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直播帶貨必須提供回看功能

2020-12-21 站長之家

站長之家(ChinaZ.com)10月23日 消息:據荔枝新聞報導,近日,江蘇省消保委表示,直播購物糾紛往往存在維權難問題,一些主播在視頻中存在誇大宣傳的情況,有很多消費者沒有及時保存截圖或者沒有保存直播帶貨視頻的回放,就會導致維權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困難。

而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就針對此類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徵求意見稿稱,通過網絡社交、網絡直播等其他網絡服務組織、開展網絡交易活動的網絡交易經營者,應當以顯著方式展示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經營主體、售後服務等信息,或者進行連結跳轉提示。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為利用網絡直播開展的網絡交易活動提供回看功能。

此外,江蘇省消保委也提醒消費者,在參與直播購物時,要多留心,保存相關交易憑證。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市場監管總局關於《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如何看待直播帶貨必須有回放功能?】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公布,明確「直播帶貨必須提供回看功能」。目前,微博和淘寶可以回放直播,抖音在內測中,快手手機端暫未開放。數據顯示,部分商家約15%成交來自直播回放。
  • 直播帶貨奢侈品亂象叢生,如何防範?
    直播帶貨是一個充滿紅利的行業,但是由於市場環境不和諧,馬太效應嚴重,直播帶貨尚處於蓬勃發展的初級階段,都是靠流量聚集起來的網絡效應,隨著大量賣家湧入瓜分紅利,紅利期變成紅海,競爭也逐漸白熱化,暴露和衍生出很多問題,諸如平臺的管理規範沒有跟進落實,對商家和產品的審核和監管不到位等。
  • 對「症」監管解網絡交易「套路」
    今年的「雙11」於10月21日零點在「李佳琦們」直播聲中拉開了帷幕,許多電商對於疫情之後全球最大的消費季有了更強的期待和更高的預期。與此同時,由於網絡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火爆,許多消費維權的新情況也紛紛出現。為此,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於10月20日公布《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這也被業內專家視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電商領域中的有效延伸。
  • 14家網絡監管部門開展「網劍行動」,美妝直播帶貨亂象能否有效整治?
    ,守住安全底線;四、嚴厲打擊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非法交易行為,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公共衛生安全;五、強化網際網路廣告監管,維護網際網路廣告市場秩序;六、依法整治社會熱點問題,營造良好網絡市場環境;七、依法查處其他網絡交易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
  • 羊毛衫「翻車」,羅永浩承認帶貨直播間售假:三倍賠付並起訴供貨方
    隨著直播電商近兩年來持續火爆,明星、網紅在直播帶貨中選品、辨別及把關的能力有限成為行業一大痛點。圖片來源:「交個朋友」聲明延伸閱讀:流量數據可刷可修改,虛假宣傳退換貨難,誘導消費者場外交易 多部門出臺新規劍指直播帶貨亂象中國消費者協會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直播帶貨市場存在虛假宣傳、退換貨難、銷售違禁產品、利用「專拍連結」誤導消費者、
  • 是什麼樣的主播,傷害了直播帶貨的口碑?
    雖說直播帶貨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從一種方式發展成為一種現象,甚至一個小主播若想直播,都可以不需要一切外設,僅需一臺手機即可。那麼在這個人人做直播的時代,我們似乎也看見一些無良主播越來越沒有下限,去傷害直播帶貨行業的口碑。今天,小編就通過分享幾個案例,帶領大家一睹行業的另一面。
  • 直播帶貨成假奢侈品銷售捷徑:假古馳包包被曝進價僅15元
    直播帶貨成假奢侈品銷售捷徑近期據上海市公安局通報,在位於浙江的一家服裝公司直播間,主播通過直播帶貨方式銷售假冒奢侈品箱包和服飾,日均收入3~4萬,年入千萬,非法所得利潤驚人。上海市公安局的通報揭開了直播電商行業中很少為人所知的黑產——奢侈品直播。不少直播間打著奢侈品和大牌的名義銷售假貨,直播間中的「古馳」包包被曝進貨僅15元,進價幾十塊錢的假名牌衣服同樣以接近正品的價格銷售。
  • 「李佳琦公司被罰萬元」敲響直播帶貨警鐘
    (12月2日中國新聞網)  網紅主播李佳琦直播帶貨又翻車了,因為其「發布虛假廣告」,被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罰款1萬元。嚴格意義上講,直播「發布虛假廣告」就是為假貨代言和推銷假貨,李佳琦被處罰一點也不冤。筆者認為,直播帶貨不應成為推銷假貨的「集散地」,「李佳琦被罰萬元」敲響了直播帶貨的警鐘,直播帶貨行為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否則同樣會受到懲罰。
  • 直播帶貨再被點名 花式「套路」如何看清?
    為了帶貨,主播們「各顯神通」「招式百樣」,這些「主播必備話術、腳本」也成了待售商品。11月23日,記者在淘寶搜索「直播帶貨」「劇本」等關鍵詞,找到一款描述為「帶貨主播……話術腳本互動套路」的商品,商品詳情中展示的課程目錄包括「主播基礎必備的幾百條話術」「帶貨話題具體案例」等。「我們老師自己帶貨營收超百萬。」客服表示,拍下商品後「老師」會提供指導。
