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我們應該如何放置佛經寶典?

2020-12-18 今古浮沉

佛陀得道後弘法利生四十餘年,後世弟子將其說法集結為三藏十二部經。這些佛經之中,承載了佛陀的思想和智慧,是無上的至寶。

大文學家蘇軾頗具佛緣,與佛印大師相善。當蘇軾拜讀佛教經典《楞嚴經》之後,讚嘆《楞嚴經》及其它佛經都是具根本智慧的寶書,其餘世間之書皆為糟糠。蘇軾的一生雖然受儒釋道三家所影響,但是無疑受佛家思想影響最深。蘇軾對於佛教的《楞嚴經》等佛經甚為重視,稱其為至寶。

歷代的祖師大德對於佛經,都是十分恭敬,不敢絲毫怠慢。印光大師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大師在近現代對於淨土宗所作的貢獻,無人能及,具有極高的地位。大師提倡「老實念佛」,念佛極為專一。

印光大師在恭敬佛經法寶的事跡上,亦傳為美談。大師在開經念佛之前,一定先要自潔其意,也要自潔其身。若是中途解手,大師必定要換一套僧袍,才敢面對佛經;對於佛經,亦作應有的禮數,足見大師對於佛經的恭敬到了何種地步。

祖師大德們告誡我們,對於佛經一定要十分的恭敬,不可絲毫馬虎。大乘經典《金剛經》中有雲「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又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因此只要佛經在,就猶如佛在,應當給予最高的恭敬之心及恭敬之禮。

我們如何放置佛經才如法呢?對此,大德宣化上人曾有過詳細的開示。

首先放置佛經的地方一定要清潔,不可有汙穢的東西;且放置處應當平整,應當順滑。佛經放下後,要檢查佛經的放置面是否全都被託住。如果有書角沒有被託住,就應該移動使其被託住,避免佛經因受力不均而出現皺痕。

佛經是至寶,佛經為大,因此一定將佛經放在其它書籍的上面。儘量不要將佛經放在臥室,若不得已放在臥室,佛經應該放在朝頭的方向,切勿放在朝腳的方向。且切記佛經萬萬不可放在床上,因為床上是十分不潔之處,若將佛經放在床上,是為大不敬。

