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可能對於大家來說很漫長,但是轉眼間也就過去了,到現在為止,很多人依然記得我國30年前的模樣,那個時候我國還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想像。與此同時,人們的收入也在逐漸上漲,不過,通貨膨脹也依然沒有「缺席」。
在當下,人們的收入雖然提高了,但是貨幣的購買力卻降低了。就算是現在面額最大的100元,對於人們來說似乎也買不了什麼太多的東西,可能連一頓飯都不夠。但是放在30年前,100元的價值可就不僅僅這點了。30年前,也就是199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1角錢可以吃到一碗麵條,1角錢也可以買到零食。
如果按照這樣來算的話,那麼30年前的100元就相當於現在七八千元的購買力,這可一點也不誇張,那個時候人們的工資才100元左右,有些甚至不到100元,如果時間再往前推移到我們父親輩上學的時候,那麼你會發現,他們的學費才5角錢!在當時,100元真的可以做很多事情。
可能90後的人能夠體會到當時的生活,畢竟在2005年的時候,貨幣依然非常具有價值。但是很多00後可能就無法體會到了,也不敢相信這一事實。主要還是因為00後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如果實在不相信,可以找自己的父親詢問一番,他們會告訴你更具體的答案。
有些人可能就反駁了,其實30年來,我國的整體物價也就上漲了五六倍左右,雖然有個例,但是比較少。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們一直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真的按照5倍物價來算,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拿到七八千元的工資,上面也提到了,那個時候的100元,可能相當於現在的七八千元。也就是說,我們的工資要保持原有的價值基礎上,才能單論物價上漲了多少倍。
然而當下有很多人的工資僅有這一水平的一半左右,那麼相對來說物價就上漲了六七倍嗎?並不是,而是用5x2=10來計算,也就是說,相對於我們的工資來說,物價其實是上漲了10倍以上,有些東西可能是上漲了100倍以上,例如上面說到30年前1角錢可以吃到一碗麵條,但是現在,市場價都是10元左右,這不是上漲了百倍嗎?
再比如,30年前的學費可能只要幾毛錢幾塊錢,但是現在,動輒就是三四千、四五千元,私立學校可能要高達上萬元,這又要怎麼算呢?如果單從數據來計算,那麼30年前的100元,可能僅僅相當於現在的1000元至2000元左右,但是當我們詢問自己父輩們的時候,他們大多數都是搖頭,數據的確真實,但是不代表就能體現出真實的生活。
當然了,在了解30年前的情況之後,可能很多人會想:「如果帶著現在的收入,回到30年前,那該有多好」。對此,大家還有什麼更好的看法嗎?如果有的話,一定要記得和大家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