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一生只愛過元稹?那這首離別詩為何寫成了愛情詩

2020-12-26 沉於古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

薛濤,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她和元稹的愛情故事,他們互相之間寫過很多愛情詩。

但是有一首詩很特別,如果不看詩題,您肯定會認為是寫給元稹的。

就是這首《別李郎中》。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離別詩,但是仔細讀,明明白白是一首愛情詩。

不信您仔細往下讀。

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悽涼。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

我們仔細讀一讀,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

梧桐

1、花落梧桐鳳別凰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梧桐花落的時候,鳳鳥辭別了凰鳥。

看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這是比興句。

有兩個依據:

(1從詩題我們已經判斷出,這一首離別詩。

而鳳鳥,是雄鳥;凰鳥,是雌鳥。

所以很明顯,這是運用的比喻手法。

詩人把李郎/中比作鳳鳥,把自己比作凰鳥。

(2沒有出現本體,但是這一句引出了後一句的思念,而思念就是詩人的所詠之辭。(後面會講)

您看,「鳳別凰」三個字就已經告訴我們,詩人和李郎/中的關係不一般。

更何況,詩人還特意交代了「花落梧桐」。

詩人為什麼要寫梧桐花?

這裡運用了「鳳棲梧桐」的典故:傳說鳳/凰只在梧桐樹上棲息。

也就是說,梧桐樹就是鳳鳥和凰鳥共同的家。

您說,他們是什麼關係?

我讀這首詩,心裡就一直犯嘀咕,他們應該是夫妻關係吧。

我們還是先讀完再說。

我們站在凰鳥(也就是詩人)的角度來想,這一句有感情的疊加:梧桐花落,本來就讓凰鳥感到悲傷;結果鳳鳥還要離自己遠去,這就增加了凰鳥心中的悲傷。

接著讀下一句。

秦嶺

2、想登秦嶺更悽涼想,料想。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料想登上秦嶺會更加讓人悽涼。

這一句看似很普通,但是至關重要。

我們要先弄清兩個問題:

(1)誰登秦嶺?

通過上一句「鳳別凰」,我們知道,是李郎/中辭別詩人而去。

所以可以肯定,是李郎/中登上秦嶺。

也就是說,詩人料想李郎/中登上秦嶺後,會讓人更加悽涼。

(2)那麼,誰會感到悽涼?

答案在這個「更」字中。

「更」,是遞進關係,前後的主語不會變化。

而前一句,是詩人感到很悲傷。

所以這一句,仍然是詩人感到「更悽涼」。

到這裡,我們自然就會問出另一個關鍵問題:既然是李郎/中登上秦嶺,那麼詩人為什麼會悽涼?

我們知道,秦嶺山路艱險,如果獨自一人登上秦嶺,會比較危險,心裡肯定會更加孤獨。

所以,感到悽涼的應該是李郎/中才對呀,為什麼詩人會感到悽涼呢?

很顯然,詩人是在為李郎/中的旅途而擔心,這體現了詩人對李郎/中關心和體貼。

可見,李郎/中在詩人的心裡份量很重。

薛濤井

那麼,這一句只是表達了詩人對李郎/中的關心和體貼嗎?

不!

還有感情的巧妙過渡,正是這一句的體貼和關心,讓詩人從離別的悲傷之情,轉到了對李郎/中離開以後的思念之情。

我們繼續讀後兩句。

3、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安仁,指晉代潘安。音詞,指言語。雜,混合。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潘安縱然有將詩寫成賦的能力,但是有一半的言語都在寫悼亡。

顯然,這兩句用了晉代潘安的典故。

我們對潘安的認識,可能大多來自於「貌比潘安」這個成語。

但這首詩不是寫潘安的美貌,而是寫他的才華。

我們來分析。

(1)「詩將賦」怎麼理解?

