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6個關鍵詞:無為、清靜、寡慾、無爭、坐忘、九守

2020-12-15 一家爭鳴

和其他任何正規宗教一樣,道教也有著自己的教規、教義、信仰和追求,那麼,在道教的教義中,有6個「關鍵詞」,你又知道幾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

第一個關鍵詞:「無為」

「無為」是道教教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道教教徒對待社會政治和為人處世的最基本態度。「無為」,簡單來說,大概就相當於「不作為」,可是,道教為何會如此倡導「無為」呢?原來,在道教看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有其「道」,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人們只需順其自然就好,也就是所謂的「無為」。

第二個關鍵詞:「清靜」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靜」與「無為」往往連在一起,而實際上,它們是道教兩個獨立的「關鍵詞」。道教最崇尚的,當然是「道」,不過,「道」卻還有著一個「根本」,那就是「清靜」。道家認為,但凡學道之人,只有保持身心的「清靜」,才有可能得道;換句話說,「清靜」就是得道的基礎,是「道」的根本。

第三個關鍵詞:「寡慾」

「寡慾」也是道教教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道家看來,任何人都有著無窮無盡的欲望,而這,也正是人們無法「得道成仙」的關鍵之所在,所以,若想修道成真,就必須要節制各種欲望,做到「少私寡慾」。《道德經》上有這樣的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說的就是「欲」的危害。當然,道家的「寡慾」,並不等同於「絕欲」、「無欲」,而是要求人們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第四個關鍵詞:「無爭」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儘管是「無爭」的,但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於是老子又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這個「無爭」,就是道家的一種行為準則。在我們今天看來,「無爭」只不過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不過,它往往也是一種大智慧。

第五個關鍵詞:「坐忘」

所謂「坐忘」,就是排除所有的私心雜念,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坐」,是姿態,「忘」,則是在此姿態下而達到的狀態。忘掉過去,忘掉現在,也忘掉未來;忘掉他,忘掉你,也忘掉我自己;忘掉喜,忘掉憂,也忘掉愁;總之,心如止水,心外無物,一切的一切,都忘掉了。若是能達到「坐忘」的境界,那麼離「得道」也就不遠了。

第六個關鍵詞:「九守」

既有「忘」,也有「守」。所謂「九守」,指的是道家子弟修持的九項內容,即「守和」、「守神」、「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九守」是道家的九項修持內容,事實上,它也是人們追求養生的九個要訣。世間萬物,千變萬化,倘若能夠做到「九守」,則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和「隨機應變」了。

以上就是道教教義中的6個「關鍵詞」,即「無為」、「清靜」、「寡慾」、「無爭」、「坐忘」和「九守」。親愛的小夥伴們,這6個「關鍵詞」,你能做到嗎?呵呵,我們當然做不到,否則,那我們豈不早就「成仙」了?

