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紋身的發展之路,行為藝術OR刑罰?

2020-08-18 小寧嘮歷史

如今喜愛紋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將紋身作為一種文化潮流去追捧。有人喜愛自然有人討厭,許多人對紋身就抱有很大成見,認為是「不良少年」的體現。其實一個人的好與壞並不體現在他的外貌或者穿著,每個人都有在法律允許情況下自由選擇的權利。何況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紋身的也不一定就是壞人。

紋身的起源

在遠古時期人類就有紋身的習慣,只不過當時紋身不是為了酷或者另類,它更多體現在遠古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人們喜愛將一些圖騰類的圖案紋在面部或者身體上,希望能得到神的力量和庇護。如今不少人喜愛紋關公、龍鳳之類,同樣是有此原因在內。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用紋身的形式讓自己看起來更強大、更恐怖,以此來震懾他人。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攻擊,或者心理暗示,就是我打不死你也「噁心」死你。玩笑玩笑......

紋身意義的改變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這種原始的行為逐漸被慢慢遺忘,紋身不再作為一種圖騰信仰而傳播,反而變成了一種刑罰,也就是「黥刑」。古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理念,認為破壞自己的身體是對祖先的不敬,在以「孝」為最高道德標準的中國,在臉上刺青是一種極大的懲罰。臉上的刺青會讓你變得「與眾不同」,時刻承受著他人異樣眼神的輕視。

秦末大將英布就曾因為犯法被施以黥刑,因此歷史上又稱之為黥布。熟悉《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許多犯人都會被在臉上刺字,譬如宋江、武松、林衝等人,便都是受害者。

但讓人搞笑的是,雖然臉上的刺青是恥辱,身上的刺繡卻慢慢流行起來。唐朝一位「奇男子」葛清就是其中翹楚,他最愛白居易的詩詞,所以就將白居易的作品紋在自己身上,據記載,葛清自頭頸以下全身紋滿了白居易詩詞歌賦,被當時人稱「白舍人行詩圖」。寫到這裡我就想起郭德綱相聲《我是黑社會》中紋地圖的那位大哥了,試問如果白樂天又有新作品,葛清身體已經滿了,又該怎麼辦呢?也得虧葛清喜愛的是白居易,這要崇拜的是後世乾隆,那估計得發動全家老小齊上陣了。

不過唐朝對於紋身管控還是較為嚴格,中唐時期長安京兆尹薛元賞曾一次捕殺了30多名紋身的不良少年,號稱「紋身終結者」。當時長安有一地痞不服氣,專門在胳膊上紋了一句「生不怕薛元賞,死不畏閻羅王」,然後被薛元賞幹掉了。所以說「紋身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嘚瑟不是好地痞,低調、低調......

宋朝是個奇怪的朝代,刺配之刑在宋朝發揚光大了,紋身之風同樣於宋朝達到巔峰。梁山好漢中魯智深綽號「花和尚」就是因為他一身的花繡刺青,富二代史進燒包的在身上紋了九條龍,得了綽號「九紋龍」,燕青的一身山水刺青更是迷的當時第一美女李師師芳心亂撞。當然紋身也不全然為了耍酷,民族英雄嶽飛就以「精忠報國」四字明志,更用一生時間去為之奮鬥,讓人欽佩。

不過雖然官方和民間對紋身行為不在那麼排斥,不過還是普遍認為紋身之人是「浮浪之輩」,受到許多限制。宋朝曾明文規定:皇家宗室不許紋身。算是最早的紋身限制令吧。

此後紋身也大多在民間流行著,不過隨著宋朝滅亡,明清兩代對人們思想束縛較為嚴苛,紋身之風也漸漸銷聲匿跡了。

西方文化影響,紋身重新流行。

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在社會大眾認知中都會認為紋身是犯罪分子的專屬,中國改革開放之前誰家孩子要是敢去紋身估計可能會被趕出家門,這絕對不是誇張。即使當時最開放的西方社會,主流價值觀裡同樣對紋身有著排斥。不過隨著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許多嘻哈歌手,搖滾歌手、嬉皮士為了彰顯自身與眾不同大多有紋身,因此受到了當時許多年輕人的效仿,於是紋身之風開始盛行,並一發不可收拾。中國改革開放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紋身之風也慢慢解禁,尤其進入21世紀之後,思想開放的年輕人不再受到傳統觀念束縛,徹底放飛了自我,紋身變成了一種潮流。

