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佛經,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2021-01-15 大家都好就好

佛教,在我國流傳已久,很多佛經也被朋友們所熟悉:《地藏經》、《無量壽經》、《金剛經》、《心經》等等,大家在聊天時,也會不經意地帶出幾句佛經中的語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等等。目前我國保存下來的佛經統稱為「大藏經」,大家比較認同的說法是「有三藏十二部」,其中包括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兩大類。這麼多的佛經,都記載了什麼呢?如果學佛的話,應該從哪裡入手呢?這是困擾很多對佛教有興趣的朋友的兩個難題。再加上佛經原來是以梵文(就是古印度文)記載的,後來分批次傳入我國,由多位譯經師組成的團隊,歷時幾百年分次譯出 ,所以文風上存在差異,同一種經也有多種版本,更讓初學者無所適從。今天,我就從佛經的核心要義上簡單地做一點點介紹,希望能讓大家明白,佛經的語言文字之美還在其次,她的廣博的內容真的是一座大寶藏,失之交臂,實在可惜。

保存佛經的方法多樣

01佛經是在佛滅度後編纂的,所以一般有「如是我聞」

佛在世時講的法,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當佛要入滅時,大家請示該怎樣記錄下來,於是佛說,開篇要加上「如是我聞」。佛滅度後,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他記憶力超群,只要聽過一遍,他就能一字不落地記住)與其他各位弟子一道,對佛講的法記錄下來,匯集成了佛經。

所以各位朋友在翻開佛經後,一般會看到經題的後面,跟著的就是四個字「如是我聞」,大概意思就是「我聽到佛是這樣說的」。然後一般會記錄時間、地點、有什麼人在現場,誰問法,或者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作為引子等等。

阿難尊者,多聞第一

02佛經多數記載的是修行的方法,沒有修行到某些程度,會讀不懂

有朋友經常感覺佛經讀不懂,「用我熟悉的文字說著我聽不懂的話」,有些朋友會因此質疑佛經的真實性。

現在我們常讀的這些佛經是釋迦牟尼佛根據現場的聽眾提出的問題,回答的解決辦法,或者說修行方法。所以佛經中常常出現"某某菩薩偏袒右肩……而白佛言:世尊……"如果我們修行沒有達到那個程度,大家肯定聽不懂啊!這就好像我家住五樓,我朋友家住十樓,他說他看到別人家樓頂上如何如何,我家的高度不夠,肯定只是理解,不是親眼見到的。如果別人家樓頂上種了我從沒見過的花,那根據朋友的描述,我是無法想像出花的真實樣子的,只能是相似,對嗎?

所以,要想看到沒見過的風景,必須更上層樓!

佛教強調實修,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按照正確的路徑去修,真正修證到位才行。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佛友說,自己是修什麼法門的,自己是什麼宗的。

但請朋友們記住:現存的各宗各派,都是佛宗,修法的目的是到彼岸,而不是在路上兜兜轉轉:你說我不是正宗,我說你教理不通,都是無用功。

03讀佛經不能依文解義,理悟會片面,容易起爭論,必須證悟

有句話叫做「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是說按照佛經的文字去理解佛教的義理,不但現在世的佛會很冤枉,過去世(有無量無邊的過去世,不僅僅是上一世)和未來世(未來世也是無窮無盡的,不僅僅是下一世)諸佛也會冤啊:佛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啊!

打個比方:有一位盲人朋友,從沒見過陽光,現在請您為他描述一下陽光的樣子吧!您可能從溫度(暖暖的)、味道(有朝氣的)等方面來跟他形容,但暖的就是陽光嗎?顯然不是!只有恢復了視力,盲人朋友才會看到,啊,這就是陽光!很簡單,但形容起來卻那麼難!

這樣一說,大家是否就理解了:佛經裡東講西講,打了很多比方,因為直接講根本沒有文字可以形容得出來,佛的目的是告訴我們本性是什麼?怎樣從迷失裡證悟本性呢?《楞嚴經》就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經典,希望朋友們能讀一讀;最後我們怎樣才能成佛呢?《法華經》可以讀一讀。

廣東陳寧老師荼毗時,天現祥瑞

我們,就是忙人,也是盲人!一生碌碌,瞎忙啥呢?(沒有看不起盲人朋友的意思)三世諸佛,一直在給我們講陽光,用各種方法講,我們聽不懂,還懷疑他們撒謊,真冤枉!