  • 直播帶貨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行業內部缺乏有效監管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韓英偉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人們盲目跟風和攀比的消費心理和貪圖便宜的低價心理推動了直播帶貨的火爆,但行業內部缺乏監管、行業門檻低,導致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通過網絡流入市場,大肆售賣。6月5日,國家網信辦等8部門表示,將啟動為期半年的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其中包括對網絡直播帶貨管理規則的探索實施。
  • 「直播帶貨」要擔哪些責任
    「太好看了吧,買它……」網紅主播直播帶貨已成為各大網絡平臺的重點營銷渠道。然而,不少主播在直播推薦時卻遭遇翻車,有的被網友質疑貨品質量,也有的被指涉嫌虛假宣傳。主播直播帶貨,在給消費者帶來豐富消費體驗、促進商家產品銷售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許多危害消費者購物安全的問題,如「虛假宣傳」「兜售三無產品」「維權無門」等。線上交易過程中各方主體該承擔怎樣的義務和責任呢?
  • 直播帶貨被打假,只是無良商家換了個網絡馬甲
    近期,作為社會中的一名普通大眾,看到有打假人士對於幾個網絡名人直播帶貨進行打假,情節非常精彩,總是有意想不到的重點戲份,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顯其能,哭天喊地,一會咬牙切實的說:不是我的錯,一會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承認錯誤,希望得到諒解。那麼,如何正確看到直播帶貨呢?
  • 直播帶貨|把「好牌」打好
    而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12315平臺共接收「直播」相關投訴舉報2.19萬件,其中,直播帶貨訴求佔比近六成。 2020年,直播成為新「風口」,疫情爆發以後,主播帶貨在復甦經濟和繁榮虛擬交易方面,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主播「帶假貨」、「流量造假」、「水軍刷單」、「大數據殺熟」等問題卻對網購的誠信造成了非常致命的影響
  • 上海規範直播帶貨等網絡經營活動秩序 保護網絡消費者權益
    據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消息,為深化落實《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法規規定,集中整治網絡市場突出問題,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網絡經濟健康發展,市市場監管局會同上海網絡市場監管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共15個部門開展上海市2020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網劍行動)。
  • 2020年直播帶貨新規(徵求意見稿)全文內容
    [SB/T10519-2009,2.3]  3.8  網絡交易平臺 network transaction piatform  為網絡交易提供商品或服務交易的系統。  [SB/T10519-2009,2.4]  3.9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 network transaction piatform provider  為網絡交易提供交易平臺,並進行平臺運營和管理的法人或法人行為主體。
  • 老羅有退意、辛巴斥保安背後:帶貨主播IP化運營的槓桿效應
    2020年,各類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疫情讓經濟形勢變得混沌起來,在這種混沌之中,卻也有一個耀眼的存在,那就是直播帶貨,主播、平臺、商家以及消費者,這一人、貨、場的鏈路,在直播中不斷被完善和突破。有人說,2020年,是帶貨主播的價值重估年,筆者深以為然,這一年,也是直播帶貨大爆發的一年。
  • 王海「打假」辛巴背後:直播帶貨售假、維權難題有多嚴重?
    直播帶貨發展至今,誇大宣傳、售假、退換貨難等問題,已經愈演愈烈,直播亂象已經引起了監管層面的重視。 10月2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發《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11月1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不下10份監管文件出臺。
  • 直播帶貨如何變「一時火」為「一直火」
    6月16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直播帶貨消費調查報告》顯示,直播帶貨消費存在不少問題,除了上述證照問題及虛假宣傳外,部分直播帶貨商家頁面沒有任何商品的文字或圖片信息,個別直播帶貨商家要求「定金不退」。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大火,但這種新的消費模式一直問題不斷。
  • 直播帶貨虛假宣傳 線上交易藏陷阱糾紛不斷
    直播帶貨虛假宣傳 線上交易藏陷阱糾紛不斷 2020-04-09 15:35:58 來源:工人日報  |  作者:柳姍姍 |4月3日,長春市消費者協會的12315平臺又收到一個有關網絡購物的電話投訴。當天,消協工作人員通過消費者提供的信息聯繫商家,對方電話卻始終無人接聽。疫情讓「宅經濟」順勢而上,直播購物、網路遊戲、生鮮配送、在線教育等「雲消費」躥紅。然而,網課質量差、遊戲貨不對板、直播誇大其詞等問題隨之出現。
  • 33萬條負面信息直指直播帶貨 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
    網絡直播營銷業態確實非常火爆,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更豐富的消費體驗,但目前還存在不少虛假或誇大宣傳、商品質量不過關、退換貨難保障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名消費者告訴記者,今年「雙11」自己在商家直播間購買的面膜和護膚品,到貨後都出現了「缺斤少兩」的問題,「發來的贈品數量比直播間裡承諾的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