不過更多的只是跟風,許多人紋的圖案和文字也是千奇百怪,讓人忍俊不禁。對於那些搞笑的紋身您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在留言板中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紋身的歷史起源!又是如何傳到日本逐步發展為高度藝術
    紋身代表一個人的個性和信仰,產生於世界各地原始部落的紋飾膚體的習俗。紋身族是指迷戀從圖騰崇拜經由刑罰刺字等過程發展流傳下來的紋身,把紋身作為一種藝術,紋身作為人類輝煌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三千多年。
  • 科普篇丨被國人看作是刑罰的刺青,這些年都歷經了怎樣的發展?
    >從彩陶文化到三星堆遺址自東南的吳越到西南的蠻夷古代紋身行為的分布區域其實是很廣泛的先秦以下,紋身的類型大抵有三種其一是以審美或勇士為著眼的紋身行為但以彰顯個人意識為動機的類似行為卻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紋身逐漸成為風尚甚至出現了專業的「刺青」師傅。
  • 另類藝術之紋身,起源與發展,逐漸成為時尚潮流文化
    據考古學家發現,冰河時期,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存在著有紋身的痕跡,在法國葡萄牙,羅馬尼亞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發現不少有紅黑顏料痕跡的陶碗,一些用鹿角和其他碎骨做成的尖刺。這項藝術流傳於整個古代的世界,克裡特島、希臘、波斯、阿拉伯,甚至公元前兩千年穿越亞洲到中國和緬甸。
  • 古代對女性極大羞辱的一種刑罰,而在現代卻成為了年輕人們的潮流
    古代有許多酷刑在現在看來都十分殘忍,因為當時並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合理的懲戒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只能依靠嚴刑峻法來威懾百姓。而許多犯了罪的百姓在受過這些刑罰後,極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到日後的生活,本文將要談論的墨刑,就是一個會跟著罪犯一輩子的刑罰。
  • 紋身圖案/日本人體紋身女「驚悚」的藝術
    紋身圖案【塔木】/在中國,高山、德昂、黎、獨龍、傣、布朗、基諾等族皆有文身習俗。紋在18世紀前紋身都被稱為刺青(在紋身機出現前及18世紀前,紋身都是通過針刺到皮膚上,所以紋身又稱刺青),即經針或紋身機在身體某部位留下不褪色的圖案。花紋有鳥獸花卉或圖騰、經文、八卦等。反映其審美意識及宗教觀念。
  • 古代女子最害怕的一種酷刑,寧可被打死,也不願受此刑罰!
    當今時代,很多人將紋身當成了一種時尚,但是在古代,紋身卻是一種刑罰,而且是犯了重大罪行的人才會被紋身,當然紋身並不會紋在身上,而是紋在臉上,用通俗的說法就是刺金印,或許大家看過水滸傳的小夥伴們應該有印象,宋江,武松還有豹子頭林衝等梁山好漢,有很多都是犯了罪之後臉上被刺金印,之後便成了朝廷的重犯,所以古代只要紋身,基本就沒什麼好下場,不是被打成死囚,就是社會上的不良分子,頗受社會和朝廷的排擠
  • 「紋身課堂」紋身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在古代,紋身的裝飾有著特別的宗教意義和魔力,在皮膚上做記號意味著一個年輕男子的成年,或一個少女的婚嫁,甚至是驅魔或保障生命的永生。此種夾雜著忍耐、痛苦的儀式,其重要性有如宗教的圖騰。紋身從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紋身可能始於一萬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時代。埃及的金字塔是第一個歷史的證據,內有存放超過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貴族身上各刻有明顯的紋身傑作。
  • 刑罰的歷史:紋身流行的背後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它有什麼現實意義
    翻開這本《刑罰的歷史》,一種壓抑的沉重撲面而來,各色各樣的刑罰層出不窮:割鼻子、跺腳、火燒烹煮,絞杖凌遲,刺配流放勞役等等,無不是殘酷且鮮血淋漓。然而,你再仔細看看會發現,我們認為的鮮血淋漓,可能在某一個時刻根本就不是事。你能想像,如今滿大街的紋身其實是以前的人們引以為恥的嗎?你能想像沒有鼻子曾經是美的嗎?
  • 2008年,那個把奧運標誌紋在身上的中國紋身第一人,他後悔了嗎?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紋身的接受程度也不斷地提升,紋身的行為也不再被人們以一種『奇特』的目光所注視。紋身也被認為是一種對個性的追求,可以被用來展示自身情況的特殊性。紋身,之所以在固有的印象中被認為是不好的表現,往往來源於古代的一種刑罰。
  • 2008年,那個把奧運標誌紋在身上的中國紋身第一人,他後悔了嗎?
