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有一個絕活,他們幾乎能夠在任何場所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滔滔不絕地教育孩子。說好聽是教育,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隨時隨地進行教訓。
尤其是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經常會聽到很多父母一邊訓斥孩子這不好那不好,一邊又補充自己為了孩子這個為了孩子那個多麼多麼辛苦。最後來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做總結收場。
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不耐煩地孩子,只好一個勁地點頭「嗯」「好」「知道了」「明白了!」
在父母和孩子的兩方對壘中,那些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最終以無可反駁的「優勢」成功「說服」孩子,把孩子變成了自己和別人眼中都「特別聽話」的「別人家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殊不知,孩子早已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出。不是他們不聽話不願意做一個好孩子,只是他們真的特別不願意接受父母的這種美其名曰「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教訓。
就好比是,那些打工人厭煩的其實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些安排工作的人一樣,中國家庭的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特別喜歡控制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們做什麼,暫且不論對與錯,他們都美其名曰「我都是為了你好」,往往表現的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心理學家曾研究指出,很多人都討厭這麼一句話:「我這樣做是為你好。」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歡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勸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甚至擅自作出一些安排。他們的身份可能是父母、長輩,也可能是朋友、戀人。
「為你好」的理由很好聽,但它的背後,其實是一個人的控制欲望。
就像《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所講的一樣:控制最明顯的形式,就是幹涉別人的選擇。
表面來看,控制剝奪的是自由,其實深層次剝奪的更是自尊。
不要再說小孩子沒有自尊了。兒童心理學早就證實,兒童從三歲開始就已經有了自尊意識,雖然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還不明白自尊的概念,但是他們也會害羞、甚至會因為做錯事害怕,這其實就是自尊的表現。
控制欲可怕的父母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哪怕是和自己的父母、愛人以及子女之間,也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們都是自己的附屬品,以愛之名操控他們。
控制者把被控制者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他們會自以為非常了解對方,還認為對方應該滿足自己的所有要求。比如,控制型父母常常對孩子說:「我是你媽,所以你就該聽我的」;「我不了解你,還有誰了解你?」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普遍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就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還喜歡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孩子渴望獨立於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衝突和矛盾,極易導致孩子叛逆。
最終的結局就是管孩子沒有管好,「都是為了孩子好」變成了既沒有贏得孩子的認同和好感,又讓自己精疲力盡,所謂好心也沒有好結果。
在我們接觸過以及在某論壇講述過的很多長大後的成年人在回憶曾經父母「為他們好」的種種時才明白,其實父母所謂的「為你好」只是他們所自以為的「好」,並不一定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
這並不是簡單的歸因於原生家庭的罪與罰,而是很多父母為孩子的好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為了你好」,是真的為了孩子好,但是卻並沒有真正從孩子自身的需求和興趣出發,比如給孩子報很多他們並不喜歡也不擅長的興趣班,一周七天的補習安排的滿滿當當,卻不問孩子是否願意和能否接受;
一種「為了你好」,卻是逼迫著孩子,為了學校的分數和將來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而拼命學習補習,表面是為了孩子好,但是最終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好。
而在這種種「為了你好」的控制中,這些孩子都變好了嗎?
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要麼變成了一個特別聽話的學習機器,拼命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大學,離開了父母,甚至一部分出國定居。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要麼就是變得更加叛逆,走上了一條以反抗父母為己任的道路,途中如果沒有迷途知返就會誤入歧途,如果一條道走到黑,便成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父母眼中的「逆子」。
此時,這樣的父母,依然沒有意識到是他們的錯誤或者說無意識的錯誤導致了後來孩子的一系列變化,最終卻把罪責一股腦地又扣到了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格林斯潘說過:暴力傾向嚴重的家庭,孩子攻擊別人的可能性,要比溫和家庭的孩子高出近五倍。而且這種性格特徵的養成,將會深深銘刻,伴隨孩子終生。
同理,如果只是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而控制孩子,還會造成孩子成家後依然會用同樣的方法「教訓」孩子,因為他們從小習得的管教方式就是這樣,動不動就火冒三丈,只是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身邊的親人沒有示範給他們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以暴制暴,是他們唯一學會去抵抗憤怒、沮喪、挫敗和痛苦的方式與手段。
孩子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依靠父母強加和控制就能夠養成的。
著名詩人紀伯倫在《先知》中有一句話送給很多父母,也許會使父母明白如何對待孩子的行為養成,以及如何與孩子相處。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因此,許多家長習慣了用命令的方法和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禁止如何做。開始時還有一定的效果,但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渴望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做主,父母的包辦代替和人為強加就會讓他們很反感從而抗拒,甚至出現說謊、被動攻擊、口是心非等不良心理和行為問題。
很多父母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孩子自己以為好的習慣,失去了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最終往往適得其反。
羿雲天,鄭州市作協會員,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