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英是市內一家三甲醫院的醫務工作者,也是朋友圈裡交口稱讚的「OK媽媽」——為了陪女兒學畫,她和孩子約定互相打卡。堅持一年餘,陳善英的畫作已有模有樣,頗能見人。她說,「沒有人一開始就會畫畫,我只是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認真做而已。無論是學習還是教育,只要一小步一小步地精進,便能聚沙成塔,涓滴成海。」
每天繪畫「打卡」
讓孩子見證「努力的收穫」
「媽媽有沒有什麼地方讓你比較滿意,想要表揚一下呢?」「我喜歡學習的時候,媽媽在旁邊陪著我一起學習。」這一個問答,來自記者和陳善英7歲的女兒美希。她把媽媽比作一棵樹,而自己就是樹上的一隻小鳥。在她眼裡,「媽媽」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親密、信賴以及安全感。陳善英說,親子關係和諧,源於無數次高質量的有效陪伴,好比學畫畫。起心動念是孩子剛上一年級時,老師要求每天完成閱讀打卡。對於小朋友來說,做一件事最容易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陳善英想了想,決定跟女兒來個君子協定,「她一天一讀,我就一天一畫,相互陪伴又相互獨立地完成任務。」
陳善英說到做到。自2018年11月起,她每天一張簡筆畫,主題或是女兒發話,或是隨心所欲,筆涉龍貓、駿馬、聖誕馴鹿、公主的城堡等等,不知不覺已經堅持了400多天。
「我以前根本不會畫畫,也沒學過。畫得不好,常常畫個『四不像』出來,但貴在堅持,我想用堅持來影響孩子。」日積月累,從最初的「畫虎為貓」「畫馬類犬」,到現在運筆成熟,線條流暢,陳善英用堅持贏得了全家人的一致認可。尤其是女兒美希,竟然還悄悄把媽媽的圖畫本帶到學校公開展示。記者問她原因,小姑娘一臉驕傲,「我覺得媽媽的畫比我們班所有同學的畫加起來還要好看。」
陳善英連連擺手,「其實我畫得很一般,但我覺得很好的是,女兒原來經常會認錯我畫的小動物,現在至少畫什麼像什麼了。讓她親眼見證我的進步,比告訴她一百句『努力會讓量變引起質變』的大道理都管用。」
陳善英和女兒美希共同創作了彩虹畫
營造讀書氛圍
讓孩子學會專注閱讀和思考
媽媽畫畫時,美希就在一邊安安靜靜地看書,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聚精會神,心無旁騖。當然,為了這個日常畫面,陳善英也頗用了一番心思。
女兒小的時候,喜歡聽故事,沒有養成讀的習慣,導致識字量有限,閱讀書籍興趣缺乏。陳善英很快覺知到了問題所在,開始有意識地營造讀書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馬小跳玩數學》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創作的系列童書之一,也是美希近日的枕邊讀物。淘氣包馬小跳結合生活學習數學,一躍而成為「數學小天才」;美希通過解密書中的一個個懸念,也找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可是密碼並不簡單,猜不出會難過嗎?美希脫口來了一個金句,「為什麼要難過?難過有什麼用?還不如自己下次多動腦筋想一想。」
美希喜歡閱讀,喜歡思考,且在閱讀過程中非常專注。陳善英強調了自己的一個小細節:不玩手機。
雖然陳善英沒有將手機視如洪水猛獸,但基於保護視力的考量,還是對電子產品嚴格把控,「我們一家人都不玩遊戲,不熱衷電子產品。」話音剛落,美希就立刻補充,「如果哪天媽媽玩遊戲,那我也要玩遊戲——媽媽是我的榜樣!」
這讓陳善英哭笑不得,也愈發堅定了全家心照不宣的原則——以已為鏡,育人於微,可能對孩子產生不良示範的事情堅決不做。
常懷敬畏之心
是孩子和家長的共同功課
歲末年初,雲南省在中考改革方面首吃「螃蟹」:出臺政策,將中考體育上調至100分。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也給了家長們一個信號:提高體育分數佔比,讓體育回歸「主位」或將成為趨勢。
作為三甲醫院醫務工作者,陳善英早有先見之明。她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的身體素質,一方面注意膳食均衡搭配,營養吸收;另一方面引導孩子熱愛體育運動,加強鍛鍊,日常帶著她健步行走、打羽毛球、參與戶外活動。
每天下午,美希都要參加田徑訓練,風雨無阻。「孩子喜歡田徑,就是腳後跟磨破皮也堅持去訓練。我想,她這個年紀並不能深刻地理解堅持的意義,她只是從堅持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找到了快樂。」陳善英說,不久前孩子寫過一篇關於跑步的小作文,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讓她很受觸動,「她形容跑步就是被兩頭狼追,跑著跑著一頭狼放棄了,還有一頭狼還在追,所以要繼續跑,直到跑贏那一天。」
竭盡全力,從不半途而廢,是陳善英一直以來堅持的教育觀。單純的釋放天性、快樂教育,以及偏頗的「學歷無用論」,在她眼中是完全不成立的。
「孩子爸爸是教師,他也提倡不要過於注重分數,而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學習。我經常給孩子灌輸什麼是責任——我們為人父母,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她生長,是我們的責任;孩子作為學生,認真學習是最基本的責任,只要作了努力,不論是第幾名,我們都可以接受。」
陳善英很喜歡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說過的一句話:「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並不會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當你工作時,想法才變得逐漸清晰,你只需要做的就是開始!」
工作如此,教育也如此。陳善英一直用「新人」的眼光看待、敬畏自己的家長身份,時時學習,時時自省,堅持以身作則、換位思考、用心陪伴,做好孩子的「一棵樹」,讓她快樂停靠、棲息。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451-452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