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真正的智慧,是識破表象背後的本源規律

2021-01-15 網易

  識破表象背後的本源規律,才有避禍就福的智慧。

  

  任何事情我們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在表象的背後則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演化過程,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拋開表象看本質,找到事物背後的本源規律。

  為什麼有很多人都喜歡讀歷史,因為在歷史的事件中,我們可以找到人生的縮影。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就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歷史的某一些現象會同樣的出現在生活中,即便時代變了,生活模式變了,但是規律永遠不變,如同在生活中,我們同樣會找到歷史的影子。

  而讀歷史則是以古觀今,從古人的成敗得失,找到別人不易察覺的規律,用這種規律來謀劃自己的人生,用古人失敗的例子,來作為自己的警醒,用古人成功的例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如同莊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給文惠君宰牛,把刀子放入牛的身體,非常熟練的切開牛,而且聲音都符合音節,既合於舞步,又合於節奏。

  文惠君就高興的問他:「真的太好了,你的技術怎麼到了這般地步?」

  庖丁放下刀就說:「我愛好的是自然之道,並不是在技術上面,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看到的是一頭牛,三年過後看到的就不是一頭完整的牛,而現在我靠心領神會,而不需要靠眼睛觀察,感知的認知作用早已停止,只是心神的活動。依靠牛的天然紋理來劈開筋骨間的空隙,把刀插入骨節間的空隙,順著牛的自然結構來操作,我用這把刀都十九年了,宰殺的牛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刃還像在磨石上面新磨過一樣。」

  在這一篇故事中,庖丁就是一個技術高超的宰牛廚師,他的技術已經達到了道的境界,而這一現象的背後,並不僅僅因為他具備熟能生巧的技術,而是了解了牛的整個紋理骨骼,掌握了牛的整套紋理和規律,那麼他在做事的時候便可以遊刃有餘,使牛自然的解脫開來,這就是把握規律之後的成就。

  不管是宰牛還是做人,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只要能夠掌握背後的根源,便能合理的謀劃人生。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會得個中趣,五湖之煙月盡入寸裡;破得眼前機,千古之英雄盡歸掌握。

  能夠懂得天地之間蘊含的機趣,那麼五湖四海的山川美景都可以容納我的心中。能夠識破眼前的機用,那麼千古的英雄豪傑都可以由我掌握。

  在關鍵的地方下功夫,才能解決關鍵的問題,任何事情的出現都不是平白無故的。

  想要避免未來的禍患,也要從根源處著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抓住問題核心撥開層層迷霧,事情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處理問題應該在事物未萌發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亂子沒有鬧起來之前。

  事物的表象都只是因果形成之後出現的狀態,而在這個過程之前,問題的核心就已經存在,只有找到核心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古代的楚王想聘用陳子仲為宰相,陳子仲回家對妻子說:「我今天成為相國,明天出門就可以乘坐四匹馬拉的車,每餐都有山珍海味了。」

  他的妻子說:「乘坐四匹馬拉的車,讓你覺得舒服的不過是身體,滿桌的山珍海味,讓你覺得鮮美的不過是一塊肉,如今你乘坐車的時候舒適,吃肉的時候鮮美,那你就要擔負楚國興亡的責任,亂世多災,恐怕你最後連性命都保不住。」

  於是夫妻兩個隱姓埋名,為人澆灌果園去了。

  陳子仲的妻子正是能夠看到事物的背後根源,才能避免了禍患的發生,因為古代多逢亂世,很少有能夠保全自身的仕途之人,那些因為言語不慎而導致身敗名裂,命喪黃泉之人數不勝數。

  而他的妻子則明白知道亂世多災的道理,即便當下享受山珍海味,出門四馬拉車,但是下一刻或許就會因為自己的失誤而導致性命堪憂,他的妻子才是識破規律,能給人生避禍的智者。

  

  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找到背後的核心,把持事情的根本,也是看到未形成之前的因果,這樣才能及時的把事情往好的方向謀劃。

