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群裡遇到了一位非常不開心的「全職媽媽」,她向我傾訴了老半天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比如永遠也忙不完的家務,總是很晚回家的老公,家人的不理解等等。
我問她:「那你能不能讓家人幫忙,給自己放個假呢?」
誰知她說:「哎,其實我婆婆和公公都退休了,可以給我帶孩子,但我還是覺得,孩子要帶在媽媽身邊才能快樂成長。」
其實在我身邊有許許多多這樣「不開心」的媽媽,我們認為寶寶在0-3歲需要媽媽的陪伴,所以不惜放棄自己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事情,不惜付出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但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這樣長此以往,得到的結果或許跟我們想得不一樣。
想要寶寶快樂聰明,媽媽開心很重要
有位朋友在產後有很嚴重的抑鬱情緒,我們閨蜜們去探望她時,看到她一個人坐在臥室裡,抱著孩子抹眼淚。見到我們就一直說:「我是個失敗的媽媽,沒有照顧好寶寶。」然而,寶寶在一旁咿咿呀呀的說話,她卻不做回應。其實對於寶寶來說,生活上的照顧固然重要,但「媽媽在身邊」的心理意義更重大。
一方面,媽媽情緒穩定,孩子才能更聰明。
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大腦只有當覺得安全的時候,才會開始通過學習刺激神經元的連接。所以寶寶處於一個「他認為安全」的環境時,才會變得更聰明。如果媽媽總是不開心,或者因為小事情發脾氣。或者像那位朋友一樣,心情壓抑表情麻木。那麼寶寶也會覺得有壓力和焦慮,長此以往無論是情商和智商都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媽媽快樂,家庭氛圍也會變好。
一位粉絲私信我,自從自己放棄很好地工作成為全職媽媽之後,和老公的矛盾也慢慢變多了。之前一點小事兒,現在都能引起爭吵。有時候兩個人吵架,孩子就在旁邊嚇哭了。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如果總是生活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中,無論我們對寶寶照顧的多周到,他的情緒和性格發展都是很容易出問題的。從這個角度上說,倒不如讓自己開心,把家庭氛圍搞搞好。接下來我就結合自己幾年的全職媽媽生涯,跟大家聊聊如何調整心態。
全職媽媽如何讓自己「開心」試試這幾招
在鏘寶出生後,為了更好地陪伴寶寶,我選擇了做全職媽媽。開始確實對生活抱有各種幻想,但是很快就發現,全職媽媽簡直比社畜更艱辛。只有全天24小時照顧過孩子的媽媽才了解,其實累和沒有自己的時間都在其次,內心的焦慮和糾結才是讓我們「不開心」的根源。那麼該怎麼做呢?
第一: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既然全職媽媽是我們的選擇,那麼就要承受這種生活帶來的所有。之前在群裡遇到很多全職媽媽,她們往往都會說身邊的人對全職媽媽帶有什麼樣的歧視眼光之類的話。每個人都無法代替別人生活,也無法了解別人的處境。選擇全職帶娃既然是衡量過利弊,又何必在乎別人如何看,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不才是最重要的嗎?
第二:找到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在全職帶娃後,我們變得更加敏感了呢?我猜這大概來自自我價值感的喪失。簡單來講就是:沒有什麼事兒能證明自己了。因為孩子帶的好不好,這完全是玄學,沒有個幾十年看不出端倪。因此找到自己的價值,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價值感並不一定是要用錢衡量的,但是在內心沒有那麼強大的時候,收入確實是很好的標準,能做點兼職,哪怕只是一點點收入,對心態的調整都有莫大的好處。
第三:把「全職媽媽」當職業
有一天我在給鏘寶讀一個工作的繪本,鏘寶問:「媽媽你的工作是什麼?」我說:「我的工作是把你照顧好啊!」
鏘寶說:「你說得不對,那個不是工作。」
我說:「只要付出時間和勞動,最後還能收穫結果的都是工作。」
或許,在很多全職媽媽心中,都沒有把自己的付出當做是工作吧!正是因為這樣,大家才不會去考慮在固定的時間休息,甚至忽略自己的成就感。這裡有兩個小方法給大家:
1、做「成功日記」:
找一個漂亮的手帳本,記錄自己每天有成就感的事情。比如寶寶今天耍賴討打,我成功地控制住了情緒、藍莓果醬麵包實驗成功、今天中午的飯寶寶都吃完了。
帶娃雖然沒有大成就,但是小成就卻很多,記下來沒事兒看看,就能找到帶娃的「成就感。」
2、每晚設定「媽媽時間」
全職媽媽也需要休息,可以和老公約定,每晚固定時間是「媽媽時間」,這個時候媽媽可以享受不被孩子打擾的自由。比如洗個泡泡浴、看看電視劇等,反正是想做什麼做什麼。給孩子也要確立這種概念,媽媽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特定時間是不能被打擾的。
Cici有話說:
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全職媽媽只是我們生命中一段短暫的時光,在這段年時間裡,除了照顧好孩子,還可以用來自我成長。如果管理得好,還可能成為切換職業的「停頓期」。事在人為,讓自己擁有快樂的能力,也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好的榜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