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經,宋末元初著名大儒。
元中統元年(1260),郝經以翰林侍讀學士,充任國信使,奉詔出使南宋,為奸相賈似道拘於真州(揚州儀徵)15年。當其困在真州時,曾屢次登臨拘所附近的名勝鏡薌亭,撰有《鏡薌亭記》與詩名於世,且有治經術等著述至數百卷。
作為政治家,郝經推崇四海一家,主張天下一統;作為思想家,郝經推崇理學,希望在蒙古人漢化過程中,以儒家思想來影響他們,使國家逐步走向大治;作為學者文人,精通字畫,著述頗豐,收於《陵川集》中。
本文真切揭示了郝經跌宕起伏而不乏傳奇性的歷史故事,並為我們提供了一則古代揚州與屬邑、園亭和名人密切關聯的典型例證。
元朝重臣、名儒郝經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奉使南宋。然他被賈似道拘留真州長達十五年。後被釋,北還後病死。當其困在真州時,曾屢次登臨拘所附近的名勝鏡薌亭,撰有《鏡薌亭記》與詩名於世,且有治經術等著述至數百卷。清乾隆初年,傑出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作者、詩人詞家吳敬梓遊覽此亭,不由浮想聯翩,遂賦《踏莎行·鏡薌亭》詞一首。
郝經出使
名儒郝經不聽同僚好友「稱疾勿行」之勸阻,出使南宋,商定和議。他說:「雖以微軀蹈不測之淵,苟能弭兵靖亂,活百萬生靈於鋒鏑之下,吾學為有用矣!」
郝經(1223-1275),元初名儒。字伯常,祖籍澤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縣)人,生於許州臨穎城皋鎮(今屬河南許昌市)。幼遭金末兵亂。金亡後遷居河北。家貧好學,被蒙古元帥張柔、賈輔延為上賓,教育諸子。兩家藏書皆萬卷,經博覽無不通。稍長,往來燕趙間。結識金朝遺老、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執弟子禮,相與論作詩文法;復從理學大師趙復,研習程朱之學。元憲宗蒙哥汗二年(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初,忽必烈以皇弟開邸金蓮川,召經諮以經國安民之道和帝王當行之事,經條上數十事(後又進《東師議》),大悅,遂留他在王府。(《元史》列傳第四十四《郝經》。後引部分同。)郝經推崇四海一家,反對「華夷之辨」,主張天下一統;希望蒙古統治者在接受漢化的過程中,以儒家思想為尊,推重理學,施行仁政,使國家逐步走向大治。其政治主張和遠見卓識,深得忽必烈讚賞。1259年,忽必烈徵宋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得憲宗死訊,阿里不哥圖謀篡位,郝經力勸忽必烈爭取汗位。適值南宋權臣賈似道以右丞相領兵救鄂州,賈密派使者乞和。忽必烈最終接納郝經建議,退兵議和,班師北上,歸定繼位大事。時郝經被任命為江淮荊湖南北等路宣撫副使。
元中統元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即大汗位,為元世祖。授郝經翰林院侍讀學士,佩金虎符,充國信使使宋,告新帝即位,且定和議,仍敇沿邊諸將毋抄掠。郝經不聽同僚好友「稱疾勿行」之勸阻,朗聲言道:「雖以微軀蹈不測之淵,苟能弭兵靖亂,活百萬生靈於鋒鏑之下,吾學為有用矣!」經入辭,世祖賜葡萄酒,詔曰:「朕初即位,庶事草創,卿當遠行,凡可輔朕者,亟以聞。」經奏便宜十六事,皆立政大要,辭多不載。時使團中,有副使何源、劉仁傑,參議高翿(音:dào),書佐苟宗道,隨團成員還有馬德磷、孔晉等數十人。一路風餐露宿,遷延五個月,方於當年秋末進入宋境。孰料賈似道對郝使團的到來極度恐慌,極力反對和阻止郝經等入境。待郝經等一入宋境,便密令淮東制置司把使團人等從此長期軟禁於真州鏡薌亭附近的館驛。
