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2020-12-21 羿雲天

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有一個絕活,他們幾乎能夠在任何場所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滔滔不絕地教育孩子。說好聽是教育,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隨時隨地進行教訓。

尤其是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經常會聽到很多父母一邊訓斥孩子這不好那不好,一邊又補充自己為了孩子這個為了孩子那個多麼多麼辛苦。最後來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做總結收場。

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不耐煩地孩子,只好一個勁地點頭「嗯」「好」「知道了」「明白了!」

在父母和孩子的兩方對壘中,那些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最終以無可反駁的「優勢」成功「說服」孩子,把孩子變成了自己和別人眼中都「特別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殊不知,孩子早已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出。不是他們不聽話不願意做一個好孩子,只是他們真的特別不願意接受父母的這種美其名曰「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教訓。

就好比是,那些打工人厭煩的其實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些安排工作的人一樣,中國家庭的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特別喜歡控制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們做什麼,暫且不論對與錯,他們都美其名曰「我都是為了你好」,往往表現的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心理學家曾研究指出,很多人都討厭這麼一句話:「我這樣做是為你好。」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歡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勸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甚至擅自作出一些安排。他們的身份可能是父母、長輩,也可能是朋友、戀人。

「為你好」的理由很好聽,但它的背後,其實是一個人的控制欲望。

就像《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所講的一樣:控制最明顯的形式,就是幹涉別人的選擇。

表面來看,控制剝奪的是自由,其實深層次剝奪的更是自尊。

不要再說小孩子沒有自尊了。兒童心理學早就證實,兒童從三歲開始就已經有了自尊意識,雖然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還不明白自尊的概念,但是他們也會害羞、甚至會因為做錯事害怕,這其實就是自尊的表現。

控制欲可怕的父母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哪怕是和自己的父母、愛人以及子女之間,也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們都是自己的附屬品,以愛之名操控他們。

控制者把被控制者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他們會自以為非常了解對方,還認為對方應該滿足自己的所有要求。比如,控制型父母常常對孩子說:「我是你媽,所以你就該聽我的」;「我不了解你,還有誰了解你?」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普遍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就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還喜歡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孩子渴望獨立於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衝突和矛盾,極易導致孩子叛逆。

最終的結局就是管孩子沒有管好,「都是為了孩子好」變成了既沒有贏得孩子的認同和好感,又讓自己精疲力盡,所謂好心也沒有好結果。

在我們接觸過以及在某論壇講述過的很多長大後的成年人在回憶曾經父母「為他們好」的種種時才明白,其實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只是他們所自以為的「好」,並不一定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

這並不是簡單的歸因於原生家庭的罪與罰,而是很多父母為孩子的好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為了你好」,是真的為了孩子好,但是卻並沒有真正從孩子自身的需求和興趣出發,比如給孩子報很多他們並不喜歡也不擅長的興趣班,一周七天的補習安排的滿滿當當,卻不問孩子是否願意和能否接受;

一種「為了你好」,卻是逼迫著孩子,為了學校的分數和將來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而拼命學習補習,表面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最終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好。

而在這種種「為了你好」的控制中,這些孩子都變好了嗎?

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要麼變成了一個特別聽話的學習機器,拼命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大學,離開了父母,甚至一部分出國定居。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要麼就是變得更加叛逆,走上了一條以反抗父母為己任的道路,途中如果沒有迷途知返就會誤入歧途,如果一條道走到黑,便成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父母眼中的「逆子」。

此時,這樣的父母,依然沒有意識到是他們的錯誤或者說無意識的錯誤導致了後來孩子的一系列變化,最終卻把罪責一股腦地又扣到了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格林斯潘說過:暴力傾向嚴重的家庭,孩子攻擊別人的可能性,要比溫和家庭的孩子高出近五倍。而且這種性格特徵的養成,將會深深銘刻,伴隨孩子終生。

同理,如果只是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而控制孩子,還會造成孩子成家後依然會用同樣的方法「教訓」孩子,因為他們從小習得的管教方式就是這樣,動不動就火冒三丈,只是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身邊的親人沒有示範給他們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以暴制暴,是他們唯一學會去抵抗憤怒、沮喪、挫敗和痛苦的方式與手段。

