,這些都註定成為這個特殊時期的一份難忘記憶,點綴著我們共克時艱的時光。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原來廚房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洋溢著幸福感的地方。「如今最好聽的聲音就是,油鍋爆炒時滋啦滋啦的響聲」;最親切的呼喚是「快來吃飯」;最踏實的感受就是,打開冰箱發現「裡面有貨滿滿」……

當我們越來越依賴酒店、餐館和外賣來解決一日三餐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出問題了,健康的警鐘自然就要長鳴,而家庭關係也因不做飯而越來越淡漠、疏遠……愛,其實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你摘菜我煲湯,一起下廚,一起吃很多很多頓的飯。

這次疫情也再次提醒我們:回家做飯、吃飯,與家人在一起,是多麼重要和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它關乎家庭幸福,更關乎家人健康。而買菜做飯,無疑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一日三餐自己動手,營養均衡,飲食健康,才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願能挽袖剪花枝,更能洗手作羹湯」。讓我們感恩大自然賦予的每一種食物,感謝那些為我們精心烹製美食的人,珍惜與家人一起吃飯的平凡日子。

從現在開始,一邊認真做飯,一邊健康生活,好好蓄能,共同期待春暖花開之時。

廚房,在這次抗疫鬥爭中,變成了另外一個戰場。請對家裡那個負責做飯的人,更好點吧!因為他(她)們,在這個非常時期,也是一群奮鬥在「一線」的人,承擔了疫情期間家裡的頭等大事,為他(她)們點個讚!

非常時期,請對家裡做飯的人更好點

■ 王婧

「家裡蹲」的疫情期間,請問在家裡你是負責做飯的人,還是負責吃飯的人?如果是負責做飯的人,為你點個讚,你承擔了疫情期間家裡的頭等大事;如果是負責吃飯的人,請趕緊感恩,對那個做飯的人好好道一聲感謝。

餐廳關門了,外賣不好點了,許多長年不在家食人間煙火的家庭,也不得不被迫重新啟動廚房的作業系統。於是2020年的早春,變成了灶王爺最忙的一個春天。

有的人,平時就擅廚藝,這次責無旁貸接過了照顧家人飲食的重任;有的人,平時對做飯不屑一顧,總覺得廚房沒大事,落到自己頭上,才發現,原來做飯比上班掙錢還難。

廚房,在這次抗疫鬥爭中,變成了另外一個戰場。更嚴峻的是,家人的胃口因為宅,統統變得奇好,常常一轉過身,就看見全家老少期盼的目光:今天吃啥呀?

請對家裡那個負責做飯的人,好點吧。因為他(她)們,在這個非常時期,也是一群奮鬥在「一線」的人。當你刷屏到半夜,早上睡不醒的時候,他(她)們已經點燃爐火,開啟一天的工作了;當你抱怨今天蔬菜太少,肉不入味,這個菜、那個湯不好吃的時候,你不知道,那是他(她)們在冰箱翻了又翻,找了又找,所能做出來的最合理搭配……

你不知道,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她)們還在算計,冰箱裡那塊肉還夠吃幾天?雞蛋還有多少?明天該去下載哪個買菜APP?去哪個買菜的群裡活動,補充「戰略」物資……

你不知道,為了搶到食材配送到家的服務,他(她)們要設置鬧鐘,半夜起來下單,第二天仍然還要早起為一家人做早飯。

你不知道,哪怕是一個白菜,他(她)們也要挖空心思,1/3拿來醃做涼拌,1/3剁碎熬粥,剩下的1/3拿來炒,澆點糖醋汁又可以就著吃下滿滿一碗飯。

作為一個負責吃飯的人,你至少要做到這幾點:請拿出八戒的精神,做啥吃啥,自覺光碟,吃完還要猛誇。

請積極參與廚房打下手,剝蔥拾蒜,洗碗擦桌,不做飯粗笨活兒總可以做起來。

亂世出英雄,時疫造巧婦。比如我婆婆年輕時,災害年成,物資短缺,好多人學會做各種吃的,沒有魚又想吃魚的,就做假魚海椒,可以吃出魚的味道來。

祝各位煮婦(夫)們在戰「疫」時期,保持良好的心情,儘量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不要一個人悶頭幹,團結家裡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趁機享受難得的親情時光。

待到春暖花開,疫情結束,我們自在叢中笑。

這次疫情,讓很多人明白了一個傳統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囤東西。許多人都說,囤積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但事實上,必要的囤積,能給一個家庭上一道保險。與其說這是一種囤積,不如說是一種未雨綢繆。

有一種安心叫「囤貨」

■ 吳明慧

最近每天夜裡臨睡前必有三問:疫情明天會出現拐點嗎?明天還有菜嗎?明天在家吃什麼呢?