抒發胸臆
郝經被拘前期,常遊覽鏡薌亭,有記並詩。鏡薌亭為宋時真州一處名勝古蹟,直到清代康乾時期尚存。《鏡薌亭記》描述了此亭的地理位置與入館後多次登臨之事;也以較多筆墨揭示真州歷史沿革和北宋以來鹽漕航運興旺、商賈雲集的都市盛況。
鏡薌亭為宋時真州一處名勝古蹟,直到清代康乾時期尚存。後被毀。元大臣郝經拘滯真州時常遊斯亭。《府志》記載:「鏡薌亭,元國信使郝經留儀真所居之亭也,有記並詩。《雍正志》。」
郝經在《鏡薌亭記》中寫道:「中統元年夏四月,宋維揚火,人屋熸盡。經適奉使告登位,宋人以火餘無以館客,乃於儀真,即忠勇軍營總制真州軍民治所置館。鏡薌亭,則館外東偏之水亭也。入館之初,不知有此。明年夏,伴使潘拱伯輩始邀一至。其後,或數日、或數月一往焉。真州瀕江,在老岸下,溝渠、池塘,皆與潮通。東接維揚,南對金陵。岸,在六朝為白沙,其後為迎鑾、為永貞、為揚子。宋大中祥符中,升為州。自唐劉晏管鹽鐵,江淮之人仰食海鹽,於是置揚子十院,鹽漕以給江淮,而運行入於州中。宋人因之,置淮東運司,行商舶賈,遠近畢集,故為江壖一都會,號稱『揚一真二』。亭則真古揚子院,今運司後,其東南垣墉,則揚子故縣城也。而館與州治、縣衙、宣聖廟、天慶觀等,皆在故縣中,縣即州子城矣。館東之池亦與潮通,而亭處其中。有故隸字榜曰『鏡薌亭』。池中一甬路,直亭南北,界池為二。池有蓮蒲,而柳皆成蔭。拘滯之間,時得改步。寓目者惟此焉。歲益遠,出益稀。今年春,復為一往,以暵旱之故,荷死柳枯,潮不復至,而不可復觀矣。於是,自春逾夏,而不復出焉。」記後部分云:「初,朝廷於沁南賜第一區田十頃,州吏進牒及圖,則其田河陽,封畛包絡全得,楊子一店,在黃河老岸下。明年,遂入宋。每登是亭,與古揚子縣城相對,江濡河濱,殆無以異。恍然而悟曰:『天下事,斷不偶然。行使止尼,殆必有主張者。河濱之田(「田」原作「行」,據《隆慶儀真志》改),有以兆此行矣!』乃書其入館登亭之事,以寓感傷焉。他日復到河濱之野而思館中之亭,則必如今見館中之亭而憶河濱之野矣。彼且為是耶?此且為非耶?彼此之間,其一揚子耶?中統五年夏六月謹記。」郝經作七律詩則云:「薄薄輕雲似霧沉,陰陰江氣冷侵人。一庭芳草留連客,兩樹夭桃斷送春。檻外流鶯仍語巧,梁間旋燕又巢新。東城欲伴西湖柳,寒食中間入夢頻。」
《鏡薌亭記》描述了郝經一行所羈真州館附近東偏之鏡薌亭的地理位置,與入館後多次登臨之事。斯亭是一座水亭。「亭則真古揚子院,今運司後……館東之池亦與潮通,而亭處其中。」周邊景致幽靜宜人。「池中一甬路,直(貫)亭南北,界池為二。池有蓮蒲,而柳皆成蔭。」被長期軟禁真州館舍的郝經惟此寓目,曾數日或數月一往登覽,以緩解心中怫鬱,尋求一時慰藉並發抒胸臆。其記也以較多筆墨揭示真州歷史沿革,和作為宋時鹽漕航運興旺、商賈雲集的都市盛況。真州,「東接維揚,南對金陵」,位於江蘇省中部偏西,長江北岸,地處水陸衝要,古運河由此通江達淮。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置揚子縣,即為縣治駐地,名白沙鎮(郝記言「在六朝為白沙」),曾系漕鹽綱運中轉處(中唐時重臣良吏第五琦、劉晏先後擔任鹽鐵使,相繼制定榷鹽法、整頓鹽運);五代時,由於吳王楊溥到此檢閱水軍,改鎮名為迎鑾鎮,屬永貞縣;北宋乾德二年(964)升為建安軍置;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詔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四金像於鎮北小山(今馬集二亭山)成,因儀容逼真,敕令升建安軍為真州,並敕建「天慶儀真觀」,從此有了真州、儀真的地名。