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心率這個問題,
人似乎都一個相對統一的認知:
心跳慢更長壽。
運動員身體好,心跳慢。
小動物心跳快,活得短。
那麼,心跳真的是越慢越好嗎?
「一般而言,人的一生中心臟跳動約 25 億至 30 億次,誰先跳完誰先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一定範圍內,心跳慢一些,壽命就會長一些。」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病學科主任郭藝芳2020年12月11日在其個人微信公號上談到。
郭藝芳院長介紹,按照現行標準,健康人的心跳頻率是每分鐘 60 ~ 100 次。
那在動物界,雞的心跳是220次—360次/分鐘,它們只能活15年,因此心跳總次數大約也是20多億次。
當然,不是所有生物的心跳總數量都是固定的,比如,鯨魚的心率約為20次/分鐘,但只比人類稍微活久一點,它們的心臟總共跳動不到10億次。大象的心率約為30次/分鐘,平均壽命為70歲,所以心跳總次數也是10億次左右。
相對來說,小動物的壽命就少多了,小倉鼠心跳極快,達450次/分鐘,它們的壽命只有短短三年,心跳總次數不到10億次。貓咪正常心跳數是每分鐘120-180次,壽命基本也是只有十幾年。
當然,這條法則並非固定不變。但粗略看來,動物大多數似乎都是心跳越快、壽命越短。
2013年,丹麥公布了一項長達16年的追蹤研究,研究大約涉及5200名男性。其中,約有2,800人提供了充分的醫療數據;在這部分人中,大約三分之一由於各種原因在研究結束前逝世。
研究人員將靜息心率和死亡率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心率和死亡率存在正相關——即心率越高,死亡率越高。
在研究期間,相較於心率低於50次/分鐘的人,心率為71-80次/分鐘的人的死亡率高出51%;若心率在81-90次/分鐘,則風險翻倍;若心率超過90次/分鐘,則風險翻三倍。
你可能認為,這是出於健康狀況或心血管疾病風險,但研究人員已將這些因素納入考慮範圍。即便身體狀況良好,死亡風險依然會提高。
事實上,很多研究都發現,在安靜休息狀態下,每分鐘 50 ~ 80 次心跳最健康,超過 80 次就算增快了。當然,心跳太慢(每分鐘低於 50 次)可能會導致重要臟器供血不足。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戴翠蓮2018年在健康時報表示,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加重時,常常伴有交感系統的過度激活和心率增加。
因此,心率增快不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而且是預後不良的標誌。
在老年人群中,特別是在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控制心率是至關重要的,減慢心率已成為心腦血管病防治的一個重要目標。
哪些原因會導致心跳過快呢?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病學科主任郭藝芳列出了 5 條容易導致心跳過快的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1. 持續精神緊張、思想壓力大
這在職場人士中很常見。咋辦?關鍵是調整好心態,工作要努力去做、去做好,但是精神不能持續緊張。學會把工作當成樂趣,用愉悅的心情去迎接各種挑戰。把工作當成打遊戲、闖關,就會少很多焦慮與煩惱。
2. 長期飲用濃茶、濃咖啡、酒
適量飲茶(特別是綠茶)和咖啡有益健康,但大量飲用濃茶、濃咖啡會導致心率過快,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飲酒也會導致心率快,無論飲酒多少,對身體都沒好處,所以最好一點也別喝。
3. 睡眠不足
成年人每天也要保證睡眠,睡眠過少不僅會導致心率快,還會對身體產生多種不利影響。
4. 缺乏運動
適量運動是降低靜息心率的有效方法。雖然運動過程中心跳會加快,但經常運動的人在休息狀態下心跳會比不運動的人更慢。
5. 肥胖
對於肥胖人士來說,減重不僅會減慢心跳,還會對血壓、血脂、血糖產生全方位的好處。
那是不是心跳越慢就越健康長壽呢?
也未必,《廣州日報》就刊登過相關文章,文中,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公信表示,經常運動的人體質好,心跳慢一些,但我們也能看到,專業運動員未必都比普通人更長壽,因為人的壽命也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在一定的限度內,可以說,心跳偏慢的人會比心跳快的人長壽一點,因為心跳快的人,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心肌疲勞,好比一臺機器,消耗磨損會比心跳慢的人更快,「壽命」自然也相對短一點。而像運動員,經過長期訓練而形成強健的心肌,每一次心跳的輸出量增加,同樣的輸出量需要的心跳次數減少,心臟損耗就更少。
但這些都是就正常範圍而言,超過了正常範圍的「慢」也是不健康的。哪怕是運動員,如果心率低於45次/分鐘,也很可能是不正常的。
心率低於45次/分的病理性心動過緩,會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疲乏、乏力、精神差等現象,這也是不利健康的。如果平常心跳略微偏慢,但並沒有引發疲乏、頭暈等不適症狀,可以不用幹預。如果長期心率低於45,即使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建議到醫院檢查。
一般來說,老年人心跳比青壯年偏緩,心率大致控制在55左右是正常的。如果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平常要注意監測心率,大致控制在60左右為宜。患有冠心病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心率也要控制在60~70之間。
2018年美國《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曾刊文稱,許多生活習慣可以有助於長期降低靜息心率,也可以提高一個人在身體活動和壓力期間保持健康心率的能力。
1. 適當增加鍛鍊
定期鍛鍊是實現持續降低心率的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法。
2. 限制興奮類物質攝入
限制咖啡因和尼古丁等興奮劑的攝入量,這些興奮劑會導致脫水,增加心臟的工作量。
3. 限制酒精攝入
大多數酒精也會使身體脫水。酒精也是一種「毒素」,身體必須更努力地加工和去除它。
4. 健康均衡飲食
多吃富含水果、蔬菜、瘦肉蛋白質、堅果和豆類的飲食,可以幫助改善心臟的健康狀況以及整體健康狀況。富含抗氧化劑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可以幫助降低血壓,使心臟更易於跳動。
5. 充足的睡眠
長期缺乏睡眠會給整個身體帶來壓力,包括心臟。大多數成年人每晚睡眠需要達到 7 ~ 9 小時。
6. 保持健康體重
額外的體重也會給身體和心臟帶來壓力。
7. 學會減少壓力
由工作、照顧家人或經濟負擔造成的壓力,都會使心臟和身體其他部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保持正常的節奏和流動。
8. 多接觸大自然
研究表明,那些在大自然中度過更多時間的人,即使是在樹林或公園散步的人,也往往比那些沒去的人更快樂,更沒有壓力。
9. 練習放鬆技巧
增強自我意識和正念的活動,例如冥想,在常規練習時有助於減輕壓力。
此外,經常按摩手腳也有助於降低心率,一項研究發現,接受 1 小時手或腳按摩後,參試者心率平均降低了 8 次/分鐘。
《文摘報》
創刊於1981
39年來,我們一致致力於讓讀者站得更高,望得更遠,看得更透,思考更深。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負責為您甄選最值得閱讀的文章,
讓閱讀,真正成為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