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實錄④|陳澤華:戰爭與女性——革命戰爭中山東婦女的貢獻

2020-12-13 齊魯壹點

聽紅色故事,守初心使命。這裡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黨史直播間》。本節目由中共山東省委省直機關工委、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山東省地方史志研究院)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主辦。歡迎本期宣講嘉賓:陳澤華老師

陳澤華: 歷史學碩士,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山東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年鑑工作處二級主任科員,山東黨史學會會員,全省黨史史志系統「守初心 擔使命 跟黨走」演講比賽一等獎獲得者,《中共山東年鑑》《山東年鑑》《山東微紀事》責任編輯,山東省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黨史國史宣講團成員,「史敢當」志願服務隊講解員,多次承擔山東黨史講解任務,參與了《紅軍將士在山東》《山東黨史資料文庫》《山東黨史研究文庫》《山東抗日戰爭實錄》《山東抗戰口述史》《紅色齊魯365》等書庫的編纂。

陳老師今天的宣講主題是:戰爭與女性——革命戰爭中山東婦女的貢獻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馬上我們又要迎來新中國成立71周年的國慶節,在這個歷史節點上,為什麼選擇這樣的一個話題來和大家分享呢?

陳澤華: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話題來和大家交流討論,第一,我本人作為一個女性黨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可能自覺不自覺地就會關注到在革命戰爭年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第二,山東作為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一塊非常重要的革命根據地,誕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團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比如沂蒙紅嫂、沂蒙母親、沂蒙六姐妹、膠東乳娘等,都是婦女英模代表,她們身上發生了許多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值得我們去銘記、去歌頌。第三,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對婦女工作就非常重視,制定了許多針對婦女解放的政策,把廣大的婦女群體組織起來,從城市到農村、從知識分子到普通百姓,廣大的婦女群體由舊時代的一盤散沙變成了萬眾一心,爆發出了極大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戰鬥力。這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一個很成功的例子,我們要好好去研究學習。第四,就是山東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之前的幾期都講的差不多了,今天我們就以點帶面,見微知著,通過女性的視角來看看那段苦難輝煌的歲月中山東大地上湧現出的一朵朵燦爛的戰地玫瑰,講講那一段最悲壯、最不為人知的女英雄們的故事!

主持人:戰爭與女性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話題,您能給我們談談革命戰爭中山東婦女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嗎?

陳澤華:前蘇聯有位作家曾說過:「戰爭,讓女人走開」,人們普遍認為戰爭是血與火的碰撞、槍與炮的廝殺,柔弱的女性仿佛經受不住戰爭的殘酷考驗,但這句話並不適用於偉大的中國女性,尤其是我們偉大的山東女性。革命戰爭時期山東婦女的貢獻遍布前線和後方,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分別是參與戰爭、收集情報、支援前線、支持土改、守護家園。

首先就是參與戰爭,誰說好女不如男,在革命戰爭中,就湧現出了一批在前線衝鋒陷陣的女英雄,這裡我為大家講述濟南市章丘區抗日女英雄辛銳的事跡。這是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名門之後。現在章丘區有一所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中學——辛銳中學,學生們學辛銳、唱辛銳、頌辛銳,經常以多種形式緬懷這位抗日女英雄。

辛銳原名辛樹荷,1918年生於山東省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一個有名望的家庭。10歲那年,她跟隨時任山東省參議員的祖父辛鑄九來到濟南,定居在大明湖畔,師從濟南名畫家黃固源學畫。

圖/辛銳存照

抗日戰爭打響之後,各界人士掀起了救亡捐獻活動。辛鑄九在濟南民眾教育館為辛銳舉辦畫展,將義賣所得之款全部捐給了抗日將士和東北的流亡同胞。

七七事變後,日寇直驅黃河北岸,威逼濟南。1937年8月底,辛銳隨父親辛葭舟離開濟南,幾經輾轉,移居滕縣桑村鎮。日寇佔據滕縣後,燒殺姦淫,日甚一日。辛氏一家在有家難歸、救國無門的危難時刻,加入了八路軍。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一家人開始了艱苦的軍旅生涯。