徽宗時,明確真州管領揚子、六合兩縣。元,仍為真州,領揚子縣。而在北宋時,真州為江淮、兩浙、荊湖等路發運使駐所,「置淮東運司,行商舶賈,遠近畢集」,有「揚一真二」之譽,甚或過於揚州,被稱為「風物淮南第一州」。然到南宋時,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宋、金以淮河中流劃界;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人兩次大舉南侵,揚、真一帶皆首當其衝,歷盡兵燹,廢墟一片。自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宋、元聯手滅金,至郝經使宋,宋、元對峙,揚州及屬邑真州又成為國之邊關、軍事要塞,屢歷兵火浩劫。
《鏡薌亭記》中所述「宋維揚火,人屋熸盡」,真州鏡薌亭周圍「以暵旱之故,荷死柳枯,潮不復至,而不可復觀焉」,並郝詩「薄薄輕雲似霧沉,陰陰江氣冷侵人」、「兩樹夭桃斷送春」等暮春時節令人沉抑、悽冷的景致描繪,實也象徵、暗示或隱喻時下南宋政局窳(音:yǔ)敗、形勢險惡而陷入不可收拾的深重危機。「乃書其入館登亭之事,以寓感傷焉」,亦多少發抒了元國信使郝經因被多年拘滯於真州油然生發的感慨、悲傷,以至憤激和無奈之情。郝經身處逆境中,隨時都會遭遇不測,卻砥礪前行,發憤著述。在拘所他致力於經學、史學、書法等學術研究和律、絕詩創作;不僅著作等身,還將使團隨行人員訓練成了學問淵博、坦蕩達觀的廟堂精英,成為治理國家的棟梁之才。如《元史》其傳記載:「經為人尚氣節,為學務有用。及被留,思託言垂後,撰《續後漢書》《易春秋外傳》《太極演》《原古錄》《通鑑書法》《玉衡貞觀》等書及文集,凡數百卷。其文豐蔚豪宕,善議論。詩多奇崛。拘宋十六年,從者皆通於學。書佐苟宗道,後官至國子祭酒。」考郝經平生著作惜多不傳,傳世者尚存有《續後漢書》90卷和《郝文忠公陵川文集》39卷。今人原揚州師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坦先生曾作絕句贊道:「使臣流落寓真州,閉戶研經忍垢羞。十六年來塵撲面,大儒鴻業在春秋。」
獲釋北歸
元至元十一年六月,元大舉伐宋,使團北歸。元至元十二年,郝經一行至大都,元世祖特「錫燕大庭」,賞賜有加。秋七月,郝經病卒。郝經逝世後第四年,宋元海軍決戰於廣東厓山,宋軍大敗,不久南宋滅亡。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指出:「我弱彼強,彼又先遣使,而必不肯主和,以速其亡。」
銜命出使南宋的郝經被拘留真州第十五個年頭,元至元十一年、南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顏率兵伐宋。元帝又遣禮部尚書中都海牙及郝經弟行樞密院都事郝庸入宋,責問國信使與使團人員無故長期被拘一事,不得不派遣總管段佑以禮送經使團人等北歸。
郝經一行北返之歲,汴中民射雁於金明池,得雁下系帛,上書詩云:「霜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纍臣有帛書。」後題曰:「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獲者勿殺,國信大使郝經書於真州忠勇軍營新館。」「其忠誠如此。」郝經等境遇始為元人所知。歸途中,郝經不幸染病。元世祖聞奏即敕樞密院及尚醫近侍迎勞。郝經等所到之處,父老皆瞻望流涕。元至元十二年(1275)至闕,郝經一行終於回到了闊別十五年的大都。世祖忽必烈特「錫燕大庭」,賞賜有加,並向郝經諮以政事。秋七月,郝經病卒,享年五十三。官為護喪還葬,諡文忠。
