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選萃:溫經湯

2021-02-12 彩雲長在

溫經湯

組成用法
    吳茱萸6~10g、當歸10~12g、芍藥10~12g、川芎6~10g、麥門冬15~20g、半夏10~15g、人參10~15g、阿膠10~15g、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薑6~10g、甘草3~6g。水煎二次,溫服,每日二次。

方證
    1.月經不調、血色暗淡或有血塊。
    2.自覺手足心熱而又惡風、自汗,午後有發熱感,或有頭痛、噁心。
    3.腹壁薄而無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
    4.口唇乾燥,舌質暗淡,脈澀。

現代應用
    1.婦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內膜增殖、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痛經、閉經等以月經異常為特徵的疾病多見本方證;更年期綜合症、卵巢囊腫、不孕症、習慣性流產、附件炎、胎動不安、老年性陰道炎、外陰瘙癢症、輸卵管不通等婦產科疾病也有陡用的機會。
    2.男科疾病如陽痿、精少不育症、睪丸冷痛、前列腺增生、副睪炎,精液不液化症也一樣可以參考使用。
    3.其他疾病如疝氣、血吸蟲性肝病、溼疹、手掌角化症、冠心病、坐骨神經痛、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等。

經驗參考
    溫經湯是中醫婦科的一張調經良方,後世多用於月經病。如《備急千金要方》載「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斷,或月經來過多,或過期不來」。《古方藥囊》記載了溫經湯的運用範圍:婦人腹脹,手足發熱,唇燥或裂者;或因下利數日不止者;或有月經不凋,或閉經,或月經量過多者;或因寒症久不妊娠者;寒症頭痛,月經不調者.皆宜。因此,溫經湯的「溫」當理解為「和」,足—張溫和經水的方子。

    大塚敬節治療一35歲婦女,形瘦貧血。主訴鼻塞、頭痛。曾流產一次,其後不孕。手掌幹而粗糙,擦之沙沙作響,皮變厚而表皮剝落.其處有煩熱。月經不調,無帶下。大便一日兩行,略有下利感,小便頻。左腹直肌硬,且有壓痛。口唇乾。與溫經湯,服用七日鼻塞有好轉,手掌見潤。冉服七日,鼻塞、頭痛、手掌皸裂基本痊癒。經期嗜睡亦消失。據說體重增加2千克。希望有子,至得子而用藥中止(《漢方診療三十年》)。

    矢數道明治一26歲女子。結婚二年未孕,據基礎體溫表判斷為無排卵。患者每年僅行經3次,月經量極少。在1年半前開始發生雙手指端粗糙,裂口而疼痛,常全身冷而手心、足心及口唇發燒。診後給予溫經湯,服藥後首見指端粗糙好轉,發燒感消失。繼服5月後,指端之指紋完全恢復正常。1年後妊娠,產一健康女嬰(《漢方辨證治療學》)。

    王佔璽治療李某,女,51歲。患月經淋漓不斷已有月餘,少腹疼痛較重,漏下血塊,並伴上腹痛,飲食不佳,腹脹滿不適。切脈弦細,左關尺較弱,舌胖黯淡,苔薄白,上腹部有壓痛,肝在劍突下三指,此患者素有肝鬱脾虛疾患,血瘀氣滯,血不循經,故致漏下不止。

    治療應先救急,遂投溫經湯加減:吳茱萸6g,丹皮12g,半夏10g,阿膠10g,麥冬10g,炮姜10g,太子參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香附10g,小薊30g,甘草6g。服藥2劑後月經已淨,腹脹痛亦減,納增。又投以清肝健脾之劑而愈(《張仲景藥法研究》)。