我的理解是,把詩寫成賦的能力。

主要是指字數。

詩的字數一半只有幾十字,而賦的字數通常都有幾百字。

也就是說,潘安能夠洋洋灑灑寫出很多字的詩賦。

當然,您也可以直接理解為潘安很擅長寫詩和賦,這沒有太大影響。

成都望江樓公園,薛濤曾經居住在這裡

(2)「一半音詞雜悼亡」是什麼意思?

熟悉潘安的朋友應該知道,潘安擅長寫悼亡詩,悼亡詩就是始於潘安。

而他之所以寫悼亡詩,就是為了懷念離世的妻子。

這裡要補充一句:潘安不僅貌美,才學高,而且用情專一,一生只愛自己的夫人,這才是後人崇拜他的原因。

您看,這句話的意思是:潘安的詩賦中,有一半的文字都在寫對離世妻子的懷念。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用潘安的典故呢?

因為詩人也富有才華。

這是在用潘安自比,自己縱然也有潘安那樣的才華,但是所寫的文字,其中一半都是對愛人的思念。

顯然,詩人想到了自己今後孤獨的生活,只能通過寫詩來寄託自己對李郎/中的思念。

我們理一理這首詩的脈絡:

首先,詩人將要和李郎/中分別,心裡很悲傷;

其次,詩人擔憂李郎/中的旅途充滿艱難,側面反映了她對李郎/中的關心和體貼之情;

結尾,詩人想到了今後自己對李郎/中的思念,感到萬分孤獨。

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之所以由離別的悲傷之情,轉變為孤獨的思念之情,關鍵就在於次句的過渡。

正是由於詩人對李郎/中旅途的擔憂,讓前後感情過渡得非常自然,這一句看似簡單,其實是詩人的妙筆。

讀完這首詩,我們能明顯感覺到,詩人和李郎/中的感情超出了普通朋友的友誼之情。

主要有兩點:

(1)用鳳鳥和凰鳥做比喻,這明顯是愛情;

(2)用潘安悼亡妻子的典故,這暗示兩人應該是夫妻關係。

可是,李郎/中到底是誰?薛濤怎麼會給他寫這種愛情詩呢?

