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富翁修複種植園講述黑奴的過去

2021-01-11 鳳凰網

(上接B06版)

要正視美國黑暗歷史

卡明斯的家人們也說不清這位家長的動機,只能歸咎於固執的性格,而沒想到這是昂貴的、有別於傳統的正視美國黑暗歷史的嘗試。「儘管來質問我吧」,卡明斯說,「我已經被問了所有的問題,比如是不是為了白人的負罪感,是不是一個白人想借黑奴的歷史賺錢。不過我想說的是,難道你們不覺得那段奴隸制的歷史很重要嗎」。說著,卡明斯沉默了,他在談話中總是這樣。

「是的,我研究過它,而你們從來沒提起它」,卡明斯重新開口,「那就由我先來說吧」。這不僅是句熟練的回答,也是真誠的自我譴責,卡明斯承認了他對黑奴制度及其遺留問題的無知,還進一步鼓勵每位參觀者正視自己的無知。

卡明斯其他的地產還包括綿延幾公裡未開墾的農田和沼澤、在紐奧良法蘭西區12層樓的豪華酒店、在密西西比州鄉間的奶牛場以及他從未踏足的在西德克薩斯州485公頃的牧場。而他購買惠特尼種植園的原因只是它當時正被出售。

該種植園最初由一個富有的德國移民家族建造,並在1752年到1867年由其經營,之後便被閒置了25年。「當時我只知道自己不會住在這,除此之外,我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置這個地方」,卡明斯說。他此時開車經過一個鐵匠鋪,他花了30萬美元重建它,電影《被解救的姜戈》男主角被打烙印的場景便是在這拍攝的。

意外得到關於種植園的文獻

和卡明斯交談幾分鐘就能知道,他絕不會按照附近其他種植園的方式來修復自己的惠特尼,那些種植園依靠舉辦婚禮和聯誼會來補貼招待遊客野餐的收入。

幾十年前,出於對濫用權力的反對,卡明斯參與了美國的民權運動。在1968年,他和非洲裔的活動家一起促使紐奧良奧杜邦公園的遊泳池對黑人開放。「如果有人僅僅因為手握權力就剝奪別人的權利,我就會注意,我就會去到那裡」,卡明斯解釋說。

然而,要不是發現了一份幾乎無法找到的文件,卡明斯關於惠特尼種植園的規劃或許會有另一番樣貌。它之前的所有者是一家塑料和石化的巨頭,本打算於1991年就地斥資700萬美元建造一個人造纖維的工廠,但環保主義者和鄉村保護主義者出來阻撓。為了平息爭端,該公司委託他人對種植園做了一次詳盡的調查,希望把這裡最具歷史意義的部分改造成博物館,而其餘的大部分則用於建造工廠。

最終,這一切都落空了,反對者始終保持警惕,人造纖維也逐漸過時,惠特尼種植園又重新被出售。卡明斯買下它時,也得到了那8卷本的調查文件。「多虧了那家公司,我比這附近所有的人都了解惠特尼,也許它也是傑斐遜總統的蒙蒂塞洛之外我最了解的種植園」,卡明斯說。作為律師,他習慣這種掉書袋的玩笑。

「文件中很多都是有關建築和手工製品的,但你能看到黑奴制度的歷史。是從發現什麼人建造了什麼看到的」。

得到外國學者長期幫助

在認真研究了調查文件後,卡明斯研讀了他能找到的所有關於黑奴制度的書,「我漸漸發現在哪裡都能看到黑奴制度的和它的遺留問題」。作為一名愛爾蘭後裔,他和以前的奴隸主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和美國南部許多白人的觀點不同,他把這當成自己的事。

「如果負罪感是最合適的詞,那就是它吧,我感到愧疚。我的意思是,我開始意識到這片土地的財富,這讓我獲益的財富是靠大約50萬黑人創造的。我們怎麼能不承認了?」

在過去13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在惠特尼種植園,塞內加爾學者易卜拉希馬·塞克是卡明斯最好的夥伴。塞克在2000年第一次見到卡明斯,並被邀請到惠特尼,儘管當時那還是一堆殘破的房屋。

