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一塊好牛腩,和燉一塊好牛腩,真是吃肉屆非常重要的兩件事情。要選合適的牛腩,還得燉得軟爛夠味,不容易。
愛吃牛腩的香港人,是牛腩方面的行家。不管是茶餐廳就有的清湯腩,還是鼎鼎有名的老字號「九記牛腩」,都把牛腩這個部位做得十足到位。我的朋友@默識先生 曾經在知乎回答過一個問題叫「牛腩指的是牛身上的哪個部分?」,把牛腩的不同部位(是牛腩的部位哦不是牛肉的部位哦!)寫得非常詳細清楚,我把連結附到閱讀原文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不過我有一次下載了@默識先生 回答中的牛腩部位分割圖到手機裡,然後到菜場準備對著圖片買牛腩的時候... 覺得我不管是扔這麼一堆純廣東地區的名詞給肉鋪老闆,或者是指著掛起來的肉說「我想要第幾根到第幾根肋骨之間的牛腩」,可能都會被清真肉鋪的老闆打死(微笑臉)。
所以我們還是看看菜場一般怎麼區分牛腩的部位吧,很重要!請學起來!先學買菜再學做菜!
鑑於沒有以任何形式得罪肉鋪的老闆,所以老闆非常配合我拍照... 這一塊是「肉多的牛腩」,廣東香港地區稱之為「坑腩」的就是了。特色就是肉多筋少,肉味會比較濃,適合拿來煮湯。是的,肉的多少其實和湯味的濃鬱程度正相關,這在哪個湯類菜譜裡都適用。
這一塊則是「筋多的牛腩」,廣東香港地區稱之為「爽腩」。肉少筋多,肉味相對沒有那麼足,但是筋的部分口感爽脆有韌性,我也很喜歡~
兩者對比一下,是不是很明顯。
所以呢,結論就是如果要煲湯,請選肉多的部位。如果要紅燒類的做法,可以選筋多的部位。當然啦,這些都是建議,愛吃哪個部位還是看你自己的偏好。北方同學請儘量找清真肉鋪來買吧,比普通菜場的牛腩來得好很多,南方同學我就不是很清楚啦。
我選了一塊肉多的牛腩,做了個蘿蔔燉牛腩,好吃!燉的時候也有頗多訣竅。
原料:
做牛腩最怕的就是肉質不夠軟爛,這大概會有三點需要注意。一是不要太早放鹽,否則肉質收縮容易煮不爛。二是火候要夠,普通砂鍋或鑄鐵鍋,最起碼要煮上一個半小時。即使是高壓鍋,也要煮上三十分鐘。而第三點... 大概是很多人沒有注意過的,請往下看步驟圖。
步驟:
1. 牛腩先焯水,煮掉血水之後衝洗乾淨備用。
很多人分不清什麼時候要把食材放到沸水裡,什麼時候要放到涼水裡處理。這個其實也分蠻多種情況,在不同的菜譜裡慢慢說吧。如果是對於需要排出血水的肉類,需要放到涼水裡,把肉和水一起煮沸。放到沸水裡會讓肉質表面太快收緊,肉質變老,而且時間太短了血水出不來。
2. 焯水後的牛腩,加一塊拍碎的老薑、一顆八角、一小塊桂皮、十顆左右花椒和兩片香葉,放沒過牛腩分量的水,燉煮到軟爛。時間就像上面說的一樣,用普通砂鍋或鑄鐵鍋,就燒開之後轉小火煮上一個半小時。用高壓鍋,就在「上汽」之後再煮三十分鐘。
你大概會發現,我是把牛腩整塊入鍋的哦!沒有切開哦!沒錯啦這就是要獲得軟爛牛腩需要注意的第三點。牛腩如果在焯水後馬上切塊,肉汁會太容易流失,而肌肉纖維也感覺有點「伸展不開」,口感會有點柴。在整塊下鍋並且煮到軟爛之後再切,就沒這個問題了。
處理好的牛腩是這樣:
3. 把煮好的牛腩切成麻將大小的塊,白蘿蔔也切塊,一起轉到湯鍋裡,再煮半個小時。
如果本來就是用的湯鍋,那麼直接把白蘿蔔加進去就可以了;
如果之前用的高壓鍋,為什麼不能繼續用高壓鍋來煮呢?這是因為高壓鍋裡面的湯水和食材滾動幅度都太小,雖然牛腩的肉質夠軟爛了,可是湯水的味道會不夠濃鬱,所以需要轉到湯鍋裡讓它滾一滾;
白蘿蔔起碼要煮到筷子可以輕易戳破的程度,我是建議還是煮夠半個小時,味道融合會比較好;
在關火之後再加鹽,避免因為加鹽太早、湯水蒸發而導致調味過鹹。
吶,這就是一碗好好喝的蘿蔔燉牛腩。湯底清淡又有味,牛腩也足夠軟爛。
那麼你說紅燒牛腩怎麼做呢?是不是差不多?啊哈哈,不是哦... 紅燒牛腩有另外的技能點呢,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