我沒找到答案。

盼望各位朋友能給予解答。

謝謝您!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相關焦點

  • 元稹《會真詩》:性的自由,婚姻的裝模作樣
    可見當時的元稹是很享受這段感情的,畢竟這是他的初戀。那么元稹為什麼不在正文中將張生寫的《會真詩》展現出來呢?而是在小說最後,跳出敘述者張生,由小說作者身份來補充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如果這首《會真詩》出自張生筆下,那麼就會和張生後面對鶯鶯始亂終棄找的藉口相違背。當初那麼美好的女子,那麼美好的愛情,後來被張生說成是「妖孽」,自己無法駕馭,不得已放棄。
  • 女詩人薛濤:當過軍妓,與杜牧發生一夜情,愛上元稹,卻終身未嫁
    ——《送友人》此離別詩運用多個傷懷意向,極盡傷感離別之情。劉禹錫讀後,更加佩服。好景不長,男女之情總是複雜難訴。韋皋與薛濤感情破裂,直接將薛濤送往邊塞軍營中,供士兵摧殘。杜牧見此,便將薛濤一擁入懷,給予慰藉,香囊暗解。第二天,薛濤送走杜牧,方冷靜下來,懊悔不已。杜牧多次寫信邀請,薛濤都避而不見,最終還是含淚寫下詩兩首,與杜牧絕交。一夜情至此結束……歲月靜好,一晃而過,薛濤已是40歲。
  • 薛濤寫詩對元稹說我想你了,是那種一定要見一面緊緊抱著的想
    唐代女詩人薛濤就寫了一首《牡丹》,表達了這樣一種感情,我們看一下這首詩: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閒共說相思。從字面上來理解,這首詩寫得是對牡丹花的喜愛之情,我們先看一看字面意思。
  • 如果你也曾深愛過一個人,不妨讀下元稹這首詩,直擊人心!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即認定這輩子就是她(他)了,眼中再也容不下其它人。但往往結果總差強人意,又讓人不得不相信網絡上很火的那句話:「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當然,每個人都是個體,不能一概而論。回看詩句的本身,它的深情和所體現出來的忠貞還是值得我們推崇的,畢竟它是元稹用來讚美夫妻之間的恩愛的。
  • 專欄作者滄海明月生|元稹:寫最深情的詩,做最薄情的人!
    許多年後,元稹將這段往事寫成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再經過數百年的流傳,被元代曲劇家王實甫創作成了《西廂記》。儘管元稹在公務員考試時被刷了下來,韋夏卿對這位好學上進的小青年還是很欣賞,堅信他未來可期,還將自己的小女兒韋叢嫁給了他。比元稹小4歲的韋叢,相貌端莊溫柔賢惠,不僅沒有嫌棄丈夫家境清貧,還盡力從娘家拿錢貼補家用。並承包了家中的大小事務,只為能讓丈夫安心備考早日步入仕途。
  • 如果你深愛過一個人,那你一定能讀懂元稹這首詩,而且會無比懷念
    一個人想找到這個世界上最真實的自己,往往需要經歷各種情感的經歷,無論是家庭的溫馨還是朋友的幫助,都是感情經歷的一種,還有一種最關鍵的情感經歷就是愛情。有人說,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其實更應該永遠相信愛情。誰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會在下一個轉角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或命定佳人。
  • 元稹與薛濤: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是的,香豔,她尤為清楚,他們贊她的詩「無雌聲」。她只是笑,若是尋求「無雌聲」,盛唐諸公哪一位不是氣象宏大境界高遠,為什麼還要殷殷的捧著詩文來求我這虛名的「女校書」閱覽呢?有詩名的女人不過是更高端的聲色之娛罷了。過去的歲月裡,薛濤一徑笑著,把無數人的夢染成緋色,成全一個個當事人也津津樂道的「佳話」。可她知道,這眼角眉梢的曖昧官司不是愛情,韋皋的豢養,更不是。
  • 還原千年愛情名句背後的多情元稹
    當唐代詩人元稹念出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時,相信當時很多少女被其忠貞不一的愛情態度所感動,垂頭頓足抱怨為什么元稹不是自己的情郎?!那么元稹真的是如期詩中所言眼中只有「一個人」嗎?於是,元稹做了兩首詩,《劉阮妻》,從中我們終於找到關於「崔鶯鶯」的蛛絲馬跡。
  • 元稹和徐志摩都寄情於詩、放縱與情,至情至性,究竟是誰更勝一籌
    也許是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崔鶯鶯的念念不忘,多年之後,元稹寫下了《鶯鶯傳》也就是後來的《西廂記》來紀念這段愛情。在這裡他化名張生和崔鶯鶯相愛,張生與鶯鶯私會西廂,鶯鶯"朝隱而出,暮隱而人",日日私會。還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2.徐志摩為林徽因和原配張幼儀離婚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姻是傳統的婚姻。
  • 端午詩詞裡的四川歷史名人丨元稹將薛濤比作菖蒲,蘇軾借端午撒狗糧
    詩裡也提及了端午賜衣習俗,可見唐代宮廷對於端午慶賀的重視。《寄贈薛濤》元稹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在這首元稹寫給薛濤的回信裡,為何提到了菖蒲花?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授監察御史,出使東川。元稹和薛濤相遇,兩人情投意合。這一年元稹三十一歲,薛濤四十一歲(另說五十四歲)。當年七月,元稹調任洛陽,此後再也沒有回來。元稹一生尋花問柳,與之交往的女性很多,也為她們寫下了許多情詩。