賽克被卡明斯專門紀念黑奴制的想法所打動。當初,路易斯安那州有超過60%的黑奴來自賽克的家鄉,他很反感其他種植園為了取悅遊客而改建,盡力浪漫化白種人園主,卻很少提及黑人奴隸。

在惠特尼一起走了幾小時後,卡明斯邀請塞克第二年過來幫忙籌劃建設種植園。塞克欣然接受,而且一幹就是十幾年。

奇思妙想取得顛覆性效果

帶人參觀種植園時,卡明斯常常把車停在一座雕塑前,那是一個黑人樣子的天使抱著一個死掉的嬰兒。這是為了紀念2200個在這一地區被奴役致死的孩子,他們的死也導致了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在傳統的博物館裡,這樣的紀念雕塑要最終建成必定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藝術家提議、董事會討論、弄到足夠的資金。但在惠特尼種植園,它和其他東西一樣,來自卡明斯的奇思妙想,而在他拿出支票簿後就很快變成了現實。

也許最令人驚嘆的是卡明斯這種非常規的方式卻達到了常規的效果:充滿警戒和挑戰意味,美觀而使人印象深刻。圖蘭大學的歷史教授蘿拉·艾德利說,「關於修建這裡的方法,你很難發現它會起到什麼作用的地方。不過事實卻是,惠特尼莊園取得了非凡甚至顛覆性的效果,它找到了讓我們這個社會去悼念不願正視的歷史的方法」。艾德利自己已經兩次造訪了這裡。

用頭顱雕塑紀念被遺忘的起義

在惠特尼莊園有一處即將完工的、最具挑戰意味的紀念物,它是為了紀念1811年德國海岸起義的遇難者,而這次起義很少見諸美國的歷史書。1811年1月,有至少125名奴隸逃離他們的種植園,穿上臨時的軍裝,沿著密西西比河的公路向紐奧良進發,發動起義。那一地區當時因為有大量的德國移民而被稱作德國海岸。

兩天之後,這批奴隸受到民兵的鎮壓,共有95人被殺,一些是在交戰中死去,一些則是被起義後舉行的作秀法庭處死。為了警示其他奴隸,幾十人被斬首,而他們的頭顱則被插在尖物上,示於密西西比河公路和如今的紐奧良傑克遜廣場。

卡明斯委託了一位非洲裔美國雕塑家製作了60個陶瓷的頭顱,準備安放在不鏽鋼鋼杆上。「這是選擇性的,好吧?不是因為孩子……為了人們不被漂亮的房子而轉移注意力,他們離開這時最後看到的是60個被斬首的奴隸」。

這個紀念物最近在當地人中間也引發了爭議,人們擔心它會造成恐慌。「它的確令人害怕」,卡明斯說,「但大家還知道其他的嗎?這件事已經發生,就是在這裡」。

「還沒弄清該怎樣面對黑奴制度」

國家建博物館是為了讓人們了解國家的歷史,是為了創造一個公共空間和話語,用集體的方式來紀念個體難以承載的重大事件。

要知道,在二戰過去48年後,美國在華盛頓建造了大屠殺紀念館。在「9·11」事件發生13年後,紀念它的博物館在紐約揭幕。然而,當南北戰爭結束150年後,在美國還沒出現一座,由聯邦政府出資建造的專門紀念黑人奴隸制的博物館,沒有出現一座紀念黑奴的紀念碑。

