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不苦,旅居法蘭西攻讀物理學專業,愛好歷史和經濟學。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紋身又名刺青,考古學家在一些埃及木乃伊的身上就發現過漂亮的紋身,葡萄牙和法國等地的上古壁畫中有證據表明,紋身可能誕生於幾億年前的冰河世紀。
地理大發現時期,闖入美洲大陸的西方殖民者在地球的另一半驚訝地發現,墨西哥灣的美洲土著人更是有狂熱的紋身傳統。
中國的紋身起源相對也比較早,發源於新石器時期的西南和吳越地區。當時的吳越屬於南蠻部落,人們都以紋身為美。《莊子·逍遙遊》上有言:「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道出了吳越一帶地區有別於儒家的另一種審美。據說越國的西施,臉上就刺滿了紋身。
野性崇拜:日本土著的紋身
在日本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地帶,(俄羅斯庫頁島、千島群島境內以及日本北海道沿海區域)還生活著一支古老的少數民族——阿依努人。作為一個從亞洲大陸遷徙而來的古老部族,阿依努人以捕魚和採集為生,並且保持著紋身的傳統。日本如今登峰造極,被視為獨特文化的紋身藝術,極有可能是由阿依努人最初帶到日本。
生活在北海道寒冷氣候下的阿依努人,民風強悍,渾身上下充滿了野性氣息。1878年,英國女探險家伊莎貝拉·伯德第一次遇到阿依努人,便這樣評價這個民族:「他們令人稱奇,比我遇到過的所有野蠻人都更加面目猙獰。」
伯德一行人所見到是正在舉行傳統祭祀活動「熊祭靈」的阿依努人。
北海道熊,身粗力大,是熊科動物中的佼佼者,正是這種野獸的兇猛駭人激發了北海道阿依努人的戰鬥慾火,他們設法捉住北海道熊,控制它,殘忍地折磨它並最後殺死它。男人們會喝乾熊的熱血,吃掉熊的肉,將它的皮毛出售,最後再將之祭拜,以突顯民族對勇武的崇拜。由此可見,阿依努人從內到外都散發著野性,紋身就是其野性的體現之一。
根據千百年來的傳統,阿依努女性會在臉部和手臂上刺上特殊紋身,也會在嘴唇周圍紋上一圈深色的,簡單的「微笑紋」圖案,另外在手臂和眉毛上,也會紋上波浪狀圖案。紋身由一把舉行特殊儀式時才使用的刀具刺出,然後在皮膚的傷口處擦塗木炭。根據阿依努人的宗教傳統,女孩在七歲時就會擁有第一個紋身,在這之後,幾乎每年都要補刻幾條圖案。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郎最終會在自己的婚禮上給新娘的唇邊繡上最後一處「微笑紋」,從此,這條紋身標誌著女孩「功德圓滿」地成為了女人。
一般,族內人能夠從一個女人的外部紋身判斷她的婚姻狀況及孩子數量。紋身的多少也象徵著阿依努女性忍耐力和生育能力的大小。阿依努紋身歷史要比中國裹小腳更悠久,一直到1998年,最後一個擁有傳統紋身圖案的阿努伊女性才去世。
刑罰與護身符:大和民族的紋身
公元前三百年到公元三世紀期間,眾多從中國來的探索者記錄了在日本人身上發現的紋身,《漢書·東夷傳》載:「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這樣的記載,在後來中國的史書中屢見不鮮。說明在很長一段時期的日本,紋身通常是標明身份和傳遞文化精神的載體。但在緊隨其後三百年中,紋身的作用發生了反轉,從原來的的正面意義,變得具有負面含義,紋身從宗教儀式的符號,變為了犯罪和懲罰的代名詞,墨刑也成了當時人們對於紋身的主流認知。
直到十七世紀初期的江戶時代,雖然紋身仍被認為是對犯罪者的一種身體懲罰,但已經有一些用於裝飾的紋身在社會上出現,還有一些紋身,寓意夫妻之間忠貞的愛情。江戶時期可能是大和民族紋身大眾化的開端,墨水技術的革新和紋身技術的革新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門藝術。
在日本的九州和北海道分布著大量的煤礦,這裡聚集著不少煤炭工人。據記載,江戶時期九州的煤礦工人就喜歡在身上紋龍的圖案,相信紋身能夠保佑自己不遭遇礦難,這和阿伊努婦女在臉部紋身用來驅趕惡靈出發點相類似。他們的紋身充當著宗教護身符的功能。
