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走進課堂 美國學生用iPad上英語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沃森維爾,一所學校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使用iPad平板電腦學習。
在大家的印象裡,一個有水平的教師僅用一支粉筆一張嘴就可以把課上得很出彩。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頭幾年裡,老師們所工作的校園,基本還是一個「禁菸、禁網、禁手機」的地方。不過,這片「世外桃源」終究逃不過信息化浪潮的衝擊,在電化教室、PPT、電子白板等幾番現代信息技術的更替後,伴隨著好奇、爭議與懷疑,電子書包已悄悄爬上學生的課桌。
按照上海市教委設定的關於電子書包項目的「時間表」,2010年推進部分學校試點;2011年完成數字課程資源標準建設;2012年推廣區域試點;到今年,將要審核電子書包各項標準,提出整體方案。
電子書包到底給課堂、給師生帶來了什麼?
趙玉成
從增負到減負
沒補貼,沒經驗,電子書包的試點工作全靠教師志願者的一腔熱情。企業做軟體有企業的思維,而他們對課堂真正需要什麼並不太熟悉,很多工作仍需要教師的原創。
第一個初中實驗班歷經三年探索已經畢業,然而談起電子書包,上海市仙霞高級中學校長李靜微坦言心裡仍然沒底。
2009年初,學校和網絡公司合作電子書包試點。所謂試點,就是在開荒。每個學生需要配備一臺筆記本電腦,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學校還要增設伺服器、網絡帶寬,除了這些可以想見的成本之外,學校還重新裝修教室,購買可上鎖的櫥櫃,用於存放電腦,在每個課桌下安裝網線接口和電源插頭。
讓校長更頭疼的是,參與試點的教師沒有補貼,而他們的工作量卻是成倍增加。「沒補貼,沒經驗,全靠教師志願者的一腔熱情。」
首個電子書包試點班班主任許意因為興趣而應徵上崗:「開始時,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都是逐步摸索。教一本教材,企業就提前幫我們做好電子書。等到第一個試點班級畢業,正好三年的教材也全部電子化了。」一次次在技術細節上對企業提出要求,成了李校長的家常便飯,電子書支持數學符號書寫,直到今年才完成。「企業做軟體有企業的思維,而他們對上課真正需要什麼並不太熟悉。」
在另一所進行電子書包試點的虹口區民辦麗英小學,試驗班的語文老師龔華則是自己上網搜集教學資源,自己挑選編輯拓展閱讀材料,自己整合課件。「由廠商提供的教育資源包,雖然包括了與課本內容相關的視頻、動畫、素材,但和一線教師的實際需要還是有不少距離。」
在李靜微看來,教師的忙是一個必然的經過。相對傳統教材,電子書包在資料上的基礎建設很不完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現在將這項任務集中在某個學校的某幾位老師身上,他們當然會不堪重負。
而另一方面,教師自己對電子書包究竟在課堂上能起什麼作用還認識不清。教師的很多負擔增加在將電子書包視為無所不能,就像老師們前幾年剛接觸用PPT、FLASH上課,恨不得把所有的動畫效果都添上,字都是要飛來飛去還帶響聲的。仙霞高中的酈莉老師說:「如果單純將電子書包應用於多媒體課件的製作,那真的還不如用PPT來得方便。電子書包和PPT、電子白板等媒體是完全不同的。」在一開始,老師們都把電子書包作為上課的得力工具,但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問題。電子書包最容易給人帶來的感受是外部多媒體的感官刺激,而這實際上是一種外在的技術更新,對於教育而言只是一種表面的教學技術改進,而並不是教育方式內在的革新。
作為英語老師,酈莉較早意識到了電子書包對自己教學的巨大解放。「我覺得電子書包特別適合學習外語。比如外語的發音問題,以前只能一遍遍地聽磁帶糾正,現在每篇課文只要學生手指一點,標準朗讀就自己出來了。」英語練習客觀題多,電子書包可以進行自動批改。「學生剛剛選完ABCD,滑鼠一點,分數就出來了,學生可以訂正和有針對性的複習,老師工作量減少很多。」
從格式化到個性化
傳統教學不可能為每個學生單獨印製一套考卷和作業,但電子書包的運用卻可以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定性分析和學習軌跡分析,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學。
實時的作業批改,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面貌。「每堂課都不一樣,每個問題都有針對性。」許意老師現在很喜歡當場做小測試,「以前上課對學生哪些知識點掌握哪些不掌握只能靠有限的提問,經常要等到第二天作業批改完之後,甚至期末考試時才會發現問題。而現在我在講課後就將幾道題發布出去,學生做完後正確率馬上就能統計出來。有些知識點,我備課時以為學生理解會有困難,結果他們掌握起來很快,那我也就不需要在這上面花時間了。」
