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眼鏡行業暴利,但是沒想到這麼暴利。近日,明月鏡片的上市文件揭開了眼鏡行業的神秘面紗,一副眼鏡的成本不到60元,而一塊鏡片的成本只有6元,但最高價卻賣到了近2000,價格直接翻了300多倍。
這麼高的毛利,到底是什麼水平?
茅臺在上市公司中的毛利率,應該已經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了,長期保持在90%左右。也就是說假如一瓶茅臺1000塊那直接的成本只有100塊,剩下的900塊都是毛利。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茅臺的股價長期暴漲,並且居高不下,因為他的盈利能力確實強悍。
但如果我告訴你,有一家公司,電商渠道的毛利率,已經達到了95%,你是什麼感受?
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都跟我一樣,這公司以後肯定跟茅臺一樣,是個神仙股,趕緊告訴我是誰,我要壓上全部身家,就等一夜暴富。
眼鏡行業真的能爆發增長嗎?
先別急,現實情況恐怕沒有那麼簡單,其實賣眼鏡的公司已經上市的,也不是沒有,博士眼鏡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家。
2019年博士眼鏡的營業收入6.55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卻也只有6000多萬,利潤率也就是不到10%。
這就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了,6塊錢的鏡片能賣到2000,毛利率都高到天上去了,結果算下來這公司一年的淨利率卻只有10%,這中間的利潤到底都去哪兒了呢?
答案就藏在了消費習慣裡。
戴眼鏡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不出什麼意外,一般情況下,沒個兩三年,甚至五六年,這副眼鏡肯定是不會換的。
眼鏡並不是快消品,但想賣好眼鏡,卻必須要提供比快消品更專業的服務。驗光配鏡的設施你要有,裝修高檔的門店你要有,訓練有素的服務人員,你還要有。
把這些都配齊了,一個門店算是開起來了,但問題是,基於眼鏡的特殊屬性,一個眼鏡的門店是很難有回頭客,眼鏡的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也是極低的。
這就導致,想要獲取一個客戶,眼鏡店或者線上店的營銷成本是會很高。
把這些因素都加到一塊,也就解釋了賣眼鏡,為什麼並不是一個非常賺錢的行業。
因為成本太高,設備設施,人員,房租水電,營銷推廣,樣樣都不能少,換來的卻是三五年光顧一次的顧客,能不能賺錢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了,「暴利」頭銜已是不爭事實,我們還是希望這個行業能夠適當的調整一下價格,讓更多有需要的人佩戴起眼鏡。另外,這一行業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利潤太高,導致門店更多,店多人少只能繼續提高單價保持盈利,最後只能無限惡性循環,到頭來,別落得個讓人「聞鏡色變」的境遇。
不少網友也直呼,小米什麼時候進軍眼鏡行業。我們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