孩子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依靠父母強加和控制就能夠養成的。

著名詩人紀伯倫在《先知》中有一句話送給很多父母,也許會使父母明白如何對待孩子的行為養成,以及如何與孩子相處。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因此,許多家長習慣了用命令的方法和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禁止如何做。開始時還有一定的效果,但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渴望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做主,父母的包辦代替和人為強加就會讓他們很反感從而抗拒,甚至出現說謊、被動攻擊、口是心非等不良心理和行為問題。

很多父母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孩子自己以為好的習慣,失去了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最終往往適得其反。

羿雲天,鄭州市作協會員,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相關焦點

  • 「我都是為了你好」,不是用來傷害孩子的理由,不要讓愛變質
    文|美芽媽媽(文章純屬原創,歡迎媽媽們轉載分享)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在養育他的過程中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一些父母採取了極端的教育方式,並且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以家人之名:父母口中的「我都是為了你好」,能讓孩子真的好嗎?
    《以家人之名》這部劇所傳遞出來的思想很多,每個人觀看後都有自己觀後感和收穫。我這裡所收穫的也有很多,但我這裡要講其中一種是——父母口中的「我都是為了你好」,能讓孩子真的好嗎?這部劇中,我都是為了你好,最能體現這種思想就是賀子秋的母親賀梅和齊明月的母親金玉香對待孩子的方式。但她倆有讓倆孩子更好嗎?顯然答案時否定的。
  • 「我都是為了你好!」:為什麼你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只想逃離你
    龍應臺曾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想讓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希望你將來能有選擇權,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非被迫謀生。」許多父母都把這句話當作圭臬,經常用來撫慰強迫孩子學習後的自責。的確,如果一個孩子在偷竊前偷竊了太多的懶惰,在偷竊後一定會花費很多時間去彌補,而且很有可能也沒有機會彌補。
  • 「我都是為了你好」,讓多少孩子喪失了「主見」,家長知道嗎?
    這個問題在孩子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許多家長也在苦惱自己的孩子太過依賴自己,平時有什麼問題都要問家長才能解決,一旦家長們不再身邊,就變得茫然失措。在家裡活潑開朗在外人面前沉默寡言,時時想粘著父母。但是家長每次說出「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時,會讓多少孩子喪失了「主見」,你知道嗎?孩子缺乏主見,根本原因是家長們沒有意識到「主見」的重要性,沒有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 無能的父母用打罵孩子,來宣洩自己的情緒,最後受傷的只有孩子
    優秀的孩子都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在這個時代,「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觀念已經不再適用了。父母教育孩子不應該把「棍棒教育」「暴力教育」當成是教育孩子的人生信條,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而進行道德綁架,肆意宣洩自己的情緒,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內心的傷怎麼癒合呢?
  • 父母對孩子的愛,你認為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
    今日頭條有個討論的話題: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為了孩子,他們要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把孩子的學習、生活、婚姻等方方面面安排妥當。但是,「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裡潛藏了許多其他層面的含義,比如:你要聽我的,你要回報我……又有多少父母問過孩子願不願意?想過這是否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 學會斷舍離,才是父母愛孩子的最高境界
    舍是指捨棄多餘的,父母不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幹預孩子的決定。離是指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家長可以試著放開手,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快樂地成長。住在我隔壁的多多一家人,就是非常典型的負面教材。多多的父母對他的控制欲極強。從小到大他們總不放心孩子去做任何事情。從潛意識裡就認為他根本做不好。兩歲的多多本該到了自己吃飯的年紀。