那天將冰箱裡最後一盒牛腱子肉煮了,配的是海底撈的調料;兩隻土豆切絲,滾上蛋液,炸一盤金光燦燦、愛心滿滿的薯條;再來一份豆乾炒洋蔥,兒子說這頓飯真像樣兒。

嗯,吃完這頓,下頓、下下頓就請多諒解了:晚飯的葷菜是,就著剩牛肉煮了幾片白菜葉。

前天一早,在家門口的超市搶了一袋子素菜,有大白菜、洋蔥、豆乾、大蔥、捲心菜。我家先生進門時的畫面讓我特別感動:超大的藍色塑膠袋扛在肩頭,在我眼裡那簡直就是拿麻袋裝菜。

其實,家裡確實還有一定量的存菜:葷菜確實只剩魚了,素菜我不說想必你也猜得到——胡蘿蔔呀。我每次去菜場都要買胡蘿蔔,每天去沙筐裡挖幾個,保存得還不錯,零星也有爛的。翹嘴魚、紅尾魚都是年前新發現的美味,接連買回兩大條,開膛、醃漬後切塊曬乾,吃的時候放在平底鍋裡煎成兩面焦黃,出鍋前再撒點蔥花。

那天吃過早飯,翻檢冰箱。雙開門的冰箱冷凍抽屜不知不覺空了一隻。仔細搜尋,又發現一袋高郵湖特產小銀魚。哎,午飯有著落了,小銀魚炒蛋;綠葉菜不缺,實在不行大白菜頂上。這才安心地坐在書房,抄《詩經》。

疫情期間,家裡最好聽的聲音就是油鍋爆炒時滋啦滋啦的響,最親切的呼喚是「快來吃飯」。有那麼誇張嗎?當然有。

如今超市照常開業,人流平穩,只是蔬菜稱重的隊伍一般都好長好長。

現在的都市人已真的沒有了囤貨習慣。我媽家裡存的食鹽,裝滿了廢棄的鋁水壺;油鹽醬醋米麵甚至雜糧,還有終年爆滿的冰箱裡的各種肉食,保守點估計,她一人坐在家裡吃一二個月都沒問題。

有個朋友說,對比之下發現她自己是愛囤貨的那個,佔據了房子一角的方便麵和糧油,兩大茶几的零食,三個冰箱冷凍室都是滿的,還有五大桶的消毒液以及好多口罩……都是去年雙11搶的,現在正好圖個安心。

這次疫情,也讓很多人明白了一個傳統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囤東西。許多人都說,囤積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但事實上,必要的囤積,能給一個家庭上一道保險。與其說這是一種囤積,不如說是一種未雨綢繆。

