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我國流傳已久,很多佛經也被朋友們所熟悉:《地藏經》、《無量壽經》、《金剛經》、《心經》等等,大家在聊天時,也會不經意地帶出幾句佛經中的語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等等。目前我國保存下來的佛經統稱為「大藏經」,大家比較認同的說法是「有三藏十二部」,其中包括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兩大類。這麼多的佛經,都記載了什麼呢?如果學佛的話,應該從哪裡入手呢?這是困擾很多對佛教有興趣的朋友的兩個難題。再加上佛經原來是以梵文(就是古印度文)記載的,後來分批次傳入我國,由多位譯經師組成的團隊,歷時幾百年分次譯出 ,所以文風上存在差異,同一種經也有多種版本,更讓初學者無所適從。今天,我就從佛經的核心要義上簡單地做一點點介紹,希望能讓大家明白,佛經的語言文字之美還在其次,她的廣博的內容真的是一座大寶藏,失之交臂,實在可惜。

01佛經是在佛滅度後編纂的,所以一般有「如是我聞」
佛在世時講的法,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當佛要入滅時,大家請示該怎樣記錄下來,於是佛說,開篇要加上「如是我聞」。佛滅度後,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他記憶力超群,只要聽過一遍,他就能一字不落地記住)與其他各位弟子一道,對佛講的法記錄下來,匯集成了佛經。
所以各位朋友在翻開佛經後,一般會看到經題的後面,跟著的就是四個字「如是我聞」,大概意思就是「我聽到佛是這樣說的」。然後一般會記錄時間、地點、有什麼人在現場,誰問法,或者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作為引子等等。

02佛經多數記載的是修行的方法,沒有修行到某些程度,會讀不懂
有朋友經常感覺佛經讀不懂,「用我熟悉的文字說著我聽不懂的話」,有些朋友會因此質疑佛經的真實性。
現在我們常讀的這些佛經是釋迦牟尼佛根據現場的聽眾提出的問題,回答的解決辦法,或者說修行方法。所以佛經中常常出現"某某菩薩偏袒右肩……而白佛言:世尊……"如果我們修行沒有達到那個程度,大家肯定聽不懂啊!這就好像我家住五樓,我朋友家住十樓,他說他看到別人家樓頂上如何如何,我家的高度不夠,肯定只是理解,不是親眼見到的。如果別人家樓頂上種了我從沒見過的花,那根據朋友的描述,我是無法想像出花的真實樣子的,只能是相似,對嗎?
所以,要想看到沒見過的風景,必須更上層樓!
佛教強調實修,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按照正確的路徑去修,真正修證到位才行。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佛友說,自己是修什麼法門的,自己是什麼宗的。
但請朋友們記住:現存的各宗各派,都是佛宗,修法的目的是到彼岸,而不是在路上兜兜轉轉:你說我不是正宗,我說你教理不通,都是無用功。
03讀佛經不能依文解義,理悟會片面,容易起爭論,必須證悟
有句話叫做「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是說按照佛經的文字去理解佛教的義理,不但現在世的佛會很冤枉,過去世(有無量無邊的過去世,不僅僅是上一世)和未來世(未來世也是無窮無盡的,不僅僅是下一世)諸佛也會冤啊:佛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啊!
打個比方:有一位盲人朋友,從沒見過陽光,現在請您為他描述一下陽光的樣子吧!您可能從溫度(暖暖的)、味道(有朝氣的)等方面來跟他形容,但暖的就是陽光嗎?顯然不是!只有恢復了視力,盲人朋友才會看到,啊,這就是陽光!很簡單,但形容起來卻那麼難!
這樣一說,大家是否就理解了:佛經裡東講西講,打了很多比方,因為直接講根本沒有文字可以形容得出來,佛的目的是告訴我們本性是什麼?怎樣從迷失裡證悟本性呢?《楞嚴經》就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經典,希望朋友們能讀一讀;最後我們怎樣才能成佛呢?《法華經》可以讀一讀。

我們,就是忙人,也是盲人!一生碌碌,瞎忙啥呢?(沒有看不起盲人朋友的意思)三世諸佛,一直在給我們講陽光,用各種方法講,我們聽不懂,還懷疑他們撒謊,真冤枉!
所以,學佛的時候,佛經是指路明燈,是船,是向您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就是禪宗公案中常常提到的「標月指」),但佛經不是最終的目的地,不是您的家,不是牟尼寶珠,不是大寶藏!
希望朋友們選一部經典,認真研讀,努力修行,在枯燥之後,必然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