部隊到達沂水縣後,辛銳來到了山東抗日軍政幹校第二期婦女隊學習。她嚴於律己,每天除了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外,休息時還擠時間作畫。不久,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創刊,山東省婦聯推薦辛銳參加該報的籌建工作,創刊號報頭上的毛澤東木刻像就出自她手。

圖/大眾日報創刊及毛澤東木刻像

1939年,辛銳在黨校學習期間,認識了時任副校長的陳明。帶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兩人走到了一起。婚後第三天,辛銳回到了中共山東分局籌建的姊妹劇團任團長。這一時期,辛銳帶頭實幹,親自編寫劇本、擔任導演、登臺演出,劇團創作的話劇《雷雨》《血路》等深受部隊和廣大群眾的歡迎。

1941年11月,侵華日軍出動5萬兵力,對沂蒙山區進行「大掃蕩」。辛銳當時已有5個月身孕,與部分人員隱蔽在大青山的大崮一帶,而陳明率60餘名機關人員突破敵人防線插入敵後。

11月30日拂曉,中共山東分局和戰工會在大青山被圍,激戰一晝夜。大部分人突出重圍,但傷亡慘重,其中率部突圍北上的陳明等人不幸遇難。辛銳兩個膝蓋骨受重傷,被一位老大娘掩護起來。經過休養,辛銳的傷癒合了,但兩腿已成殘廢。她曾多次問身邊的同志:「丈夫陳明現在何處?怎麼不來看我?」同志們一直不忍心把真實情況告訴她。

圖/辛銳陳明夫婦存照

12月17日,一股撤退的日軍包圍了辛銳的駐地。情況萬分緊急,必須馬上轉移。4名同志抬著辛銳上了北山,剛出村,槍聲大作,日軍圍了上來。辛銳果斷地命令同志們放下她趕快突圍。4名同志不忍心這樣做,仍然抬著她邊打邊衝。不料辛銳不顧腿傷硬是從擔架上滾了下來說:「你們快走,衝出一個是一個!」戰友們無奈把三顆手榴彈塞給她,這時,敵人已經圍了上來,狂叫著:「抓活的!抓活的!」辛銳一連扔出兩顆手榴彈,敵人倒下數人。突然,一梭子彈飛來,射中辛銳胸部。她強忍著劇痛,靠在一塊大石頭旁邊,怒視敵人,待日軍靠近了,她用力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轟」地一聲巨響, 辛銳與敵人同歸於盡,犧牲的時候年僅23歲。

主持人:23歲,還是如花一般的年紀。如果說辛銳是綻放在戰場中的鏗鏘玫瑰,那麼還有很多女性隱於光影中,運用女性的細膩敏銳為我方勝利提供了大量珍貴情報。

陳澤華:是的,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湧現出了這麼一批刀尖上起舞的情報女尖兵。譚木蘭正是其中之一。

1945年國民黨在美軍支持下搶佔青島後,中共華東局、山東分局作出暫不用武力解放青島的決定,確定今後青島工作貫徹「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青島黨的工作轉為長期的隱蔽鬥爭。

1948年華東局城工部、社會部對青島工作作出指示,提出工作重心之一是社情工作,強調加強情報收集和派遣打入工作,部署對國民黨各階層的思想變化、派系、人事調動和美軍等情況進行調查。

為了掌握青島國民黨的動態和為解放青島做準備,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收集了大量重要情報。1948年11月,根據地下工作者提供的情報,膠東區委編印了4冊《青島調查》,詳盡地反映了國民黨統治下青島的軍事、政治、經濟、工商、文教、交通、社團宗教、人物等各方面情況,收錄了國民黨守軍布防、工事、機構分布等詳圖,收集了近4000名青島地區各階層人員資料,為解放和接管青島提供了重要參考。

圖/《青島調查》

這一時期最出名的就是觀海一路2號甲(乙)秘密情報站,這個情報站是1944年侯建民回到青島後與哥哥侯天民一起建立的。侯建民妻子譚木蘭在丈夫的影響下也積極從事地下情報工作,許多情報就是譚木蘭利用女性身份順利傳遞出去的。

