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到岸到城,奮力譜寫中心城區的新時代「長江之歌」
大江之南,鼓樓起筆繪新篇
滾滾長江一路奔湧向東,流經下遊廣袤平原時折一大彎,流速放緩,泥沙堆積,滋養出一座氣吞山河之地——南京。而中心城區鼓樓,就處在這道彎的起始點,自古依江發展,山川形勝,富庶繁華。
2000多年的時光流轉過去,如今,111萬鼓樓人開始重新審視家門口這條日夜奔騰的大江。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鼓樓區牢記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示要求,落實省市有關決策部署和工作任務,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聚焦重點、緊抓不放,在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中接連交出過硬成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
四年光陰,大江巨變。水中,「消失」多年的江豚回來了;岸上,12.2公裡濱江岸線重現鳥語花香;城中,落後產能相繼退出,升級後的新產業湧入高樓。負重前行、敢為人先的鼓樓兒女,正以只爭朝夕的緊迫和久久為功的韌勁,奮力走出一條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不讓一滴汙水流入長江
一張對比鮮明的照片近日引發關注:在金川河入江口,黃色的長江水與綠色的金川河水在此匯聚,涇渭分明,讓人感嘆:曾經的黑臭河道金川河,現在比長江水還清!
今年3月4日,南京市召開深化對標找差創新實幹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指出,鼓樓區在金川河、外秦淮河歷史性全流域「消劣」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首善之區功能品質更加彰顯。
金川河,位於南京老城北部的長江支流。因其流經地區人口稠密,水系複雜,曾被環保部門稱為「長江進入江蘇後,上遊入江河道中最難治理的一條河」。2018年,南京確定了市領導掛鈎入江河道責任制,由市委書記親自掛鈎金川河治理。擁有金川河5.8公裡幹流河道、21平方公裡流域面積的鼓樓,也隨之展現出更大作為。
繼2010年的金川河環境綜合整治和2016年的金川河流域黑臭河道整治後,2018年,鼓樓區投資1.3億元,啟動了金川河流域水環境提升工程。通過清淤疏浚、排口改造、生態修復、引流補水等系列舉措,去年,金川河入江口寶塔橋斷面水質實現全年達標。
金川河治理,是鼓樓區打響碧水保衛戰的一個側面。作為南京中心城區的鼓樓,區域內河豐富、河溝水體縱橫,以外秦淮河和金川河兩大水係為主,27條河道綿延56公裡。守一江清水,鼓樓責無旁貸。
「內河大區」顯擔當。2016年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以來,鼓樓全面推進區域河道系統治理,向全區黑臭河道「宣戰」。按照「拆、截、清、修、引、測、管、景」的工作路徑,鼓樓首先重點組織了城區河道黑臭治理攻堅,次年底,全區河道消除黑臭。2018年開始,按照「水中岸上、系統治理、建管並舉、穩定達標」的工作思路,一場更高標準的水環境整體提升工程,在鼓樓各河道內拉開大幕。
全區河道範圍內1057個排口相繼實行編號管理,基本實現晴天汙水「零直排」。按照源頭治理原則,鼓樓加速填補雨汙水分流管網不足的「舊帳」,降低點源汙染風險。通過種植水草、放養生物、曝氣增氧等方法以及工程性措施,金川河、裡圩河、西北護城河等生態示範河道先後示人,並逐步提升了自淨能力。
全市首張「企業河長」聘書在中央門街道頒發,新加坡籍華人總經理主動認領金川河;駐區水利名校河海大學的24位教授、副教授獲聘「專家河長」,從「河長制」走向「河長治」;新成立的鼓樓區水務集團和區水務設施綜合養護中心,構建起水環境「建、管、養」一體化平臺,「智慧水務」信息化系統則實現了汙水廠網井及河道排口、泵站、水質等信息化集成。