    紋身,在大眾意識中被認為是一種罪惡的體現,首先它違背了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的『尊重』。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紋身的接受程度也不斷地提升,紋身的行為也不再被人們以一種『奇特』的目光所注視。紋身也被認為是一種對個性的追求,可以被用來展示自身情況的特殊性。
  • 古代刑罰最讓人害怕的是哪一種?
    古代刑法發展史原始社會的舜禹統治的時期確認不少有關處罰的習慣。《尚書。舜典》載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 欽哉!惟刑之恤哉。」當時的處罰習慣,將貪贓(墨)行為與劫掠(昏)殺人行為並列,一併處罰,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注重對行政人員的整治和管理,嚴厲制裁瀆職、貪汙行為。《尚書。
  • 紋身是西方新潮文化?其實那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
    雖然現在已經2020年了,但是大眾對於紋身的態度,也還是沒有完全的放得開。畢竟是往自己皮膚上弄染料,而且紋上了就很難洗掉,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把重要的東西才紋在身上。而似乎很多人普遍都認為,美國等西方文化才是紋身的發源地,畢竟在他們看來,這是彰顯個性的行為。
  • 紋身課堂:紋身師應該拒絕的紋身
    紋身這個行業,儘管目前高水平紋身師越來越多,從業要求越來越嚴格,但市場上不乏充斥著很多「毀皮大師」和「毀人大師」,毀皮大師是指技術拙劣的紋身師,這個還能原諒,但是毀人大師就涉及到道德範疇,在紋身行業大洗牌之前呢,新手紋身師一定要秉持職業道德,不要因為貪圖眼前蠅頭小利,給自己的事業帶來汙點。有哪些紋身我們該拒絕呢?
  • 從罪犯刑罰到時代潮流:日本紋身的變遷史
    紋身的多少也象徵著阿依努女性忍耐力和生育能力的大小。阿依努紋身歷史要比中國裹小腳更悠久,一直到1998年,最後一個擁有傳統紋身圖案的阿努伊女性才去世。刑罰與護身符:大和民族的紋身公元前三百年到公元三世紀期間,眾多從中國來的探索者記錄了在日本人身上發現的紋身,《漢書·東夷傳》載:「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這樣的記載,在後來中國的史書中屢見不鮮。
  • 古代騎木驢竟是這樣嚴厲的刑罰
    「萬惡淫為首」,古代對性犯罪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尤其是女性。清代小說《狄公案》描述,受刑女子畢周氏被吊起來,放在木柱頂端,使木柱戳入陰戶……這就是所謂的「騎木驢」。古代小說及現代影視中,多有這樣的一些情景,但這些都是形象思維下的藝術創作。
  • 日本紋身:從異端到文化潮流的蛻變,「穿」在身上的入墨藝術
    日本紋身的出現和發展原始社會時期紋身又被稱為"刺青"、"扎青",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紋身很早就出現了,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用最原始的材料,在石壁上描繪一些帶有信仰特色的圖騰,這就是紋身最早的雛形。
  • 日本紋身:從異端到文化潮流的蛻變,「穿」在身上的入墨藝術
    紋身在埃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埃及金字塔中存放的那些木乃伊的身上,就已經有刻上紋身的方式來劃分等級了。中國關於紋身最早的記載是在周代的時候,紋身當時在中國又叫作&34;或者&34;,這是一種在臉上刻上刺青圖案的刑罰,由來標誌犯人的身份。
  • 為什麼自古至今「黑社會」都要紋身?
    關於黑社會紋身的起源,還真要解釋為是一種「烙印」,但是這種烙印不是指對組織的忠誠,而是來自古代刑法的一種懲罰手段——墨刑。
  • 古代處置女子的四種刑罰,第四種很可怕,古代人羞辱,現在人炫耀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屬於封建統治,男權至上,女性在當時社會地位低下,如果哪一天她們不小心犯了罪的話,面對的懲罰比男性犯罪的要更加殘忍,更加痛苦。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對女性使用的刑罰有哪幾種?但是,此類刑罰在宋明清三朝的時候,可不只是皮肉之苦,對於女性來說,她們還要面對裸露身體接受處罰的羞辱,本來在古代衣不蔽體就會受到唾罵,而且大多數女性很少出來拋頭露面,精神傷害對她們來說也是一種折磨。
  • 現在流行的紋身文化,你知道在古代意味著什麼,有怎樣的作用嗎?
    古代的刺青一般無法清洗,它常常作為一種標識廣泛使用。先秦時期,就有了將犯人面部刺青的傳統,當時稱之為「五刑之一」,和其他的刑罰相比,刺青算是這五種裡面最輕的,當相對於肉體上的痛苦,刺青卻讓人產生極大地恥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