相關焦點

  • 認真做飯的人,最值得深交
    這道菜,需要二十多種食材、三十多種調料,調製的食材分層裝壇;用荷葉密封壇口,加蓋後先旺火燒沸,再微火煨五、六小時。顯然,要想做出佳餚美饌,沒有足夠的耐心是行不通的。燒菜人的耐心,是對食材背後生命的尊重。美味,始於食材,貴在專注,終於態度。態度不立,生活則淡而無味。
  • 認真做飯的人,最值得深交(共勉)
    認真做飯的人,做的不僅是飯菜,還有一種溫暖。人生因相遇而美好,朋友因相知而情深。一頓好的飯菜,就是一段善緣。認真做飯的人,最值得深交。認真做飯的人,能把握分寸俗話說:魚放三日發臭,客住三天討嫌。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字,做飯也不例外。做飯,最講究分寸,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一過,飯菜易焦。認真做飯的人,最懂得分寸的把握。
  • 廚房安裝方太油煙機,做飯少聞油煙更健康,幸福指數悄悄提升了
    廚房安裝方太油煙機,做飯少聞油煙更健康,幸福指數悄悄提升了「有煙火氣息才有家的味道」,沒有煙火氣的家是冰冷的,沒有了溫暖的氣息,有了鍋碗瓢盆的碰撞,撲鼻而來的飯菜香味,日子便鮮活起來,充滿了暖暖的溫馨的感覺。
  • 疫情之下,農村孩子還能這麼「學」
    疫情之下,農村孩子還能這麼「學」 作者:光明微教育 發布時間:
  • 一個普通的孩子媽媽:認真做飯和發明好吃的食物,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結婚也40多年了,做飯也做了40多年了。人生坎坎坷坷,走過了高山深谷,也趟過了河流小溪。不管生活艱難困苦還是富裕充實,中國的老百姓都會儘可能讓自家的餐桌充滿陽光。作者:吳玲玲資料圖 王金輝 製圖比如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媽媽,為了讓一家人吃好,我不僅會一般意義上的煎、炒、烹、炸、燜、煮、燒、烤,還能隨時隨地利用唾手可得的原材料製作出具有文化創意的美食佳餚
  • 出家功德贊!
    出家眾因有外在的出世形相,給人脫俗清淨的感覺,令人心生恭敬,無意中,就讓人與佛法結了緣。又因出家僧人能升座說法,利益群生,讓人知道有佛法、能夠修習佛法,並因而輾轉教化,小之得到人天果報,大之證得解脫聖位。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光明終不會有窮盡。所以,出家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即便一日一夜出家,都會為自己種下解脫的因緣。
  • 疫情之下,海外學子們的鍋碗櫃瓢盆交響曲
    疫情之下,學子們的鍋碗櫃瓢盆交響曲常去的餐廳關門歇業、常點的外賣暫停服務,吃飯問題怎麼解決?原本不會做飯,這次無論如何硬著頭皮也得做了;原本燒得一手好菜,這次便想再精進一步、學會些新菜式。疫情之下,「吃好飯」成了當務之急,護好舌尖「花式」抗疫的同時,海外學子也在「抱團取暖」。餐館停業 學子自食其力「如今居家上網課,時間自由充裕。疫情期間基本是我自己做飯,飲食習慣也更健康規律了。」盧鑫目前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讀研,所修專業是建築學。
  • 時尚,在疫情之下
    Armani先生在這些中國模特們的簇擁之下為中國獻上關心和祝福。 我們採訪了9位來自時尚行業的專業人士,他們中有設計師、攝影師、公關,還有樣衣物流從業者、線上直播平臺的負責人,他們是這個看似璀璨絢爛的行業背後默默付出的那群人,在疫情的陰霾之下,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對未來又有哪些期待?
  • 海濤法師的出家因緣
    三塊厝(三民區)  漸漸,長大之後就開始接近宗教,記得母親曾帶我去教堂,也曾帶我去佛堂拜拜。   讀小學的時候,就搬回臺北,一直在臺北受教育。我有一種習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很專心,包括玩、打   麻將、賭博、嗑藥、交女朋友、同居通通都有,我認為,人做什麼事情,既然要做就要深入。幸好,雖然很喜歡玩,但是不曾心存歹念,不會用心機去設計人。
  • 裝修達人集成灶推薦|疫情期間解鎖做飯技能,健康飲食就用它!