所以,學佛的時候,佛經是指路明燈,是船,是向您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就是禪宗公案中常常提到的「標月指」),但佛經不是最終的目的地,不是您的家,不是牟尼寶珠,不是大寶藏!

希望朋友們選一部經典,認真研讀,努力修行,在枯燥之後,必然甘之如飴

相關焦點

  • 佛教:無論你學淨土宗還是其他法門,一定要懂得這部經的根本思想
    這樣我們就從三選擇裡看到了它的根本思想,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整部《無量壽經》的根本思想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可以說是整個淨土教法的根本思想。我們學習一部經典,首先就要知道這部經典的根本思想在哪裡。如果從頭到尾把經文讀完了,講的什麼不知道,就像一棵大樹,看起來很大,卻不知道根在哪裡,那就不能歸根了。所有的經典,都有主題思想。
  • 【佛經開示】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於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經典尚在之良機,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
  • 佛經中的九大部類經典,您知道幾類?
    覺得信佛、了解佛法就是要去寺院,寺院代表了佛法。我們修學佛法,有在經典上下功夫的人就知道,燒香拜拜只是一個方便,培養一個恭敬心,但佛說講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佛經不讀,佛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就不明白,更不知道這經是怎麼來的。在《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 佛經中說的八功德水是什麼
    佛經中的八功德水⑴  溫涼:即溫暖涼爽之義。若人下了水池後,想其熱則熱,想其涼則涼,此是不可思議之功德。佛陀已經把方法傳授給我們【回復47】惡人死亡時會發生什麼?【回復48】禪修靜坐正確姿勢——雙盤蓮花坐的完全詳細圖解【回復49】守持五戒能獲得97種大福報【回復50】男女之情 皆有宿世因緣 其中有什麼啟示?
  • 為什麼學佛先要了解四依法?
    4、以佛法佛說的佛經的所講的佛法為標準。真正學佛,所以我們皈依佛、皈依法,以佛所說的,這個留下來的記錄,那叫做經典。經典是我們後人尊稱它,實際上每一本佛經,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對話的討論集,或者是這個菩薩提出問題囉,或者那個弟子提出問題囉,譬如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為主體所提的問題,這種對話的記錄下來,後世叫做經典。那麼這一種經典就叫做佛法。
  • 家裡的佛經不要隨便亂放,罪業很重,要注意了
    佛經是如來的法身舍利,我們對待佛經要像對待佛一樣恭敬,請到家裡的佛經,千萬不要隨便亂放,罪業很重,要注意了。家裡的佛經應該如何擺放?在《金剛經》上還有一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安置佛經?如果把佛經擺放在其他聖賢經典的下面,豈不是對佛不敬?如果把佛經擺放在其他聖賢經典的上面?豈不是又著相了?
  • 佛教:我們應該如何放置佛經寶典?
    歷代的祖師大德對於佛經,都是十分恭敬,不敢絲毫怠慢。印光大師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大師在近現代對於淨土宗所作的貢獻,無人能及,具有極高的地位。大師提倡「老實念佛」,念佛極為專一。印光大師在恭敬佛經法寶的事跡上,亦傳為美談。大師在開經念佛之前,一定先要自潔其意,也要自潔其身。
  • 佛經:佛經裡的苦,人生皆苦,苦苦、壞苦、行苦
    有的人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很幸福的。有的人經過自己的奮鬥,擁有了世間能擁有的一切,也很滿足很快樂的。看起來不是人生皆苦,也不是人人皆苦,難道是佛經記載有誤,佛法有錯。在這裡,我們要明白佛法,首先就要學會轉向。轉向自己的內部,這是學佛關鍵的第一步:學會向內看。就是要學會轉向自己的內部,轉向自己的內心。