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如今,鼓樓區外秦淮河三汊河口、金川河寶塔橋兩個省控入江支流斷面已經實現逐月穩定達標,水質穩定保持在V類以上。「不讓一滴汙水流入長江」,鼓樓做到了。
12.2公裡城市濱江新畫卷
南京最近天氣晴好。煦煦暖陽下,徐徐江風中,沿鼓樓濱江步道一路漫步,但見浩浩江面波光粼粼,江畔葦草搖曳,岸上綠意盎然,前來遊玩的市民或散步、或騎車,盡享親江近江的暢快與歡樂。一名環衛工人介紹,近兩年,長江邊上的人氣明顯上升了。
家住上元門附近的65歲市民李愛芬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她,沒事就穿上運動鞋,背上雙肩包,到大橋公園附近轉悠,頭頂火車轟鳴,腳邊江濤拍岸,塑膠步道在鬱鬱蔥蔥的公園裡高低綿延。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李愛芬坦言這樣的生活曾經不敢想像。
長江岸線鼓樓段全長12.2公裡,南起涵碧樓,北至五馬渡。曾經,這裡的岸灘雜草叢生,漁民私搭的違建密密麻麻,碼頭、倉儲、船塢、工廠聚集,雜亂無章。
岸線遭到遮擋,沿江居民明明與長江近在咫尺,卻往往「江不見城,城不見江」。火車、汽車經由南京長江大橋進入主城,寬闊的江面上百舸爭流,巨輪暢行,這塊地處長江黃金地帶的江南「窗口」卻略顯黯淡。更要緊的是,沿岸生產、生活功能產生的廢水、汙水,許多都直接排入江中。
靠江吃江那麼多年,生態退化、環境汙染、資源緊缺的沉重代價赤裸裸地擺在鼓樓人面前,該把岸線還給長江了!
近年來,鼓樓區接連啟動多輪濱江岸線綜合整治,全力打造濱江風光帶,拆除生產性碼頭22個,歸併行政執法碼頭8個,騰退出4.5公裡的濱江岸線。1.3萬戶居民、144家工企單位撤出江邊,88戶、166名漁民「洗腳上岸」。
伴隨著岸線清退,沿江的視野立刻打開。綠地公園、親水步道、景觀雕塑接連布局,大橋公園段環境綜合整治一、二期工程火熱開工。短短一兩年內,長江岸線大變樣。夏日的夜晚,不少人驅車來到江邊散步,只為吹吹江風。流光溢彩的江豚雕塑前,孩子歡呼雀躍。中年男女們自發地尋找空地跳廣場舞,南京人以另一種方式重回長江。
一盤更大的棋也隨之展開。
今年5月,南京重磅發布《南京魅力濱江2035》規劃,一江兩岸「九大城市客廳」鏗鏘落子,將打造「新時代山水城市主軸」和「世界級魅力人文江岸」。其中,鼓樓獨中三元,寶船遺址公園城市客廳、下關濱江商務區城市客廳、上元門城市客廳成為重要支點。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城市客廳,全部定位於「歷史類城市客廳」,這在南京沿江其他區中絕無僅有。
沿著鼓樓濱江岸線一路向北,寶船遺址公園、渡江勝利紀念館、中山碼頭、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民國海軍醫院舊址、和記洋行等依次排開,歲月的遺存、歷史的底蘊在這裡蔚成方圓。「南京濱江風光帶全長58公裡,鼓樓必須打造屬於自己的特色。我們的特色在哪裡?就是這些歷史留下來的財富。」鼓樓區委主要負責人說。
面向浩蕩長江,背靠「文化富礦」,鼓樓起筆大文章。
經過改造出新,電廠公園、海軍醫院、鐵路輪渡棧橋等舊址換新顏。經過「二次創作」,攬江臺、「下關往事」搪瓷版畫、「下關記憶」銅浮雕、火車主題園等景觀節點先後亮相,串聯成線,成為市民遊玩新的「打卡地」。在電廠公園,曾駛出「渡江第一船」的下關電廠換新顏,帶著透明大玻璃的紅色小樓驚喜亮相,舊的機器設備被保留,向遊客講述激情似火的歲月。在下關火車主題園,老式蒸汽機火車頭「拖」著綠皮車廂,成為江邊廣場的獨特風景線,前來取景拍婚紗照的年輕夫婦是常客。
「我們熟悉的老下關,以另一種方式回來了。」一位閒坐在江邊的居民說。
工業老城「華麗轉身」
從下關到鐵北,從沿江到城區,鼓樓的產業正悄然洗牌,這關乎當前及以後的發展質量,關乎百萬人口城區的未來底色。
在鄭和中路,南京長江國際航運中心一期四棟百米樓宇巍然挺立,正打造面向長江流域、參與國際航運物流資源配置的航運物流服務集聚區,開啟新時代的「二次出海」。
