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劉統勳和李衛的橫向對比

2020-12-16 雜史時空社

首先二人都是清朝當朝重要官員!

要問誰的官職更大的話,肯定是出任乾隆朝軍機大臣的劉統勳了。

要論名氣的話,被數部影視作品演繹的李衛無疑最大。

不過兩者都是深得皇帝的信賴的能臣。只不過一個是乾隆,一個是雍正。

下面首先說下大家不太熟悉的劉統勳。劉統勳為官時被後人稱讚為「終身不失其正」。

在朝居官長達49年。

為官期間時常得到得乾隆讚許,一生聖眷不衰,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

歷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等。

是大名鼎鼎的劉墉的父親。

逝後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

劉統勳的祖父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員外郎。

父親是康熙朝進士,任四川布政使。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19歲考中舉人,26歲高中進士。

一門三進士的榮耀,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乾隆一繼位,劉統勳便被提拔為內閣學士,跟隨大學士嵇曾筠到浙江任職鍛鍊。

一年後,升任刑部侍郎。

以實職形式繼續在工作,翌年返回京城。

如果說康熙朝是劉統勳為官生涯作為源頭。

那麼雍正朝則是他的實習期。

乾隆朝才是他為風生水起的時代。

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開啟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

兩年後,劉統勳奉旨巡查山東賑災情況,並勘察河道。

據史料記載,劉統勳每次出巡查案,凡屬貪官一經查明均嚴懲不貸,他也因此為乾隆所依賴、重用,每有工作需要便調用晉升。

自古以來,漕運和治水都是國家大事。

劉統勳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30多年。他時刻保持著謙虛謹慎的作風,少說多幹。

他的為官之道:對皇帝盡忠、絕無私心。

劉統勳身為一品大員,素以清廉著稱,生活只有一個使了一輩子的老僕,從不貪圖享樂、生活樸素、不奢侈、不貪圖享樂。

是乾隆頗為倚重的大臣!

相比於文正,李衛遂賜諡號「敏達」,併入賢良祠。

李衛也並非科甲出身,亦非功臣貴胄之後,卻可在雍正朝屢受升遷。

李衛實心辦事、無所瞻顧、忠君奉主的為官理念,是最重要的原因。

李衛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府豐縣,家資豐厚,祖上又因功世襲錦衣衛至七世,因此在當地也被稱為「錦衣世家」。

李衛雖學問不高,卻是同田文鏡、鄂爾泰其名的雍正朝三大寵臣之一。

為官期間,遇事皆以君上為先,道義為重,實心任事,使其深受雍正帝的寵信,深得百姓的愛戴。

李衛不畏權貴、勇敢任事的行事作風,引起了尚在戶部任職的怡親王的注意,並舉薦於雍正帝。

雍正帝即位之初,李衛便被擢升雲南鹽驛道。

當時的雲南鹽務,可謂天下鹽政弊病之最。

李衛到任後,不懼艱難,勇敢任事,努力追補鹽庫虧空,解決百姓食鹽難題,加大緝私力度,保證國家鹽課收入,使雲南鹽政漸有起色。

很快得到雍正帝的認可

雍正二年,因治鹽有方,升雲南布政使雍正三年,升浙江巡撫。

浙江是清朝的財賦重區、海防要地,同時也是南明餘部的主要活動區,可見雍正對李衛重視。

在浙江,李衛敏達幹練、勇敢任事的居官作風展露無餘,雍正將其樹為群臣學習的模範。

九年,升任刑部尚書,在京任職期間,雍正對於李衛的辦事能力更加信任。

不久,升為直隸總督,節制全省提鎮。

在直隸任期間,李衛釐定直省行政區劃,改革營伍,治理河務,改善民生,修繕古蹟,修建書院,對於直隸省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官一生,李衛在任職的地方,不僅力行新政,成為新政在地方上的有力執行者,同時對地方吏治澄清、經濟發展、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堪稱雍正朝的模範督撫。

