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劇,每次只為6個小觀眾演出。這幾天,專為腦癱和唐氏綜合症兒童創作的沉浸式戲劇《可愛的農莊》在上海兒童藝術劇場連續上演。用戲劇方式對腦癱、唐氏綜合症、自閉症等特殊兒童進行「一對一」藝術啟發,這項上海關愛特殊兒童的「海星之願」愛心項目,在國內屬首次,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項領先和大膽的嘗試。
相比去年,經過一年策劃培訓,兒童藝術劇場培養了一批本土演員。這些演員加入《可愛的農莊》和《暴風雨也不怕》中,與外方班布洛劇團的演員合作出演,連續60場專場演出,也走出了特殊兒童戲劇本土化第一步。
孩子們在感受,無關好壞
在蘇格蘭的漁村巴利湖,一個巨人因為看起來與眾不同,被當地村民拒之門外。有一天,他救了一個戴著寬邊草帽的溺水女孩,這讓女孩和村民們看到了巨人的本性多麼善良,認識到之前錯誤對待了他……沒人應該被孤立,只是每個人都不一樣而已……
第一次來華演出的劇目《溫柔的巨人》,是專門為腦癱和唐氏綜合症兒童創作的。相較於另外兩部劇,《溫柔的巨人》講述了一個完整故事,精細的道具、舒緩的音樂、演員溫柔的目光,短短40分鐘,仿佛做了一個美妙的夢。「孩子們也在感受,無論他們給出什麼反應,無關好壞。」一位特殊兒童家長說,不僅學會了傾聽、學會等待、學會尊重,還獲得了難得的放鬆。
在《可愛的農莊》的表演中,孩子們可以跟自然親密接觸,「一對一」感受各種各樣的蔬菜瓜果,和女孩們在輪椅上跳舞,還被帶到一個神奇的樹林。在那裡,樹蔭投射在地面上,野生動物在樹林中穿行。隨著演員的眼神、肢體、動作等引導,小觀眾被帶入戲劇性的情境中,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觸摸道具,和演員們隨心所欲地互動。「演員們把孩子當做寶貝,希望以後帶給特殊孩子更多這樣的機會。」一位家長在演出中不禁淚目。
一場沉浸式演出,背都溼了
陳纖纖是上海虹口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的老師。通過面試和培訓,她成為了「海星之願」的第一批演員。短短40分鐘第一場演出後,作為沉浸式演出演員,她的整個背都溼了。
今年,陳纖纖開始嘗試用戲劇的方式,給特殊孩子上心理行為課程。相比其他演員,她心裡比較平靜。「我是一名特教老師,面對孩子的突發情況,我還算有經驗,但在彩排中,我發現唱歌是我的弱項,但英國演員很專業,讓我不要焦慮,要相信他們。我就按照她們的步驟和要求一點點來,現在培訓唱歌,我就專心唱歌,做好這一件事。」陳纖纖說。
同為虹口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的特教老師,仇佩琦從事特教工作7年,是個開朗愛笑的姑娘。她透露,一開始父親羞於對外界說自己女兒的職業。「我爸爸跟朋友總說我在一所小學做美術老師,可是他就是刻意避免了最關鍵的部分,我是特殊教育老師。」作為海星之願的演員,仇佩琦認為,需要具備好奇心、觀察力及創造力。「因為熱愛這個職業,所以會一直從事這項工作,幫助更多孩子和家庭,這是我的願望。」
藝術啟發,打造有溫度的環境
不僅要了解特殊兒童,還要為他們創造更多可能。「海星之願」是由中福會發起,專為特殊兒童開發專屬藝術形式的公益項目,藉由沉浸式戲劇,對特殊兒童進行「一對一」的藝術啟發,每場只有6名觀眾。
去年年末,70多位學員參加了為期3天的中國福利會「海星之願」特殊兒童藝術體驗及介入研究計劃大師班,講授用戲劇的方式對特殊兒童進行藝術啟發。在他們當中,有特教老師,戲劇從業人員,還有特殊兒童家長和愛心志願者。「初步學習了如何用戲劇的形式,與學習障礙兒童溝通,建立聯繫,情感互動,給了我很大啟示,將在今後教學中做出調整。」參與學習的老師說。
「海星之願」三年行動,計劃每年引進2—3部專為特殊兒童創作的戲劇項目,每次連續演出2—3周,招募國內有熱情且致力於為特殊兒童提供幫助的特教老師、藝術工作者、戲劇從業者,由專業劇團指導,進行本土化製作,在上海各區特教學校及社區巡演。「這個項目是劇場投入最大的公益項目。雖然劇場通過自行製作道具等方式儘量降低運營費用,仍然承受了巨大成本壓力,但我們必須堅持,為特殊兒童和家庭打造一個有溫度的環境。」兒童藝術劇場負責人梁曉霞說。
未來,「海星之願」項目還將培訓更多中國演員,為下一步落地社區及學校實現「送戲上門」儲備力量,為更多特殊兒童帶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