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宴成為一種社交方式,代表的就是高級禮遇。身在其中的人,要付出諸多成本,也要承擔各種「風險」。
時間是奢侈品,他們卻能消受得起
玩命工作是現代人的常態,就算難得空閒,懶癌細胞也會迅速扼殺買菜做飯的念頭。畢竟這年頭,沒什麼需求是外賣無法解決的。不論是身體溫飽,還是精神享樂,在每分每秒所得利益、所耗成本都要細究的「生活精算師」面前,起個大早外出挑選食材,細細烹飪幾道工序複雜的菜,太不值當!而煲一鍋鮮香濃鬱的湯可能需要消磨三小時,在客廳給水果、零食擺盤簡直像浪費生命,可想而知,每一場家宴,都藏著主人對訪客的愛與寵溺。
走心指數:★★★★☆
居家秘密你們儘管看,怕了算我輸
極度敏感的青年男女,恨不得整日罩著自己:社交小號三兩個,不希望聽的歌、看的電影甚至點讚的評論都變成「小透明」;即使想發朋友圈吐槽,也要思前想後、字斟句酌,情緒還未暴露就流失了。但請你回家吃飯的人,全然拋棄了「偶像包袱」,從臥室、書房到廚房、衛生間,哪有什麼私密,盡情「參觀」就是。熱衷於家宴的主人,正是看重這一過程,有更多空間表達自己。他們才不會藏起新款腮紅、限量手辦,而是巴不得你多了解一點,與Ta確立更深層的關係。
走心指數:★★☆☆☆
聚會上專門製造嗨點的「捧場王」
現實中很多友誼看似堅韌,實則十分容易崩塌,別說結識新夥伴,就連維護「舊情」都是個問題。當大家都習慣依賴朋友圈點讚、微信群發祝福鞏固關係時,有的人已把「下次見」「改天約」視為口頭禪。相較於大眾熟知的「中國式飯局」,家宴能營造一種更加安逸的氛圍,而主動設置家宴的人,在浮於表面、停留在線上的形式化社交面前,也顯得愈發走心。他們就像聚會上專門製造嗨點的「捧場王」,有多主動就有多投入。這是因為很多人希望對方重視自己的性格內在而非外表。在東京,就曾舉行了一場名為「口罩速配」的相親活動,引發很多人推崇。
走心指數:★★★☆☆
有一種朋友圈親密秀,叫做「我去你家吃過飯」
人們大都是喜歡去朋友家裡做客的,因為它就像赴一場令人心底暖流湧動的儀式。雖然主人和客人都清楚,去外面吃飯省事,在家裡做菜更麻煩。但就這點兒麻煩,偏偏是家宴的精髓所在。羅振宇在《奇葩說》裡和蔡康永辯論,把添麻煩視作高級的社交貨幣。那麼在所有的宴請裡,家宴恐怕就是這貨幣的「最高面值」了。
20世紀80年代,香港的家宴更多時候是某個圈層的入場券。比如有幸獲邀至金庸的家宴中,就意味著你在香港文化界的地位「已經夠班」。而現在,朋友家大快朵頤後,曬出美美的自拍合影,或是「大廚」的背影+「作品照」,已然演化成社交圈一種高級的表白——這世界很大,你未必能找到一個想請回家吃飯的人;這世界很小,當有人邀你回家吃飯就是親密的象徵。
真正在乎的人,不捨得帶去外面吃飯 家宴,成年人最高級別的款待
那些真正在乎的人,是不捨得帶去外面吃飯的。有條件的人,更想把客人留在自己家裡,用一頓走心的「私房菜」來招待。再高級的酒店,花的不過是一筆錢而已,但在家中設宴,才是真正花心思的款待方式。
請你吃飯的人很多,請你回家吃的太少
你有多久沒請過朋友來自己家裡吃飯了?你上一次收到鄭重其事的家宴邀請,是什麼時候?
飯局,集中體現了現代人獨特的社交規則,但它多少有些功利意味。人們總愛將飯局上結交的友誼稱作「酒肉朋友」,且不管那些人是否真的會「大難臨頭各自飛」,至少說明,作為一種社交手段,飯局很容易讓人產生不安全感。正因為如此,它正逐漸被家宴所取代。
前陣子,在朋友圈刷屏的韓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一經播出就在豆瓣拿下了8.9的高分。劇中的「漂亮姐姐」,就是憑藉「吃飯這件小事」撩到了「小奶狗」。而很多人,也在劇中所演繹的「吃飯梗」中,悟出了「餐桌社交」的本質。
家宴,曾是中國人最基礎的生活習慣和社交禮儀。它既可以像袁枚、李漁那樣,認真到把每場家宴都變成個人秀,也有可能像四川人那樣,把私房家宴衍生成一個菜系。但在「去外面吃」的選擇越來越多的當下,家宴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變得稀貴起來。
這大概是因為,作為一個人最後的領地,家往往是Ta最為私密的場所。家宴的邀請或被邀請,都絕對意味著社交高門檻——一次家宴的舉辦,並不是簡單地叫朋友來家裡吃飯,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基礎上,是親密關係的重要體現。
當你對星級飯店餐桌上的觥籌交錯既熟悉又厭倦,不如在家小露兩手自己的私房菜,展現自己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當你不願再盤算落座各位的利害關係,言不由衷地恭維,不如置身於家庭輕鬆、溫暖、隱秘的氛圍,投入真實情感。當你無需小心翼翼,將那些平日不便公開討論的話題,沒有目的地,連著真心一塊兒掏出來,必定是煙火氣十足的。
城報記者 吳夢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