  正如蔡根談中所說:能懂得天地之間的機趣,那麼五湖四海的景色都可以容納於心中,能夠識破眼前機用,千古英雄都可以由自己掌握。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道德經》和《菜根譚》人生智慧集錦
    老子的《道德經》和洪應明的《菜根譚》,都是作者經歷了很多人生坎坷之後,總結出的人生智慧或人生感悟,其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思想家魯迅講:「不看《道德經》,就不知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總結了很多人生中的規律,《菜根譚》中有很多對人生的感悟,二者各有自己的優秀之處。
  • 《道德經》:38個字,揭示了人生的晉級之道
    ——老子《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第33章,重點探討了關於個人修養與人生規劃設計之道,這段話共計38個字,卻揭示出一個人成長的六個層級,環環相扣,逐層晉級,抵達人生之巔峰。自知者明:自知自省,逆耳忠言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人生在世,很難事事順心。不論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總有心煩的時候。為生活煩惱,為子女擔憂,看不到明天的希望,不清楚人生的意義。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來看看《道德經》中的這三句話,讀過思考之後,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你能努力綻放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當我們在生氣小人為何無病無災、逍遙自在,只盯著這些表象之時,卻沒有明白種種亂象之外,存在著我們認知之外的緣由。一、善惡標準不依賴於人心,而關乎是否遵守天道常道無道,常名無名。我們所認為的善惡,其實都不過是受到自身的利益影響而做出的主觀判斷,而非基於全局整體。
  • 以「大巧若拙」修身,才是通達彼岸的智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菜根譚》之中說: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之趣?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兩句話是對《道德經》全篇的高度濃縮和高度概括,是《道德經》的總結論、總原理、總綱領,吃透了這兩句話,就把握住了《道德經》的整體精神和總體理念。所謂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與人為善,做有利於別人的事,不去損害他們、傷害他們。做到利而不害,就會如老子所有:天道好還。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區別就在於,上等人談智慧,中等人談事情,下等人談是非。今天我們不說中等人和下等人,暫且就以《道德經》為例,先來說說這上等人談的"智慧",指的是什麼。真正的智者,不是因為他的智商比別人高出了多少,而是他不但能解決問題,解決的態度方法更讓人舒服,更容易接受。我們也可以拿石頭和水去對比,在《道德經》中也形容大道的智慧和水的狀態是一樣的柔軟,遇到堅硬的東西就可以躲避,能夠順流而下,這就是一種智慧。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道德經》:靠不住的人,有3個特徵,儘早遠離,方為上策
    在《道德經》一書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道德經》中曾提到,一個人具有這3種特徵,往往都靠不住,儘量遠離,方為上策!一、銛襲為上,勝而不美釋義: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這在生活中通常是指那些暗中耍手段的人,他們虛偽自私,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人前跟你笑容和煦,人後卻想著各種不光明的手段,想著在背後捅你一刀。這樣的人最是可怕,他們會為了達成目的、獲取利益不擇手段,與這樣的人交往,容易被他們背後捅刀,所以一定要早早遠離這些人。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擺脫困境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都說《道德經》雖只有洋洋五千字,卻深奧如大海。這就是道德經的高深玄妙之處:微言大義,精真窈冥。其大無外,無所不包而精微精妙;其小無內,無所不備而妙訣妙用!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自律成就真正的自由——道德經金句解人生
    自由是我們追求和嚮往的,如何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呢?01第一重法律上的人身自由。遵紀守法,不做奸犯科。而這個存量就是我們可以用的物質資源,他的足夠才意味著財務的真正自由。所以說對金錢的自律才能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世界富豪榜排名第四位的沃倫-巴菲特長期以來被譽為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巴菲特雖然很有錢,但他老爺子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摳門。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有人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作為「生命之書」,那些真正受益的人,一定是從中,照見過自己的人生。就像他,一畢業,就聽從家裡的安排,陰差陽錯做了高中計算機老師。
  • 讀《道德經》有感:少私寡慾、悟道修身
    道德經: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譯文: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 央視主持人楊柳帶你了解「王蒙講說《道德經》」,改變你的慣性思維!
    「《道德經》是我國傳統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對它進行深入闡釋研究,意義深遠。從哲學上來說,《道德經》是中國一部非常獨特而且超前的哲學著作;從宗教上來說,它又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經典。學習《道德經》,是對智慧的傳承,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道家獨特思維方式和道教的進一步了解。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始如終,則無敗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