除了客觀題,自動批改還延伸到主觀題。數據分析正是計算機的擅長,分析學生學習情況遠比分析網購需求簡單得多。「我們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定性分析和學習軌跡分析,設定每個學生各門學科的雷達度,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李靜微校長介紹說,「傳統上學校不可能為每個學生印刷一套量身定製的考卷和作業,但現在通過這種實時的課樣分析,我們試圖做到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作業制定。」電子書包批改作業和試卷,老師從中獲取教學信息,診斷學生的各種錯誤、缺陷和問題,並記入學生學習過程的「病曆本」中,據此對學生形成科學的評價。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和糾正學生的錯誤和問題,實現「個別化」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真正達到為學生「減負」的目的。
個性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學生的主動性與興趣。由於新技術使交流溝通成本、信息傳遞成本被極大地壓縮,對學生和教師而言,這都帶來了個性教育的條件。「以前要面對40名學生,舉手發言的永遠只是少數幾個,現在每個學生都能通過電子書包提交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在酈莉老師的課堂裡,她布置課堂任務後,學生已經習慣了自由分組,在組裡發表觀點,繼而進行組和組之間的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
作為語文老師和班主任的許意現在將每次班會課當做了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以前班會課老師講得沒勁,學生聽得打瞌睡。」而在一次時事政治講解中美領導會晤時,許老師播放了歷次美國總統在北大演講的視頻。學生一邊看,一邊就上網搜索別人的評論和相關的背景資料,學生把自己下載的文章推送到老師這裡,「大家一起分享觀點的感覺真的很好。」
如果說以前談到「教育以學生為主」,還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夢想,在電子書包帶來的技術變化的影響下,這種夢想所標示的學習形態的變化已經開始發生。學生開始從只知道接受講課、應付考試轉變成主動學習、看書、找資料。現在他們碰到問題,往往第一反應並不是急著問老師,而是一邊查資料、查工具書,一邊摘取內容群發給老師和同學,在老師上課之前,他們很可能已經討論出了答案。雲課堂技術做到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隨時、隨地、隨心。
從新潮事物到教學工具
學生一開始拿到電腦肯定會好奇,恨不得所有功能都試一遍,只要過了這段適應期,電子書包就和鉛筆盒一樣普通了。
「電子書包在課堂內使用,在課堂外推廣。」事實上,按照李靜微校長的理解,之所以電子書包有別於其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於電子書包包含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系統,不是單純在教育儀器技術上的進步。
學生手裡的平板電腦,只是電子書包的終端顯示,並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仙霞高中,電子書包包括了「雲課堂」數據存儲系統、「班班通」聊天軟體、平板電腦接收終端及隱藏在這之後的大量電子課件、字典、資料庫、伺服器、分析系統等等。
電子書包的班班通平臺帶來了學生交流空間上的解放。傳統班級裡,學生大多數時間只和前後左右的同學交往,而如今利用網絡,整個年級的學生成了一個集群,大家通過對相同問題的討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這種頻繁交流的緊密關係也延續到了師生之間。許老師班上有個學生以前課堂提問非常膽怯,而在「班班通」系統中,他的問題卻是最多也是最大膽的,這讓許老師大為驚訝。
對於社會和家長有關電子書包的擔心,在許意老師看來,很多是因為不熟悉而產生的誤解。比如家長最擔心的是學生容易沉迷網絡,許老師三年實踐下來發覺,這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問題。通過在教室背後安裝攝像頭,設置網址屏蔽等技術,就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利用電子書包。而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健康上網的心態:「學生一開始拿到電腦肯定會很好奇,拿到手就上網改桌面,恨不得所有功能都試一遍,其實我們成人也一樣。關鍵是設定一個過渡期,不要神話電子書包,學生慢慢適應了,就會把它當作和鉛筆盒一樣的工具。」電子書包已經逐漸從一個新潮事物變為教學的工具。
四年前,這所普通中學的老師們還在夢想著教室不再有粉筆,每個年級能有一塊電子白板,誰料現在每間教室都已安裝了電子白板。老師們笑言,再過四年,電子書包或許也會成為課堂的標配。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