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忠孝仁義」之名,行「不仁不義」之事,判了

2020-12-13 瀟湘晨報

2月24日,四平市鐵東區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了一起四名被告人涉疫情詐騙案,為減少人員接觸,鐵東法院採用網際網路的方式進行遠程庭審,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整個庭審過程只用了20分鐘。四名被告人犯詐騙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三個月至七個月刑期,並處罰金2萬元至7000元不等。

經審理查明,被告人鍾某夥同王某、姜某、馬某於1月31日至2月7日間,利用疫情防控期間物資緊缺之機,用「忠孝仁義」等多個微信名,在微信平臺上發布虛假信息售賣口罩,誘使他人通過微信支付貨款,並承諾收款後發貨。但收到貨款後將對方拉黑,先後五次騙取五名被害人22980元,所得贓款全部被四人揮霍。其中鍾某、王某、姜某參與全部五起犯罪活動;馬某參與三起詐騙活動,詐騙數額共計人民幣9600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四名被告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國家防控疫情期間,多次採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利用微信平臺騙取多名被害人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鍾某系主犯,王某、姜某和馬某系從犯。考慮到四名被告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自願認罪認罰,且退賠被害人全部經濟損失,籤署認罪認罰具結書,被告人姜某在緩刑考驗期又犯新罪,四平市鐵東區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決。四名被告人追悔莫及,當庭表示不上訴,服從法院判決。

在此案審理過程中,四平市鐵東區人民法院高度重視,獲悉公安機關針對此案立案偵查後,及時與公安、檢察機關溝通聯繫,了解案情,提前制定預案,做好開庭準備工作,在公安局、檢察機關和法院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下,當日收案、當日審理、當庭宣判,高效結案。

該案的判決,有力地震懾了犯罪分子,也彰顯了四平市鐵東區人民法院依法打擊犯罪,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決守護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的決心。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粘青 編輯:趙樹凱

