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喜愛紋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將紋身作為一種文化潮流去追捧。有人喜愛自然有人討厭,許多人對紋身就抱有很大成見,認為是「不良少年」的體現。其實一個人的好與壞並不體現在他的外貌或者穿著,每個人都有在法律允許情況下自由選擇的權利。何況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紋身的也不一定就是壞人。
紋身的起源
在遠古時期人類就有紋身的習慣,只不過當時紋身不是為了酷或者另類,它更多體現在遠古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人們喜愛將一些圖騰類的圖案紋在面部或者身體上,希望能得到神的力量和庇護。如今不少人喜愛紋關公、龍鳳之類,同樣是有此原因在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用紋身的形式讓自己看起來更強大、更恐怖,以此來震懾他人。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攻擊,或者心理暗示,就是我打不死你也「噁心」死你。玩笑玩笑......
紋身意義的改變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這種原始的行為逐漸被慢慢遺忘,紋身不再作為一種圖騰信仰而傳播,反而變成了一種刑罰,也就是「黥刑」。古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理念,認為破壞自己的身體是對祖先的不敬,在以「孝」為最高道德標準的中國,在臉上刺青是一種極大的懲罰。臉上的刺青會讓你變得「與眾不同」,時刻承受著他人異樣眼神的輕視。
秦末大將英布就曾因為犯法被施以黥刑,因此歷史上又稱之為黥布。熟悉《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許多犯人都會被在臉上刺字,譬如宋江、武松、林衝等人,便都是受害者。
但讓人搞笑的是,雖然臉上的刺青是恥辱,身上的刺繡卻慢慢流行起來。唐朝一位「奇男子」葛清就是其中翹楚,他最愛白居易的詩詞,所以就將白居易的作品紋在自己身上,據記載,葛清自頭頸以下全身紋滿了白居易詩詞歌賦,被當時人稱「白舍人行詩圖」。寫到這裡我就想起郭德綱相聲《我是黑社會》中紋地圖的那位大哥了,試問如果白樂天又有新作品,葛清身體已經滿了,又該怎麼辦呢?也得虧葛清喜愛的是白居易,這要崇拜的是後世乾隆,那估計得發動全家老小齊上陣了。
不過唐朝對於紋身管控還是較為嚴格,中唐時期長安京兆尹薛元賞曾一次捕殺了30多名紋身的不良少年,號稱「紋身終結者」。當時長安有一地痞不服氣,專門在胳膊上紋了一句「生不怕薛元賞,死不畏閻羅王」,然後被薛元賞幹掉了。所以說「紋身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嘚瑟不是好地痞,低調、低調......
宋朝是個奇怪的朝代,刺配之刑在宋朝發揚光大了,紋身之風同樣於宋朝達到巔峰。梁山好漢中魯智深綽號「花和尚」就是因為他一身的花繡刺青,富二代史進燒包的在身上紋了九條龍,得了綽號「九紋龍」,燕青的一身山水刺青更是迷的當時第一美女李師師芳心亂撞。當然紋身也不全然為了耍酷,民族英雄嶽飛就以「精忠報國」四字明志,更用一生時間去為之奮鬥,讓人欽佩。
不過雖然官方和民間對紋身行為不在那麼排斥,不過還是普遍認為紋身之人是「浮浪之輩」,受到許多限制。宋朝曾明文規定:皇家宗室不許紋身。算是最早的紋身限制令吧。
此後紋身也大多在民間流行著,不過隨著宋朝滅亡,明清兩代對人們思想束縛較為嚴苛,紋身之風也漸漸銷聲匿跡了。
西方文化影響,紋身重新流行。
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在社會大眾認知中都會認為紋身是犯罪分子的專屬,中國改革開放之前誰家孩子要是敢去紋身估計可能會被趕出家門,這絕對不是誇張。即使當時最開放的西方社會,主流價值觀裡同樣對紋身有著排斥。不過隨著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許多嘻哈歌手,搖滾歌手、嬉皮士為了彰顯自身與眾不同大多有紋身,因此受到了當時許多年輕人的效仿,於是紋身之風開始盛行,並一發不可收拾。中國改革開放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紋身之風也慢慢解禁,尤其進入21世紀之後,思想開放的年輕人不再受到傳統觀念束縛,徹底放飛了自我,紋身變成了一種潮流。
不過更多的只是跟風,許多人紋的圖案和文字也是千奇百怪,讓人忍俊不禁。對於那些搞笑的紋身您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在留言板中留言,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