雖然,在美國也有博物館會提及黑人奴隸制,但它通常會被淡化,概括地作為非洲裔美國人歷史的一部分。

「我在課堂上會經常提到這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歷史學家埃裡克·方納說。他的著作《憤怒的審判:林肯和美國奴隸制》獲得了普立茲獎。「如果德國人先建博物館來紀念美國的奴隸制,而不是他們自己犯下的屠殺罪行,大家會認為他們想掩蓋些什麼。作為美國人,我們還沒弄清該怎樣面對黑奴制度的歷史。對於某些人,那是古代的歷史。對於另一些人,那並不是真正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女黑奴的真實生活,在黑人圈子是母親,在白人圈子是機器
    01 女黑奴被送到哪裡那些被白人選中的女黑奴會被送到兩個地方。一個是種植園。在那裡女黑奴充當田間的勞動力。她們要起早貪黑,不停地幹活,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不管風吹日曬,她們都得堅守崗位。採摘多少棉花,需要由種植園主說了算,如果工作量達到了,那麼她們可以相安無事,可如果沒能達到要求,那麼等待她們的將會是農場主的一頓毒打。所以,那些被安排到農場的女黑奴,往往會在夜晚默默祈禱。另一個是奴隸主的家中,即在農場主的家裡擔起洗衣做飯,縫縫補補等工作。但不管哪一種,在白人的眼裡,女黑奴除了是勞動力以外,還是重要的生產工具。
  • 黑奴與棉花
    早期的種植園裡,黑奴只是配角,移植自英國傳統的白人契約奴才是勞動主力。他們為換取跨洋旅費和在殖民地立足的機會,以一紙合約出賣了自己。獨立前的一百年裡,價格低廉、身強體壯的黑奴湧入北美殖民地,才逐漸在維吉尼亞與馬裡蘭的菸草種植園取代了白人契約奴。棉花擊敗菸草的時代,也是黑奴貿易膨脹的時代。正如斯文·貝克特在《棉花帝國》中的統計,從1783年到1808年,美國總共購買了17萬奴隸。
  • 曾擁有百餘名黑奴,用黑奴牙齒做假牙
    但是有一個事實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華盛頓也有購買黑奴為自己服務的傳統。這種現象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是合法的,也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在黑奴得到解放之前,美國的社會就是黑人奴隸制度。這一制度從三角貿易開始就出現了。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歐洲的殖民者們對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性殖民掠奪。
  • 女黑奴的悲慘人生,被當繁衍工具「圈養」,一生僅做這2件屈辱事
    那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將種植園建立在美洲,開採美洲的礦產,為自己國家生產力提供原料。由於這一系列活動都需要大量勞動力,但是他們的人力遠遠不能滿足資本家的欲望,於是,他們盯上了還未被染指的非洲,臭名昭著的血腥的黑三角貿易開始了。
  • 白人與黑人結婚,需要多少代混血,才能接近白人膚色
    需要多少代混血,才能擁有白人的特質?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必須了解遺傳的膚色主要是依據於爸爸還是媽媽,遺傳特性由什麼決定的。眾所周知,以前黑人地位是非常低的。黑人被當做奴役進行貿易交易,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黑人貿易的初期。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當時美洲種植園發展,黑奴貿易也就成為這一時期的潮流。
  • 11位女黑奴5年遭受近50次痛苦的手術,卻成就了他「現代婦科之父」的榮耀
    種植園裡17歲的黑奴孕婦阿娜爾卡難產,辛姆斯正是來此進行產鉗助產手術。要知道黑奴產下的孩子將成為合法奴隸,而一個奴隸的價格高達1000美金,是普通工人20年也賺不來的巨款。他當時住在阿拉巴馬州的首府蒙哥馬利,這地方近四分之三都是自由黑人與黑奴。若是他能修復黑奴的膀胱陰道瘻,定會受到種植園主人們的追捧,人生巔峰指日可待。
  • 女黑奴淪為生育「機器」,生下奴隸主的混血子女,能母憑子貴嗎?
    當時有一個很吃香的職業「黑奴販子」,就專門以抓捕黑奴、買賣黑奴為生,他們在非洲、美洲抓捕或者購入當地的黑奴後用運奴船運送回歐洲出售。運奴船中黑奴的死亡率比今天的走私船中走私人員死亡率還要高,很多時候當到達目的地時一大半的黑奴都已經死亡了。但即使如此,售出剩下的黑奴依然是暴利,很多奴隸販子在一次越洋買賣後就已經成為富翁,進入上流社會。
