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
薛濤,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她和元稹的愛情故事,他們互相之間寫過很多愛情詩。
但是有一首詩很特別,如果不看詩題,您肯定會認為是寫給元稹的。
就是這首《別李郎中》。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離別詩,但是仔細讀,明明白白是一首愛情詩。
不信您仔細往下讀。
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悽涼。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
我們仔細讀一讀,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
1、花落梧桐鳳別凰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梧桐花落的時候,鳳鳥辭別了凰鳥。
看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這是比興句。
有兩個依據:
(1)從詩題我們已經判斷出,這一首離別詩。
而鳳鳥,是雄鳥;凰鳥,是雌鳥。
所以很明顯,這是運用的比喻手法。
詩人把李郎/中比作鳳鳥,把自己比作凰鳥。
(2)沒有出現本體,但是這一句引出了後一句的思念,而思念就是詩人的所詠之辭。(後面會講)
您看,「鳳別凰」三個字就已經告訴我們,詩人和李郎/中的關係不一般。
更何況,詩人還特意交代了「花落梧桐」。
詩人為什麼要寫梧桐花?
這裡運用了「鳳棲梧桐」的典故:傳說鳳/凰只在梧桐樹上棲息。
也就是說,梧桐樹就是鳳鳥和凰鳥共同的家。
您說,他們是什麼關係?
我讀這首詩,心裡就一直犯嘀咕,他們應該是夫妻關係吧。
我們還是先讀完再說。
我們站在凰鳥(也就是詩人)的角度來想,這一句有感情的疊加:梧桐花落,本來就讓凰鳥感到悲傷;結果鳳鳥還要離自己遠去,這就增加了凰鳥心中的悲傷。
接著讀下一句。
2、想登秦嶺更悽涼想,料想。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料想登上秦嶺會更加讓人悽涼。
這一句看似很普通,但是至關重要。
我們要先弄清兩個問題:
(1)誰登秦嶺?
通過上一句「鳳別凰」,我們知道,是李郎/中辭別詩人而去。
所以可以肯定,是李郎/中登上秦嶺。
也就是說,詩人料想李郎/中登上秦嶺後,會讓人更加悽涼。
(2)那麼,誰會感到悽涼?
答案在這個「更」字中。
「更」,是遞進關係,前後的主語不會變化。
而前一句,是詩人感到很悲傷。
所以這一句,仍然是詩人感到「更悽涼」。
到這裡,我們自然就會問出另一個關鍵問題:既然是李郎/中登上秦嶺,那麼詩人為什麼會悽涼?
我們知道,秦嶺山路艱險,如果獨自一人登上秦嶺,會比較危險,心裡肯定會更加孤獨。
所以,感到悽涼的應該是李郎/中才對呀,為什麼詩人會感到悽涼呢?
很顯然,詩人是在為李郎/中的旅途而擔心,這體現了詩人對李郎/中關心和體貼。
可見,李郎/中在詩人的心裡份量很重。
那麼,這一句只是表達了詩人對李郎/中的關心和體貼嗎?
不!
還有感情的巧妙過渡,正是這一句的體貼和關心,讓詩人從離別的悲傷之情,轉到了對李郎/中離開以後的思念之情。
我們繼續讀後兩句。
3、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安仁,指晉代潘安。音詞,指言語。雜,混合。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潘安縱然有將詩寫成賦的能力,但是有一半的言語都在寫悼亡。
顯然,這兩句用了晉代潘安的典故。
我們對潘安的認識,可能大多來自於「貌比潘安」這個成語。
但這首詩不是寫潘安的美貌,而是寫他的才華。
我們來分析。
(1)「詩將賦」怎麼理解?
我的理解是,把詩寫成賦的能力。
主要是指字數。
詩的字數一半只有幾十字,而賦的字數通常都有幾百字。
也就是說,潘安能夠洋洋灑灑寫出很多字的詩賦。
當然,您也可以直接理解為潘安很擅長寫詩和賦,這沒有太大影響。
(2)「一半音詞雜悼亡」是什麼意思?
熟悉潘安的朋友應該知道,潘安擅長寫悼亡詩,悼亡詩就是始於潘安。
而他之所以寫悼亡詩,就是為了懷念離世的妻子。
這裡要補充一句:潘安不僅貌美,才學高,而且用情專一,一生只愛自己的夫人,這才是後人崇拜他的原因。
您看,這句話的意思是:潘安的詩賦中,有一半的文字都在寫對離世妻子的懷念。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用潘安的典故呢?
因為詩人也富有才華。
這是在用潘安自比,自己縱然也有潘安那樣的才華,但是所寫的文字,其中一半都是對愛人的思念。
顯然,詩人想到了自己今後孤獨的生活,只能通過寫詩來寄託自己對李郎/中的思念。
我們理一理這首詩的脈絡:
首先,詩人將要和李郎/中分別,心裡很悲傷;
其次,詩人擔憂李郎/中的旅途充滿艱難,側面反映了她對李郎/中的關心和體貼之情;
結尾,詩人想到了今後自己對李郎/中的思念,感到萬分孤獨。
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之所以由離別的悲傷之情,轉變為孤獨的思念之情,關鍵就在於次句的過渡。
正是由於詩人對李郎/中旅途的擔憂,讓前後感情過渡得非常自然,這一句看似簡單,其實是詩人的妙筆。
讀完這首詩,我們能明顯感覺到,詩人和李郎/中的感情超出了普通朋友的友誼之情。
主要有兩點:
(1)用鳳鳥和凰鳥做比喻,這明顯是愛情;
(2)用潘安悼亡妻子的典故,這暗示兩人應該是夫妻關係。
可是,李郎/中到底是誰?薛濤怎麼會給他寫這種愛情詩呢?
我沒找到答案。
盼望各位朋友能給予解答。
謝謝您!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