其實,對於佛經,我們無論從身語意上,都應該十分恭敬,這樣才能得其福田。

莫說是佛經至寶,即使是傳統的經典文化書籍,及其它有益的書籍,我們都應該恭敬待之。這是一種好的習慣,更是一種高尚的修養。

相關焦點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 【佛經開示】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 佛教:誦讀佛經,解開「心」的秘密!
    讀佛經的人,更是如此。一個愛讀佛經的人,即使不學佛,從他的身上,也能透露出非凡的氣質。《笑傲江湖》中,一身江湖氣的令狐衝在身受重傷時,「小師太」儀琳為了他的傷能儘快恢復,於是就地念起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那一刻,令狐衝從她是身上,看到了一股「聖潔的光芒」。
  • 《心經》是所有學佛的人,最應該讀的一部佛經!
    隨著佛陀的入滅,佛教逐漸被眾弟子們分為部派宗教。後來由部派宗教,又逐漸分化成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教(金剛乘)。大乘佛教中,信仰諸多的佛菩薩,小乘佛教僅僅只信仰釋迦牟尼佛。由於大乘佛教有了不同的佛菩薩信仰,於是由此分為諸宗。其中就有天台宗、密宗、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等諸多的宗派。各宗派所奉持的佛經,也略微有些區別。比如淨土五經、禪宗七經等等。小乘佛教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是佛陀當年講過的佛法,所結集成的佛經,都會虔心誦讀、奉持。
  •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佛經,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佛教,在我國流傳已久,很多佛經也被朋友們所熟悉:《地藏經》、《無量壽經》、《金剛經》、《心經》等等,大家在聊天時,也會不經意地帶出幾句佛經中的語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等等。
  • 一部佛教「笑話大全」,魯迅最愛的佛經,他曾親自捐錢助印!
    ——魯迅佛教經文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後人曾多次歸納整理《大藏經》,把佛教經文收集在一起。後人整理出來的佛經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經文內容包羅萬象,可謂是凝結了釋迦牟尼佛與諸位弟子的智慧精華。在現流傳了佛經中,有這樣一部經典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它就是《百喻經》。這部經典以98個詼諧搞笑的小故事組成,通過故事直入人心的告訴人們佛教智慧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 如何誦讀佛經?這三點注意事項需知曉,別在白白耗損福報了!
    佛教中的十萬個為什麼?第16期:如何誦讀佛經?文/凡心問禪作為佛弟子,誦讀經藏乃是最平常不過之事。但應該如何誦讀經藏才能利益最大呢?有人說去寺院誦讀功德最大,也有人說在家佛堂誦讀功德利益最大,亦有人說隨時隨地誦讀都可,只要心清淨功德自然就大。
  • 佛教文化之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和早期傳播
    上章講了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取代,在印度滅亡。但佛教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這時記載了西漢哀帝時大月氏使伊存來中國口授佛經,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證據有二,一是認為《魏略》是傳說,不足為信;二是他們考證大月氏君主於西漢哀帝尚未信佛,派人來中原傳經也不足信。箇中真偽,我們無需深究,只要知道就行了。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據《魏書釋老志》:「後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日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
  • 家裡的佛經,不要隨便亂放,有損福報!
    我們請到家裡的佛經,你不要亂擺放,容易對佛菩薩不敬,折損自己的福報。佛經與世間其他的書不同,因為《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如果我們把佛經亂擺放,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敬,有人認為,佛經不應該跟世間其他的書擺放在一起,應該把佛經放在世間書的上面,也有人認為,佛經一定要擺放在家裡最乾淨的地方。我們在擺放佛經時,儘量不要把佛經擺放在家裡陰暗髒亂的地方,佛法認為:「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 佛學基本常識,佛教傳入我國的輝煌歷史
    了解佛典的有關背景知識,是我們了解佛典乃至佛家文化的基本門徑。釋迦牟尼一生遊化講道,在世時並未留下什麼明確的文字記錄材料。號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背誦了釋迦牟尼對佛教教義的基本論述,形成了經藏;號稱「持律第一」的優婆離背誦釋迦牟尼關於戒律的教導,形成了「律藏」。第一次結集大致形成了經和律兩大方面的典籍,而「論藏」的產生應該大大地晚於第一次結集。各部佛教一致認定,此次結集的經藏有5個阿含部,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和小阿含。
  • 《楞嚴經》為什麼被讚譽為「戒淫寶典」?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漢傳佛教寺院早課的第一課即是誦持該經的核心「楞嚴咒」,教相上圓攝「顯、密、性、相」,宗派上橫跨「禪、淨、密、律」,說法上破立均等、理事兼容,被譽為「佛教修行大全」、「破魔大全」、濃縮大藏經的「小藏經」、佛教正法住世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佛法開始隱沒的首部佛經。
  • 源自佛經?
    曹衝稱象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像陳寅恪斷定的「源自佛經故事」? 陳寅恪: 曹衝稱象源於佛經 最早記錄曹衝稱象的是《三國志》,原文如下: 鄧哀王衝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
  • 裝修我們應該知道的玄關臺是什麼,玄關臺應該如何去選購的注意事項...
    裝修我們應該知道的玄關臺是什麼,玄關臺應該如何去選購的注意事項介紹 在裝修過程中中式裝修風格中對於玄關臺的選擇很重要,玄關臺是一個主人的臉面,玄關臺上可以選擇擺放飾品,可以選擇儲物,但因為它是一款過道上的家具,要是能擺上幾件上乘的飾品,定能讓整個玄關的美觀度大大提升。
  • 佛教:真身是什麼?
    佛像其實在佛教之中. 佛的真身或法身,指的是佛經,因為佛經所記錄的是佛住世時言行以及所講的各種證悟解脫的法門。換句話說,佛的真身,並不是指身體,而是指超越身體的存在,無所不在,因此,佛的真身,即佛經,那麼,佛經講的內容是什麼?講的是真理,即回歸真如本性的真理,也是讓眾生離苦得樂, 解脫輪迴束縛,甚至是成佛正確的方法,而這些正確的方法和辦法, 事實上是通過佛身講出來的,因此,才將之稱為「法身」。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我們身處在高速發展、節奏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能夠聽到佛法、誦讀佛經,並且按照佛所說的去修行,是不容易的事。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與佛法相遇,繼而生起深信,在生活中的點滴中去踐行佛法。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三皈依文》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
  • 為什麼佛經中把我們現在所處的劫稱為賢劫呢?了解一下?
    皆仁法師對於佛經有所涉獵的大家會知道,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劫,在佛經中叫做賢劫。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叫做賢劫呢?今天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關於賢劫的事情。佛教中則把它列為不可計算的極長時間。因此,佛典之中常用譬喻來說明劫的時間長度。而在《大藏法數》的卷三十二中,就曾經列舉草木、沙細、芥子、碎塵、拂石等五喻。其中,芥子及拂石最常見於佛教經論中。所謂芥子喻,一般稱為芥子劫。就是說,如果在方圓四十裡左右的城內放滿極小的芥子,而天人每三年在城裡取出一枚芥子。
  • 佛教如何傳入我國?佛教場所為何稱寺?進寺燒香的習俗從何時開始
    佛教作為三大宗教中影響範圍最大的宗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示現涅槃死後的數百年間,屬於佛教的原始階段。在經歷了佛教本土發展擴散和影響,由於原始佛教內部對教義理解的不同,曾發生過數次分裂,這被稱為「部派佛教時期」。原始佛教大致分成兩派,上座部和大眾部。
  • 佛經:佛經裡的苦,人生皆苦,苦苦、壞苦、行苦
    看起來不是人生皆苦,也不是人人皆苦,難道是佛經記載有誤,佛法有錯。在這裡,我們要明白佛法,首先就要學會轉向。轉向自己的內部,這是學佛關鍵的第一步:學會向內看。就是要學會轉向自己的內部,轉向自己的內心。如果沒有這個轉向,我們就學不到佛法,就會與佛法擦肩而過。
  • 【佛學入門】佛經開示如何善護六根,如何不放逸,一切諸法不放逸為第一
    【佛學入門】佛經開示如何善護六根,如何不放逸,一切諸法不放逸為第一其次,佛陀告訴舍利子說:什麼叫做不放逸法,就是時刻應當攝護六根。
  • 佛教中象徵吉祥的花
    根據佛教典籍,佛教有「五樹六花」的說法。所謂五樹六花,指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和六種花。五樹:菩提樹、高榕樹、貝葉棕樹、檳榔樹和糖棕樹;六花:指荷(蓮)花、文殊蘭、黃姜花、雞蛋花、緬桂花和地湧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