  • 歐美販賣黑奴,這群海盜反其道,專門抓白人,125萬人淪為白奴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對於臭名昭著的黑奴貿易,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持續400多年的黑奴貿易是人類歷史上最悲慘、最可恥的一頁,殷殷鮮血,壘壘白骨,寫滿了黑人奴隸的血和淚。美國甚至因為要不要黑奴爆發了激烈的內戰!
  •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解放黑奴》,坎城賣出1.2億美元天價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7月2日傳來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動作驚悚片《解放黑奴》在坎城線上市場賣出天價。多家大公司激烈競爭後,Apple得手。有消息稱:購買該片花費可能超過1.2億美元。
  • 女黑奴的悲慘人生,被當做工具圈養,為活命一生只做兩件事
    黑奴貿易始於14至15世紀, 這些歐洲人從非洲獲得奴隸後,會把它們塞進狹小的船艙裡運往美洲,許多的黑奴擠在一個小小的密封空間,空氣汙濁不堪,還有老鼠出沒,他們只能分到少量的水和吃的,殖民者就是像運貨物一般將黑奴運往北美,在這期間,殖民者不會關心黑奴會不會生病,如果黑奴在途中生病了,他們會任由它自生自滅,如果實在是不行了,殖民者就會把它們直接扔進海裡
  • 白人為何殺盡印第安人,而不是讓他們做奴隸?三個原因答案很殘酷
    昨天是感恩節,是美國人聚在一起吃火雞的季節在美國舉行感恩節是為了紀念印第安人的獻身性支援但令他牙齒發酸的是,美國人一旦堅持,就會將印第安人徹底殺死留下來的印第安人被逼到荒涼的保留地,過著連狗和豬都不如的日子不知道美國國民咀嚼火雞的時候是否會有香味眾,誰是眾知,美國及南北各國長期盛行奴隸制,各大金銀礦山夏威夷種植園
  • 歷史故事連載11|為保衛土地,印第安人向白人的種植園進襲
    移民人數越來越多,隨著種植園的擴展,他們需要的土地也越來越多。與此對應的結果是,印第安人狩獵的地方越來越少。印第安人感到不安,尤其是移民中出現女性之後——這意味著歐洲人準備長居。雙方語言、文化、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
  • 白人比例佔95%以上,為何位於南美的阿根廷文化如此「歐化」?
    在我們東亞人的視角來看,可能不太好區分出拉丁人和歐系白人,但是在美國人看來這兩者可是有非常明顯的區別的,美國人所謂的「拉丁裔」和「白人」可是分開的。 「拉丁美洲」的居民和美國、加拿大還是有明顯不同的,總體來說就是拉丁人的混血程度極高。
  • 白人為什麼異常好戰?
    而全球最好戰的白人國家,恐怕還是英國。實際上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這是白人整體性的問題。我們現在就來看看歷史上這些白人是怎麼好戰的。白種人,大體南北分為地中海白人和北歐白人兩系,又各自分成東西兩支,北歐白人最好鬥,地中海人好一些,但是耐久力比北歐人好,我們看看他們都是怎麼幹的。
  • 威爾史密斯聯手《訓練日》導演,好萊塢大片《解放黑奴》明年開拍
    《德國編輯網絡》報導,好萊塢殿堂級男影星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新片《解放黑奴》即將開拍。這部電影由美國非裔電影人安東尼·福奎阿執導,預計將在2022年上映,時代背景是1863年的美國。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萬惡的黑奴貿易,其實黑人在賣黑人
    眾所周知,黑奴貿易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最可恥、最卑劣一段記憶,尤其是對於非洲黑人這一族群來講,更是巨大傷痛。在大西洋的海底深淵,不知道埋葬了多少黑人奴隸的骨骸。因為在整個黑奴貿易中,黑人也是主要參與者。由黑人部落酋長負責抓捕,白人負責運輸以及後續處理的貿易模式,乃是整個黑奴貿易的主流。起初,白人們採取的是蠻幹的方式,即由奴隸販子組織的武裝力量,憑藉著手中槍炮,直接偷襲非洲黑人村莊,將黑人抓著販賣。這種商業模式雖然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但成本並不低。因為抓捕黑奴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期間還得應對黑人們的反抗,有著傷亡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