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六福IPO上會在即:3000多家加盟店撐起十多億營收 商標陷爭議隱憂仍存)
耳熟能詳的珠寶商「周六福」要衝刺上市了。
10月29日,一度受廣發證券「拖累」的周六福珠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周六福)終於將上會接受審核。
周六福是集珠寶首飾研發設計、生產加工、連鎖銷售、品牌運營為一體的時尚珠寶集團。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擁有加盟店3425家、自營店28家,營銷網絡遍布全國。根據中寶協出具的證明,截至2018年12月31日,周六福境內門店數量較同行業上市公司排名前四。競爭對手裡,已有十餘家企業成功上市,其中不乏周大福(1929.HK)、六福集團(00590.HK)、周生生(0116.HK)、老鳳祥(600612.SH)、周大生(002867.SZ)等行業龍頭。
3000多家加盟店撐起的IPO
在「周大福」、「周大生」、「周生生」等珠寶品牌紛紛上市後,出道較晚的「周家小弟」周六福也要上市了。
從2004年在深圳創立到衝刺上市,迅速擴張的加盟店對周六福來說功不可沒。
最新招股書(上會稿)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擁有加盟店3425家、自營店28家。2017年-2020年上半年,周六福報告期各期淨增加店數分別為489家、529家、665家和-21家。
「公司『渠道優先』的戰略及一系列配套策略是加盟店快速增長的關鍵。」周六福表示。
周六福稱,公司充分發揮加盟模式的優勢,實施「渠道優先」戰略,與全國各地的優質加盟商深入合作,以利用該等加盟商在當地的商圈資源、人力資源和資金資源快速建立起廣闊的連鎖網絡。
與此同時,公司以具備競爭力的加盟政策吸引優質加盟商。同等渠道規模的珠寶品牌裡,公司整體的加盟政策相對更加優惠。加之2017年,公司對素金類產品的品牌使用費政策由按克收費調整為按店按年收取固定金額,該種收費模式對優質加盟商更具吸引力。
此外,珠寶行業消費回暖為加盟店快速增長提供基礎。
2013年的金價暴跌引發了消費者的黃金首飾購買熱潮,也提前透支了黃金首飾需求量,導致整個珠寶行業在2014年至2016年經歷了相對低潮的一段時期,自2017年起,在居民收入逐年增長、鑽石滲透率不斷提高、年輕消費群體崛起以及三四線城市對於珠寶需求日益增長等各種有利因素的促使下,珠寶行業在2017年開始呈現消費回暖趨勢。
2014年底,全國首飾標準技術委員會對強制性國家標準《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GB11887-2012)進行了修改,剔除「千足金」等稱謂,引導消費者更加注重珠寶首飾設計、工藝、款式及品牌價值。
周六福認為,在此背景下,對於全國各地,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珠寶門店經營者而言,過去其無品牌或者自創品牌的經營模式受到嚴重挑戰,由於在規模、資金、成本等方面處於劣勢,加之其本身在品牌運營管理、產品營銷設計、企業經營運作上能力欠缺,在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品牌的情況下,該等經營者將不得不選擇加盟品牌知名度較大的珠寶品牌共同發展,全國性珠寶品牌從而獲得良好的發展契機。此外,公司加盟店在報告期內高度覆蓋三四線城市,該等城市相對低廉的物價水平、生活成本,使當地人群擁有更多的自由支配財產和更高的消費力。
最新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周六福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加盟模式。2017年-2020年上半年,加盟模式收入分別為80,717.64萬元、132,256.30萬元、176,363.12萬元和49,299.39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6.45%、82.18%、82.00%和62.05%,雖然佔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總體仍然較高。
周六福坦言,加盟模式使公司能夠快速佔領市場,符合公司所處的品牌發展階段及公司所制定的「渠道優先」戰略要求。然而,對加盟模式的過度依賴可能帶來一定的經營風險,若發生加盟商大規模地自主撤店停止經營或轉換品牌、無法續約店鋪租賃合同或聯營合同等情形,而公司又無法對渠道的類型布局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則產品銷售將面臨增長放緩甚至下降的風險,公司的經營發展也會受到不利影響。
「珠寶行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鋪貨成本高,運營資金壓力比較大。加盟模式可以大大減少資金壓力,但也會給品牌管理、運營等帶來挑戰。」秘色東方珠寶文創品牌創始人曹春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自營的話我自己開一家店要投入很多錢,加盟模式品牌方可以低成本迅速擴張,但是對品牌的控制就沒有那麼強了,比如說加盟店鋪的調性,產品會不會『摻貨』等等。」一家堅持自營的資深珠寶業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倚重加盟模式的珠寶品牌也不在少數。「老鳳祥也有很多加盟店」,她表示。
加盟模式讓周六福得以迅速擴張,而倚重加盟模式下的運營管理也挑戰重重。
公開資料顯示,報告期內,周六福兩次因違法違規行為被深圳有關部門行政處罰,在2017年上海市貴金屬制(飾)品產品質量監督的抽查中也發現了周六福的不合格產品。
「周六福」商標仍陷訴訟爭議
與「周大福」、「周大生」、「周生生」等珠寶品牌相似的品牌名,讓出道較晚的「周六福」也總讓人有種熟悉之感。
然而,與「品牌捷徑」隨之而來的商標問題也一直在困擾著周六福。
由於香港法律規定,有一字之差就可以完成註冊,所以在香港經常會出現「李逵、李鬼」傻傻分不清的局面。其中,僅在香港註冊名中帶「周六福」三字的公司就多達數家。
2015年,當時的東莞市高尚周六福黃金鑽石(現已更名為「東莞市皇悅」珠寶)、香港周六福黃金鑽石首飾集團、福建周六福黃金鑽石首飾等一眾名稱含有「周六福」的公司對周六福提起訴訟,旨在原告對「周六福」這一商品名稱具有在先使用權,並確認「周六福」三個中文字不享有註冊商標權,確認中文「周六福」不是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而是經過眾多企業和經營者共同使用已被公眾普遍認為指代珠寶首飾商品的通用名稱。
直到目前,此案還未有定論。
「周六福應該算國內第一梯隊的珠寶品牌,這兩年也在做一些新的嘗試,包括網際網路一些IP的結合等等。我個人覺得設計能力可能還是需要加強。這種設計能力不僅僅是說這個產品本身的工藝怎麼樣,還有從美的角度,從適合穿戴等等各方面來說,怎麼能和國際品牌去靠近,這方面需要持續加強。這可能也是國內珠寶商都面臨的問題,文創如何體現價值,設計還是我們的短板。」曹春祥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