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是我國傳統中醫學的瑰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醫最古老的醫療保健手段之一。它不但能美容、保健和養生,對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病症的療效也甚為顯著。隨著保健養生的日益普及,人們對艾灸越來越感興趣,現在,怎樣選穴和配穴才能起到良好的艾灸效果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取穴原則
局部取穴
用艾灸直接作用在病灶(古人稱之為阿是穴或天應穴),或在病灶周邊之處取穴,稱之為局部取穴。兩者的作用機理,都是以調整局部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一種取穴法。局部取穴的作用,是因為病灶器官臨近的各穴均具有區域性的就近治療的作用。例如頭部各穴均能治頭痛,眼眶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圍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腸胃;腰骶各穴均能作用前後陰及泌尿系統;胸背諸穴均能作用心肺;四肢諸穴均能作用於關節。局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處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艾灸局部,能使病灶處被障礙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重新再建,增強局部的營養,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滲出物的吸收,有助於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症,由於局部血液、淋巴循環旺盛,可以帶走或中和掉蓄積於病灶組織所發出的病理衝動,大大利於康復。
遠端取穴
用艾灸作用在遠離病灶的經穴,稱之為遠端取穴。其作用機理是由遠而近,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狀況為輔的一種方法。例如胃脹可取足三裡穴;腰痛可取委中穴等。
遠端取穴具有調整全身的功能,激發經氣流行的效果。
配穴原則
本經配穴法
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選取某一臟腑經脈的腧穴,配成處方。例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
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係作為配穴依據,即某一臟腑經脈有病,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在臨床上常取相表裡二經的腧穴配合應用。
上下配穴法
是指腰部以上腧穴與腰部以下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應用非常廣泛,如治療胃病取內關、足三裡;治療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內庭;治療脫肛取百會、長強等。
前後配穴法
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前為陰,後為陽,故亦稱腹背陰陽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以加強協同作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