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時候,看見一幅畫作,腦中就會浮現出一些經典詩文。通過詩文中描寫的意境去解讀繪畫作品,這應該是傳統繪畫作品的魅力之一。即便是不懂繪畫技法,也不妨礙去欣賞繪畫作品。在傳統繪畫中,有很多畫家會借鑑姊妹藝術,創作出人人都能看懂的通俗作品。明代畫家對於創作雅俗共賞的作品很有心得,無論是明代早期的浙派山水引入故事性情節,還是明代中期的吳門畫派講究雅逸雋永,都是為了讓賞畫的人忘記品評作品中的技法,專注於畫家表達的情感。常說的,畫中有詩,就是這個意思。既然大家都能看得懂詩,那麼就應該能夠看懂畫。
這幅《溪山雨意》是明代著名畫家謝時臣的作品。從作品風格上看,很像吳門畫派魁首沈周的作品。謝時臣比沈周小60歲,他早年把沈周當作學習繪畫的榜樣。當他學有所成之後,繼續尋找宋元名家的作品,深入研習筆墨技法。謝時臣雖然學過沈周的風格,但當時的各種畫論都沒有把他歸入吳門畫派。這一點顯得有點奇怪,從風格上來講,吳門畫派包容性很輕,主要創作清新秀雅的山水。這個畫派連出身較低的仇英都能接納,為什麼不能接納謝時臣?有一種說法是,謝時臣這個人特立獨行,喜歡獨來獨往,這樣有性格的人,不喜歡被套上某門某派的頭銜。還有一種說法,謝時臣畫畫就是為了生活,他沒有太大的追求,作品質量良莠不齊,同時代的很多畫家不喜歡他。
上述的兩種說法都顯得有些片面,事件的真相已然湮滅在歷史之中就不用繼續探尋了。從謝時臣的總體風格來看,他的大部分作品剛柔並濟,介於浙派和吳門畫派之間。如果按照畫風把他強行歸入吳門畫派的確不妥。比如《溪山雨意》中山勢挺拔,浮雲繚繞,山體看上去相當霸氣。這樣的氣勢,不像江南畫家的手筆。在用墨方面,淡墨水筆,皴染有度,這又是承襲自五代的南派標準技法。謝時臣畫的山介於南北之間,屬于越看越有味道的那種。
整幅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近景是五代名家董源的風格,中景和遠景是典型的元人筆墨。由於畫中煙雲描繪精彩,讓景致過渡自然,忽略了風格上的小小差異。謝時臣一方面表現出來雨中青山的潤澤之美,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江南草木繁茂的華滋之美。兩種風情的美交融在一起,就有了這幅雨景山水,讓人百看不厭。謝時臣在畫中保留了浙派山水的傳統,增加了一個故事性細節。溪橋之上有人冒雨出行訪友,書齋中的隱士默默等待。這樣一個等候知音的細節,讓山中的風雨不再令人煩惱,畢竟沒有什麼能夠影響到恭候朋友的好心情。
謝時臣的傳世作品不多,但能夠畫出山的雄偉氣勢。在明代,這樣的江南畫家少之又少。可見,畫家的創作風格不能全憑地域劃分,江南也有豪情滿滿的畫家。
拓展閱讀
副業比主業出色,清代官員畫家董邦達繪《秋山草堂》
文氣是什麼氣,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理解
欣賞古詩的三大秘訣,多讀、多想、多了解
我國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專著《職方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