同時期的東京是世界全身紋身的誕生地,當時這種全身紋身的圖案造型,可以用龍飛鳳舞來形容。其特點是色彩豐富,圖案精緻,面積覆蓋了除頭部以外的所有皮膚。這樣的紋身在消防員、賭徒和使者身上頗為流行,且許多圖案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日本17世紀發軔的浮世繪——浮世繪的特點就是色彩鮮麗,畫工精巧(日本當地人把浮世繪直觀地稱為「錦繪」)。即使到了當代,紋身的圖案也千奇百怪,不同人的紋身大相逕庭,但其訴求卻出奇地一致,無非是希望紋身能夠在事業上給自己帶來平安和運氣。
從野蠻到文明:步入近代的日本紋身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裡帶著總統的國書,敲開了閉關鎖國二百年之久的日本。佩裡將軍和他的黑船艦隊要求日本開放對外貿易通道,否則就要大舉進攻日本,將其變為殖民地——大和民族前所未有地遇到了喪失獨立和自由的危險。日本人在恐懼和困惑中度過了煎熬的一段時期,最終新建立的明治政府選擇了向代表西方文明的美國妥協。日本天皇身先士卒,率先穿起西裝,並鼓勵居民改易裝束,接受西方餐飲習慣,全面改制,就這樣,日本走上了和平西化的道路。
1871年,日本武士的特權開始被一條一條廢除,平民也可以和武士通婚。在這之後的第二年,政府頒布紋身禁令,禁令的目的很簡單——既然當時西方世界認為紋身是野蠻人的象徵,那麼明治政府當然不能把日本的「野蠻」暴露在全世界的目光下。
但令日本政府意外的是,尊重傳統的西方其實對日本紋身藝術並未持什麼偏見,許多到過日本的西方探險者,不乏在傳記中高度評價了日本的紋身文化。劍橋大學學者還把紋身定義為日本文化最有魅力的一面。許多到過日本的西方水手對日本工人、車夫等各色人身上的紋身大為驚嘆,紛紛效仿,有的還希望把日式紋身作為旅居日本的紀念。
不僅是西方平民階層對日本的紋身著迷,西方貴族,甚至皇室成員對日本紋身也不乏著迷者。《日本紋身與英國皇室家庭》一書中曾經這樣描述道:維多利亞女王的兒子阿爾弗雷德王子為了紋身,曾遠赴日本求取真經。而英國皇室成員中擁有日本紋身的人還遠不止他一個。被冠以「水手國王」的喬治五世熱衷於隨海軍環遊世界,他和英國水手一樣,也異常熱愛紋身藝術,雖然從未正式公開過自己的紋身圖案,但據傳言,他在1881年到過日本,並在身上紋下了一條紅色的巨龍。無論真相是什麼,這些擁有紋身的英國皇室成員成了西方世界並不排斥紋身的鮮活證據,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紋身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其內在的文化價值,能夠被世界各地的人所接受和喜愛。
加入國際貿易後的日本,各方面發展都突飛猛進,日本盛行已久的紋身,在技術層面也有了不小的進步,不僅有了更加鮮豔的顏色配方,其持久性和操作的安全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紋身行為雖然在開阜後的日本民間仍被禁止,但許多人私下裡把紋身作為一種崇高的儀式傳承。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祖父,小泉又次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從橫須賀市長開始,官至眾議院副議長。而他本人就是紋身的愛好者。見過他紋身的朋友,都嘆為觀止,戲稱他為「紋身官員」。要知道,在這位眾議院副議長在世的1880年到1908年間,日本政府對紋身行為採取了許多高壓政策,卻還是無法阻止這樣一位內閣高官,知法犯法,熱愛並擁有紋身。
不僅在日本,二十世紀上半葉,世界各地的社會名流們對紋身產生過一種井噴式的仰慕。
被布爾什維克運動推翻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有一條布滿紋身的花臂;二戰中運籌帷幄,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立下汗馬功勞的羅斯福總統,胸前就有家族的紋身;發明了電燈、留聲機等等改變人類歷史傑作的天才愛迪生,前臂上就有五點組成的梅花花瓣,而領導英國戰勝希特勒的英雄邱吉爾首相,手臂上就留著錨狀紋身。