  • 一個教育孩子的大原則,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公孫丑此番又給我們找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孟子告訴我們:「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為人父母,絕對都希望孩子從小能接受好的教育,對於社會上那些壞的東西,誰也不願意讓孩子接觸,這就是「正」。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家庭教育中,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
    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些讓她記憶深刻的人和事,並寫成了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吳曉樂,自上大學開始便做家教,在與學生和家長的相處過程中,憑藉她敏銳的洞察力,加之自身的受教育經歷,讓她很敏感的看到了這些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悲喜與無奈。
  • 家庭式PUA:你的孩子也許正在遭受......
    而家庭中也存在PUA,家庭式PUA指的是家庭中的精神控制現象,很多父母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控制孩子的生活與精神,一旦孩子有什麼地方沒有讓家長滿意,家長就會呵斥、指責孩子,讓孩子長期處於害怕狀態。因為很多父母認為只要父母覺得不對的事情,那就是不對的,父母覺得對的事情,那就是對的,父母的大道理孩子必須聽,這不是精神控制又是什麼呢? 中國式教育也非常強調「聽話」,覺得「聽父母話」是最大的事情,打這「我為你好」、的旗號,控制孩子的生活與精神。對孩子非打即罵,就因為你是我生的,我打你罵你我也是因為愛你!
  • 「笨得跟豬一樣」,中國家庭的「羞辱式」教育,正在毀掉孩子一生
    這樣看似不痛不癢的話語其實便是中國家庭「羞辱式」教育的雛形。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鮮有父母會經常性的當面誇獎孩子。在父母眼裡,「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好、最令他們滿意的。在我國,又有多少孩子從小因為虛無縹緲的「別人家的孩子」陰影而被迫接受父母的「羞辱式」教育呢?
  • 小別離教育啟示錄:以愛之名,你是孩子眼中的禍害嗎?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要多」、「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樣的話,你是不是已經在青春期聽父母嘮叨了一大籮筐,現在,正在以同樣的方式給你的孩子重複著同樣的話,還稱之為「以愛之名」。上大學那會兒特別羨慕會跳民族舞的同學,站姿挺拔,氣質頗好,最近,給女兒報了跳舞興趣班,以期能夠矯正她的站姿。
  • 為什麼那麼多「我都是為你好」,真的是為人好嗎?
    當你一旦做了一件違反常規,與主流走向背道而馳的事情,就會不知從哪突然蹦出「好心」的聲音勸告你,「你該怎麼怎麼做,我都是為你好。」而當你反駁好心人的觀點時,又會突然冒出一堆「好心」的聲音一同討伐你,「說你是不識好歹,更有甚者說你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不值得同情的可憐蟲。」難道所謂的「好心」我們都要接受嗎?難道聽者連拒絕的權利都沒有嗎?那他的人生究竟是為好心人而活,還是為自己而活?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不要再煩了!閉嘴!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教練:【但是你在不知道做什麼的情況下,怎麼會還不受控制地去與孩子溝通呢?請問是你當時與孩子表達的原話嗎?】媽媽:【具體原話記不得了,大概意思差不多吧!】教練:【你都不知道自己曾經說過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說以及當時什麼心情下說的,是嗎?】
  • 父母與孩子之間經常爭吵?如何有效溝通和處理?睿智燈塔家庭教育
    睿智燈塔家庭教育導師說父母與孩子經常爭吵的原因,大致分為三點:1、父母對孩子過度管控很多時候,父母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來教育子女,對孩子過度管控,不讓孩子幹這個,不讓孩子弄那個,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一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 別拿孩子不夠努力說教,成功的父母,不會這樣教育孩子
    這句話一出便引來了各界人士的解讀,認為她女兒即便再普通,也一定比普通家庭加倍努力的孩子要優秀,因為她所享受是清華附屬學校的教育資源,是很多普通家庭再怎麼努力都夠不著的。章麗的孩子在農村讀小學,成績一直都是班級裡的佼佼者,章麗本人也是非常注重孩子教育的人。看到孩子學習好,便想著自己即便再辛苦也要好好供養孩子。
  • 父母對孩子發火究竟是為了教育孩子,還是為了宣洩自己憤怒的情緒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尤其是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管教孩子時,總是怒氣衝衝的,其實,這時候大多數的父母都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而很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也很容易就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這樣的結果就是,父母傷了孩子的心,孩子也沒有心情去聽父母的說教,因此也不會接受父母的勸告和教導。
  • 別讓你「自以為是」的教育,毀掉孩子的一生
    可當人爹媽的全然不理會這些,畢竟一個小孩子的認知遠遠不及一個成年人,更何況這個什麼都是不知道的「傻孩子」還是自己的娃兒,怎麼可以放過這個「為人師」的好機會。於是便打著教育的旗號對孩子橫加幹涉,用自己「自以為是」的理念,毀了孩子一生。這樣的例子並不在少數。朋友在一所很好的高校任教,遇到這樣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