1949年5月15日,青島解放在即,敵人抓不到侯建民,便把其父侯芝庭和身懷七個月身孕的妻子譚木蘭,以及才3歲的大兒子侯鈞一併抓捕,在百般折磨後,譚木蘭沒有退縮,一口咬定自己什麼也不知道,敵人用盡一切辦法也沒有得到口供,便氣急敗壞地要把這祖孫三代裝進麻袋去填海!在危難時刻,譚木蘭根據情報工作的經驗,秘密與地下黨取得了聯繫,在黨組織的極力營救下,一家老小才得以活下來。

圖/觀海一路2號甲(乙)秘密情報站

觀海一路2號甲(乙)秘密情報站,為青島解放作出了艱苦卓越的貢獻:比如1945年8月,為迎接我軍內應解放青島,繳獲敵人短槍十餘支;1946年3月,創辦進步雜誌《青年人》,喚醒年輕人認清時勢;1947年9月,他們獲取敵人進攻膠東的情報,得到了上級黨組織的表彰;同年10月,他們再獲敵人汽車團行動計劃,使我軍襲毀敵軍汽車75輛及物資;1948年11月,他們獲取了敵人進攻紅石崖薛家島的情報……

侯建民和妻子譚木蘭搜集情報刀尖起舞的感人事跡後來被寫入《特殊間諜》一書,書中還展示了老青島的人文風貌,德國總督府、八大關洋樓、青島跑馬場、亨得利老鋪等都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本書的作者曾介紹:在解放戰爭中,侯建民情報小組傳遞的情報是價值最高的;《膠東作戰計劃》秘密傳遞給華野的時侯,比國民黨下達到各個師都早三四天,為反包圍創造了很寶貴的時間。

主持人:經譚木蘭的手傳出的小小紙條,每一張都重如千鈞。剛剛陳老師您講的是參與戰爭和收集情報,我想還有千千萬萬女性在大後方為前線撐起一片天。

陳澤華:在革命戰爭時期,山東沂蒙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群眾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等故事至今家喻戶曉,美名傳唱。自始至終沂蒙人民都是將愛黨愛軍的一腔熱血轉化為實際行動,為革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身體力行的踐行著「最後一塊布,做軍;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這句話,沂蒙根據地460萬人口中就有20多萬人參軍,120多萬人支前,10萬先烈血灑疆場,可以說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沂蒙六姐妹」來自離孟良崮不足30公裡的煙莊。她們是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六人。在孟良崮戰役中,為了爭取時間掩護戰士們過橋,她們號召群眾用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堅實的火線橋,在冰冷的河水裡她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讓戰士們踩著肩上的木板順利地過了河。

圖/沂蒙六姐妹

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特別是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六姐妹不分晝夜,在村幹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線的情況下,主動挑起村裡擁軍支前重擔,發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當嚮導、送彈藥、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等。據不完全統計,在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六姐妹帶領全村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0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捐贈雞蛋450多個,運柴火1700多斤,僅這一次戰役,沂蒙支前民工就達92萬。1947年6月10日,當時的《魯中大眾》發表了題為《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的文章,報導了她們的模範事跡,稱讚她們具有崇高的革命獻身精神,"沂蒙六姐妹"的名字才傳揚開來。

2016年6月21日六姐妹中伊淑英老人最後離世,享年91歲,當年有幸拍攝到伊淑英老人離世前五天的珍貴影像。在保留的影像資料中,伊淑英老人拉起褲管,讓大家看她搓麻繩搓傷了的腿。當年,抽調山東部隊去東北,新四軍軍部北移臨沂,帶過來的大多是南方兵,大多是穿著草鞋來的,在山路上一磨就破了,好多戰士的腳被山石扎破。一個個赤腳打仗的戰士,讓「六姐妹」們看著心疼。她們便動員全村婦女為他們趕製鞋子。伊淑英老人說:「一隻鞋底就要納120行,一行要過30多針,每針都要經過錐眼、穿線、走線、拉緊幾道工序。姐妹們不分白天黑夜地做,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也變了形。」

