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肖瑤 市井望遠鏡
做哪一行
都不能忘了老手藝
——本文作者:肖瑤
➭➭➭
前一陣兒,大V「閒人王昱珩」去吃厲家菜,10人套餐和6瓶啤酒花了3070元。
「如果這也能評『米其林一星』,學校食堂都是『二星』起步了。」這是王昱珩的感受。
「吃最低的標準,要是覺得不值我們也沒有辦法。」這是厲家菜的回應。
▴食客與店鋪之間的觀點分歧
曾幾何時,「宮廷風味」厲家菜打著高端招牌,幾十年來堅持一天只做一桌,常有大批商政貴客、當紅明星光顧,包括金庸、成龍、拳王阿里等風雲人物。
如今的厲家菜套餐從298元/人到2868元/人不等,至於吃什麼,由商家決定。老牌子的傲慢還在,口味卻沒了,就怪不得食客冒火。
除了「確有種乎」的宮廷菜,狗不理包子也翻車了。網友表示,60元的醬肉包「特別膩,沒有真材實料」,38元一屜的豬肉包則「皮厚餡少,麵皮粘牙」。
老字號就像中餐行業的老人,席地坐擁百年家產,本該成為行業領頭人。但總有些倚老賣老之流,令人憤慨。
01 好不好吃,誰說了算?
其實,老字號不好吃,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烹飪就像一門流動的手藝,大至天地水土、萬物食材,小至火候、器具、廚人手法等等,方方面面都在影響一份食物的呈色和質料。哪怕是老牌餐飲,同一款菜做出不同盤的味道,就像驍將也有體乏時,人們不能期待一個人像機器那樣永無差錯。
但總出岔子,就說不過去了。
所以,食評客的存在,就是為了鞭策老品牌保持初心,不辜負公眾的信任,擔得起歷史沿襲的那份文化厚重感。
▴微博截圖
如今我們看到的老字號餐飲大多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它們既是中華飲食的「寵兒」,也是祖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城一度流傳著一首涵蓋幾大知名「老字號」的民謠: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足以證明傳統老牌的輝煌和人們對其的熱愛。
今天「翻車」的厲家菜,靠的就是傳統宮廷味道。厲老曾在接受魯豫的採訪中說,由於「厲家菜」製作起來很講究,也很複雜,飯店一大就會降低質量,因此並不想擴大規模,仍保持一張餐桌的現狀。
誰料如今,隨著社會發展、人口激增與市場經濟轉型,諸多「中華老字號」被當作國寶一樣保護起來,獨特的歷史底蘊和百年積累的口碑,讓它們光靠名字本身,就可以吸引一眾本外地食客。
不斷傳承、流變和壯大的老牌飲食,逐漸形成了某座城市獨步天下的標籤。比如上海杏花樓月餅,成都陳麻婆豆腐,廣州陶陶居等等,不一而足。
誠如汪曾祺所言,「四方食事不過一碗煙火」。真正能被歷史記住的食物,終歸要接受平民百姓口味和烹飪的檢驗。
當然,口味本身便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對一家餐廳而言,眾口難調,毀譽乃兵家常事。對那些無理取鬧、妄加一詞的評論,公眾和商家大可置之不理。
但無論是厲家菜還是更早的「狗不理」,引爆輿論的那條差評,並不是個別食客的抱怨,而像是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積累數年的老字號口碑。
▴在10月「翻車」之前,大眾點評上就有不少大V對厲家菜打出差評
人們發現,食客們對狗不理和厲家菜的不滿,早就已積壓到一定程度,只是過去都未曾被重視罷了。
盛世歡娛中,一人在聲淚齊下,他可能在喊冤,也可能在譁眾取寵。
但如果千萬條類似的聲音都被淹沒,那麼這盛世究竟是否乃虛妄表象,一目了然。
02 老字號的新困局
不可否認的是,存活到今時今日的老字號的確不容易。
▴據商務部、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被認定的「中華老字號」數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萬多家減少至目前的1128家,其中僅10%的企業盈利
在計劃經濟時代,老字號以合格的口味,保障著大部分老百姓的生存所需。他們秉承著對食物的「責任感」,用一種味道串起幾代人,跟隨著時代走過一波又一波的風浪。
在傳統文化裡,烹飪是一門手藝,既是「手」,也是「藝」。有時候,所謂「傳承」其實就倆字:講究。
2019年,央視播出了一檔專門記載中華老字號手藝的六集紀錄片,講述我國幾家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牌餐飲故事。
比如,百年前的烤鴨王全聚德,流傳下來的三十多道程序的鴨坯製作,掛爐烤鴨灌湯,要達到不多一滴不少一毫,廚師需要掌控好鴨坯和炭火之間「玄妙的距離」。
▴烤鴨