  • 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實際上是唐代具誘惑力的詩人
    千百年來,這首唐代詩人元稹所作的詩被無數人用來歌頌忠貞的愛情。雖然這段婚姻有政治目的,但元稹和韋叢在婚後是不正常的,這是值得讚揚的,雖然韋叢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但在與窮人元稹結婚後,卻會把家裡所有的家務活都安排好,所以元稹在韋叢去世後的幾年裡仍然會記在心裡。我們能否僅憑這首詩來判斷元稹是一首多情的好男人?如果說古代文人多愁善感,那么元稹可以說是唐代最有感情的詩人。
  • 元稹:談戀愛嗎?千古留名的那種
    」雖然你跟著我從未有過一天好日子,但那些清貧的日子才是我這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自你離開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把有你在身邊當成了一種習慣。那些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只要和你一起,便是刻骨銘心的記憶。」這三首詩,字字情真意切。
  • 此人寫下千古痴情詩,看似鍾情原配一人,實則始亂終棄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千古痴情詩,所有人都羨慕這種始終如一,忠貞不渝的愛情,更希望能在愛情中遇到這樣一個痴情專一的人,然而他的作者真的是這樣一個痴情專一的人嗎?
  • 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最怕「渣男」寫情詩,西廂記以他為藍本!
    古往今來,多少風流才子都與悽美動人的愛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因此創作出許多流傳千古的吟詠愛情,表達忠貞不渝之志的詩句。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我們也不能僅憑几句小詩就斷定一個人的品質。就像是這首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曾經滄海難為水,痴情詩人元稹的六段情感故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寫下這一千古佳句的唐朝著名詩人元稹,讓後世都以為他是一位用情專一的痴情男子。然而,他卻是風流一生、縱情一生。有史可循的,與其有情愛關係的六位女性。他在情感和婚姻上的梅花數弄,似乎印證著,山盟雖在,情愛成空的讖語。
  • 寫著最深情的詩,卻是最不專情的人
    這首名為《離思》的詩,是唐朝和詩魔白居易合稱「元白」中的元稹所寫。初讀這首詩仿佛讓我們看到一個非伊莫屬、愛不另與的千古情深好男兒。這首詩的字面意思是:見過洶湧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卻巫山彩雲,別處的雲就相形失色。經過花叢,懶得回頭一看,半是因為修道,半是因為想你。"
  • 這首詩的題目只有一個字,卻可能涵蓋了你的一生,看完你會感謝我
    我們一般都會將《喜》這首詩詞的四句詩並成為「人生四大喜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這四件事情出自宋朝詩人汪洙的這首詩詞。詩詞的內容很好理解,分別描寫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可能會發生的一些非常幸運或者幸福的事情。
  • 元稹:被風流韻事遮掩得失去了真實面目,其實也是個內心孤獨之人
    這首《離思》應該是「悼亡詩」中膾炙人口的極品了,與蘇東坡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詞地位相當,其對仗工整,文字精妙,比喻妥帖,情深意厚,後世幾無人能及。自妻子離開後,元稹便風景大變,隨著他的詩名大盛,周圍的女粉絲眾多,他便遊戲花叢,蜂舞蝶狂,唐代四大女詩人中竟有兩人與其有染,其中的劉採春投河自盡,而我們成都的薛濤則緇衣孤燈地等了他一生,當然,這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流認知。
  • 元稹催人淚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卻讓人回味無窮
    送別詩作為唐詩主要題材之一,在璀璨的文化聖殿中佔有一席之地。自漢唐以來,送別詩在唐詩中就佔據了很大的篇幅,其中不乏許多流傳千古的佳作,為我們帶來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譬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等等。古人云:「詩言志」,但詩更能傳情。
  • 白居易與元稹的感情有多好,寫的六首詩與他有關,有一句成為金句
    白居易寫下了很多的詩詞,裡面有很多都是寫給元稹,不認識他們的還以為是夫妻呢,他們只是關係好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了,白居易曾寫過幾首很深情的詩給元稹,期間的感情絕對超越愛情的存在。這可能就是真正的好朋友,雖然不能保證可以一直在一起,但是思念可以一直存在,雙方心中互有牽掛。《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在元和四年的時候,元稹被派去了東川,在長安就剩白居易和他的弟弟,以及李十一,他們一起出遊之後就在李十一家喝酒,就想起來元稹,醉酒之下寫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