圖/為戰士們趕製鞋子

其中冀貞蘭老人回憶,「沂蒙六姐妹」這一稱謂,是當年陳毅元帥親自給起的。冀貞蘭老人說:「他騎一匹馬過來,打著綁腿,不知道他是誰,看上去很和藹的一個人。匆匆忙忙的,快要打仗了。他問完我們的情況後,笑著說我給你們起個名字吧,叫大嫂吧你們還有沒結婚的呢,叫大姐吧還有結了婚的,乾脆就叫你們沂蒙六姐妹吧。」直到很多年後,冀貞蘭老人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裡看到陳毅的照片時,覺得面熟,身旁的人告訴她,那就是陳毅。

槍林彈雨中,沂蒙人民用小米餵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陳毅元帥曾經發自肺腑地說:「我陳毅就是死在棺材裡,也忘不了山東人民對革命的支援。」山東支前所創下的各種數字統計在今天看上去有些枯燥,但這就是民心,這就是生死相依!

當年,她們以柔弱的身軀參與到了一個偉大時代的歷史進程之中,為我們留下了值得永遠秉持的精神和永遠葆有的敬意!

主持人:太了不起了,山東的男兒是好男兒,山東的女性是了不起的女性。

陳澤華:是的,接下來要講述的,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共產黨人領導的土改運動,使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極大地激發了其革命性和積極性。同時在進行土改鬥爭的過程中,廣大農村婦女的心理和行為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她們的政治思想覺悟空前提高,主動廢除封建禮教文化, 以空前高漲的政治激情和參與意識,大力支持土改運動和解放戰爭,革命英烈解文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解文卿,1929年1月出生在山東省萊西縣義譚店村一個農民家,9歲那年父親被偽保長抓去給日軍修碉堡,慘遭毒打,含恨死去。11歲時,母親又在病餓愁苦中去世,只剩下奶奶、弟弟和她3人相依為命。貧苦的童年生活磨鍊了她不畏強暴、堅強剛毅的性格,她從小就對黑暗的舊社會懷有刻骨的仇恨。

圖/解文卿

1945年秋天,萊西解放。黨組織有時派幹部到她村裡去進行工作動員,她總是跑前跑後提供幫助,這一時期她的思想覺悟提高很快,自覺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了黨員幹部開展工作的好助手。組織青婦隊時,她第一個被推選為青婦隊隊長,這年她才16歲。

1946年秋,山東解放區開始了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解文卿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這場關係到農民切身利益的運動中。為了打開土改運動的局面,她把群眾發動起來,和其他同志分頭行動,走街串戶去動員,發動大家清算地主、富農的剝削帳,激發群眾的階級覺悟,土改運動順利的開展起來。解文卿一心為群眾謀利益,從沒想到她自己。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和財物,她沒有多分一塊地、一釐錢、一寸布。

土改鬥爭的勝利引起了反動地主的極大仇視,隨著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那些流亡在青島的地主、惡霸拼湊了「還鄉團」,尾隨著國民黨軍隊回鄉倒算。大家都擔心解文卿的安全,勸她趕快轉移。她感到土改的勝利果實尚未完全分下去,善後工作還沒做完,就堅持留在村中。直到敵人逼近,幹部和大部分群眾已經轉移,她才離開村子。「還鄉團」團長解保國、國民黨匪徒骨幹分子解文淵等人帶領一夥「還鄉團」竄回義譚店。他們一進村就貼告示,懸賞500元提拿解文卿。在短短的幾天內,他們竟捕殺黨員、幹部和群眾8人,並揚言如不交出解文卿,就將全村男女老少殺光。解文卿聽說後,為了廣大群眾的安全,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不久落入了「還鄉團」的魔掌。