歡迎關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相關焦點

  • 道教的世俗與神聖:入世積功累德,出世修仙證道,才能成仙合道
    強調的是要誠信為人,寬容待人,無為不爭,淡泊名利。《道德經》中曾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故《想爾注》嘗指出:仙人道士與俗人異。清靜能使國家得到休養生息,能使社會人心歸於正定,少些浮華,能使人質樸公正廉明,少些機巧貪念,能使修行者生命得到保養,精神得到升華。在道教的教義中,清靜與無為、寡慾是互相關聯的。清靜無為是說要順自然而為,不要逆自然而動、傷害天地自然的本性;對人來說則是要保養人質樸清靜的本性;清靜寡慾則是說人當少些欲望,以保養好人的質樸本性。
  • 道教法術是如何修煉的!
    默想法也即意想存想是古代用於自身修煉養生的方法,後用於修煉內丹功法,作為修煉之法術,道教中無論正一或全真道法事中都離不開默想, 守靜意想、存思、內觀、默想是道教法術的大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祖師雲:抱元守一是功夫,一切唯心造,維有心清靜,心到是一切法皆是方便之法,宜平常之心明修心之理,從明理中生智慧,靜能生慧,明道之理抱元守靜這個「一」,是修法修道心的竅門,以意念修煉就是修虛靜術,以存神、內觀、冥想,默念、坐忘、守竅、存思等等方法,修道宜靜守性不宜妄動。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陽《太平經》中有「貪財色災及胞中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老子想爾注》中有「奉道誠,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之說。這些「道誡」都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想爾九戒」的出現,早期道教戒律正式形成。此時的戒律多源自老子的思想,主要戒貪慾、講誠實、守清靜。如想爾九戒的內容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 道教,究竟該弘揚些什麼?
    當把自我放在一個小的格局的情況下,簡單的為了清靜而修行,簡單的為了自我而修行,總歸是小道;老君常說清靜經,講的是清靜的心態,而不是隔絕世間的一切,一味的清靜。如果不能積極面對,不能真實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別清高的說自己無爭。
  • 《道德經》大智慧: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這裡其實還有個背景,彼時劉邦已經死了,呂后和張良,包括蕭何都提倡無為而治的理念。所以你會發現,劉家雖然上面鬥的你死我活,但是對下面確實還是可以的。領導都提倡無為了,曹參會不跟上?我估計每天上班的時候,曹參恨不得把「無為」兩個字寫臉上,事實上他的口號確實喊的震天響,但到底無為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那時候的曹參是真把「無為」理解成啥都不幹。
  • 清靜為天下正丨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淡泊者須有雲水氣度松柏精神,外表的瀟灑是一種景觀,內心的清靜是一種境界,一切都在淡然中,一切皆在寧靜裡。一路走來,總是為名利所勞,恩怨所困,被是非所纏,流言所擾。為何人在社會不同於淤泥中的不染之蓮呢?高風亮節在於不被物累,穿梭於燈紅酒綠聲色犬馬的今天,如何才能鶴立雞群,灑脫自在,無所羈絆?唯有清靜!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中國人內心最高的殿堂信仰-道教
    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十二世紀左右山東、河北興起了新道教:輔極帝君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繼承了鍾呂二人的金丹法脈,並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特點,並逐漸包容合併了蕭抱珍創立的太一道和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 抗戰時期,我國的道教都在做什麼?網友紛紛表示:刷新了對道教的認知!
    ——卡爾·貝克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它是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時期,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從古至今,道士們都是以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因此,道教人士往往存在於深山老林,一般不會輕易深入紅塵。
  • 張道陵並非「道教祖師」?多數人不知的六個道教冷知識!
    道教是我國一個頗為神秘的本土宗教 。道教學說探究宇宙、生死等奧秘,故而玄而又玄,有「玄學」之說。因此,民間對道教的了解也極為模糊。本文我們就來說一下,不為人知的道教冷知識。一、張道陵為「道教實際創始人」而非「道教祖師」對道教有一定了解的小夥伴,會覺得張道陵開創道教,那麼他就應當為道教祖師。
  • 道教: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道教承襲了黃老道家思想,以「道」作為核心信仰。在數千年的封建時代,道教與儒、釋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道教文化包羅萬象,不僅有道教的教規戒律、齋醮科儀、修煉之術等等,同時還包含了中國傳統的哲學、科學、醫藥學等多個方面。道教在修行和處世時,有著不同的基本教義。
  • 九字真言,道教護身闢邪秘術!(內含詳細手印)
    「臨兵鬥者,皆數組前行」口訣源自道教經典《抱樸子》。道家九字真言出自我國東晉時期葛洪所著的《抱樸子內篇登涉》,原文書中是這樣敘述的:「入名山,以甲子開除日,以五色繒各五寸,懸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鬥者,皆數組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闢。要道不煩,此之謂也。」
  • 「探尋無為舊城」民間流傳九街十八巷的無為城,你知道多少?
    主要公共建築有1956年建成的縣人民大會堂,1959年建成的大江劇場,1980年代建的電視轉播塔和商業大廈、供銷社商場及原建於十字街的百貨商場、無為飯店、二輕局、郵電局4幢大樓。無城民間流傳九街十八巷,三井對廟堂的俚語。廟堂即老城隍廟,解放後其舊址闢為為縣政府。據說,徐庭瑤外出求學時,曾到縣城隍廟抽籤了一注「下下籤」: 前程未卜,並有災禍。
  • 清靜經原文譯文,講解
    《清靜經》在道教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歷來為此作注者眾多。《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把《清靜經》放在眾經之首,每日持誦,可知該經是道教 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每每朗誦此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靜」、「漸入真道」。(2)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簡稱。曰,稱、說。
  • 道教詩詞|鄭板橋《宿光明殿贈婁真人》
    嗣漢天師府 | 道教祖庭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 小編提示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