綜上,無論是劉統勳還是李衛都是為官清廉,能力出眾的好官,是造福一方百姓的能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劉統勳比劉墉要厲害,那到底有多厲害?
    劉統勳,在《天下糧倉》和《天下糧田》播出前,很多人不知道他,可都知道他的兒子劉墉,但劉統勳在清朝的地位遠在劉墉之上,比劉墉要牛氣很多,那作為劉家最厲害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有多強?六部尚書都當過,乾隆最信任的軍機大臣
    可是你在朝廷裡做官,路上隨便一抓,就能抓一大把這種級別的官員。那麼劉墉在57歲以後,為啥有機會進入南書房,成為乾隆的心腹大臣呢?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劉墉有個好父親劉統勳。一、劉統勳正直卻不迂腐,這是很難得的。有些官員專門搞歪門邪道,也能夠在一段時間如魚得水,比如說和珅。
  • 劉統勳一個小官,上了兩道奏摺,為何乾隆就罷免了張廷玉、訥親!
    劉統勳是清朝時期少有的,能夠擔得起「股肱之臣」之名的大臣。自乾隆朝開始,劉統勳歷任刑、工、吏三部尚書,後來又升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在四十多年的從政生涯中,劉統勳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功勳卓著。甚至連他死的地方,也是在上朝的途中。
  • 識字不多連官都是靠買的李衛,為何能夠受到雍正的寵愛?
    然而,李衛因為沒有文化,他最初的那個官職又是靠捐錢獲得的,並非科舉考試。又在李衛二十九歲那年,因為當地災情問題嚴重,李衛慷慨解囊,為災民捐款。之後,李衛也因此獲得一個兵部員外郎的官職。 對於當時的李衛,其他同僚都是非常看不上他的,絕大多數官員都覺得李衛是個通過「買官」入仕的人,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
  • 大清朝官員有沒有正一品的?說出來你別不信
    清朝有正一品的官職,由於清朝官員分地方和中央,又有文武職之分,所以都為一品,但是也有所不同。 2.三殿三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實權部門,多為六部首腦擔任,位高權重的一品文職; 清代有三公,分別是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個,都是正一品,不過三公都是虛銜和加銜
  • 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太監王八恥跌跌撞撞的跑過來匯報劉統勳病倒在隆宗門外上朝的路上!乾隆驚得當時就臉色煞白,耳鳴心悸,一時腿軟就要坐倒在身邊的木料堆上。兩人疾步趕到隆宗門外,紀曉嵐和太醫正忙於救治。但是已經晚了。太醫稟報了噩耗。匆忙趕來的劉統勳的兒子劉墉放聲大哭。而乾隆竟然向前兩步,朝著端坐在轎中的劉統勳鞠了一躬!
  • 雍正欣賞的乾隆都不喜歡,唯獨對「買官」的李衛讚賞有加,為何?
    而很多時候,一些地方上面的官員對於這些海盜,更多就是包庇,更有甚者,加以抓捕,然後找人作為替罪羊處刑,李衛來到浙江之後,開始著重調查這些案子,並且非常漂亮的解決了此類案件,於是到了雍正五年,就被封為正二品的浙江總督。
  • 清朝捐官制度,導致官員貪腐嚴重,西方學者評價卻令人意外!
    談及清朝,雖然有不少學者美譽不斷,盛讚這是一個偉大王朝,但無法掩蓋的一個事實是清朝貪官多,比漢唐宋元明要多得多。清朝貪官多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叫「捐官制度」,就是花錢買官。既然花錢買官,那麼自然要賺回來,總不能不計個人財務得失,為大清封建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吧。
  • 鏡頭下真實的清朝官員:百官上朝時交頭接耳,和古裝劇完全不同
    一直以來,對於清官員的印象,都是停留在電視劇中的記憶,但是,對比真正的歷史,卻發現有很多的不同。在真實的歷史上,清朝的官員和影視中的相差了太多。
  • 清朝「六部尚書」分別是哪六部?哪個部門最厲害?
    總的來說,清朝時的六部,其職能和唐、宋、明時大致相同,而作為平行的部門,各部尚書的品級都是從一品,也不存在高低之分。不過,要說其中誰更厲害,那還是有的聊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儘管在等級上平齊,但他們有的負責的實務更多,有的則沒有那麼多的實權,在朝中的話語權也有所不同。在此,筆者要舉出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便是因電視劇《李衛辭官》而廣受好評的清代名臣李衛。
