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幾款前無畏艦,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鐵甲艦和前無畏艦的區別,這期就給大家講講無畏艦的一些相關知識。無畏艦雖然已經具備了現代戰列艦的基本特徵但跟後來「衣阿華」級戰列艦這樣的大傢伙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裡為了便於區分將其劃分為無畏艦和戰列艦兩個模塊來講。
如果說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刺激了前無畏艦的發展,那麼1905年的日俄「對馬海戰」則推動了無畏艦的誕生。「對馬海戰」中日本的「敷島」級前無畏艦兩種不同口徑的主炮彈道、射速、彈著點都是不同的,在緊張的戰鬥中往往就會忽略這些影響射擊精度的關鍵因素從而導致主炮命中率會有所降低。英國看到這種情況之後決心發展一種大口徑主炮統一的戰艦,大口徑主炮用於進攻,小口徑副炮用於自衛,1906年「無畏」號的出現標誌著新時代的開始。
「無畏」號滿載排水量2.1萬噸,4臺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可使其最大航速提高到了21節,新式動力可以保證「無畏」號以20節航速連續行駛13個小時,而之前的戰艦最多以15節左右的航速行駛8個小時。武器方面「無畏」號搭載了五座雙聯裝305毫米主炮(最大射程17.2公裡)、27門76毫米副炮、405毫米魚雷發射管5套,而且「無畏」號還取消了船頭的撞角,這又反映出了英國開始將造艦重點放在遠程火力打擊上。防護力方面「無畏」號跟前無畏艦相比並沒有太大提升,其甲板裝甲厚度為76毫米,炮塔裝甲厚度為278毫米。
這一時期英國海軍採用的是「小步快跑」的策略,一型軍艦最多造八九艘,少則只造一艘就開始升級換代了,比如「無畏」號同級別的就這一艘。緊接著英國就按照「無畏」號改進出了3艘「柏勒洛豐」級無畏艦,「柏勒洛豐」級將27門76毫米副炮換成了16門102毫米副炮、魚雷發射管也由5套減少為了3套。「無畏」號及其改進型迅速出現讓其他國家看到了軍艦發展的新勢頭,德國也抓住機會在1907年前後打造了4艘「拿騷」級無畏艦。
由於當時德國對蒸汽輪機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拿騷」級無畏艦依然用複式蒸汽機提供動力,最大航速20節、滿載排水量約2萬噸。武器配置為12門280毫米主炮(最大射程18.9公裡)、12門150毫米副炮、16門88毫米炮和6套450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從火力上來講「拿騷」級要比「柏勒洛豐」級強悍一些。防護方面「拿騷」級無畏艦的主炮裝甲厚度為280毫米,與「柏勒洛豐」級幾乎一致。
之後英國和德國兩國繼續進行軍備競賽,到一戰前英國又建造了包括2艘「巨人」級、4艘「獵戶座」級等多型無畏艦,德國也建造了4艘「赫爾戈」級、5艘「凱撒」級、4艘「國王」級無畏艦。儘管德國海軍由於起步較晚整體實力弱於英國海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德國公海艦隊還是與英國皇家海軍艦隊進行了一次「日德蘭大海戰」,這也是大炮巨艦時代人類最大規模的海戰。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奧匈帝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集團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協約國集團為了勢力劃分大打出手,1916年時地面戰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且勝負未分,德國和英國都需要一場海上決戰實現戰略上的突破,「日德蘭海戰」就在此背景下打響了。1916年5月31日德國16艘無畏艦、5艘重巡洋艦、6艘前無畏艦、11艘輕巡洋艦及61艘雷擊艦共99艘軍艦組成的公海艦隊在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遇到了英國皇家海軍28艘戰列艦、17艘重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78艘驅逐艦、1艘布雷艦和1艘水上飛機航母共151艘軍艦組成的艦隊。雙方都採用派出誘餌艦隊搜尋敵人而將主力艦隊放在後面的戰法,因此雙方的誘餌艦隊先進行交火,但由於主力艦隊沒能及時趕上來導致英國誘餌艦隊損失慘重只能加速脫離尋求主力艦隊的支援。
德國公海艦隊從下午追到晚上終於發現了英國海軍主力艦隊,但是德國海軍深知英國海軍實力強悍便沒有匆匆進行決戰而是派出驅逐艦對其進行襲擾。與此同時英國海軍主力艦隊卻悄悄繞到後方在德國公海艦隊回港的必經之路上擺成「一」字等待著他們的到來。「T」字形戰術是當時海戰最常用的戰術,一旦德國公海艦隊整體上成為了「T」字上的那一豎即便不全軍覆沒也會損失殆盡,見此情況德國公海艦隊選擇了集體180度掉頭後撤。後來德國公海艦隊又趁著夜色突破了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的封鎖於6月1日回到了母港,英國皇家海軍在得知德國艦隊返回之後也選擇了回家。
「日德蘭海戰」中雙方都是試探性交火,主力艦隊甚至都沒有接觸就選擇各回各家了,兩支艦隊15萬人同時出動也創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海戰的記錄。此戰中英國海軍有14艘軍艦被擊沉,死亡近6100人。德國海軍有11艘軍艦被擊沉,死亡不到2600人。從戰術上來講德國海軍取得了這次海戰勝利,但德國公海艦隊自此也打消了進一步冒險的念頭,從那以後就一直被英國皇家海軍封鎖在港口直到德國投降。一戰結束之後大批德國艦艇按照協議自沉,德國費盡心思打造的艦隊就此煙消雲散。
一戰結束之後各國歐洲經濟亟待恢復,多國又想避免軍備競賽帶來的惡果,所以在1922年於華盛頓召開的相關會議上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法國這五個海軍強國就按照各自需求籤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限制主力水面艦噸位為3.5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並規定五國海軍總噸位比例為5.25:5.25:3.15:1.75:1.75。這一條約出現後對於一些新興國家如日本的限制非常大,比如1910年前後服役的2艘排水量約2萬噸的「薩摩」級無畏艦就被迫按照條約在1924年被當成靶子擊沉。1922年到1936年間這幾個國家的海軍沒有出現太大的發展,新興的日本也比較老實。但在1936年之後由於德國實力快速復甦和日本冒險主義抬頭之前籤署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也成了一張廢紙,大家紛紛開始突破限制建造噸位更大、火力更強悍的軍艦,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是一觸即發。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1922年籤署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裡面主要是對戰列艦、巡洋艦進行了限制,而對於新興的航空母艦限制則不是很大,這也為航空母艦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制海權的爭奪就逐漸由平面走向了立體,大炮巨艦的時代接近尾聲,航母之間的對決即將上演。
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科普小站,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火器營營長,謝謝!