    從這些醫案可以看出本方主治月經異常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孕症,同時對於皮膚營養障礙所造成的粗糙狀態也有改善作用。因此,除了用於婦科病外還可治療溼疹、手掌角化症等皮膚病。
    本方是經方中的大方子,從方劑的組成來看,不難發現有桂枝湯、麥門冬湯、膠艾湯、桂枝茯苓丸、吳茱萸湯、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痕跡。可以認為本方是山這些方劑相合併化裁而來.基於此,我們町以通過這些方劑的方證來加深對本方證的理解。

    比如,本方證的瘀血證可以看作桂枝茯苓丸證之輕者,故去桃仁;月水過多,此膠艾湯證也;「唇口乾燥」乃麥門冬湯證也;「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此又是「內有久寒」的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證;並由此推測出其人當脈細欲絕,至少脈象不會很充實。從炙甘草湯證來理解,則其人當瘦弱可知;「病下利數十口不止」,有人認為應當是下血而不足下利。但若為下血,則方後所言「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這句話豈不是多餘之言?這也不符合仲景惜墨如金的寫作風格。

    其實,下利不止也並不為錯,吳茱萸湯即可治療下利。以方測證,病人還可以出現一些或然證,如吳茱萸湯證的頭痛,當歸四逆湯證的凍瘡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溫經湯可作用於下丘腦,促進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具有調節性激素、改善子宮及周圍組織的生理效應、促進新陳代謝等藥理作用。

     張紹舜以本方治療子宮發育不良引起的不孕症(新中醫,1988;12:33),也說明子宮是本方作用的重要靶器官。不過,再結合上述治驗中對手指皮膚粗糙、皸裂的治療效果來看,說明本方對末梢循環有改善作用,從而說明其血液調節作用是全身性的。對於婦科應當是通過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來間接改善子宮新陳代謝的,激素調節的參與又使得血液循環對子宮具有選擇性和趨向性。同樣也可以改善腸道循環狀態促進病灶的修復而治療下利。

    本方的作用機理是多靶點的,不止作用於循環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對於造血系統、凝血和抗凝系統的調節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環節。
    使用本方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握體質。其人形瘦面色白,營養狀況不佳,多見貧血貌,平素怕冷,大便溏,尿頻而清長,皮膚粗糙或皸裂,或肌膚甲錯,或面部黃褐斑,毛髮易於脫落或無光澤,手足多涼,脈象細而無力,舌體多胖大,舌質嫩,邊多有齒痕。

    二是本方證有手足煩熱、口唇乾燥、暮即發熱等瘀血證,不可誤認作熱證。

    三是辨別腹證。本方腹證當有腹滿,腹直肌緊張而腹壁按之軟而無力的特點。似乎類似於桂枝湯證的「燈籠腹」。腹雖脹滿卻無包塊可及,總體來看當屬於虛弱性的腹證。

    四是靈活調整方中藥物的劑量。血虛明顯者,加大當歸、白芍、阿膠的用量;瘀血甚者,加大川芎、丹皮用量;寒症明顯者,加大吳茱萸、桂枝、生薑用量。

     劉渡舟根據臨床經驗,提出凡用溫經湯,必須重用麥冬以滋肺胃之津液、又能通心肺而養營血,同時還能監製吳茱萸、桂枝等溫燥而避免耗陰,可以減少服藥後引起的頭暈、咽幹、心煩等副作用(劉渡舟主編《經方臨症指南》)。

    溫經湯的加味藥多為香附、艾葉、熟地、桃仁等。五是本方應用範圍廣泛,但不是包治一切婦科病的通治方。其證以寒證和血瘀證為辨證要點,出現發熱時要與丹梔逍遙散證相鑑別。後者的體質狀態比較好,而且情志因素所佔的成分比較大,其證下血多鮮紅或紫紅,質地多粘稠。膈下逐瘀湯證也可見到血瘀證表現,但其寒象則不及本方證。