什剎海邊的「烤肉季」也擁有百年歷史,烤肉的炙子要由3x3的鋼條編制,筷子要用標準的六道木,如今市面上基本買不到。器具的講究,保證了烤肉能保留果木的香氣;食肉亦有姿勢,一足立地,一足踞小木凳,一群人圍著火爐持著燎肉,旁列酒樽,梅蘭芳將這種豪爽的吃法取名為「武吃」。
最講究的是切肉工序,老師傅說,「一片肉切完後,『啪』一下往報紙上一摔,還能看到報紙上的字,肉才算是切好了。」規模化、工業化以後,機器切肉對肉質的口感影響很大,但這也是在競爭洪流中將品牌保留下來且保持壯大的必經之路。
▴《中華老字號》紀錄片截圖
還有,成都聞名百年的「夫妻肺片」,自1958年在提督西街首開業時,第一家「夫妻肺片」就設有專門的小秤,一角二角的份量都賣。
調料輕重和分量多少是相得益彰的。早晨,顧客舌苔較厚,對味道不太敏感,調料就厚一些;中午比較餓了,涼粉吃得多,味道就應該清淡一些;晚上要減少辣味,鹹味也要合適。通過對分量和味道的精細拿捏,「夫妻肺片」才得以留名且留「味」。
食物是藝術,對待藝術,急功近利和心浮氣盛都是大忌。
就算一份餐飲文化擁有足夠底氣「吃老本」,這兒的「本」也該是那本菜譜,而不是那張牌匾。依靠講故事、營造氛圍,或許可以從歷史走到現在,但未必能從現在走向未來。
▴夫妻肺片
保障老字號「口味壟斷權」的除了獨門絕藝,還有相對高昂的價錢。
在自由市場上,價錢一定程度上喻含著價值,已被認可的品牌則代表著一定的信任值、質量保障。為了守住傳統地位和口碑,老字號設立一定的價格門檻,也是在競爭洪流中對自身質量和品牌保持自信的一種底氣。
在今天的市場上,「食靠衣裝」的邏輯的確比比皆是。就像星巴克的咖啡豆品的確上乘,但價格或許不至於比其他咖啡廳高出好幾倍。星巴克的傲氣,就在於穩定的質量和咖啡廳「第三空間」的服務性消費成本。
▴星巴克更像是城市中的另類辦公空間
但這並不能套用在承襲於歷史、靠信任和手藝牢基固本的傳統餐飲上。老字號越來越貴,也越來越「傲」,這份傲氣,必定是建立在口味而非「口碑」之上的。
隨著時代洪流推動消費升級,一部分多年前創建的「老字號」企業先後經歷公私合營並實現國有化,另有一部分傳統老字號,則由於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經營模式,仍然保持著「天下僅此一家」的自滿,更沒有在流變中將手藝保存完好,便留下諸如店大欺客、價高質次等弊病。
所謂的「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只適用於對老百姓而言天方夜譚的紫禁城,卻不適用於透明的自由市場。
因此,厲家菜商家用「最低檔次套餐就這樣」作為對差評的回應,才讓人有了股「恨鐵不成鋼」的憤懣。大家最不願意看到的,是老人們固步自封,最終導致傳統手藝的徹底衰亡。
03 保護那個「美食家」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美食家」的存在,應該被保護和鼓勵。
網際網路時代,口味和口碑一起變得透明了,味道的話語權遞交給了食客而非講故事的人。
▴《孤獨的美食家》截圖
當「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播邏輯已被改寫,不靠口碑積累、不靠公眾檢驗,老字號打出再響亮的口號,也阻止不了食客喊出自己心中肯定或否定的一票,用實打實的質量給所謂品牌、名聲「祛魅」。
這是個被速度追趕著的時代,食物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來越少,真正坐下來好好品嘗一份食物,對待食物的欲望越來越膨脹,沉下心品嘗食物的味覺卻被工業制調味品、快餐式飲食文化磨削得越來越萎縮。
而那些調動所有感官,用盡傳神生動的文字為一盤菜寫評論的人,就算只有短短140字,只要足夠中肯、真誠,也算得上是當代「食評」了。
畢竟,無論哪個時代,人間都需要「味道」。
▴1976年法國電影《美食家》L'aile ou la cuisse
作家陸文夫曾在《美食家》裡描寫一位名叫朱自治的蘇州老饕,「吃了四十多年飯,從來就不是為填飽肚皮,而是為了吃點味道」。至少「吃菜要吃心,吃魚要吃尾,吃蛋不吃黃,吃肉不吃肥」。
當代國際美食品牌的泰鬥「米其林」不惜高昂成本評介世界美食,我國這些年也開始重視民間尋味,悉心描摹「舌尖上的中國」。
中餐以歷史悠久、脈絡源遠流長聞名世界,除了菜系複雜、手藝考究以外,一種傳統食物背後往往包含著超出餐食本身的文化底蘊、時代氣質和痕跡。
這些,都需要對食物有責任心和敬意的手藝人,和對食物有追求的美食家,缺一不可。
所以,無論是商家還是公眾,都應該明白,食客的「苛刻」背後,傳遞出的是一種對品牌的信賴,和一種對過往品質的青睞,如果辜負這份「苛責」,等待老字號的,也許只剩下「老」了。
還是一句話:做哪一行,都不能忘了老手藝。
排版 | 井底蛙
原標題:《老字號最低人均300元,咋還沒食堂好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