「還鄉團」為了搞清地下黨支部的情況,弄到本村共產黨員和土改骨幹分子的名單,把解文卿押到家廟裡。解保國、解文淵裝出一副偽善的面孔,說只要供出誰是共產黨員,供出支部書記藏在哪裡,就放她回家。解文卿很清楚黨員的情況,而且知道有幾個沒暴露身份的黨員還留在村內,但她緊咬牙關,一言不發,兩眼瞪著殘暴的敵人。「還鄉團」見軟的不行,便凶相畢露,對解文卿進行嚴刑拷打。他們拴住解文卿的頭髮,吊到梁上,十幾名匪徒用皮條、刺槐條狠抽毒打。她的衣服被抽成了布條,渾身皮開肉綻,但她還是不吐秘密。殘暴的匪徒又砸爛了她的手指和腳趾,並在她血肉模糊的傷口上酒鹽水。解文卿昏迷過去了,暴徒又用涼水把她潑醒。一個匪徒拿來一塊帶稜的木板,捅進解文卿嘴裡,別掉了她好幾顆牙齒,她滿口鮮血。敵人還在她身下點燃一尺多高的麥秸草,煙燻火燎。在種種嚴刑拷打下,解文卿始終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10月17日,解文卿被「還鄉團」殺害,年僅18歲。

圖/此為解文卿犧牲時的家廟,現在基本保持原狀,六十多年過去了,仿佛依然在無聲地訴說著當年小英雄的壯烈

主持人:在國家利益和個人生命之間,解文卿選擇了國家,她是一個有大義的人。剛剛陳老師您講述了山東女性四個方面的貢獻,最後的「守護家園」又該如何理解呢?

陳澤華:參與戰爭也好,收集情報也罷,支援前線也好,支持土改也罷,這些都是山東婦女對戰爭的直接貢獻,但在山東還存在這樣一個淳樸的婦女群體,她們沒有什麼豐功偉績,甚至有的連姓名也沒有留下,但她們默默的守護著戰士或者說烈士的後方家園,為老人養老送終,培養孩子長大成人,默默奉獻了一生。比如說「永遠的新娘」李鳳蘭就是這樣一位代表。

圖/李鳳蘭存照

李鳳蘭,1928年出生在蒙陰縣李家保德村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裡。她嚮往革命,16歲參加了婦女識字班,被大家推選為識字班的指導員。

1945年4月,經人介紹,她和本鎮小東關村王玉德訂婚,並約定次年10月19日完婚。但在第二年8月,王玉德就參軍了。眼看婚期一天近似一天,可王玉德一直沒有音信。當時部隊轉戰頻繁,通信是很困難的。李鳳蘭的父母知道後,便勸女兒推遲婚期。李鳳蘭想:玉德早已失去父親,母親又常年有病,他參軍殺敵,是為國盡力,也是保衛家園。我去照料老人,是理所當然。我必須按時到玉德家,以安慰婆婆的心。她說服了父母,按照當地的風俗,由嫂子懷抱一隻大公雞陪鳳蘭拜了堂。

1947年陰曆正月初九,部隊行軍打仗路過蒙陰,王玉德利用部隊休整間隙回家探望,而此時李鳳蘭正回娘家借糧支援前線。婆婆趕緊派人去叫李鳳蘭。她接到信匆匆往回趕。

她過門半年多了,還沒有見丈夫一面。那時候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之前,並非相熟相知。她和王玉德只有相親時的一面之識。王玉德參軍時,李鳳蘭和姐妹們一起到區上歡送過,但那時人多,她只有用自己那舞動的秧歌和含情的眼神向未婚夫表示一個姑娘的純情。今天,她將要和丈夫見面,心裡既喜悅又激動。然而,當她一口氣跑了十幾裡山路回到婆家時,丈夫和隊伍卻已經走遠了,她看到自己的新房裡,只有婆婆一人在擦淚,婆婆望著站在門口累的滿頭大汗上氣不接下氣的兒媳的時候,止住滾落的淚水,說:「裕德家的,你晚來一步,裕德前腳剛走,你這後腳就進來了,唉!」

李鳳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下癱坐在床上。丈夫留給了李鳳蘭一封信,上面有句話讓她記了一輩子:勝利了,我和你再拜堂,戰死了,那是光榮的事,你不用難過,速速改嫁!

