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湯(辛淡輕開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竹葉二錢 厚樸二錢 生苡仁六錢 半夏五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主治】溼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溼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溼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溼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溼邪乘勢內漬,故洞洩。
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溼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溼亦化也(《溫病條辨》)。
李疇人:杏仁、蔻仁、厚樸、半夏之苦辛,開洩上、中焦之溼熱而除滿開痞;滑石、通草、薏仁、淡竹葉之甘淡,分滲以宣利下焦,使溼熱從小便而化。甘瀾水,以活水置器內,杓揚數百遍,取甘淡輕揚不助腎邪,速於下降耳。此乃苦辛淡宣利三焦溼熱之留痺者也(《醫方概要》)。
近代秦伯未:三仁湯為溼溫證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氣,以開其上;蔻仁、厚樸、半夏苦辛溫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滲溼熱,以利其下。雖然三焦兼顧,其實偏重中焦(《謙齋醫學講稿》)。
晚近丁忠信:溼為陰邪,其來以漸,留戀難散,故汗下不能,攻下無濟,既不可辛散燥奪,又不可苦寒直折,本方用杏仁辛溫以開上焦;蔻仁芳香以宣中焦;苡仁淡滲以利下焦;稍佐辛燥之半夏、厚樸;清疏之滑石、通草、竹葉等,利溼而不傷陰,清熱而不損陽。使清升濁降,邪從三焦而解。為夏秋間溼溫症溼重於熱之常用方劑。
近代何廉臣:此輕開上焦,宣化肺氣之方也。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溼亦化。故以三仁開肺宣氣為君;臣以半夏、川樸,化溼中氣滯;佐以滑石、通草,洩溼中之氣熱;使以竹葉,輕宣肺氣,清利膀胱也。凡溼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者,此方最為穩效。若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以為傷寒而誤汗之,汗傷心陽,溼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溼邪乘勢內漬故洞洩。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誤用柔藥潤之,溼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固結而不可解之勢,故溼溫症較諸溫病尤為難治(《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節 清利溼熱劑
黃芩滑石湯(苦辛淡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黃芩三錢 滑石三錢 茯苓皮三錢 大腹皮二錢 白蔻仁一錢 通草一錢 豬苓三錢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主治】內蘊水谷之溼,外感時令之溼,脈緩身痛,舌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汗出熱解,繼而復熱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溼熱兩傷,不可偏治。故以黃芩、滑石、茯苓皮清溼中之熱;蔻仁、豬苓宣溼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氣化則溼化,小便利則火府通而熱自清矣(《溫病條辨》)。
近代程門雪:溼溫病程長,纏綿起伏,絕大多數在氣分逗留,蓋溼遏衛分,為時極短;邪入營血,證勢危重或急轉直下,或經治向愈,為時亦短。惟有溼熱混合,始終在氣分留連,身熱有汗不解,勢起起伏不定,苔膩胸悶,小便短赤,渴喜熱飲,或渴不欲飲,脈象濡數者,惟有苦寒清熱,淡滲利溼一法,始與病機相契,蓋寒能洩熱、苦能燥溼,且淡滲利溼,不致於助熱,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之例(《書種室歌訣二種》)。
【按語】
吳氏此方,從葉氏《臨證指南醫案》套出,葉氏醫案溼門某案,脈緩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此水谷之氣不運,溼復阻氣,鬱而成病。仍議宣通氣分。熱從溼中而來,徒進清熱不應。黃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豬苓、案既述得明白:熱從溼中來,徒進清熱不應。溼遏熱伏顯然,故以辛宣,苦洩,淡滲之法,上下分消。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在的微信公眾號。如果你喜歡穴位養生。想要學到更多的中醫養生知識,請加入免費學習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