而在是年正月,元軍沿長江東下,賈似道被迫至蕪湖江上督師,二月在魯港(今蕪湖西南)大敗,逃回臨安。不久,賈被南宋朝廷放逐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八月至福建漳州木綿庵,為押送官鄭虎臣所殺。後在元至元十六年、宋帝昺祥興二年(1279)二月,宋元海軍決戰於厓山(今廣東新會南),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幼帝投海死。張世傑退至海陵山(今廣東陽江縣南海中),遇風壞船,溺死。南宋亡。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曾精到分析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指出:「賈似道援郢(武昌),遣使蒙古,請稱臣納幣,乃得退師。既而盡諱其事,幽囚郝經等,置和議於不問,致蒙古興問罪之師,其曲在宋不在蒙古也。我弱彼強,彼又先遣使,而必不肯主和,以速其亡。蓋由道學諸儒恥言和議,理、度兩朝,尊崇其學,廟堂所習聞者,迂闊之談,而不知理勢之不可同日而語也。」(《十駕齋養新錄》)且有清人詩云:「奸權誤國擅拘囚,廟社成墟事有由。轉眼三宮皆北徙,獨教苗守死真州。」
吳敬梓感賦
清代傑出諷刺小說家吳敬梓遊覽真州鏡薌亭,感賦《踏莎行·鏡薌亭》,對元名儒郝經拘滯真州十五年終放歸,又得「錫燕大庭」的隆重禮遇,由衷慶幸。同時,也對使金被扣十三年與郝經相類遭遇的南宋使臣洪皓的不幸命運,一灑同情之淚。
郝經去世四百六十年後,清代乾隆元年(1736)秋,傑出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作者、詩人詞家吳敬梓,在寓居真州的老友團昇陪同下遊覽了真州鏡薌亭等名勝古蹟。當登臨此亭時,吳敬梓浮想聯翩,不由想起元郝經被拘留真州前後十五年的「感傷」身世,又不禁聯想到南宋初洪皓(1088-1155)使金亦遭長期扣留的相似經歷可與之類此,不無感慨而賦《踏莎行·鏡薌亭》詞一首:
窮海纍臣,上林天子,鏡薌亭畔傷心事。霜空木落雁銜書,歸期回首初春是。
碧草頹垣,紫苔唐肆,瀕江弔古堪流涕。只緣身未到邊關,不知洪皓含悲地。
吳敬梓此詞上片寫元大臣郝經被拘禁在真州之事,化用經雁系帛書題詩內容,強調這樁「傷心事」發生地點是「鏡薌亭畔」,並為押韻故,將「歸期回首是春初」調為「歸期回首初春是」。下片由此聯想到南宋使臣洪皓類似的遭遇。宋徽宗時進士洪皓,於高宗建炎三年(1129)奉命出使金朝,被金扣留前後達十三年。然他始終心繫祖國,拒不接受金人所授官職,且屢次派人秘密潛回南方,向南宋朝廷報告金朝虛實。直到紹興十二年(1142)始得釋還宋。皓返朝後見秦檜即言不可苟安錢塘,為奸相檜所忌,不久被貶居英州九年,後又徙袁州,至南雄州病死,年六十八。死後一日,秦檜也死。(見《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洪皓》。)吳敬梓身臨鏡薌亭,既想到郝經、洪皓兩人相類的不幸遭際命運,又思其國內俱有權臣、奸相先後忌恨,不由喟嘆不已。他感到遺憾的是,未曾去過宋金邊界,無法親身體驗洪皓被軟禁地的邊土人情,而不像歷史上郝經拘留處附近的真州鏡薌亭可以親臨遊覽感受。詞人對郝經為元世祖遣人入宋責問終放歸,並得到帝王「錫燕大庭」的隆重際遇,由衷慶幸;但對剛從極邊回歸,又頻遭奸相秦檜忌恨貶居的洪皓,則一灑同情之淚。其中也當寓含著吳敬梓以「窮海纍臣」自居,而對不詳下情的「上林天子」的怨嗟之感與人生命運坎坷不遇的感喟。
王偉康 來源 揚州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