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是如何徵服日本的?
1
人們如何看待外來飲食文化
中餐是世界三大名菜之一,為什麼不被西方接納?
中國菜是世界三大名菜之一,當今中國料理店不僅在東京隨處可見,而且遍布日本各地,於是人們都以為中國料理輕而易舉地進入了日本,天經地義般登上日本人的餐桌,毫無懸念地徵服了日本人的胃。其實,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自古代開始,人們就蔑視外來的食物,一個地方的傳統飲食,都是當地主要食材和調味料的完美組合。這些飲食的味道普及到這個地方的每一個角落,使其味道沉澱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因此人們對於外來其他味道的食物毫無興趣,甚至產生拒絕的心理。
這種特徵在歐美人對待中國菜上表現得尤為明顯。19世紀中葉之後,歐洲人來到廣州看到中國人喜愛吃豬牛羊以及雞鴨的內臟、吃狗肉、吃貓肉、吃驢肉,甚至吃穿山甲和田鼠之類,不覺皺起眉頭,看到中國人培植蔬菜時使用人畜的排洩物,更覺得不衛生,而且認為中國的菜餚多用熱油爆炒,還加入蔥蒜等調味,氣味刺激,這些都不合歐洲人的口味。
飲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菜雖然名列世界名菜之列,有八大菜系,博大精深,但自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之後,割地賠款,從以下的漫畫中可以看出歐洲人藐視中國人,因此也拒絕認同中國文化,排斥中國飲食。
2
遣隋使,遣唐使
日本古代至近世如何引進中國文化
日本自推古天皇先後五次派遣使節赴隋朝,在奈良時代(710-794)和平安時代(794-1185)派遣遣唐使,從中國引進了建築、文字、文學、音樂、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這個時期,日本完全照搬中國文化,京都的法隆寺和唐招提寺的建築風格就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
在中世,禪宗傳入日本,僧人來往頻繁,他們帶來了素餐膳食和飲茶以及茶點,隨著商船的來往,中國的水墨畫、銅錢以及瓷器等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也傳入日本,留學僧們還帶回了麵食、麵條、醬油、豆腐、黃醬、鹹菜以及素食和茶等飲食的製作方法。
江戶時代,中國菜通過日本對外交流的窗口——長崎傳入日本。江戶時代初期,長崎的出島裡居住著葡萄牙人和中國人,1689年,長崎還興建了「唐人街」,很多廣東和福建商人聚居於此,隨船來到長崎的廚子推廣了中國菜餚。
當時人稱「桌袱料理」,顧名思義,中國菜不像日本菜那樣席地而坐,分案而食,而是圍坐在桌子旁聚眾飲宴。但是,這種菜式並不是純粹的中餐,而是中餐和西餐的融合。「桌袱料理」傳到江戶之後並沒有流傳於街市。究其原因,當時的武士階層和普通百姓都不習慣食肉,既缺廚師又少食材。
3
明治維新之後的思想革命
在飲食上如何體現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打破閉關鎖國,提倡文明開化,舊武士階層和新知識階層追求西化,日本人開始吃牛肉涮鍋,西餐廳也開始出現在東京的街頭,主要經營牛奶和豆餡麵包,在百姓之中十分流行。但是,嚮往文明開化的日本人並沒有接納中華飲食。
牛奶、牛肉、麵包等外來飲食文化的普及為日本社會帶來了思想變革。
其一是打破了禁止食肉的禁錮。日本自7世紀的天武天皇之後,歷史上曾多次發布禁食獸肉的命令,天武天皇皈依佛教,禁殺五畜,獎勵放生。江戶時代的幕府將軍德川綱吉實行「憐恤生靈」的政策,使得民間反肉食文化達到頂峰。再有,神道的法典《延喜式》規定「死、產、血」都是「汙穢」,因此,江戶時代在民間也認為殺生食肉是一種罪惡。吃牛肉涮鍋是一場思想革命。
其二,西餐的普及打破了東京人的階層差別。江戶時代,日本有「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的身份制度,在飲食上也有區別。明治之後雖然提倡「四民平等」,但是戶籍上仍然記載著身份,這種階層意識根深蒂固。牛奶、牛肉、麵包則一舉終結了這種身份差別。
其三,西餐這種外來文化還帶來了飲食的營養結構的合理化和衛生觀念,成為日本人追求文明開化的象徵。
但是,嚮往文明開化的日本人仍然沒有接納中華飲食。
為什麼喜歡外來文化的日本人接受西餐而沒有接納中華飲食呢?一位名叫「山方香峰」的媒體人解釋了其中的原因。他本名山方石之助,號香峰,秋田縣出身,曾經就讀於秋田師範學校,是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的同學。
山方香峰是《秋田日日新聞》的主編,他在《衣食住:日常生活》(實業之日本社出版,1907)中指出:
一是中國菜的羹汁的味道口重,喜歡清淡口味的日本人不習慣。
二是燕窩魚翅等山珍海味雖然有名,但是日本人品嘗之後並不覺得味美,而且,中餐的食材主要是豬肉,當時的日本人只認同牛肉,並不認同豬肉。
三是缺乏烹調食譜,相比之下,當時日本已經出版了西餐菜譜,而中餐缺乏此類菜譜。
四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積極汲取西方文化,同時也引進飲食文化,對於大清帝國,則認為不是學習模仿的對象。
五是大清屢次敗給西歐列強,國內因太平天國起義,戰亂不斷,日本社會開始滋生輕視大清帝國的風潮。
六是豬肉脂肪過多,不合日本人的口味。同時,缺乏介紹中餐的書籍。
4
小結
中華料理在明治初期未被日本人接納
除此之外,中餐注重山珍海味,燕窩熊掌,「桌袱料理」價格昂貴,且難覓食材,這也是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未接納中餐的理由。
喜食豬內臟、油煙和強烈的氣味以及廚房的衛生環境欠佳,日本人傳聞認為中國人缺乏衛生觀念,這些都影響了中餐的形象。另一方面,明治初期,日本國內摒棄傳統,排斥佛教,這些也構成了日本人不願接納中餐的心理。
那麼,日本人是如何接納中餐,中餐又是如何在日本社會普及的呢?且看下期詳述。
作者:欒殿武,男,日本武藏野大學環球學院院長兼孔子學院院長、教授,日本文化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