原文點睛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敷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肢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二篇第九條)
    吳萊萸三兩、當歸二兩、芎勞二兩、芍藥二兩、人參二兩、桂枝二兩、阿膠二兩、生薑二兩、牡丹皮(去心)二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方論選萃
    程雲來:婦人有瘀血,當用前證下瘀血湯,今婦人年五十,當天癸竭之時,又非下藥所宜,故以溫藥治之,以血得溫即行也。經寒者溫以茱萸薑桂,血虛者益以芍藥歸芎,氣虛者補以人參甘草,血枯者潤以阿膠麥冬,半夏用以止帶下,牡丹用以逐堅癥。十二味為養血溫經之劑,則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凋月水(《金匱要略直解》)。
    吳謙等:婦人年已五十,衝任皆虛,天癸當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數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煩熱,陰血虛也;唇口乾燥,衝任血傷,不上榮也;少腹急滿,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經半產崩中,新血難生,瘀血未盡,風寒客於胞中,為帶下,為崩中,為經水愆期,為胞寒不孕。均用溫經湯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宮補衝任也(《醫宗金鑑》)。
    尤在涇:婦人年五十所,天癸已斷而病下利,似非因經所致矣,不知少腹舊有積血,欲行而未得遽行,欲止而不能竟止,於是下利窘急,至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者,血結在陰,陽氣至暮不得人於陰,而反浮於外也。少腹裡急腹滿者,血積不行,亦陰寒在下也。手掌煩熱,病在陰,掌亦陰也。唇口乾燥,血內瘀者不外榮也,此為瘀血作利,不必治利,但去其瘀而利自止。吳茱萸、桂枝、丹皮人血散寒而行其瘀,芎、歸、芍藥、麥冬、阿膠以生新血,人參、甘草、姜、夏以正脾氣,蓋瘀久者榮必衰,下多者脾必傷也(《金匱要略心典》)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在的微信公眾號。如果你喜歡穴位養生。想要學到更多的中醫養生知識,請加入免費學習群:

