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資深又馬虎的近視人士,摔壞眼鏡配眼鏡是常有的事情。在近視的前幾年,配眼鏡一向走的是「正規」流程,去眼鏡門店驗光、配鏡,鏡框費、鏡片費用加起來千元起步。
後來,在一個資深且潮流的近視朋友的帶領下,發現了一片網上配鏡的新天地。
對這個朋友而言,戴眼鏡不僅僅是為了看得清楚,它更是一種裝飾品,要跟你的整體風格搭,所以長期持有五副以上相同度數但不同風格的眼鏡。
配鏡流程是,在眼鏡店或者醫院提前驗好光,然後到網上挑選鏡框鏡片,款式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價格還便宜,五副眼鏡的價格跟線下一副眼鏡的價格相當。
在親身體驗過之後,發現除了價格便宜了不少,網上買的眼鏡在舒適度、時尚度、合適度等等方面,跟線下的沒什麼區別。
人人都說眼鏡行業暴利,今天就帶大家揭秘,眼鏡行業這門生意水究竟有多深,為什麼線上線下價格差距會這麼大?錢都被誰賺去了?
眼鏡行業真的很暴利嗎?如果從成本和最終的零售價格來看的話,答案是肯定的。
據生產眼鏡的工廠老闆透露,一般工廠生產價20元的眼鏡,在最終的零售端可以賣到2000元,這中間是100倍的利潤。
這100倍的利潤都被誰賺走了?工廠、中間的品牌商以及最終的經銷商,都要分一杯羹。
其中源頭工廠的利潤是最低的,一副眼鏡他們往往只賺幾塊錢,靠量取勝。比如20塊的眼鏡,出廠價在23-26元,賺15%—30%的毛利,給到品牌商。
品牌往往拿的是大頭,把眼鏡拿到手之後,給到經銷商的價格一般是零售價的5-6折,2000塊的眼鏡也就是1000到1200塊錢,自己賺1000左右,毛利率90%;
最後是經銷商,1000多拿到手,賣2000或者2000多,賺1000多,但毛利率只有50%、60%的樣子。
以上的計算方法,成本只考慮了鏡框的成本,除了工廠老闆把產品生產出來就算完事,品牌商和經銷商還有很多其他的投入。
品牌商雖然賺得最多的,但它的長期投入也最多,要打造一個知名的、受顧客喜愛的品牌不容易,需要進行長期的建設,不管是設計、研發還是市場宣傳等,都是成本。
如果是一個比較大牌的品牌,還要請知名明星來代言,成本也就更高了。扣除所有成本,純利潤在20%——30%之間。
零售商除了從品牌商那拿貨的成本,還有門店租金、驗光設備、人力成本等等。
所以,從工廠買入鏡框的成本只是小頭,花錢還在後邊。眼鏡行業是能賺錢的,但絕不像想像中的那麼暴利。北京的眼鏡店老闆給自己的店鋪算了一筆帳,投入80萬,一年下來賺20多萬。
尤其近幾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改變,很多人習慣線下驗光,線上配鏡,價格更加透明了,線下實體店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更大。
這也給線上網店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配眼鏡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驗光,對於零售商來說,驗光設備及驗光師都是不小的成本,線上網店排除了這一環節,由消費者提供度數,直接配眼鏡。驗光這種專業的事情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做,醫院驗光一般50元一次,比很多眼鏡店靠譜。
知名的品牌商都有自己的網上專賣店,大部分網上眼鏡店,都是自己設立一個小眾的品牌,直接跟廠家拿貨,十幾二十幾塊錢拿的貨,在網上賣兩三百,要是款式再好看點的話,非常搶手。
中間環節少,成本低,一單賺一兩百塊錢,網上把貨鋪開,薄利多銷,收益非常可觀。
很多人不禁要疑惑了,都說一分錢一分貨,網上兩三百的平價眼鏡跟實體店裡兩三千甚至上萬的大牌眼鏡,能比嗎?
那得看你從什麼角度看了。
首先是物品本身,鏡框材質和鏡片。鏡架總共有三種分類,板材、塑膠以及金屬,板材通過切割的方式,耗材比較大;金屬鏡框在人工技藝上要求會更高;塑膠則一體成型,成本會低一點。
每種材料,沒有誰比誰好,主要看個人喜好,在每個類型裡,會有成本差別,但絕對價格上也就十幾塊錢,哪怕是高級的材料,成本也在百元左右。
鏡片和鏡框也差不多,採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耗材成本差別不會太大。但是材料成本差異100塊的產品,在零售端就可以被放大為上萬塊。
不可忽視的,是品牌帶來的身份溢價。貴的東西自然有它的好處的,比如購物環境,服務,品牌帶來的身份體驗等等。
身份象徵很重要,在別人不了解你的情況下,一副低調奢華有內涵的眼鏡,就會給你加分。比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顧佳背著5萬的香奈兒包包被嫌棄,最後靠著一款限量版的價值幾十萬的愛馬仕鴕鳥包,打進了富人圈。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性價比高於一切,配的眼鏡只要度數正確、戴著舒適,樣式喜歡就不錯了。
官方數據,中國的眼鏡製造數量佔全世界70%,喜歡買大牌的人,也需要知道一個常識,中國作為世界代工廠,你最後買到的什麼進口大牌的貨,源頭多半還是從中國出去的。
國外疫情延綿不絕,中國的代工廠外貿訂單直線下降,很多大牌的代工廠都開始轉戰線上,其中很火熱的平臺就是淘寶專門給工廠打造的特價版平臺,售價幾塊到幾十塊。
這也給很多網絡店鋪帶來了機會,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拿到大牌代工廠做的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