  • 流通佛經那些事,您都知道嗎?
    既然是推薦讀佛經,當然少不了推廣佛經,我們推廣佛經不在於數量、品類,主要的重點是希望學人能好好地請回去閱讀,一部一部讀熟悉,然後再換一本讀誦,從未了義經開始,再慢慢讀到大乘了義經典。所以佛經結緣時,還是會與來請經學人有些互動,一來是了解來人的基礎,二者確保對方是來讀佛經的,以免佛經請回是閒置的狀態。同時,也會建議一些學人讀誦經典的方案。佛經除了免費結緣,我們還包郵送到戶,就是希望大家能好好讀佛經。
  • ​《心經》要解辯證(中)——印廣門清法師著
    《心經》要解辯證(中)——印廣門清法師著《心經》要解辯證《心經》講課提綱二、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前彰菩薩果地受記名號,得大自在;後顯菩薩因地修行法門,因聲悟入。(一)觀者。又、見。二見也。薩埵,眾生義。1、作名詞解,眾生覺悟就是菩薩。表菩薩自覺自悟自利功德。2、作動詞解,菩薩應該弘法利生。表菩薩覺他悟他利他功德。(五)自在。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佛語真實,信者得度。自性自度,自度自在。
  • 文史評論 | 當我們講「義」時,我們實際上在說什麼
    然而無論如何,《說文解字》用威儀解釋「義」字意義的說法顯然不能解釋先秦古籍中「義」字作為道義、正義等價值概念的用法。一、古代以「宜」釋「義」的傳統先秦文獻中對義的使用解說不少,其中屬於文字學的解釋是「義者宜也」。以宜解義,雖然亦不能涵蓋先秦文獻對「義」的使用的諸意義,但此說出現甚早,亦頗流行。
  • 《金剛經》告訴我們什麼?
    什麼空,無相啊,佛話連篇。所以不能談,那怎麼辦?就是去念經。你一直念就有福報。你不念,單單談,沒有福報。所以我覺得金剛經是不能談,也不能講的。因為金剛經是用來悟的。講出來的,多少都有問題。我這麼一說,就把天下的修行人打倒了。我要懺悔。但我覺得念金剛經比較重要。不要去刻意想明白他是什麼意思。
  • 依文點亮哈尼梯田上的時尚之美
    在農耕文明梯田文化的世代傳承中,依文EVE CINA設計師用傳統與現代的方式禮讚豐收,與哈尼人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慶,分享他們在豐收中的幸福與滿足。 綻放 依文的設計師們以諾瑪阿美為設計靈感,以哈尼族的太陽花、貓頭鷹的紋樣,彝族的蝴蝶紋樣為設計元素,進行時尚化、元素化、生活化的演繹,將哈尼族的民風與信仰經由服飾的語言呈現出一場代表元陽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方面來說。這樣一位超牛的譯師翻譯出來的佛經,不僅你愛讀,而且從翻譯出來之後,幾乎接觸到金剛經的人士人人都愛讀,所以,羅什大師的譯本是最流行的。2、《楞嚴經》行文我們再來看看《楞嚴經》的譯師,般剌蜜帝大師。其實《楞嚴經》能夠帶來中土還是相當之有波折的。
  • 我們最究竟的朋友——正見
    佛陀告訴我們,若具足了這二者,就一定不會墮入惡趣,並且所希求的一切功德皆可依此而成就。因此,信心和正見是我們最究竟的朋友,除此以外,像財產、地位、名聲等,並不是永久可靠的依賴,因為當自己奔赴中陰時,這些一點都帶不走。我們的生命,猶如黎明時的星星般眨眼即逝。作為一個老人,我比較容易有這種感悟,而年輕人,也別以為未來還很長,不要盲目地有這種自信。今後應該有什麼打算,每個人都需要想一想。
  • ​真愛無邊•繡夢如畫 | 依文集團&承興國際聯手打造藝術時裝
    、在想,夏華在做什麼,她先是幾乎壟斷了中國男裝的最高品牌,後來她又走了另外一端,接地氣地從鄉野裡成長來做女裝,所以大家看見臺上這些服裝,帶著貴州大山裡的風,帶著陽光,帶著那裡鮮花綻放的聲音,你能夠看見蝴蝶和蜻蜓在她們身上飛,你能夠看得見那個地方的歌謠,不僅在吟唱著,而且聲音的旋律都一絲一縷地繡到了衣服上。
  • 「全民閱讀」陳來:當我們講「義」時,我們實際上在說什麼?
    當我們講「義」時,我們實際上在說什麼?全民閱讀然而無論如何,《說文解字》用威儀解釋「義」字意義的說法顯然不能解釋先秦古籍中「義」字作為道義、正義等價值概念的用法。一、古代以「宜」釋「義」的傳統先秦文獻中對義的使用解說不少,其中屬於文字學的解釋是「義者宜也」。以宜解義,雖然亦不能涵蓋先秦文獻對「義」的使用的諸意義,但此說出現甚早,亦頗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