相關焦點

  • 方劑選萃:啟膈散 五香散
    【方論選萃】      清程國彭: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劑通用,不思吐,溼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潤。經云:三陽結謂之膈。結,結熱也,熱甚則物幹。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幹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槁在下脘者,食雖可入,久而復出。夫胃既槁矣,而復以燥藥投之,不愈益其燥乎是以大小半夏二湯,在噎膈門為禁忌。予當用啟膈散開關,更佐以四君子湯調理脾胃。
  • 方劑選萃:三仁湯 黃芩滑石湯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溼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溼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溼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溼邪乘勢內漬,故洞洩。
  • 方劑選萃:加減六和湯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此和解表裡,參以消導之法。故用薷、杏宣上發表,藿、樸宣中化溼為君;臣以苓、滑、扁豆,導下消暑;佐以萊、豆蔻,消食和氣;使以木瓜,既善制暑,又能舒筋。是為表裡和解,三焦分消之良方。       凡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表裡同病者,此方加減,最為繁用。
  • 方劑選萃: 橘核丸
    【方論選萃】      清汪訒庵:此足厥陰藥也。疝病由於寒溼,或在氣,或在血,證雖見乎腎,病實本乎肝。橘核、木香,能入厥陰氣分而行氣;桃仁、延胡,能入血分而活血;川楝、木通,能導小腸、膀胱之熱,由小便下行,所以祛溼;官桂能平肝暖腎,補命門之火,所以祛寒;厚樸、枳實,並能行結水而破宿血;昆布、海海藻、海帶,鹹潤下而軟堅,寒行水以洩熱,同為散腫消堅之劑也(《醫方集解》)。
  • 調經種子第一方——溫經湯(一)
    今天還是圍繞一個方劑來講,這個方劑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叫溫經湯,出自於《金匱要略》。 咱們先來看一下原文: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則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 方劑選萃:連樸飲
    【方論選萃】      近代程門雪:如溼溫壯熱無汗,或汗出不徹,胸中煩悶,脘腹痞滿,口渴喜熱飲,小溲黃赤,舌苔黃膩,則為溼熱兼重,鬱阻脾胃,須透邪化溼清熱並重,以王氏連樸飲最為的對。方中豆豉配山梔,輕清透邪,清宣鬱熱;黃連配半夏,苦辛通降,化溼清熱,厚樸配蘆根,苦溫燥溼,甘寒清熱並用,猶如蒼朮白虎湯中,蒼朮、石膏同用相仿佛。石菖蒲芳香化濁。
  • 每日學一方【溫經湯】
    《古方藥囊》記載了溫經湯的運用範圍:婦人腹脹,手足發熱,唇燥或裂者;或因下利數日不止者;或有月經不凋,或閉經,或月經量過多者;或因寒症久不妊娠者;寒症頭痛,月經不調者.皆宜。因此,溫經湯的「溫」當理解為「和」,足—張溫和經水的方子。例:大塚敬節治療一35歲婦女,形瘦貧血。主訴鼻塞、頭痛。
  • 方劑選萃:神犀丹
    【方論選萃】      清王孟英:溫熱暑疫諸病,邪不即解,耗津傷營,逆傳內陷,痙厥昏狂,譫語發斑篤證,但看病人舌色幹光,或紫絳,或圓硬或黑苔,皆以此丹救之。若初病即覺神情昏躁,而舌赤口乾者,是溫暑直入營分。酷暑之時,陰虛之體,及新產婦人,患此最多,急須用此,多可挽回。切勿拘泥日數,誤投別劑,以僨事也。兼治痘A毒重,夾帶紫斑危證。暨痘疹後餘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諸證。
  • 方劑選萃:小甘露飲
    【方論選萃】      唐許仁則:又肺氣嗽,經久將成肺痿,其狀不限四時冷熱,晝夜嗽常不斷,唾如白雪,細末稠粘,喘息氣上,乍寒乍熱,發作有時,唇口喉舌幹焦,亦有時唾血者,漸覺瘦悴,小便赤,顏色青白毛聳,此亦成蒸,有此狀者,宜合桑白皮等十味煎。      【按語】        許氏此方,熔清肺、化痰、潤燥、養肺於一爐冶,為肺熱久咳,陰津耗傷者,開一法門。
  • 溫經湯:豐滿女人的美麗方
    黃煌教授的寶貝很多,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古代「秘方」:溫經湯。按照黃煌教授的話來說,她是適用於幹玫瑰的美麗方,這樣的女人有特點,手掌、腳掌常常是乾燥的,摩擦以後沙沙地向,會有裂口、毛刺,面部的皮膚也是乾乾的,很容易出現細紋,你是不是一朵幹玫瑰呢?快來喝一碗屬於你的溫經湯吧! 注意:因體質不同,文中方劑劑量僅供參考。