李鳳蘭覺得這信不吉利,她燒了。

她一如既往地操持著家務,積極參加社會工作。收種曬藏,推磨軋碾,燒火做飯、煎湯熬藥,她認為這是為丈夫而盡媳婦的本分;開大會、做宣傳、除舊習、搞支前,她認為這是盼丈夫而盡妻子的義務。萊蕪戰役,戰鬥險惡,軍情火急,她用5晝夜時間,把自家的300斤糧食加工成煎餅支援前線。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她不停地勞作著,盼望著。她從一個純真的姑娘變成一名賢惠的媳婦,從一個普通農民變成勞模、婦代會主任,縣人大代表,可一直沒有盼來丈夫的消息。

1958年的一天,她終於盼來了丈夫的信息,不是榮歸故裡,而是政府送來的一張烈士證。縣民政部門的負責人親自登門向她道歉並做了解釋,王玉德同志是在萊蕪戰役中犧牲的,由於當時部隊忙於南徵北戰,未能及時通知當地政府,直到最近才查清,這距離他們結婚已經整整12年了。

有人勸她改嫁,她拒絕了,因為看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婆婆,她不忍心離去,沒有和丈夫相濡以沫,那就同婆婆相依為命吧。為了不讓烈士後繼無人,她抱養了一個女兒,過了幾年她又抱養了一個兒子,她說,兒女雙全,裕德也該知足了,在給一雙兒女取名字時,她不忘丈夫留給她信裡的話——勝利了,俺和你再拜堂,戰死了,那是光榮的事。她給女兒取的名字叫「勝利」,給兒子取的名字叫「光榮」!

婆婆是在過完80大壽時告別人世的。李鳳蘭說,只要她到婆婆床前,婆婆總要緊緊抓住她的手,兩人誰都沒有掉淚,李鳳蘭說,她們的眼淚早已流幹,只是抓住了彼此的手,久久不放。

讓李鳳蘭想不到的是,婆婆最後向全族人提出了一個請求,她要讓王家這一門的男女老少替她給李鳳蘭跪下,不跪,婆婆說她合不上眼!

跪——

王家最大的長者喊了一聲!

圖/王家人向李鳳蘭下跪

不管輩份是高是低,也不管男女老幼,全族人齊刷刷的都給李鳳蘭跪了下來。這一跪,跪溼了李鳳蘭的雙眼,大半個世紀的形影相弔,坎坎坷坷,因這一跪而雲散煙消……這時,婆婆閉上了雙眼,安詳地走了。

村裡的人有的叫李鳳蘭嫂子,有的叫嬸子,還有的叫奶奶,可每當我講起這個故事時,還是從心裡稱呼她——新娘,這世間永遠的新娘!

革命戰爭時期,無數革命先輩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前赴後繼,英勇奮戰,她們用忠誠和信仰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今天我們在這裡追尋先烈足跡,學習先烈精神,就是要傳承紅色基因,時刻不忘初心,唯有如此,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烈、方可嬴得時代、開創未來。

結語

感謝陳澤華老師今天精彩的講解,讓我們了解了,革命戰爭時期山東婦女的貢獻,我們要永遠牢記,齊魯大地上英勇的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再次感謝宣講專家 陳澤華!

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繼往開來,不斷前進!感謝收看本期節目,下期《黨史直播間》,再見!

