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參加一個聚會,席間,工作人員與我互加了聯繫方式,才添加完沒多久,她就快速瀏覽了我的朋友圈,然後過一會兒她就來與我攀緣:「看了您的朋友圈,您是信佛的?」
我看了她一眼,笑到 :「是哦!」
她說:「那太好了,我們公司每年都會為信佛的客戶組織去普陀山祈福,您到時也可以一起來參加。」
我一聽她說這個,我又笑了:「我平時不怎麼去寺院祈福。」
她一聽,臉上出現驚訝的表情,問我:「您不是信佛嗎?怎麼會連寺院都不去。」
這就是一般人,一般對佛法不了解的人,她不知道法在哪裡。覺得信佛、了解佛法就是要去寺院,寺院代表了佛法。
我們修學佛法,有在經典上下功夫的人就知道,燒香拜拜只是一個方便,培養一個恭敬心,但佛說講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佛經不讀,佛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就不明白,更不知道這經是怎麼來的。
在《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這經文講眾生的心性一時不能堪受大法,所以必須要初轉法輪宣講九個部經類的經典,這九部經主要是在聲聞法上面來說,籍著本生、本事、未曾有等等,來引生大家認識到諸佛與阿羅漢是不一樣的。佛是這麼解說的,眾生心中所念所思所想以及所欲,都各不相同。既然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種姓的不同眾生,各個所修的法道,就會顯示他們修道的目的,以及所求的欲望,顯示他們的心性是完全不同的。
佛陀依著不同的因緣,作了種種的隨機教育,當某一個因緣出現時,佛就依著那個因緣來說法,這就是「諸緣」;在各種因緣出現的時候說了法,而且說法時還要運用各種「譬喻」來演說;因為眾生不容易聽懂,所以要用「譬喻」來方便宜說,這樣大眾才能容易理解。
可是,單單如此還不足以度眾,還得要有言辭方便,單單就第八識如來藏,佛陀施設了多少名稱來為眾生宣說。而且每一種不同面向而說出來的法之中,也有不同的言辭來加以解說,這完全是憑藉善巧方便的力量,才能夠使一切聞法的大眾心大歡喜。
這一些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主要就是分成「修多羅、伽陀、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緣、譬喻、祇夜、優波提舍經」九大部類的許多經典來說。
修多羅《大智度論辭典》中的解釋是:諸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所謂四阿含,諸摩訶衍經,及二百五十戒經;出三藏外亦有諸經,皆名修多羅。「修多羅」者,是四《阿鋡》中經名,摩訶衍中經名。修多羅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羅;二者、摩訶衍經名為大。修多羅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二百五十戒如是等,名為修多羅。
看過善知識寫的書籍,書上講修多羅是佛陀特地為眾生宣說五蘊十八界的虛妄,以及般若,唯識諸經等,並且是偏重於提示性的說明,這就是修多羅!而這一類修多羅有一個特性就是除了提示性的說明以外,而且還有前後連貫淺深次第的法義,就是解脫道的法義、般若等法教的法義等經典,這叫做修多羅。
伽陀,《大智度論辭典》中的解釋是: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簡單的理解,「伽陀」就是偈。
本事就是在一些經典之中,有時候特地加以說明,為什麼要講這一些經典?它的原因是什麼?也就是說這一部經典之所以要宣說,他背後的原因是因為某一些法義,才要說這一些經典,或是因為往世的某一種緣起,才有了今天這場法會中的某人引生這一部的經典來,所以作這些說明的經典就叫做本事經,本事,直接說明,依文解義,就叫做本來事情的內涵。
本生就是大家聽過的一句話叫做本生談,為什麼叫做(譚),因為它就像說故事一樣講出來,所以叫做談。本生談其實應該正名為本生經。本生經中講的是什麼?說的就是釋迦佛過去在菩薩位中如何修菩薩道,如何在三界六道廣度眾生,甚至有時因為大悲願而去當鹿王,在畜生道裡面度眾生,為了跟眾生廣結善緣。所以,釋迦菩薩往世種種行菩薩道的故事,用較輕鬆的方式,以講故事的手法講出來,那就是本生經的內涵,裡面會同時談到菩薩們往世與佛陀之間的關係。
未曾有,譬如開講《妙法蓮華經》之前所講的《無量義經》,就是未曾有的法,因為聲聞人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經,也因為世尊在此之前還不曾講過有一個法可以含攝一切諸法。又譬如說,在諸佛涅槃的實證過程裡面有一些岔路,有一些什麼內涵與次第,這都是大眾以前不曾聽聞的法,這也屬於未曾有。甚至於講到識入母胎、識住名色、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等等,在進入第二轉法輪之前,都是二乘聖者所不曾聽聞的,這也是未曾有。又譬如談到無餘涅槃之中的本際,這都是未曾有法。
因緣法,甚深極甚深,所以佛陀特地要別立一部來說。因緣法,在世尊親自教授下,都是要先觀十因緣,首先,要弄清楚名色,世尊當時在因緣法上,是先經過了十因緣的順觀、逆觀,然後再作十二因緣的順觀、逆觀,這樣好好去觀行,如實理解,確實觀行,他的觀行是如理作意的,這樣才能成為緣覺,這就是因緣法。
譬喻很重要,所以也是另立為一部。譬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為喻;二者、實事為喻。
祇夜,也就是重頌;是怕剛才講過的長行(長行就是講了很長的一段法義,用很長的一段時間講解),可是那些內容不容易記住,因此就用重頌的方式再複習一遍,讓大家容易記住,這些內容全都是用偈頌的方式來說,這就是重頌,直譯時就名為祇夜。
優波提舍經,也就是論議之經。論議之經大部分是因為外道來論議,或者佛弟子來請法,在四阿含裡面記載非常多。所以有時候外道來請法,如果這個人還不足以成為佛弟子,佛就用外道法為他說明:「你那些法有什麼過失,應該如何改進。」如果是來挑戰的,佛就用外道法破外道法,也就是要經過長篇累牘的論議。這樣的論議有很多種,就叫做論議經,梵音叫做優波提舍經。優波提舍經也就是論議性質的經典。(九部類經的解釋內容出自正智出版社《法華經講義》第三輯P25-33頁)
佛經甚深難懂,但我覺得,我們來到人間,在這世界上,首先要學會跟無明去相應,所謂無明,就是我們不懂的東西,既然不懂,那我們就把它弄懂嘛,我們的意識心,就是學習的心,我們就是要不斷地去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很多人為了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去寺廟裡燒香拜拜祈福,聽人說善法。其實他們這也是在求法,只是他們在求人天善法。所以本文開始那位工作人員說:哎,怎麼不去寺院呢?其實也是對哦。因為他還在求善法的階段,還在跟佛結緣的階段。
所以每個人他都需求點,都是這樣走過,但是如果可以提升一下,從讀經開始,一部一部讀熟了解,如果說經典都沒有接觸,你也說我信佛,那所做的那些事與外面的一些團體有什麼區別呢?莫被表相化,還是先來讀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