  • 方劑選萃:加減葳蕤湯
    【方論選萃】      清何秀山:方以生玉竹滋陰潤躁為君;臣以蔥、豉、薄、桔,疏散風熱;佐以白薇苦鹹降洩;使以甘草、紅棗,甘潤增液,以助之滋陰潤燥。為陰虛體感冒風溫,及冬溫咳嗽、咽幹痰結之良劑(《重訂通俗傷寒論》)。      近代何廉臣:《肘後》蔥白香豉湯,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靡不隨手奏功。
  • 方劑選萃:薷杏湯 青蒿飲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此方清涼輕宣,以暑氣從鼻吸入,襲衛犯肺,故用薷、杏辛溫開肺,銀、翹辛涼清上為君,使暑邪從微汗而解,遵《內經》「因於暑,汗出而散」之旨;臣以荷葉包益元散,清芬甘淡,俾暑邪從小便而洩;佐以絲、竹兩葉;使以西瓜翠衣,皆取輕清之藥,專治上焦,以解暑邪之上蒙空竅,不犯中下兩焦,殊有巧思。方較吳氏新加香薷飲尤為輕靈。
  • 方劑選萃: 清宮湯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此鹹寒甘苦法,清羶中之方也。謂之清宮者,以羶中為心之宮城也。俱用心者,凡心有生生不已之意,心能入心,即以清穢濁之品,便補心中生生不已之生氣,救性命於微芒也。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譫語,水不足而火有餘,又有穢濁也。
  • 方劑選萃: 失笑散
    【方論選萃】       清汪訒庵:此手、足厥陰藥也。生蒲黃性滑而行血,五靈脂氣臊而散血,皆能入厥陰而活血止痛,故治血痛如神(《醫方集解》)。      清吳於宣:經雲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產後瘀血停滯,三經皆受其病,以致心腹疼痛,惡寒發熱,神迷眩暈,胸膈滿悶。
  • 方劑選萃:香附散 全生白朮散
    【方論選萃】     近代程門雪:此方原名香附散,宋朝陳景初制,李伯時更名也。胎前子氣要方,後人多遵用之,實則唯氣腫此方乃對證耳。本方專從理氣著手,意謂氣得通調則腫可自愈也。故子腫屬氣脹者最為相宜,諸藥皆調氣之品,似與香蘇飲,抑氣散相類(《書種室歌訣二種》)。
  • 方劑選萃:桃仁承氣湯
    【方論選萃】      清何秀山:下焦瘀熱,熱結血室,非速通其瘀,而熱不得去。瘀熱不去,勢必上蒸心腦,蓄血如狂,譫語;下爍肝腎,亦多小腹串疼,帶下如注,腰痛如折,病最危急。此方以仲景原方去桂枝,合犀角地黃及失笑散,三方復而為劑,可謂峻猛矣。然急證非急攻不可,重證非重方不效。古聖心傳,大抵如斯。但必辨證精切,明告病家。此為背城一戰之策,效否亦難預必。
  • 方劑選萃:涼血散瘀湯 清熱行血湯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此葉氏所謂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瘀血與熱為伍,阻遏胸膈中正氣,輕則變成如狂,重則發狂是也。法當涼血散瘀,故用地、瑁、二丹,涼血清營為君;臣以桃、芍、鬱金,散血通瘀;妙在佐以神犀丹之大力,入血透營,以輔助湯藥之不逮;使以琥珀,引瘀熱下降,從小便而洩,庶免如狂發狂之變症矣(《溫熱病方匯選》)。
  • 方劑選萃:蘇合香丸 妙香丸
    【方論選萃】       明李中梓:牛黃丸、蘇和香丸,皆中風門中奪門之將,而功用迥異。熱阻關竅,用牛黃丸開之;寒阻關竅,用蘇和香丸開之。若夫口開手撒,眼合聲鼾,自汗遺尿等虛脫證,急用參附峻補,庶或可救。若用牛黃、蘇和香之藥,入口即斃也(《刪補頤生微論》)。
  • 方劑選萃:滌痰湯 菖蒲鬱金湯
    【方論選萃】     清喻嘉言:按此證最急,此藥最緩,未免有兩不相當之弊。審其屬熱,此方調下牛黃清心丸;審其屬虛,此方調下二丹丸。庶足以開痰通竅也。     清汪訒庵: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心脾不足,風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絡,故舌本強而難語也。人參、茯苓、甘草補心益脾而瀉火,陳皮、南星、半夏利氣燥溼而祛痰,菖蒲開竅通心,枳實破痰利膈,竹茹清燥開鬱。
  • 方劑選萃:舟車丸
    【方論選萃】      明吳昆:通可以去塞,牽牛、大黃、甘遂、芫花、大戟,皆通劑之厲者也;辛可以行滯,陳皮、青皮、木香,皆行滯之要藥也。此方能下十二經之水,下咽之後,上下左右無所不至,故曰舟車(《醫方考》)。      清汪訒庵:此足太陽藥也。牽牛、大黃、大戟、芫花、甘遂,皆行水之厲劑也,能通行十二經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