    一場突然爆發的新冠狀病毒席捲全球,原本應該歡歌如潮,鼓樂齊鳴的日子,大家卻都被迫宅家等待這次疫情結束。然民以食為天,不能外出就餐,連外賣取餐都有一定的風險,「吃什麼」便成為大眾最頭疼的問題。閒得發慌的他們,開始在家掀起做飯的熱潮。不管是一日三餐必備的家常菜,還是讓人幸福感爆棚的下午茶,只要想吃,就沒有做不到的。一顆顆未來廚神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 疫情之下,很多人對「幸福」的定義變了,不禁引發深思
    可是,隨著疫情的爆發,到疫情的平穩,再到現在的逐日遞減。人們似乎對幸福的定義改變了很多。他們的心聲:原來喜歡整日抱怨的40歲的姐姐說:「雖然我現在離婚了,也沒有男朋友,未來也不一定能夠遇到合適的人再走進婚姻。但是,我現在覺得我蠻幸福的,因為最起碼我還有健康的身體。
  • 烹趣新鮮烹飪油,愛上廚房更簡單
    《中國大城市白領回家吃飯情況調研》結果發現,經常在家吃飯的人飲食更符合健康飲食指南的標準,每周在家吃飯3次的人幸福指數為67分,每周在家吃飯6次的人得分約為74分。  回家吃飯,一件幸福的事,回家做飯,同樣也值得期待;吃飯的人吃出了飯菜的香味,做菜的人都考慮怎麼把菜烹飪得更加美味。
  • 愛像一味調料,烹在飯裡,家人是會吃到的|蔬食便當
    若愫的素食欄目做了14個月,慢慢地,化學反應發生了:不斷有朋友跟我們分享,他們認真地在實踐若愫推薦的食譜,把熱氣騰騰的美味,配上好看的盤子,端上餐桌,盛給愛人和孩子品嘗。家,是需要經營的。 你做飯給誰吃?為自己、愛人、父母、孩子,或者是一隻愛寵,每一份烹飪的心情,都是不一樣的吧。在下飯綜藝《拜託了冰箱》裡,兩組廚師團在廚藝比拼時,最終打動明星嘉賓的,不僅是誰做的更好吃,更是還原了明星在家庭中的身份,作為父母、作為愛人、作為子女,你要與家人分享怎樣的一餐飯。 一份便於送出的蔬食便當,一個樂於分享美食的窗口,就這樣產生了。
  • 通訊:疫情之下更愛書——世界讀書日日本民眾掠影
    新華社東京4月23日電 通訊:疫情之下更愛書——世界讀書日日本民眾掠影  新華社記者郭丹  發達的出版業、時尚的書吧、電車裡隨處可見拿著紙質書在認真閱讀的民眾……「愛讀書」是日本社會文化的一種符號。
  • 疫情之下舉步維艱,在柬中餐業者:我們太難了
    新冠疫情給柬埔寨的餐飲業帶來「災難性」影響,尤其是中餐廳更是舉步維艱,被迫或暫時,或永久停業。據了解,在競爭激烈的金邊,絕大多數中餐廳疫情之下,受到直接而巨大的衝擊,面臨客源大幅下滑、資金鍊斷裂等挑戰。不少中國餐飲業者表示,現在的形勢真的太難了。
  • 海濤法師與出家前貌美如花的妻子座談,自述出家故事(催人淚下)
    我有一種習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很專心,包括玩、打麻將、賭博、嗑藥、交女朋友、同居通通都有,我認為,人做什麼事情,既然要做就要深入。幸好,雖然很喜歡玩,但是不曾心存歹念,不會用心機去設計人。所以,讀書認真,玩也認真。  小時候雖然很喜歡拜拜,但是不了解拜拜的意義,反正到處拜就對了!
  • 疫情之下,我們怎樣防止自己購買的是假冒口罩
    疫情之下,我們怎樣防止自己購買的是假冒口罩最近在一家電視臺看到播出的法制節目,疫情期間有很多假冒口罩在消費者之間銷售。這種口罩一旦在人們之中流行起來,其社會的危害性相當大,不但會使我們對抗疫情的努力功虧一簣,還會給人民的生命安全埋下隱患。
  • 隔離十日談 華都雲景臺小區住戶:疫情之下,度過了特別的生日
    疫情發生後,代玉所在的教育培訓機構也暫時停課。談及隔離以來的心理感受,代玉直言,「從未想過自己的人生會經歷這樣的事」。代玉與室友一同做飯在得知小區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時,這位22歲的女孩就懵了,「怎麼會發生在自己周圍呢?」
  • 出家成家,如何選擇?既不出家也不結婚是否可取
    父母老是催婚,自己還沒打定主意,到底是出家,還是在家?如果成立家庭,有一些客觀因素,一個是時代的大背景,另一個是佛教信仰圈子的人也比較少。如果組建家庭,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過得比較幸福,資源也比較有限,也很少有人指導。我們講法,幾乎不講這些,都是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自古以來,佛教對於這方面,關注的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