麥克阿瑟將軍曾經對日式紋身讚不絕口,甚至專門會見過日本紋身大師Horiyoshi(在紋身師名字前加上的前綴「Hori」,意思是雕刻)。因為在美國,尤其是二戰之後,紋身被現代藝術視為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表達。但在有著紋身傳統的日本,某些藝術家卻還在被日本警察逮捕,不得不因此關掉工作室,甚至離開自己的國家。大阪、東京等大中型城市的紋身師傅遭受的鎮壓尤為嚴重,日本政府為了討好西方,對紋身持有巨大的敵意,這讓整個日本都感受到了肅殺的氛圍,以致日本國內外許多紋身愛好者難以忍受。好在後來在日本社會多方面的努力和美國軍方的介入施壓下,日本當局終於在1948年,宣布廢除禁令,這也是明治維新的七十多年來,日本的紋身藝術家們第一次不用再擔心自己的技藝觸犯法律了。
明治維新在文化層面上是對西方示好的一個過程,從宏觀上來看,日本國內全面西化摒棄傳統文化中野蠻基因,紋身作為日本舊時傳統的代表之一,必然會成為了眾矢之的。從明治維新到二戰前的那段時間,紋身者常常被有意無意地與不法分子關聯在一起。日本國內的「知識階級」和「官僚階層」則選擇假以道德的名義對此大為抨擊,官方還曾打出這樣的口號「紋身就是對犯罪的認同,對犯罪的熱衷!」而實際情況是,日本當局者對西方世界的態度並不了解,明治維新初期,就有不少西方人前來日本拜師學習日本紋身技術的大有人在。
美國青年哈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和許多懷揣著夢想的西方藝術家一樣,來到日本學習紋身技藝。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紋身成了黑社會的標誌性印記。哈迪曾親眼見過自己的師傅拒絕了很多暴徒不合理的紋身的要求。但並不是每個紋身師傅都恪守成規的。有需求就有市場,為了滿足這些狂躁的黑幫分子的紋身需求和偏好,不少紋身師竟然自成一派,創立了黑幫紋身,把一類紋身做成了日本黑社會之間交流和認同的一種標誌,更使之成為了黑社會的風潮。大量黑幫分子對此趨之若鶩,甚至不惜答應去世後將自己的皮扒下贈與紋身師的要求。
匪幫紋身種類繁多,有傳統的龍和錦鯉的圖案,代表著權力、幫派的繁榮和好運。有日本武士的圖案,代表著自己的光榮和不可侵犯的尊嚴。也有陰柔的藝妓圖案,象徵著財富和傳統。而大海巨濤則暗示著紋身者的兇猛和生死置之度外的態度。還有鳳凰圖案的紋身,這個和中國鳳凰的寓意相似,紋身者希望自己能夠百戰不死,浴火重生。各式各樣的紋身之中,還有表達積極人生觀的繁盛草木和櫻花盛開圖案,也足見很社會情感細膩的一面。
匪幫紋身是身份的象徵,在日本,找一個優秀的紋身師做一個大面積的紋身,是一筆昂貴的花銷,現今的行情大概是一萬五千日元到三萬日元每個小時,要知道完成一個這種完整的紋身少則需要幾十個小時,最長的有人去工作室每周補一次,總共花去兩年的時間。其次,紋身過程漫長而痛苦,所以它同時代表著堅定而忠誠的幫派意志。紋身是很持久的,將給體膚落下永久的印記,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永久的幫派信念。
在當代,紋身的定義沒有之前那麼拘於一格了,很多優秀的紋身師傅,對紋身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日式紋身頭把交椅三代目宣稱:最棒的日式紋身應當承上啟下,不僅應該傳承傳統的藝術風格,更要重新詮釋那充滿神秘色彩的傳統文學和藝術,這樣日式紋身才能夠一直存活下去,行之於世,受到人們的長久喜愛。
大和民族的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給紋身帶來了深厚的藝術氣息和厚重的人文價值。
或許在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還對紋身或多或少抱有偏見。但如果你能夠真正走近紋身的世界,了解到紋身背後的歷史,宗教和文化印記,你一定會大為驚嘆。
對日本山口組來說,紋身是成員身份的象徵;對於阿伊努人來說,紋身是他們對自己族群的認同,是自己靈魂的歸屬地;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身上的經文紋身是來自信仰的祝福。紋身作為傳統,已經在人類文明之中存在了上萬年之久,在紋身愛好者的眼裡,它不僅僅是一種崇高的個人儀式,更是發自內心的信仰,是值得用一生去守護的刻骨銘心。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 吳京昴_NN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