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選萃:三仁湯 黃芩滑石湯

2021-02-12 彩雲長在

 三仁湯(辛淡輕開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竹葉二錢 厚樸二錢 生苡仁六錢 半夏五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主治】溼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溼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溼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溼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溼邪乘勢內漬,故洞洩。

      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溼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溼亦化也(《溫病條辨》)。
      李疇人:杏仁、蔻仁、厚樸、半夏之苦辛,開洩上、中焦之溼熱而除滿開痞;滑石、通草、薏仁、淡竹葉之甘淡,分滲以宣利下焦,使溼熱從小便而化。甘瀾水,以活水置器內,杓揚數百遍,取甘淡輕揚不助腎邪,速於下降耳。此乃苦辛淡宣利三焦溼熱之留痺者也(《醫方概要》)。
      近代秦伯未:三仁湯為溼溫證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氣,以開其上;蔻仁、厚樸、半夏苦辛溫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滲溼熱,以利其下。雖然三焦兼顧,其實偏重中焦(《謙齋醫學講稿》)。
      晚近丁忠信:溼為陰邪,其來以漸,留戀難散,故汗下不能,攻下無濟,既不可辛散燥奪,又不可苦寒直折,本方用杏仁辛溫以開上焦;蔻仁芳香以宣中焦;苡仁淡滲以利下焦;稍佐辛燥之半夏、厚樸;清疏之滑石、通草、竹葉等,利溼而不傷陰,清熱而不損陽。使清升濁降,邪從三焦而解。為夏秋間溼溫症溼重於熱之常用方劑。
      近代何廉臣:此輕開上焦,宣化肺氣之方也。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溼亦化。故以三仁開肺宣氣為君;臣以半夏、川樸,化溼中氣滯;佐以滑石、通草,洩溼中之氣熱;使以竹葉,輕宣肺氣,清利膀胱也。凡溼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者,此方最為穩效。若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以為傷寒而誤汗之,汗傷心陽,溼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溼邪乘勢內漬故洞洩。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陰虛而誤用柔藥潤之,溼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固結而不可解之勢,故溼溫症較諸溫病尤為難治(《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三節 清利溼熱劑

黃芩滑石湯(苦辛淡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黃芩三錢 滑石三錢 茯苓皮三錢 大腹皮二錢 白蔻仁一錢 通草一錢 豬苓三錢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主治】內蘊水谷之溼,外感時令之溼,脈緩身痛,舌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汗出熱解,繼而復熱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溼熱兩傷,不可偏治。故以黃芩、滑石、茯苓皮清溼中之熱;蔻仁、豬苓宣溼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氣化則溼化,小便利則火府通而熱自清矣(《溫病條辨》)。
      近代程門雪:溼溫病程長,纏綿起伏,絕大多數在氣分逗留,蓋溼遏衛分,為時極短;邪入營血,證勢危重或急轉直下,或經治向愈,為時亦短。惟有溼熱混合,始終在氣分留連,身熱有汗不解,勢起起伏不定,苔膩胸悶,小便短赤,渴喜熱飲,或渴不欲飲,脈象濡數者,惟有苦寒清熱,淡滲利溼一法,始與病機相契,蓋寒能洩熱、苦能燥溼,且淡滲利溼,不致於助熱,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之例(《書種室歌訣二種》)。
      【按語】
      吳氏此方,從葉氏《臨證指南醫案》套出,葉氏醫案溼門某案,脈緩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此水谷之氣不運,溼復阻氣,鬱而成病。仍議宣通氣分。熱從溼中而來,徒進清熱不應。黃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豬苓、案既述得明白:熱從溼中來,徒進清熱不應。溼遏熱伏顯然,故以辛宣,苦洩,淡滲之法,上下分消。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在的微信公眾號。如果你喜歡穴位養生。想要學到更多的中醫養生知識,請加入免費學習群:

相關焦點

  • 溫病條辨——黃芩滑石湯
    溼熱兩傷,不可偏治,故以黃芩、滑石、茯苓皮清溼中之熱,蔻仁、豬苓宣溼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氣化則溼化,小便利則火腑通而熱自清矣。黃芩滑石湯方(苦辛寒法)黃芩(三錢) 滑石(三錢) 茯苓皮(三錢) 大腹皮(二錢) 白蔻仁(一錢) 通草(一錢) 豬苓(三錢)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 平淡而神奇的三仁湯
    I導讀:在其舉例外感、痺症、皮膚病、陽痿、三高等應用中可以看出,作者家傳,確實將平凡的三仁湯用至神奇。平淡而神奇的三仁湯作者/劉安平三仁湯是我臨床運用較多的方劑之一,在我們的家傳中,已有四代人常用之。《方劑學》認為本方是治療溼熱初起,邪在氣分,溼重於熱的常用方劑。若汗、下、潤後,溼蒙清竅,溼邪內漬,溼氣膠滯。吳鞠通認為「唯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溼亦化也」。其實三仁湯不單開肺氣,而是能很好地調達三焦氣機,使邪氣外出。
  • 三仁湯的臨床運用
    三仁湯是我臨床運用較多的方劑之一,在我們的家傳中,已有四代人常用之。
  • 方劑選萃:連樸飲
    【方論選萃】      近代程門雪:如溼溫壯熱無汗,或汗出不徹,胸中煩悶,脘腹痞滿,口渴喜熱飲,小溲黃赤,舌苔黃膩,則為溼熱兼重,鬱阻脾胃,須透邪化溼清熱並重,以王氏連樸飲最為的對。方中豆豉配山梔,輕清透邪,清宣鬱熱;黃連配半夏,苦辛通降,化溼清熱,厚樸配蘆根,苦溫燥溼,甘寒清熱並用,猶如蒼朮白虎湯中,蒼朮、石膏同用相仿佛。石菖蒲芳香化濁。
  • 方劑選萃:神犀丹
    神犀丹(清心開竅,洩熱解毒法)     清葉天士經驗方     烏犀角尖磨汁 鮮石菖蒲搗汁 黃芩各六兩 懷生地冷水洗淨
  • 祖傳偏方:平淡而神奇的三仁湯
    I導讀:在其舉例外感、痺症、皮膚病、陽痿、三高等應用中可以看出,作者家傳,確實將平凡的三仁湯用至神奇。平淡而神奇的三仁湯作者/劉安平三仁湯是我臨床運用較多的方劑之一,在我們的家傳中,已有四代人常用之。《方劑學》認為本方是治療溼熱初起,邪在氣分,溼重於熱的常用方劑。若汗、下、潤後,溼蒙清竅,溼邪內漬,溼氣膠滯。吳鞠通認為「唯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溼亦化也」。其實三仁湯不單開肺氣,而是能很好地調達三焦氣機,使邪氣外出。
  • 方劑選萃:蒿芩清膽湯
    【方論選萃】      清何秀山: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於膽中以化水谷,一發於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溼遏熱鬱,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故以蒿、芩、竹茹為君,以清洩膽火,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鬱為痰,故臣以枳殼、二陳,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氣機通暢,斯膽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洩,使以赤芩、俾溼熱下出,均從膀胱而去。
  • 三仁湯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
    近幾年我開始用了,特別是上個冬天,因為溼熱病特別多,三仁湯我用的也就特別多。       三仁湯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咳嗽,發燒,肺炎,支氣管擴張,頭暈,喜嘔,失眠,犯困,盜汗,抽動,腳氣,溼疹,怕冷,心慌,耳朵流膿……(以上列舉的都是我保留病例記錄的,沒保留的還有不少)       我用三仁湯的根據有三個:舌苔,脈象,症狀。
  • 方劑選萃: 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丸     (清肺化痰法)      明吳昆《醫方考》      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 方劑選萃:小甘露飲
    小甘露飲     《濟生方》      黃芩  梔子 生地黃 升麻  茵陳蒿 石斛  桔梗 甘草各等分
  • 方劑選萃: 首烏鱉甲湯 (19)
    【方論選萃】      清李冠仙:倪寒初先生治瘧三方,惟二方最妙,往往一服即止。然必待瘧勢已衰,照方製藥,分毫不減,煎成露一宿,清晨空心服之,瘧竟鮮有不止者(《仿寓意草》)。      近代何廉臣:此補虛截瘧之法。
  • 方劑選萃:普濟消毒飲 消毒活血湯
    普濟消毒飲    (清熱解毒法)      金李東垣《東垣試效方》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紅去白
  • 方劑選萃:啟膈散 五香散
    【方論選萃】      清程國彭: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劑通用,不思吐,溼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潤。經云:三陽結謂之膈。結,結熱也,熱甚則物幹。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幹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槁在下脘者,食雖可入,久而復出。夫胃既槁矣,而復以燥藥投之,不愈益其燥乎是以大小半夏二湯,在噎膈門為禁忌。予當用啟膈散開關,更佐以四君子湯調理脾胃。
  • 方劑選萃: 繆氏竹葉石膏湯 雙解加蔥豉湯
    【方論選萃】      清王晉三:痧疹熱邪壅於肺,逆傳於心包絡,喘咳煩悶,躁亂狂越者,非西河柳不能解。繆仲淳嘗獨用西河柳葉,風乾為細末,水調服四錢,喘躁立定,水漿不入口者,灌之可生,力贊其為神秘之方。又戒人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牛蒡、荊芥、蟬蛻、薄荷、麥冬、知母、幹葛、生草、冬米、加西河柳兩許。另立心裁,表裡施治。
  • 方劑選萃:清暑闢穢湯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此清涼消暑,芳香闢穢之劑。方用蒿、薄、蘭、菖,清芬涼散為君;以解暑邪之上蒙清竅。      【方論選萃】      清雷豐:此法因穢濁黴溼而立也。君藿、蘭之芳香,以化其濁;臣陳、夏之溫燥,以化其溼;佐腹皮寬其胸腹,厚樸暢其脾胃,上中氣機,一得寬暢,則溼濁不克凝留;使荷葉之升清,清升則濁自降(《時病論》)。      方中藿香辛溫芳香,輕宣透洩,使上焦溼熱穢濁之邪外達。配佩蘭又芳香化濁,和中解暑。
  • 三仁湯:清熱利溼通三焦
    三仁湯出自清朝吳鞠通《溫病條辨》,是治療溼熱內蘊、三焦不利和溼溫初起的鼻祖處方。
  • 方劑選萃:加減六和湯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此和解表裡,參以消導之法。故用薷、杏宣上發表,藿、樸宣中化溼為君;臣以苓、滑、扁豆,導下消暑;佐以萊、豆蔻,消食和氣;使以木瓜,既善制暑,又能舒筋。是為表裡和解,三焦分消之良方。       凡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表裡同病者,此方加減,最為繁用。
  • 方劑選萃: 三石湯 甘露消毒丹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藥,取其清熱退暑利竅,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為宣氣分之用,且通草直達膀胱,杏仁直達大腸;竹茹以通脈絡;金汁、銀花敗暑中熱毒(《溫病條辨》)。      【按語】      此治暑熱瀰漫三焦氣分之法。
  • 方劑選萃:溫經湯
    本方是經方中的大方子,從方劑的組成來看,不難發現有桂枝湯、麥門冬湯、膠艾湯、桂枝茯苓丸、吳茱萸湯、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痕跡。可以認為本方是山這些方劑相合併化裁而來.基於此,我們町以通過這些方劑的方證來加深對本方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