【來源:吉林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小紅:「傷風敗俗,垃圾就是你」小明:「好,就算你是對的,但那是我六七年前的事啊,六七年前的壞人到現在就一定還是壞人嗎?」
  • 中國現代社會缺失的「忠孝仁義」,到底要從哪裡找回來呢?
    嶽飛曾說:"忠孝仁義",缺一不可。現在的人卻在違背這句名言,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要爭著做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呢?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現在社會的倫理學, 筆者嘗試從忠孝仁義四個角度去解析當下的四個問題,好協助有關的社會學家設計一些讓社會更加和諧的制度。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例如《元史·孝友傳》中記載了賈進散財周急的事跡,他為地震災民送去酒藥炭米,冬天的時候為受寒受凍的人送去棉衣,又購置土地安葬無墓之人。賈進這種行為受到人們的讚賞,很快就流傳開來,他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旌表。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
  • 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施耐庵送宋江三個外號,體現「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卻獨缺這一個
    其實作者施耐庵給宋江的這三個外號別有用心,這三個外號正對應著中國人最講的「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字,而「忠孝仁義」四個字中的另外一個,宋江卻永遠也沒有。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江的第一個外號「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 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錢現如今的人啊為了錢啥都敢幹,啥都幹,什麼錢都敢賺了,什麼錢都敢花,就說有的人就為了買一個蘋果,去賣腎。值得嗎?你是不是傻?古人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怎可亂了綱常,丟了忠孝仁義。做事要先做人,如何去做人?如何立足於社會?想要立足於社會,必須先尊重他人,尊敬他人。才會被別人尊重。愛來者愛返,若要人敬己,己要先敬人,寵愛要有方式方法,講究分寸。賺錢要有方法,花錢更要有方法,什麼都不能太過。
  • 不愧是禮儀之邦用「忠孝仁義禮智信」冠名的城鎮一樣不少!
    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古稱臨江,唐貞觀八年,唐太宗李世民感念巴曼子之忠義,賜名忠州,忠縣是唯一以忠字命名的行政縣市。歷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景點豐富。有著名的石寶寨、白公祠、花田溪谷景區等。孝感市
  • 一邊忠孝仁義,一邊導演狼人殺:《巡迴檢察組》最悲情男人米振東
    在他身上,有兩條矛盾的主線:一面是「忠孝仁義」,一面則導演著「狼人殺」。02米振東的「忠孝仁義」米振東的人物特徵,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甚至好人壞人,都感覺有些模糊。這便是米振東心中的忠孝仁義,也是他為人行事的最高使命。在他心中,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忠;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是孝;劫富濟貧,幫助弱小是仁;除暴安良,捨身赴死是義。在這種信念下,他成了無堅不摧的「狠人」:在獄中被黃四海等人故意折磨,始終三緘其口,不打小報告,也不妥協,即使處於弱勢,也毫不畏懼。他迎著黃四海說:「我要讓你合理地死在獄裡」。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經典反思:仁義禮智信,哪個排第一?
    人們效法天地之道來管理人生管理社會,由此學會了無為之道。如果大道廢棄掉了,就出現不仁不義的混亂之事,人們被迫開始倡導仁義。與其提倡仁義不如遵行天道規律。因為混亂之事發生,奸詐欺騙頻頻發生,就需要智慧來鑑別了。所以當需要提倡智慧時也是大偽發生時。與其倡導智慧不如人人真誠。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此人受江湖人物崇拜,一生忠孝仁義,俠肝義膽
    綜合歷史這些事件,關羽作為「武聖」在歷史上的確是一個仁義忠孝,武藝超群的名將之人。儘管如此,書籍還是影視劇有些無從考證,有些虛構的部分。但正史的關羽,斬過敵方大將,決定整個戰役的勝負,「萬人敵」這個稱位關羽自然受起。
  • 《白鹿原》:忠孝仁義或是奸詐狡猾,看白孝文的兩面人生
    《白鹿原》:忠孝仁義或是奸詐狡猾,看白孝文的兩面人生在作家陳忠實的經典作品《白鹿原》這部小說中,要說前後轉變最大的,最讓人討厭的人物之一就要屬白嘉軒家裡的大兒子白孝文了。白孝文一開始的形象絕對是屬於整個小說中比較正直,正派的,但是後來田小娥和其他的一些因素的出現,讓他逐漸放棄了之前的一切拘束,仁義、面子、形象什麼的全都不顧了。那麼白孝文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變得陰險狡詐的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白孝文的轉變。
  • 北京北城中醫醫院中醫肝病鄭繼紅簡介:持仁善之心,行仁義之術
    鄭繼紅清朝鄭氏御醫後人、 中華中醫藥學會專家會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理事,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從事中醫臨床診療工作近四十幾年,曾師從過郭子光、關幼波等多名名老中醫,曾在上海455醫院等多家三甲中醫院工作和進修過,多次遠赴歐洲、美國、日本參加學術交流、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過十幾篇論文,主持過多個省部級、市區級、院所級專項基金科研。
  • 「傻白甜」李逵是梁山好漢中為數不多的忠孝仁義的漢子?
    「江湖好漢,不打不相識」,經此一事,張順竟然也與宋江哥哥三人成為好友。數日後,宋江酒後在潯陽樓上題詩,被無為軍在閒通判「江湖老油條」黃文炳刻意解讀為反詩,像間諜一樣偷偷向江州蔡九知府蔡得章告發,宋江哥哥因此被打入大牢。其後戴宗為救宋江,傳了一封梁山泊造的假信,亦被「老油條」黃文炳識破。
  • 自古忠孝兩難全,真的不能做到忠孝兩全嗎?
    忠孝,從古至今都是被人們所歌頌的美德,忠於國家,孝訓父母。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個方面,正所謂忠孝兩難全。為國家盡忠,堂前盡孝,二者往往是不可兼顧的,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無數能人志士也都在忠孝二字上做不到兩全。
  • 孤獨莊子(116)—天運之伍—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孔子拜見老聃時竟然奢談「仁義」之道。老聃反唇相譏曰:播糠眯眼,會使人迷失方位;蚊虻叮膚,會使人通宵難眠。那「仁義」可就更悲催了,乃至於迷澀、叮咬我們的本然清亮的心靈,沒有比這更禍害人的了。那時,不知中國是否種植了稻子,是否有「大米」這樣的主食,但「糠」字卻是米字旁的,或許是小米罷。糧食是要去殼吃的,這件事連我們家的小鸚鵡都知道。
  • 「忠孝」二字,多少惡事假汝之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中,忠孝的排位最是靠前。「節義禮義廉恥」這六字都位居其後。「忠孝」是歷朝歷代灌輸給民眾的「正確觀念」。然而,在這兩個字後面,其實還隱藏著四個血淋漓的字——無惡不作。忠和孝這兩個字都有明確的適用對象。對皇帝要忠,對父母要孝。這話粗聽起來沒毛病,但細想之下就會有一身冷汗。因為這兩個字就是立場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