相關焦點

  • 墨西哥獨立戰爭:走向保守的革命
    民眾群情激昂,高喊「獨立萬歲」,由此拉開了墨西哥獨立戰爭的大幕。戰爭持續了11年,墨西哥最終成為獨立國家,西班牙則喪失了北美最大的殖民地,進一步走向衰落。這場戰爭還有個特點:它以下層人民對殖民地領主的激進反抗為開端,卻以社會中上層的自由派與保守派達成同盟而告終。
  • 女性,戰爭與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女性經濟地位的變化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服美國人,特別是女性,生產食物是他們的愛國責任,最好的開始是在他們自己的廚房和後院。威爾遜政府組織了一個婦女協會的網絡,即國防委員會的婦女委員會,在選舉權活動家和醫生安娜霍華德肖的領導下,為戰爭努力提供了「婦女力量」。
  • 革命重溫:英國獨立戰爭失敗的十大原因
    下個月將是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結束的236周年紀念日。1781年10月19日,被圍困的查爾斯·康沃利斯侯爵、伯爵、勳爵、將軍和最愛的英國兒子在約克敦被迫投降。陛下如此尷尬,他缺乏面對勝利大陸和法國軍隊的力量。相反,氣餒的指揮官派了一位將軍,手裡拿著劍,迎戰華盛頓和羅坎博。關於革命戰爭,這是眾所周知的。
  • 為何戰爭總伴隨著對女性的強暴?
    41:00 高度性別化的「惡」與「惡人」:戰爭為何總伴隨著對女性的強暴?據歷史學家吉見義明統計,先後共有五萬至二十萬婦女被逼或誘騙下海充當慰安婦。有若干證據顯示,日本軍方設立慰安所是為了減少不受管制的強暴事件發生。在1938年的一份文件中,關東軍參謀長道出他對強暴婦女事件頻傳的憂慮,擔心這會激起被佔領區的反日敵意。為此,他認為「儘快設立性慰安設施極為必要」。
  • 「稿」字四方連等孤品亮相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珍品展
    「稿」字四方連 中國網財經11月26日訊(記者 王擎宇)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珍品展26日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二層特展廳舉行。其中包括了,反映中國革命戰爭時期郵票全貌的《中國解放區郵票(1930-1950)》《華北解放區郵票》《東北解放區郵票》《華東人民郵政》《西北解放區郵票》《西南解放區郵票》等,展品脈絡清晰,收集難度大,珍罕性高,其中不乏孤品,包括著名的「稿」字四方連郵票、贛西南赤色郵票實寄封等珍罕郵品。
  • 女性,戰爭與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女性地位的變化
    到了20世紀初約有50萬以上的女性從事秘書及類似的工作,有45萬女性進入專業職業。」在某些專業領上,護士、教師開始變成女性的領域。因此,從整體上可以看出,婦女的就業範圍主要集中於工農業領域和家庭領域,其他領域雖有涉及,但人數極少,婦女就業領域中選擇餘地仍然十分有限。一戰前,美國婦女經濟地位極為低下。
  • 什麼是「信息化戰爭」?
    進入21世紀,高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了武器裝備的發展和作戰方式的演變,促進了軍事理論的創新和編制體制的變革,由此引發新的軍事革命。在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推動下,信息化戰爭作為一種新的戰爭形態開始登上人類戰爭的舞臺。信息化戰爭最終將取代機械化戰爭,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
  • 2018國際婦女節:11位歷史叛逆女性
    打開任何一本歷史書,從幾乎任何一個時代,幾乎任何一個主題,你會發現,被殺害的人數最多,被強姦並作為財產出售,留在家裡照顧孩子的是婦女,她們的歷史長河往往否定了她們的一切代理權。長期以來,忽視女性的貢獻和行為一直是歷史學家的錯,他們幾乎都是男性。認為女性史甚至是一個體裁的話題,顯示了父權制的統治:沒有對等體裁的男性史,我們只稱之為歷史。
  • 三八婦女節的由來
    了解婦女節的由來嗎?知道婦女節的意義嗎?        三八婦女節又叫三八節,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在中國的叫法。國際勞動婦女節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又稱「國際婦女節」等,是各國婦女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節日。
  • 法拉奇:一個人的戰爭
    談到婦女不能像男人一樣上學,工作,甚至去海灘不能穿浴衣時,像伊斯蘭婦女一樣裹上長袍頭巾的法拉奇問:「如果你也穿著長袍,你怎麼遊泳?」 霍梅尼回答:「我們的風俗不關你的事。 問到越南戰爭,基辛格知道這個是關鍵,所以就是不吐真字,法拉奇緊追不捨,「博士,你有沒有發現,那是一場無益的戰爭?」基辛格接腔道:「對此,我可以贊同。」 美國輿論大譁,尼克森總統對基辛格人不見,電話不接。 基辛格慌了,又是賠不是,又是指控法拉奇歪曲。
  • 《這是我的戰爭》:讓人反思戰爭的遊戲
    戰爭是殘酷的! 在任何時代,這是鐵定的真理。 《這是我的戰爭》給了我們一個較為真實的答案。