在幕府山下,幕府創新小鎮載體已接近滿員,最近剛有知名MCN機構籤約入駐,將打造直播電商產業園,進擊鼓樓鐵北數字經濟應用示範區。
在中心城區,環南大矽巷上半年剛剛發布規劃,再加上倍格、萬谷、花樣年等,「星火」矽巷正匯成「燎原」之勢,吸引來自新一代數字經濟等領域的輕量化科技企業入駐。
置身鼓樓如今的產業版圖,新鮮的氣息撲面而來。
「長江生態環境之『病』,從根子上來說,是發展方式之『病』、發展理念之『病』。」鼓樓雖沒有「化工圍江」的包袱,但也曾是南京重要的重工業區,大大小小的廠區、庫房遍布城區,江邊更是集聚了大唐電廠、南京大件、省外輪供應、港口集團、普迪混凝土有限公司等生產性碼頭12座。生態退化、環境汙染、資源緊缺等一系列沉重代價,鼓樓都有切膚之感。
壯士斷腕,猛藥去痾,一場必要的「騰籠換鳥」正加速推進。
今年4月,伴隨著招商局金陵船舶(南京)有限公司、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蘇)有限公司在儀徵揭牌,「南京金陵船廠有限公司」「江蘇金陵船舶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更名,這標誌著南京金陵船廠遷建工作進入快速推進期。未來,在南京城北長江邊屹立了近70年的金陵船廠,將集體搬遷至揚州儀徵,預計將在2023年以前搬遷完畢。
空出來的地塊做什麼?鼓樓給出的方案是,在原有金陵船廠老舊廠房的肌理內,按照「保留、改造、新建」的原則,規劃建設佔地214畝的金陵文化創意區,集聚一批以文化創意,數字娛樂,「智慧網際網路+」為產業核心的企業,其中重點打造金陵埠文化創意空間&歷史文化街區、船舶科技博物館、船塢咖啡、金陵埠電子競技基地等項目。
與長江一山之隔的幕府創新小鎮,過去曾是長安汽車廠的廠房,後來企業遷移,廠房空出。小鎮啟動建設時,保留了廠房高大寬闊的結構,並進行現代化辦公功能大改造,成為別具一格的創業載體。從別墅獨棟、花園聯排、挑高式空間到小面積辦公場所一應俱全,綠地和廣場佔小鎮規劃總用地比例的63.51%。在未來幕府創新區的產業格局中,它將成為新一代數字經濟的戰略支點。
小鎮所背靠的幕府山,曾是全國唯一的「城市礦山」,近半個世紀的開採,留下了廢棄的宕口、脆弱的生態和滿目瘡痍的山體。經過近二十年的接力整治,9家採石場和4個垃圾場被關停,恢復植被260萬平方米。「改頭換面」的幕府山,被國家列為礦山改造恢復生態綠地示範點,2011年獲批江蘇省森林公園,與山腳的幕府創新小鎮一道,正成為「兩山」理念的生動現實圖景。
中央北路80號,走進南京汽輪電機(集團)有限公司,仿佛置身一處大型花園,這家全國為數不多擁有燃氣輪機全流程技術的規上工業企業,在60多年裡經歷了一次次「退二進三」,最終還是留在了主城,得益於企業不斷「刀刃向內」,自我革新,把汙染嚴重的毛坯零件加工「踢」出生產環節,只保留大型機械生產裝配、試驗檢測、科技研發等附加值較高、較為環保的環節,一舉改變了工業企業的舊有面貌。目前,南汽輪以42.5萬平方米的土地,每年貢獻了超過20億元的產值,且都是沒有汙染的綠色產值。
與舊有的發展方式決裂,鼓樓近年來「華麗轉身」,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科技型企業成為招商和培育時的新寵。以「高端商務商貿、軟體信息、文化旅遊」為主導,以「航運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智力服務」為特色,鼓樓構建起「三主四特」的產業體系。緊跟南京市「四新」行動的步點,鼓樓的觸角又伸向了新一代數字經濟、新醫藥與新健康、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大江東去,江水為鑑。置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樞紐核心,南京中心城區鼓樓,正抓住歷史機遇,迎難而上,以首善的姿態和擔當奮力開篇「十四五」,助力「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在浩蕩長江南岸激起千層巨浪!
本版撰稿 董翔 吳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