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二人都是清朝當朝重要官員!
要問誰的官職更大的話,肯定是出任乾隆朝軍機大臣的劉統勳了。
要論名氣的話,被數部影視作品演繹的李衛無疑最大。
不過兩者都是深得皇帝的信賴的能臣。只不過一個是乾隆,一個是雍正。
下面首先說下大家不太熟悉的劉統勳。劉統勳為官時被後人稱讚為「終身不失其正」。
在朝居官長達49年。
為官期間時常得到得乾隆讚許,一生聖眷不衰,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歷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等。
是大名鼎鼎的劉墉的父親。
逝後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
劉統勳的祖父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員外郎。
父親是康熙朝進士,任四川布政使。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19歲考中舉人,26歲高中進士。
一門三進士的榮耀,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乾隆一繼位,劉統勳便被提拔為內閣學士,跟隨大學士嵇曾筠到浙江任職鍛鍊。
一年後,升任刑部侍郎。
以實職形式繼續在工作,翌年返回京城。
如果說康熙朝是劉統勳為官生涯作為源頭。
那麼雍正朝則是他的實習期。
乾隆朝才是他為風生水起的時代。
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開啟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
兩年後,劉統勳奉旨巡查山東賑災情況,並勘察河道。
據史料記載,劉統勳每次出巡查案,凡屬貪官一經查明均嚴懲不貸,他也因此為乾隆所依賴、重用,每有工作需要便調用晉升。
自古以來,漕運和治水都是國家大事。
劉統勳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30多年。他時刻保持著謙虛謹慎的作風,少說多幹。
他的為官之道:對皇帝盡忠、絕無私心。
劉統勳身為一品大員,素以清廉著稱,生活只有一個使了一輩子的老僕,從不貪圖享樂、生活樸素、不奢侈、不貪圖享樂。
是乾隆頗為倚重的大臣!
相比於文正,李衛遂賜諡號「敏達」,併入賢良祠。
李衛也並非科甲出身,亦非功臣貴胄之後,卻可在雍正朝屢受升遷。
李衛實心辦事、無所瞻顧、忠君奉主的為官理念,是最重要的原因。
李衛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府豐縣,家資豐厚,祖上又因功世襲錦衣衛至七世,因此在當地也被稱為「錦衣世家」。
李衛雖學問不高,卻是同田文鏡、鄂爾泰其名的雍正朝三大寵臣之一。
為官期間,遇事皆以君上為先,道義為重,實心任事,使其深受雍正帝的寵信,深得百姓的愛戴。
李衛不畏權貴、勇敢任事的行事作風,引起了尚在戶部任職的怡親王的注意,並舉薦於雍正帝。
雍正帝即位之初,李衛便被擢升雲南鹽驛道。
當時的雲南鹽務,可謂天下鹽政弊病之最。
李衛到任後,不懼艱難,勇敢任事,努力追補鹽庫虧空,解決百姓食鹽難題,加大緝私力度,保證國家鹽課收入,使雲南鹽政漸有起色。
很快得到雍正帝的認可。
雍正二年,因治鹽有方,升雲南布政使雍正三年,升浙江巡撫。
浙江是清朝的財賦重區、海防要地,同時也是南明餘部的主要活動區,可見雍正對李衛重視。
在浙江,李衛敏達幹練、勇敢任事的居官作風展露無餘,雍正將其樹為群臣學習的模範。
九年,升任刑部尚書,在京任職期間,雍正對於李衛的辦事能力更加信任。
不久,升為直隸總督,節制全省提鎮。
在直隸任期間,李衛釐定直省行政區劃,改革營伍,治理河務,改善民生,修繕古蹟,修建書院,對於直隸省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官一生,李衛在任職的地方,不僅力行新政,成為新政在地方上的有力執行者,同時對地方吏治澄清、經濟發展、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堪稱雍正朝的模範督撫。
綜上,無論是劉統勳還是李衛都是為官清廉,能力出眾的好官,是造福一方百姓的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