  • 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河——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第二個人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他就是在之前提到過的著名作家,託馬斯・潘恩。這個人,總令人懷疑他是不是上帝派來在精神上支持美國革命的。他總是能在最必要的時刻寫出最關鍵的著作來鼓舞人心。當美國革命的火苗開始燃起時,他寫作了《常識》一書,以切中要害的批判點明了英國在美國的自私統治的本質,以及獨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也前往麥地那,在當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繼續傳教,並建立不分階級、地域、民族和部落的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組建穆斯林武裝,用武力與麥加貴族抗衡,開始了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舉重若輕的戰爭書寫
    性別視角不是唯一的高光人類已接受了戰爭中女性缺位(war’s unwomanly face)、配角的認識,在有限的戰爭角色中,女性不過是後勤線上的衛生員、通信兵。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寫作從容地撕裂了文化觀念的偏見。
  • 普魯士三次王朝戰爭
    普魯士在1848年革命後採取立憲,建立了議會,雖然裝飾門面,但也使得資產階級抱有幻想。普魯士在抗法戰爭中身先士卒,積極的抵抗拿破崙的徵服,普魯士在資產階級中很有號召力。是通過人民群眾自下而上的革命戰爭,還是進行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呢!當時在德國境內主要三種勢力希望統一德國,即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容可貴族。資產階級出現的太晚:在當時的情況下資產階級最有可能接過革命的大旗進行統一戰爭,但實際上因為德國的資產階級出現的有點晚。
  • 川普:我們是為了制止戰爭,不是發動戰爭
    伊朗將軍身亡、放話嚴厲報復……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題在推特流行起來,美國國會也為是否應該削減總統戰爭權力激烈辯論。 這一系列事件發生以來,川普僅以發推的形式「出現」,直到3日下午。 據《華盛頓郵報》當地時間1月3日報導,當天,川普在海湖莊園對記者講話,他表示美國已經殺死了伊朗最高軍事人物之一、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精銳部隊「聖城軍」(Quds Force)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川普還稱美國是為了「制止戰爭」,不是「發動戰爭」。
  • 一組侵華戰爭時期的老照片:吾輩當自強,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自1937年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以來,日寇在這片擁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度燒殺搶掠,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多少中國同胞慘死日寇刀槍之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多年,但國人卻永遠不會忘記那段歷史,那份傷痛和恥辱必將深深銘記於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整理了一組侵華戰爭時期的老照片,希望通過這組照片,能夠提醒國人以史為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 保姆殺人背後:這是一場女性對女性、弱者對弱者的戰爭
    二戰之後,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婦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參與勞動生產的比例上升。而1963-1967年之間,義大利經濟開始萎縮,許多僱傭女性的行業如紡織廠、食品廠開始倒閉,女性面臨著嚴重的失業問題。面對廣泛的婦女貧困,當時受到工人主義思潮影響的女權行動者,開始發起「家務勞動有償化」的運動,希望讓整個社會看到家務勞動作為一項資本服務工作的價值。
  • 皇室戰爭錦標賽決戰上海 15大平臺全球直播
    萬眾期待的皇室戰爭錦標賽將於今日在上海喜瑪拉雅藝術中心大觀舞臺展開巔峰對決,500名CR大神將為666666元現金大獎展開激烈爭奪。玩家可在今日晚上7點,通過各大直播平臺觀看最終的八強對決,見證下一個皇室明星誕生的榮耀時刻!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比如,三位真正在歷史上權勢燻天的女性統治者即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維也納的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和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主導了近代早期,這一點有些荒謬。此外還有很多女性風雲人物,如1648年前後在政治上固執己見的黑森女伯爵阿馬莉·伊莉莎白(Amalie Elisabeth,1602—1651)等。完全撇開性別因素,確切地說,是某些社會群體、社會結構和政治進程創造了歷史,而不是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