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距省會蘭州117公裡,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範疇。來到臨夏,體驗秀美風光旅遊景點外,還有就是挑戰舌尖味蕾的盛宴。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說道包子,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上班路上來不及的早餐首選,在這裡,要介紹的是河州包子。面子好又餡子棒的河州包子成名那可是很早的,包好蒸熟,上桌前淋上椒油,看上去油黃面白,晶瑩剔透,吃起來更是清爽可口,味美實惠。餡子中的主菜可隨季節不同而變化,如冬季用韭黃,春季用韭菜,夏季用韭苔,秋季用地大(地耷),四季統用胡蘿蔔。由於社會進步,交通發達,人流和商流頻繁,東南沿海的海鮮流入西北,所以現時有些家中在餡子中也適量加入蝦米、蝦仁、雞精等以增鮮味。河州包子皮薄、餡鮮、形美、實惠價廉、鮮美可口。
手抓羊肉是臨夏頗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有一種流傳「說起手抓,想起臨夏」、「客人來了,不吃頓手抓,枉來臨夏」……所以手抓羊肉幾乎成了河州飲食文化的代表。據考證,臨夏古稱「枹罕」,河州羊又稱「棧羊」,曾是朝廷貢品,「棧罕赤髓羯羊肉」,歷來出名。東鄉族自治縣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牧草含水量少,肥壯,富有營養,因而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纖維少且細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微量無素,久食能增強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具有補腎健體、補脾健胃、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等作用。手抓羊肉一般帶骨,多切成條形或塊狀,因直接用手抓食而得名。
享譽四方的「桶子肉」。因裝入木桶沿街叫賣而得名。多選用羊胸叉、肋條和後腿肉製作,將精肉剖開,潛入肥肉,使其肥瘦相當,然後用旺火煮沸,加入調料改用小火燉爛,裝入特製的木桶內,使肉中的水分不致蒸發,以保持軟硬適度。
髮菜與「發財」諧音,黑色,它叫做髮菜,但其實和菜沒有一點關係,臨夏的髮菜湯,不論是宴請賓客,還是過年過節,都是餐桌上必點的菜餚。而這道菜只有臨夏有,從做法到吃法都是獨一無二,是屬於臨夏人的「專利」。這種因為長得類似人類頭髮的小東西,其實是一種菌類,叫做髮狀念珠藻。在臨夏這邊,髮菜作為當之無愧的開席菜,在沒有特殊要求的話,這道菜絕對是第一個上桌的,從字面上看,是為了討個「彩頭」
糖盒盒是臨夏回族特產,外形小巧美觀,有時在宴席比較多的情況下,用專用木質模具打壓,表面有喜字等花紋,形似月餅,美觀豪華,既耐看又好吃,以甜味為主。
發子面腸製作工藝與火腿有異曲同工之處,發子和面腸是用兩種不同材料的羊雜和麵粉灌制而成,外部包裝均用新鮮羊腸發子將新鮮羊心、羊肺、羊肉剁碎,拌以蔥、油、調味品,撒以適量麵粉,製成餡子,裝入羊肥腸中,入火蒸好後,切段入盤。面腸以麵粉為主料,配以調味品,灌入羊小腸中,放入蒸籠約蒸15分鐘,中間須針刺洩氣,以防破裂,熟後切段入盤。按臨夏習慣,發子面腸為一道菜,盤底放面腸,上面放發子。放入辣椒油、蒜泥、味醋即可享用。發子色澤暗紅,面腸通體白淨,配以鮮紅的辣椒油,色澤亮麗,風味獨特。
臨夏的扣丸子發源於中國傳統名菜四喜丸子,傳統意義上的四喜是: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和久旱逢甘霖。在繼承與創新的過程中,臨夏的扣丸子具有了更多的祝福,一份扣丸子奉上,滿滿都是心意。
油炸果是臨夏地區的穆斯林婦女精心製作的一種工藝獨特、造型奇麗、圖案清晰、用料考究、香甜脆酥、頗為可口的傳統油炸食品。
牛雜割性熱,是冬日裡驅寒的早餐佳品,當然現在秋意漸濃天氣漸漸寒涼,吃一點牛雜割驅驅寒氣也是很棒的選擇。吃牛雜割,講究「腮肉肚梁子,蹄盤油葫蘆」,腮肉肌理細膩,燎颳得皮色黃而狀似海參,食時滋潤道;肚梁子厚達半寸,洗淨煮熟後潔白如玉,快刀切來,片薄如魷魚;蹄筋,晶瑩剔透像琥珀;油葫蘆(也就是牛賁門),煮時將脂肪翻進裡面,樣子像金色的葫蘆,故而得名。碗內放入雜割,再薄薄地割上一片油葫蘆,放在浮頭,舀入湯,打上香菜蔥花,紅綠黃白相間,令人胃口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