  • 清朝入關以後,官員和貴族的朝服上,為何必須使用披肩?
    披肩上的樣式和圖案,也完全不一樣。那麼,到底什麼是披肩,清朝入關以後,為何要全面推行披肩呢?今天,我們就仔細聊聊這個問題,披肩屬於清朝服飾制度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清朝開始建立自己的宗藩體系,李氏朝鮮等等,成為了清朝的第一批藩屬國。清朝開始在官員制度、後宮制度、服飾制度等各方面向明朝學習。例如明朝官服上各種不同樣式的補圖,被清朝充分借鑑,清朝官員的官服上也有補圖。從皇太極時期遺留下來的畫像來看,披肩開始在皇室成員、後宮嬪妃、親王貝勒、各級官員、朝廷命婦的服飾中出現。披肩搭配蟒袍、補服長褂、皂靴等一起出現,屬於清朝標準禮儀服飾的一部分。
  • 清朝官員的服飾為何都是青色?這和流行有關嗎?
    在很多清朝的電視劇裡,清朝官員或者貴族的官服顏色都很統一。無論是貝勒親王還是六九清,朝服的顏色都是藍色,就連各家的朝服也不例外。清朝入關前,官員和貴族的長袍色彩鮮豔,分為幾種顏色。但是清朝入關後,為什麼清朝的皇家官服要用石青色呢?這有什麼講究?
  • 清朝入關以後,清朝官員的朝服,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情況,分為好幾種顏色。但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這到底有什麼講究。認真的說,清朝官員、貴族的朝服顏色,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除了官員和貴族們,連農民、商人、差役和軍隊的服飾顏色,都出現了嚴格的規定。到了宋朝統治時期,雖然對朝服等級進行了一些變化,但大體上繼承了唐朝的模式。
  • 李衛是個文盲,為什麼備受雍正寵愛
    田文鏡見中傷不售,於是轉而巴結,某次恰逢李衛母親去世,田文鏡派人前去弔唁並贈以厚禮,孰料李衛卻大罵道:「老母雖死,亦不飲小人一勺水也!」後令人將田文鏡使者擋在門外並將禮物丟進豬圈,以示不齒。李衛詬罵田文鏡之事未見於正史,不過雍正七年時,田文鏡確實在某奏摺中評論過李衛,說後者「操守廉介」,乃「當世之賢員」,只是這人「馭吏稍疏」,又好嬉遊,作為大僚,未免有不到之處。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享受什麼樣的待遇
    最為重要的就是,官員可以享受到國家為自己所提供的各種福利和薪資。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官也得吃飯、掙錢,這兩樣沒有的話,誰還會去當官?清朝官階的由來,以及劃分等級而在清朝時期的官吏等級制度當中,延續了自從漢魏時期以來便嚴格制定的等級制度,從高到低分為九品十八級。一品到九品的等級制度構成了當時清政府的統治結構。
  • 清朝官員帽上的頂珠,是什麼材質的?
    大家都看過古裝劇官員頭上的帽子應該都見過這帽子尾有花翎,頂有寶珠是清朝官員的身份象徵其頂部最高處的珠子九品、八品——黃金清朝九品和八品的小官頂珠材質都是黃金其中九品為陽刻雕花金而八品為陰刻雕花金七品——素金七品的頂珠同樣使用黃金
  • 清朝官員品級與著裝:身份不同,服飾也不同
    引言:清朝對於官員的著裝有著嚴格規定,不同品秩的官吏,衣裝是不一樣的。官員上班的時候,不能自行更改的裝束。通過觀察一個官員的著裝,很明顯地分辨出其等級和社會地位,一目了然。帽子上的頂珠清政府規定,不同官階的官員,頭上的帽子頂珠是不一樣的,包括材質和顏色。
  • 雍正寵臣李衛,後代發展如何?5個兒子,最低副處級,最高副國級
    以《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為代表的電視劇雖然對李衛的出身有著錯誤演繹,但對其在雍正朝時期的聖眷優渥、權勢滔天,還是較為真實地還原了歷史事實。雍正七年的李衛,同時兼任浙江總督、「江南總捕頭」、兩浙鹽政使等數個官職;同時兼領「兵部尚書」銜、「太子太傅」銜;並負責江南地區的海塘工程,牢固控制江南地區第一大幫派——「漕幫」。也就是說,此時的李衛基本相當於江南地區的「土皇帝」;於朝廷上,李衛恐怕也只畏懼兩個人:雍正皇帝和「常務副皇帝」——怡親王胤祥。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